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蓋瑠公圳紀念公園
新店107戶民宅恐將遭拆

2009/12/07
苦勞網特約記者

1997年,台北市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綠色推土機剷除違建聚落的殷鑑不遠,如今事隔12年,台北縣政府又要再度讓老榮民流淚。為了興建瑠公圳紀念公園,北縣府打算於明年2月,拆除台北縣新店力行路、中華路一帶,位於瑠公圳水圳沿岸,107戶以榮民為主的聚落。

瑠公圳沿岸自救會劉惠娟表示,今年2月,縣府城鄉發展局曾召集居民參加會議,表示將在瑠公圳沿岸進行綠美化工程,但直到8月,城鄉發展局才再次舉辦說明會,表明縣政府希望在此建造公園,計畫於明年2月拆除沿岸分別位於力行路11巷、力行路與中華路83巷三個區段,共107戶被認定為違建的民宅,卻沒有給予任何安置措施,讓居民措手不及。

(新店力行路瑠公圳沿岸聚落一景。攝影:陳寧)

劉惠娟說,沿岸居民只擁有地上房屋所有權,而地權部份,靠近水圳的一側位在農田水利地上,後方靠近軍營一側,則屬於國有地,有些房屋佔用水利地的部份較多,有些則大部分位在國有地上,比例不等。

劉惠娟表示,縣府預計興建公園的用地,雖然只有水利地的部份,但往後縣府還計畫在後方國有地的位置上,開拓一條10米道路,因此不論房屋位在何種用地上,還是都可能面臨拆遷,只是拆除時間的先後之別。

(瑠公圳紀念公園部份的開發示意圖,黑色虛線內範圍為公園預定地,灰色區塊則為預定拆除的民宅範圍。資料來源:台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

自救會副會長史志光則表示,此地的居民約八成都是老榮民,許多都是當年在力行路軍營內服務,在成家、退役之後,由於無力購屋、租屋,便在軍營外沿著水圳自行建屋生活,此聚落至今已有四、五十年歷史。

史志光說,由於地形改變,現在的瑠公圳地勢已經高於新店溪,水源無法入注,縣政府為了興建親水公園,計畫設置抽水馬達,將新店溪水以人工方式抽進瑠公圳。他認為,這樣的作法簡直不切實際,也完全沒有考量到新店溪缺水的現況。

(瑠公圳沿岸聚落第一戶於民國49年落成的房子,當時只用簡單的竹子搭建而成。照片為居民提供)

根據《臺北縣興辦公共工程用地地上物拆遷補償救濟自治條例》,於民國81年1月10日前興建完成的「非法建築物」,無法得到補償費,但可獲得金額相當於合法建築物補償費百分之70的「救濟金」。

但此條例中,對於合法建築物的補償費該如何計算,僅表示「依當時該建築物之重建價格估算」,計算標準並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若依照此條例辦理,居民的住屋一旦遭拆除,勢必不可能靠著救濟金,另外購屋生活,而必須面臨無家可歸的窘境。

目前,居民正委託議員金中玉向縣政府進行協調。而金中玉也在12月5日舉辦的說明會上,向居民保證,在縣政府未開出明確安置、補償相關方案前,不會進行拆遷,要居民靜待協調結果。而縣政府對於民宅的查估測量工作,也已暫緩。

劉惠娟說,新店已經有非常多公園了,已經不需要再多這麼一個,但若縣府認為此處環境髒亂,需要進行改善工程,居民都願意配合。她也表示,雖然自己對於歷史、文化不是那麼瞭解,但這些房子確實見證了老一輩胼手胝足、建立家園的過程,充滿紀念意義,老人家們最大的心願,便是希望住了一輩子的房子,能夠順利保留。

建議標籤: 

回應

找回瑠公圳的歷史,這件事情很有趣的,看到力行路這些房子的照片,這些「吊腳屋」不就是它與它身邊不同時代的人共存的最佳歷史記憶嗎?要拆這些房子蓋「瑠公圳紀念公園」這種說法,實在是說不通的。

參考: http://163.26.52.242/~river/modules/tad_book3/page.php?tbdsn=23

我同意樓上blackdog兄臺的觀點,目前地方政府的規劃是本末倒置的,看看台北市圓環,改建後,整個昔味,已不復見了。

完全不同意以上意見,瑠公圳存在時,這些民國4x年起繼續蓋的違章應該都還不存在,我知道大家想幫老榮民,但是有些事情還是要講公道的。

1.補貼違章?這些錢不都是你我繳交的稅金嗎?為什麼是拿去補貼違章?試問你家違章被檢舉拆除時,有沒有人會給你補貼?

2.住在該區的人是否全都是老榮民?還是只是部分老榮民?其他人躲在老榮民身後一起搖旗吶喊?

3.就老榮民部分,應該要究責國防部,一樣都是榮民,為什麼這些榮民淪落到住違章,不能比照其他榮民好好養老?

4.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北縣府一旦開啟惡例,日後有更多人將起而效尤(強占公有地,先蓋違章再說,到時如果沒辦法便宜價購公有地,也要補貼我的違章建物)

身為新店市民,誰不希望自家環境變好,這些破敗老舊的違建很容易就成為治安的死角.
軍人不怕死,文官不貪財!
那些有機會成為"榮民"的人,
也該不是由我們一般老百姓來承擔他們違建的荼毒八~

拆不拆房我無所謂
但我想要條美麗乾淨的瑠公圳
我不想每天經過它時都聞到一股臭味

縣政府專作這種事:把真正有紀念價值的東西毀掉,找建築師"規劃,""設計"一些人工紀念碑和"紀念公園"舉個例子:在金瓜石附近有一處戰俘營遺址,二次大戰時日本人將南洋俘獲的英美澳紐加等國籍盟軍戰俘關在那裡,採挖銅礦運回日本製造炮彈和子彈.人數最多時達一千多人,日本戰敗投降時只剩89人,戰俘的家人和後代在英國和加拿大都成立紀念協會,集資保留該地原本的建物和樣貌.其中包括一條日軍打算將全部戰俘活埋的隧道.縣政府每隔幾年就找建築師來搞一下,美其名是美化,殊不知對歷史瞭解不深的設計師,不經意間毀掉許多文物.現在當地立了好幾個紀念碑,但昔日的營舍和前述隧道卻拆除殆盡.外國人都跑去縣政府陳情哭訴.除了"唉!"還是"唉!"

很多歷史保存,我覺得應該是要"協助",而不是"剷除"
當然前者會較後者花費更多成本
但我覺得這才應該是對這塊土地的尊重與情感
想必3樓和4樓的大大
你們應該不太清楚瑠公圳的歷史
而這也是現在台灣社會所欠缺的
太多的故事被埋沒在表象上
如果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各位的身上
我想沒有一個人會說這樣冷漠無情的話...
<a href="http://www.youtube.com/watch?v=1CIcQjA3Zfw">http://www.youtube.com/watch...

拆不拆房無所謂?
請問你有同情心嗎 O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