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斷體制下的閱兵式爭議

9月3日,中國大陸政府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前國民黨主席連戰應邀出席,引發台灣藍綠陣營同聲譴責,國民黨內甚至議論是否祭出黨紀處分。對岸的抗戰紀念活動在台灣捲起的反彈聲浪,一方面顯示出國民黨抗戰史觀深入民心,二方面顯示國民黨的「獨台」路線和各種反國民黨的「台獨」勢力在意識形態上的連續性。這一連串問題的根源,可以歸結到國共內戰後所鑄成的兩岸分斷體制,它使得任何試圖跨越分斷體制的政治交流,都顯得困難重重。

領袖至上的國民黨史觀

連戰將赴陸出席閱兵式的消息傳出後,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和總統馬英九接連表達不認同的立場,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的態度也急轉直下,從原本肯定連戰參加閱兵式有助兩岸交流,到後來改口「歷史的事實、抗戰的真相不容扭曲」,對連戰出席閱兵式表示遺憾。

國民黨念茲在茲的「歷史事實」和「抗戰真相」究竟是什麼?府院黨口徑一致的說法是這樣的: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接見連戰時所說、並由連戰附和的「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事實是,無論正面還是敵後戰場都是由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領導。換句話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國民黨的功勞,而不能說成國共雙方共同的貢獻。此話一出,台灣、香港乃至西方媒體紛紛大肆報導,將國民黨的抗戰史觀當成攻擊中共的絕佳利器。

問題在於,即便抗日戰爭時蔣介石是全國最高領袖,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這就代表蔣介石和國民黨是抗戰的歷史主體嗎?就代表他們是抵禦日本侵略者的廣大中國人民依靠、認同、支持的對象嗎?若真是如此,那為什麼日本在1931年占領東三省、1932年進犯上海、1933年進攻熱河和察哈爾時,國民黨都採取不抵抗政策呢?又為什麼要到國民黨內的愛國分子發動西安事變,蔣介石才放棄對日妥協的政策,和共產黨一齊團結抗日呢?國民黨的說法唯一碰觸到「真相」的地方,大概是點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內部矛盾,而這是中共官方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抗戰紀念主旋律下所略而不提的。

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清楚指出抗日戰爭存在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一條是國民黨所採取的對外消極抗戰、對內摧殘人民的路線;另一條是共產黨鼓吹的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團結起來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當時中國因而可以分成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解放區兩個戰場。在國民黨統治區,國民黨政府實施反動的《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將民主黨派人士──主要是共產黨人──打入地下、關入監牢。1939年至1943年,國民黨政府又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破壞國內團結,造成嚴重的內戰危機。相對於此,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在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和進攻、毫無外援的情況下,自己製造武器,自己發展農業生產,儘管中共正式軍隊的數量遠少於國民黨,但是按照其所抗擊的日軍和偽軍的數量及其所擔負的戰場,按照其聯合廣大的人民一同作戰,無疑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力量。

而國民黨之所以在其統治區實行消極的抗日政策和反人民的國內政策,根本原因就在於國民黨統治集團代表的是中國的大地主、大銀行家、大買辦階級的利益,他們把維護自己少數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抗日放在第二位,以致貪污成風、民不聊生。即便抗戰勝利了,帝國主義勢力依舊盤踞在中國,國民黨依舊獨裁腐敗,中國人民依舊困苦。國民黨口中的抗戰勝利,說穿了是不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統治階級的勝利,直到後來的國共內戰,中國人民才在爭取民族和階級解放的呼聲中贏得真正的勝利。諷刺的是,今日國民黨談到抗日戰爭的紀念,首要關切的竟然還是蔣介石一人和國民黨一黨的「功績」,絲毫未言及當時中國人民的處境,充分暴露出國民黨自蔣介石掌權以來根深蒂固的反動性格。

「獨台」、「台獨」共繫分斷

國民黨全黨大動作譴責連戰出席中共抗戰紀念閱兵式,除了反映國民黨不容許抗戰歷史的詮釋權被共產黨主導、蔣介石和黨的「功績」被稀釋,更深一層恐怕還關係到國民黨對「中華民國」日薄西山的焦慮。然而,這卻又是由國民黨的「獨台」路線一手促成的。

