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沒掃地 老師遭扣分
私校教師評鑑成減薪手段

2013/05/30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陳逸婷

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右)表示,教師評鑑已經變質成為部分私校為壓低人事成本開支、將教師減薪甚至解聘的惡劣手段,呼籲教育部介入廢止。(攝影:王顥中)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今天(5/30)公佈了一份針對私立大專院校教師評鑑制度的調查,指出許多私立院校濫用評鑑制度,成為減薪甚至逼退教師的手段;許多教師額外負擔招生與尋找財源等「業外」工作,淪為廉價勞工。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表示,部分學校設定評鑑制度以及修訂聘用辦法,目的是縮減人事成本開支,與評鑑最初的精神背道而馳,根本無助於提昇教學品質,由於已經片面變更教師勞動條件,教育部應該介入命其廢止。

一本本「教師評鑑辦法」攤在桌上,在全台109所私立大專院校中,高教工會調查範圍囊括了81所私立學校,其中包含36所一般大學與73所科大與專技院校,其餘28所則未依《私校法》將資訊公開。調查結果發現,私立學校教師評鑑項目普遍特色是規定瑣碎、繁文縟節,且許多無助甚至無關於教學活動。

以文藻外語學院的評鑑辦法為例,「輔導學生維持學習環境整潔或節約能源」也納入了評鑑項目,學生是否確實打掃、維持環境清潔,竟也成了大學教授獲評鑑優劣的考評之一。又例如,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從去年(2012)推廣所謂「三分鐘教室環保」,要求授課教師督促學生維持整潔,檢查項目包含教室地面不能有垃圾、垃圾桶滿了要清除、黑板擦乾淨、桌椅排整齊等,居然通通成了教師評鑑的指標,一旦不達標準,將按次扣分影響最終考評結果,儼然讓高教機構幼稚園化。

陳政亮表示,類似的荒謬族繁不及備載,而且不是發生在個別少數學校,而是很普遍的狀況,透過教師評鑑要求老師去督促學生開班會、校外或宿舍訪查、處理學生意外等等,除了原先的教學研究工作外,還得充當保姆,實質導致勞動條件惡化。

國內耳熟能詳的老問題,是大學學術生產的形式化評定,例如將投稿期刊(SCI、SSCI、TSSCI、EI、A&HCI...等)、研討會參與參展且區分國內/外等,透過分級制度換算為不同點數;而在這次高教工會所提出的各項評鑑指標中,更發現學校對於教師工作內容的每一項細節,都設定有制式化評鑑標準,如在教學方面是否附中英文課綱、教材是否e化、輔導學生記錄與課程進度等等,通通都要登錄以接受考評,使教學活動毫無彈性,無法依照學生與課堂的不同狀況靈活調整。此外,每一項需接受考評的工作,教師都必須自行備齊項目達成「佐證資料」。

各校評鑑標準厚厚一疊,鑑亂象族繁不及備載,大學教授除了教學研究,還要監督學生確實打掃、擦黑板。
(攝影:王顥中)

誇張的狀況不只這些,由於部分私校缺乏經費,老師還被迫要協助到高中宣傳招生、負擔招生「責任名額」;學生入學後能否考取證照、畢業後找不找的到工作,這些通通被列入評鑑標準。研究計畫依照計畫金額累進計分,補助金額多才有高分;更有甚者,學校直接透過評鑑要求老師捐款,例如桃園創新技術學院直接在評鑑辦法中載明「個人捐款或等值物品給學校或學生,每達3,000元加0.5分,捐贈書籍者,每10本加0.1分...」。

高教工會認為,由於現行教師評鑑的分數會直接影響教師任用、續聘以及薪資,將逼迫教師只能乖乖聽話。此外,還有學校直接強制每年應有一定比例評鑑為「不通過」,亦即無關乎表現優劣,都一定會有人被懲罰。例如,以台北城市科大為例,即明定分數排序佔受評教師人數後5%者,即便及格,也會被評為「不通過」。

陳政亮表示,由於我國高教政策傾向於市場化,不被看作為公共服務,因此各大學才會在(教育)產業競爭的邏輯下,直接面對少子化的衝擊,而以壓低人事預算開支的方式預先因應,而教師評鑑則變質成為將教師減薪或解聘的策略,「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誇張的條文都集中在私立院校,特別是後段班的緣故」。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羅德水認為,現行各校的評鑑制度完全由校方片面訂定、未與勞工協商,缺乏正當性;在《工會法》開放教師成立工會後,各校評鑑辦法都應該放進勞資協商機制中處理,與教職員或工會協商,教育部也應該將勞資協商機制納入行政督導的標準。陳政亮則強調,凡是以教學、研究評鑑或升等審查為由解聘或不續聘教師,都是侵害學術自由與工作權,教育部應介入廢止各校相關辦法。

回應

我曾經因為教室清潔問題,被公佈且要"說明報告"且列入考績扣分

曾看見老師同仁在學生下課後獨自一人默默打掃的身影, 真是百感交集呀!

我們是被扣特休、被扣錢,寒暑假每人還有負責的室內室外掃地區域咧

媒體上罵現在的學生生活教育不好,私立學校不好好把握這契機做好學生生活教育,以高學費(全部學校開支--教職員薪水、學校維護、..全數由學生負擔的學雜費來;公立學校大部分由人民血汗錢--稅收來)如何來吸引學生就讀?如果老師不共同努力,那就等學校關門,老師們去喝西北風,最涼快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