成家方案拼結婚率
民間團體批缺乏婚姻多元想像

2010/03/28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王毅丰) 3月25日上午,婦女新知基金會、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等團體,至內政部陳情抗議,台北的溼冷,他們完全不在意,因為他們今天來到內政部大門前,是為了98年起開始推動的「青年安心成家方案」。

現場演出行動劇,諷刺此「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根本無法安心成家,此方案排除「單身男女」、「同志」、「獨居老人」等族群,這些人到申請處,也只會得到一抹笑容,然後說,抱歉,你不合資格呦!

多麼地諷刺啊,當你與另一半手牽手走到申請處,卻發現一個個申請條件都被打個大叉,你只能摸摸鼻子離開,然後還是想不透為什麼,為什麼我不符合資格。

他們高喊以100元徵求到的口號:「同志單身,要家也要生」、「四海皆同志,作伙來結婚」來總結全場,直到最後一刻,內政部官員都沒有出來與群眾對話。

成家方案突顯國家對婚姻制度想像的貧乏

這個「青年成家方案」的用意在於,為了讓青年們婚後能夠不馬上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就算不買房子,租屋族群,亦有租屋津貼。這個政策對想成家的青年們是多大的靠山,但是,身份的種種限制,青年都不青年,成家也不成家了。

社會對婚姻制度想像過於貧乏,而我們的政府,到現在都還認為,「一夫一妻」才叫做「成家」,而法律面上,對婚姻也是以「一夫一妻」作為原型訂出條文。但我們身邊真的就只存在著「一夫一妻」這樣的配對嗎?不是的,兩男、兩女的配對,就存在我們生活中,那為什麼政府要當作沒看見呢?

同志諮詢熱線呂欣潔主任表示,台灣有10%的LGBT(指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人口,但這10%,在「青年成家方案」中,已經被完全排除在外。

男同志代表李明善則批評,馬英九、謝長廷都曾表達對同志的友善,但也僅限於此,見不到從友善到推動保障同志權益的進步。

青年安心,心眼安在哪

晚晴協會林蒔萱副總幹說,政府為提高結婚率,提出此方案,有沒有看到結婚後面的離婚率?他見過太多高齡離婚婦女,這些離婚後所留下的子女,對婚姻還會保有信任的態度嗎?對婚姻是不是會卻步?

要提高結婚率,不能只做端牛肉讓人挑這樣檯面上的事,應該要更深入地去建立完善的托育相關配套措施,這樣才是真正的「青年安心成家方案」。

單身女子代表陳梅儀說,自己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當他看到成家方案,只想著要讓年紀漸大的母親不要再爬沒有電梯的舊式公寓,卻因單身,不符合資格無法申請。他問,難道,我不結婚,我和原生家庭就不算個「家」嗎?

婚姻制度的多元想像

雲南省有個名為摩梭人的少數族群,他們是母系社會,雙方看對眼,男人就先到女子家住幾天,要是有了孩子,孩子由母方扶養,生父僅在孩子滿月時,表明自己的身份。

德國,也早已通過同志結婚法案,在2007年,德國巴伐利亞州菲爾特市女市長保利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建議為了減免離婚費用,將婚姻的時間限制為7年,之後婚姻自動解除,如果想繼續維持婚姻,可以延長婚姻期限。

從摩梭人的婚姻、德國提出將婚姻變作契約形式,我們可以發現,婚姻制度不是這樣狹窄,它可以捏塑出的形狀還有很多,就像手拉坏,手浸入泥中,要將它造成怎樣都可以。

這個「青年成家方案」對於結婚率,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原本想做的事情做不好,又將另一群人排除在外,政府制定政令的思考邏輯,實在令人摸不透啊。

建議標籤: 

回應

「我們的政府」服膺於資本主義思維的價值,人即勞動力
才會極度推崇「核心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

中華文化也未必崇尚一夫一妻
「三妻四妾」似乎更是古文中流傳至今的成語。
強調女權的話,反過來應該要求「五丈夫六外子」也一樣合理?

只要這些「配偶」們,不論性別/人數...
都滿足......?某些 條件/要求/規範/法律/契約/共識

到底婚姻的本質是什麼

台灣各原住民族又有些哪些傳統(文化/智慧)可供借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