1970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和中美斷交,使得國民黨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出現危機,為了應對國際和國內的局勢,國民黨政府一步步走向難以回頭的「獨台」路線,也就是以維護中華民國偏安台灣的狀態為特徵的政策。在反共教育和獨台政策的耳濡目染下,「中華民國是台灣」逐漸成為多數台灣人的共識。由於「獨台」一方面閹割了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史,一方面又無力回應現實中存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其演變為台灣中心的史觀,乃至於催生排除中華民國的「台獨」路線,也是無可避免的過程。

抗日戰爭作為中華民國建立後的重要歷史事件,以及國民黨引以為傲的核心歷史記憶,理應是國民黨呈現中華民國的全貌(作為一個中國)的時機。尷尬的是,國民黨的抗戰70周年紀念只能在當年是日本帝國殖民地的台灣舉行,而非國民黨軍隊曾浴血奮戰的大陸,不僅如此,國民黨還措辭嚴厲地譴責連戰到大陸閱兵,聲明「民主價值、台灣主體、以及抗戰史實是我們的絕對堅持!」這段聲明文字,反映出獨台化的國民黨,既想捍衛自身的抗戰史觀,又擔心這樣不夠本土化,而陷入不知所云、進退兩難的困境。而國民黨堅決不參與對岸抗戰紀念的態度,又在實質上斷絕了發生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上的抗日歷史,以及所有承載這段歷史的中國人民的聯繫。

就在國民黨為了反共而將對岸視為仇敵、為了在台灣鞏固統治正當性而主動去中國化的路線下,我們發現了「獨台」的國民黨和「台獨」勢力之間的微妙呼應,或說一脈相承。連戰返台後,台聯青年軍在桃園機場怒嗆連戰是「投共」的「紅鬼」,出席中共閱兵式的行為是「叛國通匪」云云,這些指控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國民黨戒嚴時期入人於罪的罪名,只是昔日的「匪諜」成了今天的「紅鬼」,背叛的國名改叫做「台灣」。台獨不但沿襲了國民黨的反共意識形態,還進一步深化了內戰意識形態,比如一再強調對岸用飛彈對準台灣,卻又反對和中共進行任何有助於和解的政治對話,從而弔詭地強化了兩岸的對峙狀態。

歷史地來看,國民黨的「獨台」路線是國共內戰失敗和國際情勢變動下的產物,民進黨及各色「台獨」路線則是「獨台」衍生分化出來的產物,但歸根結柢兩者都是兩岸長期分斷下的結構性產物,他們共同維繫了冷戰與內戰結構,持續將對岸建構為「敵人」,同時用反中國、去中國化的方式建立自我認同。連戰赴大陸參加抗戰紀念閱兵式引爆的爭議,讓我們再次看到兩岸分斷體制如何阻礙我們認識失落的另一半歷史,如何誇大兩岸戰爭的可能性,並強迫兩岸人民相互敵視。

終有一天,兩岸分斷體制與兩岸人民之間的矛盾必須獲得解決,而倘若我們不認為連戰足以代表人民的聲音,不滿意目前兩岸政治交流的模式,那麼勢必就要更廣泛且深入地展開對於兩岸關係、對於如何克服兩岸分斷體制的思考。而無論是「獨台」或「台獨」,恐怕都不是真誠面對歷史、通往和平之路的答案。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 

回應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 1938年 5月 26日至 6月 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後經毛澤東修改後,正式出版。國民黨桂係的高級將領,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得知這本著作的基本精神後,用“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加以概括,並向蔣介石推薦,蔣也十分讚賞,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程思遠先生是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的秘書,他在1983年出版的《政壇回憶》裏,兩次鄭重談過這個事情。

台獨之壯大,國民黨難辭其咎。

轉載新加坡《聯合早報》2015年9月20日專題報導:連戰暴露了台灣底色

前言: 今年是抗日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以“中華民族”為重,不顧臺灣當局勸阻,出席中國大陸舉辦的九三閱兵慶典,島內朝野人士在長期反共教育及親日反中的意識形態下群起撻伐,連戰此行引起的紛擾,充分反映了臺灣的政治立場、心態和歷史認識,盤根錯節,導致兩岸問題如此難解。

