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讓台灣經濟病入膏肓

2012/08/23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飲鴆止渴的海外接單

台灣經濟惡化係因長期信奉自由市場經濟教條的惡果。過度投資中國,已對台灣國內的發展造成多重且重大的傷害。台灣經濟命脈一旦被中國掌握,「沒有經貿自主,就沒有國家主權」這句名言,馬政府應該很清楚。

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已將二○一二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下修為一.六六%,而出口金額則連續五個月衰退,七月出口金額減幅更擴大為兩位數。馬政府將經濟持續惡化歸因於國際不景氣。但相較於其他亞洲主要國家,台灣是唯一出口衰退者,因此不能以國際景氣不佳解釋。

過度投資中國 拖累台灣轉型

台灣經濟惡化係因經濟決策長期信奉自由市場經濟教條所招致的惡果。自由市場經濟教條認為政府應堅持開放,鬆綁法規,解除不必要管制,政府政策不應干預企業經營決策;相信市場自我偵錯與自我管理能力,認為市場機制運作會讓資源配置達到最有效率境界;相信市場萬能,政府只需將問題交給市場機制解決即可。

二○○○年後,扁政府放棄政府應主導產業外移的政策,讓資金與技術大量移往中國,結果台商投資中國金額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由一九九九年的○.五%持續上升到二○○八年的二.六一%,以致造成多重的不利影響:一是產生「跨國勞動替代」的現象,台商大規模雇用中國勞工取代原在台灣工作的勞工,以致國內工作難找與薪資不漲。二是對國內的投資與創新產生「排擠效應」,台灣位居國際技術位階的中間地帶,正需要大量的資本與研發投入來進行產業升級,但是廠商超額投資中國,對國內投資產生幾乎一比一的取代排擠效果。海外投資的區位選擇,如果以先進國家為主,則有助於技術與創新,但由於台灣對外投資過度集中在中國,無法成為創新的泉源,因而弱化了J. A. Schumpeter所強調「由經濟本身內部的力量,改變外在限制條件」的經濟發展機制。

產業鏈斷鏈毀滅 依賴出口經濟不穩

其次,台商超額投資中國對國內工業基地與產業鏈的完整性造成「毀滅性破壞」,部分企業規模因外移而擴大後,原本留在台灣的產業鏈,亦被迫外移中國以就近服務這些廠商,因而出現「斷鏈」現象。美其名曰「兩岸分工架構」的力量,其實將台灣原本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再結構」(restructuring) 轉往少數生產中間財的產業集中,短時間這些少數產業看似出口暢旺,但等到中國成功發展進口替代產業之後,就會充分暴露其潛在危機,這也是為何現在台灣對中國出口衰退最為嚴重的原因。

再者,是對國內消費力量的傷害。百萬名台灣中高階管理幹部與高科技人士跟著外移中國,台灣少了這些民間消費主力,加上留在台灣的薪資階層又普遍面臨薪資不漲與工作難找的困境,導致台灣民間消費不振,最後只能依賴出口做為經濟成長的動能。台灣經濟愈依賴出口,就愈不穩定,愈容易受到國際景氣的影響。

台灣與南韓在民主轉型過程之中,同時面臨生產成本高漲。然而,台灣出口金額從一九九○年與南韓約略相同,演變到目前台灣出口金額不及南韓的六成。南韓經濟轉型成功係因採取如A. Amsden所說「getting the price wrong」的「先攻占國內市場,確保競爭力,再進軍國際市場」的策略,而過分迷信自由市場經濟教條的台灣,早就放棄六○年代「gett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right」的發展策略,放任市場機制主導經濟轉型。

呼口號沒有策略 引中資不見風險

馬英九不瞭解二○○八年前單向開放對台灣經濟衝擊,還一再誇讚「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顯示馬政府團隊對經濟發展的機制一竅不通,成天只會不斷重複「尊重市場機制」的鸚鵡語言,現在面對經濟衰退,行政院提出「中長期振興經濟藍圖」,包括推動產業多元創新、促進出口拓展市場、強化人才培育訓練、促進投資推動建設以及精進各級政府行政效能五大方針──這些政策其實很難不流於口號與口水:對於攸關台灣轉型成敗的產業多元創新,以國家力量讓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個人與企業重新投入創新的具體策略,則不見馬政府提出。

沒有經貿自主 就沒有國家主權

對於促進投資,馬政府思考的不是如何將台灣的超額儲蓄(國民儲蓄減去國內投資的剩餘部分)導入國內各種投資機會,而是中資來台如何鬆綁、取消對中資來台投資所有權的限制、讓中資擁有公司決策主導權等。主其事的管中閔雖不否認中國對台灣有政治企圖與野心,卻一廂情願地認為,中資即使有政治企圖,也會因在商言商而不用擔心。

而另一面,馬政府並未瞭解南韓政府為何協助企業發展具有進入障礙的產業組織,就說南韓發展模式不適用於台灣。顯然,馬政府除看不清廠商不投資台灣的原因,也忘了靠國外資金來促進國內投資,早就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發展模式。

其實,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南韓經濟之所以受創嚴重,就是因為南韓過度依賴外國資金來挹注國內投資的風險所致。

至於強化人才培育訓練,管中閔認為「我們現在是人才流出,卻帶不進來,嚴重入不敷出,尤其是台商把大量中高階人才帶走,問題更加嚴重。」不先探究為何有百萬人必須到中國工作,就貿然提出政策開放與法規鬆綁來解決台灣人才危機,企圖以引進中國人才與開放中國學生來台扭轉高階人力淨輸出的現象。

當前台灣經濟問題就是出在過分迷信自由市場經濟教條,現在又提出全面雙向開放作為解決問題的處方。

全面雙向開放這帖處方背後,更令人擔心的是,馬政府的所作所為其實反映外來流亡政權復辟的意識型態;為降低具有「高級外省人」心態的少數統治階層統治多數的恐懼心態,馬政府必須利用中國資金控制台灣經濟,引進中國人才扭轉統治階層居於少數的劣勢,讓目前「少數統治多數」的現象藉全面雙向開放產生質變。

台灣經濟命脈一旦被中國掌握,我想馬政府很清楚經濟學AIlbert Hirschman在五○年代所說的,「沒有經貿自主,就沒有國家主權」,馬政府聯中治台才是最值得我們注意的

臉書討論

回應

不知所云!
重點是什麼?臺灣國不能靠中國?
台灣國最好是51州,還是再迎來天皇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