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叢林 運動和政治
苑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2013/04/23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陳韋綸

「『20-2』號風機,距離這裡,只有174公尺」,在堆滿了準備今年(2013)6月舉行「老電影海報展」半成品,「心雕居」的工作室裡,主人陳清海的女兒陳薈茗說著。去年9月,距離風機250公尺以內的居民,收到了通知書,說要開說明會,「風機那麼近,會不會有問題啊?」,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陳清海去參加了說明會,表達希望把風機遷離,距離民宅遠一點。

8660332355_8acf1b9d15_n.jpg心雕居的門關了,抗爭開始。(攝影:孫窮理)

心雕居的門,關上了。

開發單位英華威沒有接受,他們的回應,只有那一套:回饋。「我爸爸說他不要錢,接著英華威就找上門來了」,陳薈茗說,「他們指著心雕居旁邊的展覽室和工作室說:這裡是違章建築、佔用林務局土地,要去檢舉、報拆」;不要錢?就用威脅的。這把陳清海給惹惱了,門一關,迎接著這一對父女的,就是現在還看不到盡頭的抗爭。

「我不知道有多久沒有回來了」陳薈茗說,其實這個「不知道多久」,也不過是一、兩個禮拜的事情。放下手邊的工作,忽然間整個人掉進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裡。一天,就像一年那麼久。

「除了『老電影海報展』之外」,陳薈茗拉開展覽是的大門,女性畫家鄭嘉紋的畫作掛滿了滿室,但因為抗爭,展覽也只能停擺。「說起來,我還真覺得對畫家蠻不好意思的」。忽然之間,一切運作中的事務都停了下來,陳薈茗身邊的藝術品,換成了一紙紙的公文;身邊的人,也換成了綁著條的抗爭者─還有警察。

「7號那天,我們去擋施工,我是帶著手銬,被警察壓走的。當時,鄉親們都嚇壞了」,忽然間碰上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碰到的這些事情的人,當然不只是這一對父女。

風機叢林

自救會成立之後,進行了一次4里居民的連署,7,682位居民里,有4,281人參加了…

其實,只要走一趟苑裡的海邊,就會發現:這裡的居民,對於風機不會陌生。

從4月7號,居民激烈抗爭,陳薈茗等幾位居民被補的「第26號」風機基座向南望去,就是整片一望無際的「風機叢林」。那是英華威的「台中大安、大甲風場」的北端,距離第26號風機基座最近的一座風機,目測距離大概不過2、3百公尺遠。也就是說,將來苑裡的風機設置完成之後,從南邊延伸上來,一整片的海岸線,「風機叢林」將無縫接軌,從這裡,再延伸到北邊的通霄。

8672428847_1149d4dd43_c.jpg第26號風機基座旁邊,便是一望無際的「大安、大甲」風場,在台灣,每一個環評都是「個案」,對於週邊相關污染源往往缺乏評估,從環評個案裡,根本看不出畫面裡的圖像。(攝影:孫窮理) 8660276689_ea6f217672_c.jpg從苑裡望向大安大甲風場的「風機叢林」。(攝影:孫窮理)

不過,攤開「竹南、通苑風場」的環說書和兩次差異分析報告,你就會發現,在這個計畫裡,苑裡的部份,透著一些怪異的成份。

2007年9月,和竹南風場綁在一起,「通苑風場」通過環評(相關報導),總共26支風機,苑裡9支、通霄17支;2011年5月,第一次環境差異分析,英華威把通霄的2支移到了苑裡,11比15,2012年12月,第二次環差,苑裡再增加3支,14比15。

8672506087_be9ddc57f0_n.jpg風機的設計圖,一座風機的高度,加上葉片,可達120公尺,相當於40層樓的高度。8674932284_7986a7aeca_n.jpg苑裡14支風機分佈圖,大致可以看出各風機與聚落間的距離。(資料來源:苑裡反瘋車自救會)

這樣有什麼問題呢?苗栗縣臨海四鎮,由北到南依序是竹南、後龍、通霄、苑裡,其中苑裡的海岸線遠小於其他三鎮,只有短短地2公里多,而通霄的海岸線,則長達15公里,15公里15支,一公里1支風機,而苑裡,2公里14支,平均一公里7支。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這些風機全都並排排在苑裡的海岸線上,大概140公尺就會有1支,而每一支風機的高度,塔柱的基座到葉片的軸心是80公尺,加上葉片的半徑40公尺,所以高度是120公尺。

當然,這些風機並不會整齊地並排在海岸邊,它們是分佈在西濱快速道路以西到海邊,寬度大約100到600公尺的狹窄區域裡,而為避免風機的炫影以及倒塌、葉片斷裂造成危險,又不能距離西濱快速道路太近。