記者 莊慧良(臺北)

今年是抗日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中國大陸定調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一陣線,分別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協同作戰,作出重要貢獻。但臺灣當局強調,當年領導抗日的是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無論正面或敵後,國民政府始終居於領導地位。

臺灣總統馬英九對抗日主導權絲毫不讓,偏偏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不顧當局勸阻,出席中國大陸舉辦的九三閱兵慶典,令其顏面無光。

2005年,連戰不畏綠營暴力威脅登陸,與當時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晤,為國共兩黨領導人六十年來首次接觸寫下新頁,十年後他再次登陸,卻成為朝野共同口誅筆伐的對象,不僅綠營的獨派人士斥連“叛國”,不少藍營的國民黨員感情上也無法接受。

綠營人士抗議的是,大陸一千多顆飛彈對準臺灣,連戰居然堂而皇之參觀這些對準臺灣的武器;還諷刺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1949年成立的,憑什麽慶祝1945年抗戰勝利?獨派還宣揚,當年盟軍曾轟炸臺北,有啥好慶祝?

藍營人士認為,中共在抗戰過程中消極抗日,趁機壯大自己,導致國府在抗戰勝利後被迫退至臺灣,更何況當年抗戰是由蔣介石領導的,今日中共焉有邀功爭奪主導權之理?

兩岸在“九二共識”下維持和平發展,今日卻為了抗戰主導權而隔空交戰,臺灣朝野罕見地團結抗中,在野的民進黨甚至搶著要捍衛“中華民國”,充分證明蔣介石多年反共教育的片面性多麽深植人心。

蔣介石1949年撤退來台後,國民黨總宣傳中共未認真抗戰,總是“游而不擊”,“從抗戰前10萬人發展至抗戰後的百萬大軍,國軍殉國將領268人,只有一名是共產黨”,顯見其“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

試窺以下這些史料,便可辨其真偽:

桂系名將白崇禧與共軍交手多回,他在回憶錄裡提及“有人認為打游擊戰乃保存實力之作法,殊不知於敵後游擊,任務極為艱巨,因補給困難,多且半以寡抵眾,以弱抵強,故必須官兵加倍淬厲奮發,機警勇敢,絕非保存實力者所能勝任”。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出版的《華北治安戰》一書中指出:“共軍與民眾的關係,同以往的當政者不同。中共及其軍隊集中全力去瞭解民眾,爭取民心,不但日本,就連重慶方面也是遠遠不能相比的。正因為如此,儘管他們在數量方面處於劣勢,卻具有不容輕視的堅韌力量”。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也向本報指出,國民黨的抗戰史觀是源於蔣介石,其八年抗戰說乃自蘆溝橋事變算起,事實上日本侵華始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當時全民自發性抗日,但在淞滬戰爭前國民黨不曾抵抗,東北丟掉,日本成立偽滿州國時,國民黨也不曾發兵討伐,以安內攘外為由進行剿共,蔣以剿共為名,令中央軍進入湖南、四川等軍閥割據之地,意在消滅地方軍,壯大自己,故連戰提及抗戰14年,正戳破蔣的八年抗戰之說。

他說,國民黨宣傳的共產黨“一分抗日,兩分應付,七分發展”之說,乃國民黨中央調查統計局宣稱取自毛澤東的延安談話,此係孤證,不足為信,且共產黨從十萬發展至百萬,乃共產黨在敵後發展組織,與老百姓結合抗日,又不是裹脅而來的。

不過,他也不完全贊同中共毛澤東的史觀。他說,當年若非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共產黨光是應付國民黨都來不及了,如何號召打游擊戰,國民黨胡宗南的精銳部隊主要是對凖共產黨,唯“蔣毛的史觀,其徒子徒孫都無法超越”。

即使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後,依然互不信任,蔣介石防共之心猶甚於抗日。

日本稻葉正夫編寫的《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岡村寧次回憶錄》裡,有位國民黨投敵將領對岡村寧次說:“我們不是叛國投敵的人,共產黨才是中國的叛逆,我們是想和日軍一起消滅他們的,我們至今(1942年10月)仍在接受重慶的軍餉。”

當年在大陸指揮日軍進行“三光作戰”(燒光、殺光、掠光),後來遞交降書的岡村寧次,在戰敗後竟成為蔣介石的座上賓,幫蔣訓練秘密機關“白團”反共,1954年他還呈送“反攻大陸初期作戰綱之方案”給蔣介石。

臺灣知名學者許介麟在《戰後臺灣史記》書中指出,“戰爭一結束,日本的參謀本部次長河邊虎四郎立即打兩通電報給南京的總司令官岡村寧次,以及在山西的第一方面軍令官澄田睞四郎,…,各自與蔣軍的最高指揮官何應欽和山西軍閥閻錫山締結‘共同打擊共軍’的秘密軍事協定”,故岡村和澄田等人“形式上向蔣軍投降解除武裝收容為戰犯,實際上獲得國賓待遇,擔任國民黨軍的剿共參謀”。

該書稱,國府撤退來台後,以“白團”為名的日本軍事顧問19名陸續抵台,在圓山訓練所國軍指揮官級的再教育,隔年在革命實錢研究院名下,分設“圓山軍官訓練團”,徹底施行反共精神教育,日本軍事顧問團在台總共訓練了六千多名軍官,直至1969年才解散,團員有23人編入日本自衛隊,並將對中共作戰經驗帶回日本。

蔣介石數十年來的反共教育,加上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20年的親日反中,造成臺灣民眾對曾殖民臺灣的日本猶存懷念,對中國反而時懷戒心。

早年臺灣光復節各機關學校都得插上國旗放假慶祝,李登輝執政後,便鮮少聽聞,也不再舉辦大型紀念抗戰勝利的活動,民進黨陳水扁政府談及抗戰的用辭是“終戰”,與日本如出一轍,即使國民黨馬英九拿回政權以來也未曾大肆慶祝抗戰勝利,若非中共今年大陣仗慶祝抗日七十周年,臺灣今年也不會如此積極舉辦相關的紀念活動。

連戰此行所引起的紛擾充分反映了臺灣的政治立場、心態和歷史認識,盤根錯節,兩岸問題才會如此難解。

國民黨雖主張“九二共識”,乃虛懸“一個中國”,無意統一,長期姑息台獨,避免與台獨衝突,對修改教科書課綱立場不夠堅定,台獨之壯大,國民黨難辭其咎。

只想在經濟上得利,在政治上拒絕統一的國民黨,連政治談判這一步都不敢踏出去,卻要中共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

如今親獨的民進黨用力擁抱“中華民國”,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 要維護“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搶走獨台派的市場,國民黨既不統,又不敢將“中國”國民黨改成“臺灣”國民黨,才會造成今日的左支右絀。

莊慧良(臺北)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不顧臺灣當局勸阻,出席中國大陸舉辦的九三閱兵大典,此間人士多批評,連戰此舉乃為鞏固其“買辦”地位,肯定者則稱其可能成為明年在野民進黨執政後,國民黨內唯一可以與中共溝通的管道。

連戰在島內強大反對輿論壓力下出席大陸閱兵慶典,幾乎人人皆曰可殺,臺灣總統馬英九罕見重話批判“偏離國家立場,有負國人期待”,國民黨深藍選區的立委向黨中央告急,黨內要求處分、停權聲浪也不小,但國民黨中央迄今遲遲不敢有動作。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歐美研究所所長湯紹成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馬英九是被罵怕了,要先建立防火牆,但此事一旦上升到兩岸關係,反而傷害彼此的互信。

他認為,連戰此行是播下和平的種子,明年初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若取得政權,從選後到520就職演說這段期間,兩岸關係若陷入緊張,要如何化解?連戰是唯一可以出面打圓場的人,“是個寶”。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認為,連戰此行最大的功勞就是促成兩岸“共用史料,同寫歷史”,習近平也有此宣示,這非常有意義,有助兩岸和解,更勝十年前的“胡連會”(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和連戰)。

唯在長期的政治分歧與迥然不同的意識形態下,島內肯定連戰者少之又少,包括指派親民党秘書長秦金生出席九三閱兵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這回也受傷頗重。

媒體報導,根據民進黨內最新民調,在大陸九三閱兵後,30至40歲民眾因不滿秦金生赴北京觀禮爭議,宋楚瑜首次輸給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從第二落居第三。