苑港、西平、海岸、房裡是苑裡鎮臨海的4個里,西濱快速道路從北向南,切穿過去,苑港里,離海最近,在西平里和海岸里則差不多是從中間切過去,為數眾多的民居便分佈在西濱以西,也就是未來這14支風機將密集分佈的區域裡,與風機共處,而居民就將要住在這個相對於人或者房子來說,顯得無比巨大的「風機叢林」裡。

2公里海岸,14支風機

在居民關心的「距離」之外,我們也注意到了風機的「密度」。先不討論噪音的問題,光是成日與這些龐然大物相處的壓迫感,就不難理解苑裡居民心中的恐懼了。

在環評通過(2007/09)後的這5年多裡,通苑風場的26支風機,因為與西濱的距離,以及沒有辦法得到土地管理機關的同意,而有12支調動過位置,在環評最大的限制下,又增加了3支,英華威在2次環差(2011/05、2012/12)分析裡,提出調動和增加風機的計畫,都獲得環保署的通過,而在環評與環差之間,政治上最大的變化,大概就是2009年12月,支持英華威與風力發電不遺餘力的民進黨籍立委杜文卿,當選了苑裡鎮長,但是,不管是「調」,或者是「加」,這些風機全部都往本來已經很擠的苑裡硬擠進來。

有大力支持的綠營鎮長,也有盡心盡力的藍營縣長,在苑裡抗爭起來之後,從大埔、灣寶、殯葬園區,一路下來,作風強硬的苗栗縣長劉政鴻動用警察強力鎮壓,而杜、劉二人,在風機設置的過程裡,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在苑裡的14支風機裡,有8支還在跑程序,有6支已經取得經濟部許可、可以隨時動工的;「苑港裡1支、西平里1支、海岸里1支、房裡里3支」,指著這半年來拼命作功課,現在已經滾瓜爛熟的風機分佈圖,陳薈茗說,自救會初期的底線,是「一支不讓」,3月19號協調會,英華威甚至表達過,願意讓步,22、23兩支可以不做,以換取其他4支的順利施工,不過並沒有得到居民的同意。

基本上,位在最南邊的房裡里雖然目前的風機數量最多,但是居民對自救會參與的程度卻最低,其中一個因素,應該是位在房裡里的24、25、26三支風機,與民居的距離是最遠的,除了24號風機,因為更鄰近海岸里的聚落與廟宇,遭到民反對之外,25、26的爭議性比較小,而這兩支風機,也就成為抗爭的一個破口。

政治的操作術

3月21號,劉政鴻出現了,在協調會上,他表示「風機一定要建」,並且以他的政治影響力,說服了自救會接受讓英華威先做25、26,其餘由自救會提方案,4月1號愚人節,居民沒有再阻擋25、26的施工,這關鍵的一天,「這使得自救會『一支不讓』的底線被突破了」。

但是4月3號協調會,自救會提出的將6支移到25、26一帶的提議,沒有被英華威接受,房裡里里長等人也反對將風機設在房裡里,劉政鴻拒絕再協調,風機架設的時間短,這一來一往之間,英華威在25、26的工程就快速地展開。

風機基座的施工

放置基座(4/18,24號風機的情形,攝影:孫窮理)。

捆綁鋼筋(4/18,25號風機的情形,攝影:孫窮理)。

水泥灌漿(4/18,26號風機的情形,攝影:孫窮理)。

協調無效,衝突再起。4月6號、7號,居民阻擋施工。這個時候,縣政府已經一改居中斡旋的角色,警方強力抓人,用手銬將5名自救會成員逮捕、移送法辦,4月7號,陳清海宣佈展開絕食。4月8號,趁杜文卿「探視」自救會的時候,英華威又發動突襲,鋼筋車進入24號的基地施作。

「那天,我就是上著手銬,被警察抓走,並且用『強制罪』移送的」陳薈茗說,世代務農、捕魚的鄉親哪裡見過這種殺氣騰騰的場面,阻擋風機的態度沒有改變,但是在動作上已經顯得遲疑。

在這種情形下,11日,自救會決定到台北能源局前繼續絕食行動,兩地開戰(相關報導)。一直到17號,絕食10天的陳清海吐血送醫,在大家的勸說下,勉強同意停止絕食(相關報導)。台北的行動沒有實際的戰果,至此,25、26加上24,這「2+1」的防線被攻破了。

各地聲援、在地抗爭

台北的行動沒有具體戰果,但是卻得到了更多的朋友,15日,三芝、新屋、彰化等地,與英華威交過戰的社區出面相挺,之後,聲援的學生也加入,21日下午,總統馬英九出席桐花祭活動,學生前往陳情被捕,緊接著,昨天(4/22),不出自救會所料,英華威展開報復性的動工行動,在「18-1」動工,學生和50、60名居民前往阻擋,再有3名學生及1名居民被捕,而這個衝突再延續到下午,在25、26、24工地的入口處,居民和學生再度阻擋施工,一直到今天,對峙衝突仍在苑裡持續中。