親民黨人士透露,宋楚瑜原想出席閱兵大典,但因宣佈投入總統大選,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美國宣示,不會介入臺灣大選,大陸並暗示宋取消登陸,故宋指派秦金生代理,未料連戰出席閱兵,負面輿論翻天覆地,親民黨緊急下令秦返台,但秦當時已身不由己,只得隨團登上天安門城樓,再以“身體不適”為由,到後方休息室而未露面。

親民黨對外堅稱秦金生未出席閱兵大典的作法惹來各界非議,認定親民黨根本是投機,首鼠兩端,既要向大陸示好,又想騙取島內選票。

此間輿論揶揄稱,看到國親被痛駡的情形,民進黨慶幸自己沒去(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前立委郭正亮都接到請柬),國民黨開心地說,還好親民黨去了,把親民黨當成救生筏,結果兩個抱著一起掉到山谷去了。

在輿論一片撻伐之聲,這次也參與閱兵的無黨籍團結聯盟主席林炳坤說了句公道話,“臺灣一直講(抗戰)功勞是我們的,自己卻不敢辦慶祝抗日七十周年紀念,就是怕得罪美國和日本。”

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也因出席閱兵大典備受批判,她不滿地回擊說,任何地方有紀念抗日的活動,她都願意參加,7月“中華民國”政府在湖口基地紀念抗戰勝利,舉辦國防戰力展示,“我要去參加,國防部正式回文給我說沒有座位”。

反倒是明年執政有望的民進黨在這次風波中“消音”了。

2005年連戰赴大陸時,民進黨和獨派人士率眾拿著石頭棍棒到桃園機場抗議連戰“聯共賣台”,爆發嚴重流血衝突,這回蔡英文僅輕描澹寫地說:“有違人民觀感”。

儘管蔡英文不曾明確說明她的“維持現狀”內涵以及如何“維持現狀”, 但她努力向中間靠攏,達到一定的成效。

媒體報導,國民黨民調顯示,不少民眾相信蔡英文的兩岸政見。蔡英文對此表示,他們一路走來,在兩岸政策上都採取一個穩健的處理態度,這也是臺灣絕大多數民眾期待處理的態度,未來也會持續以穩健的態度來處理兩岸的問題。

湯紹成認為,蔡英文是”不獨而獨”,“她不挑釁大陸,相當內斂,依然是台獨,只是表面看不出,就這樣拖下去,雙方沒有互信”。

“去年318太陽花學運之後,大陸方面也累積了不少負能量,大陸省委層級與採買的人都不來臺灣了,民進黨的縣市長也都不登陸了,國民黨簽的協議也沒有用,大陸方面也很沮喪、進退維谷,軟硬都不是,蔡英文現在往中間靠,大陸方面更師出無名。”

兩岸關係原本是國民黨的強項,但誠如洪秀柱參選之初所言,國民黨是不是“總在不該模糊的地方模糊了,在不該妥協的地方妥協了,也在不該姑息的地方姑息了,更在不該放棄的地方放棄了呢?是不是我們的中心思想沒有了?…我們是不是在國家定位上模糊了?”

國民黨不願明確宣示統一的基本立場,蔡英文僅以“維持現狀”、“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就輕易搶走獨台派的市場,洪秀柱反而被黨內的獨台派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再提“一中同表”。

本月初閉關三天出來後的洪秀柱再次重申,要鞏固、深化九二共識,進行兩岸政治協商,簽署兩岸和平協定。

倘國民黨不能有積極作為,尤其是對黨的中心思想、國家定位等重要議題有所論述,只能坐困愁城,那江山就得拱手讓人了。

所有中國人千萬不要忘記自 1840年 以來的所有恥辱!

能忘否? 英法聯軍進北京!
能忘否? 八國聯軍進北京!
能忘否? 甲午戰爭!
能忘否? 九一八事變!
能忘否? 七七事變!
能忘否? 南京大屠殺!
能忘否? 八年抗戰!
我們怎麼能忘記?

這些仇恨永遠不能忘記! 否則我們祖先的英靈不能安息!我們將用鮮血洗清我們的恥辱!
中華民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