8673843702_4f98b068a2_o.jpg21日下午,總統馬英九出席苗栗造橋桐花祭活動,學生前往陳情。(資料來源:青年樂生聯盟) 8672744479_87f72e573e_c.jpg22日衝突的畫面。(資料來源:苑裡反瘋車自救會) 8672742333_e63c0b1049_c.jpg22日的衝突,又有多名學生及居民被捕。(資料來源:苑裡反瘋車自救會)

我們以下圖說明苑裡風機爭議,目前的狀況:

8663120059_2a6853fb05_b.jpg

紅色的點表示目前隨時可以動工的6支風機,淺綠色的區域,是參考環說書的空照圖和Google地圖大致描繪出的聚落分佈,透過這個圖,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25、26兩支會成為第一波攻防的衝突點,以及英華威為什麼不能接受把現在可以動工的6支移到居民妥協的區域,因為在這一塊區域里,即便6支風機可以放得下,但是整個計畫的14支就很困難,而且據聞,英華威還打算再提計畫,把苑裡的風機增加到21座,如果接受居民指定的區域,那等於是把他們未來在苑裡的(過度)發展給堵死了。

而對居民來說,雖然25、26連帶24的失守,使得「一支不讓」的防線被攻破,但是實際上將要深入聚落的18-1、22、23更加是「必爭之地」,這3支守不住,跟著就是更接近聚落的8支,以及英華威後續的計畫。

苑裡抗爭是再生能源進步發展的機會

也因此,台北未能取得戰果,在地抗爭又遇到阻礙,但是這一場抗爭其實還在開始的階段,而苑裡人用自己身體的痛苦的衝撞,對於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重要,尤其是在像英華威這種必須以大規模生產維持其利潤,否則難以生存的跨國性能源資本來說,盡可能擴大生產規模,是它先天的任務,加上政治人物的政治、經濟利益的盤算,結果就是將「外部成本」不斷往居民和環境身上倒,以獲取高額的利潤。

在這種大(過)量生產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下,沒有什麼東西會是絕對「進步」的,而在台灣,付之闕如的「風機規範」,並不會在專家們的會議桌上產生,而是透過每一個受害居民的實際抗爭裡,被鬥出來的東西。苑裡個案,既特殊又普遍,它已經不能簡單地被裡解為一場「反風機」的運動,相反地,它將是一個砥礪台灣再生能源發展走向合理與適當,成為真正進步的替代能源的一個機會。

關於「心雕居」

8660361515_3f4ed4d1e9_c.jpg「心雕居」位於苑裡鎮西平里靠近海邊的地方,這裡是一個木雕藝術的寶庫,從陳清海的父親陳成合,到大哥陳炯輝,父子兩代三人的木雕藝術各成風格,又帶有一定的連續性;其中陳炯輝是漢人進入原住民部落,從原住民木雕藝術取材創作而有大成的第一人,他去世之後,文建會在心雕居設立「陳炯輝紀念館」,而陳清海的創作,雖然師承於陳炯輝,但是卻掌握住陳炯輝原住民藝術的精神,另外開創出不同的風格;父子三人畢生心血盡注於斯,目前在陳清海、陳薈茗婦女的經營下,也籌辦各種以數展覽活動,成為苑裡,乃至苗栗、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

(左圖)心雕居庭院裡,陳清海的木雕作品。(攝影:孫窮理)

(下圖)陳清海(左一)10天的絕食,喚起社會對風力發電不適當發展的注意。8644012584_d0375b0683_n.jpg

8660366141_586c3320cb_n.jpg

事件分類: 

回應

拆歸拆
蓋歸蓋
一碼歸一碼
好大的風車

本文作者應該是否可以進一步幫忙分析,為什麼各大環保團體、環保民代的缺席,背後代表著什麼環保政治意涵?

身體力行真是一件難事,我深受感動,謝謝你們為我上了一課!

有本事就通通都不要用電 有這本事在來反核反風

民主法治國家貴在能容納多元意見,藉由討論、溝通,了解彼此立場,進而得到一個非最佳解,卻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適合解。
縣長立意良好,但無顧程序正義的後果,就是激起居民的強烈反彈,未能設身處地站在居民角度思量,逕以「公共利益」為由,認為其代表著絕對正義一方,任何居民反抗活動就是妨礙目的達成的敵人,然是如此,其與一人獨攬大權的極權國家有何不同?
沒有體驗,終究難以體諒。若執政者不能將心比心,一意孤行,人民起而抗之,日復一日,造成的只是社會資源虛耗,國家停滯不前,更殘害最珍貴的「包容理解」的民主精神!

你有本事 你就把核廢料放你家 風機蓋你家 你不跟國家索賠 以上條件你都接受 我就不用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