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台灣人的毛派之路:回應「新民主主義者」陳明忠先生

2008/10/01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在《思想》雜誌第九期,陳明忠先生以〈一個台灣人的左統之路〉為題接受訪談,清楚明白地說明了他在各個重大政治問題上的立場。同樣作為一個台灣人與左派,我讀了之後感到深沈的失望。我認為,陳先生的許多關鍵立場,既不左、也不統,不但背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原則,甚至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上也站不住腳。相較於陳先生個人在蔣家政權下為了左翼理念所付出的重大犧牲與貢獻,如果最終的立場走到了〈左統之路〉中之所述,毋寧是令人悲痛的。

我這一代台灣左派與許多社會運動者的思想發展,深刻地受惠於陳明忠先生的奉獻。陳明忠先生以肉身澆灌的《夏潮》雜誌以及其相關人士歷來的努力,從1970年代末以來,有力地在文藝領域中定義了在當代台灣的具體情境下,什麼叫社會正義、什麼叫批判,從而使得像我這一輩人,在80年代遠為安全的環境中決定投身社會運動時,有思想素材得以咀嚼,有尺度可以衡量自身。

陳先生的轉變,在20世紀後半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實踐者中並非例外。影響大者如為陳先生所尊崇的鄧小平及其同儕,堅苦卓絕者如近年來終於出版回憶錄的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他們都曾經在世紀前半到中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各國共產黨所高舉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大纛下毫不動搖地堅決奮鬥,最終卻紛紛在思想與實踐上放棄甚至否定了自己早年的信念。

基於上述的原因,我認為必須同樣清楚地提出我的不同意見。我認為,陳先生所否定的毛澤東晚年的思想發展,與中國毛派在1970年代末之前的政治實踐,非但不是「落伍」、「教條」、「錯誤」,反而是1917年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實踐的高潮。固然這個高潮以失敗告終,但是,在21世紀的我們,如果沒有珍視這段寶貴的遺產,並批判地繼承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內的百餘年社會主義與民族解放運動所累積的經驗,我們就衹能虛弱地憑空思考反抗當代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可能性。

因此,不同於陳明忠先生,我仍然願意稱自己為「毛派」,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而非「新民主主義」者。

當然,作為曾經在全球範圍風起雲湧的一個政治運動,「毛派」這個帽子包羅萬象,甚至許多怪誕宗派、一些幹盡壞事的組織、和許多貪官奸商都可能曾經或依舊自封為毛澤東思想的信奉者。

我認為,今天的「毛派」,尤其在中國問題上,可以有比較清楚的幾個標誌性的主張:肯定包括文革在內的中國革命的歷史成就、反對1978年中共11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主導路線、反對1981年中共《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等。

我如何成為台灣左派

首先,我想交代一下自己的一些經驗,如何讓我願意以這樣的立場思考問題,否則,自稱為某派往往僅僅像是宗派信仰的宣示,而我相信信仰衹應屬於道場聖壇,不該拿來談政治。而且,坦白說,在上世紀末以來所流行於歐美及海峽兩岸的曖昧模糊、唯新是尚的思想氛圍中,一個(不像陳先生那樣)與中國革命史素無淵源的,台灣長大、住過美國的40幾歲的人,會自稱馬克思主義者、列寧主義者、甚至毛派,在大多數人眼中,恐怕都是令人錯愕、甚至是令人發噱的。

在台灣

我生長在一個普通的東部小鎮閩南人中產階級家庭,除了向來暴戾威權的學校教育之外,個人生活中稱不上受過什麼委屈。但是族群之間不甚遮掩的歧視、隔壁家住泥地竹管厝的佃農過的苦日子、我的阿美族玩伴的兄姐出外打工被壓榨到甚至屍骨無存、參與地方選舉的家族朋友因得罪縣黨部主委而被羅織為「匪諜」送綠島等等,周遭人們受到的種種壓迫還是逃不過孩子的眼光的。

1970年代末我堂哥大學畢業回鄉教書,他書房中的李敖、柏楊、陳映真、乃至《夏潮》雜誌及《美麗島》雜誌等等成為我的寶藏。我總會把每一期雜誌反反覆覆地讀。當時,這些文字是那麼地鮮活生猛、那麼有力地解釋了我所看到的一切。但是,當然,這些令人興奮的思想收獲是不能與人分享的,「囝仔人有耳無嘴」是當時幾乎所有台灣家庭的教育重點。而且,由於我學校考試成績尚可,師長們的所有壓力都會規訓我這種「好學生」:想要做什麼,上了大學再說。

作為常參加作文比賽的「好學生」,我國、高中時代就被要求讀些救國團指定的課外讀物,張愛玲的《秧歌》等拙劣的反共文學是必讀,陳若曦及其他「反共義士」的傷痕文學也是。對我來說,讀這些跟熟背「共匪十大罪狀」一樣,不過是生活中必須忍受的一些事。我因而無法理解,為什麼陳明忠先生當時會受到「傷痕文學」這麼大的衝擊。僅僅是因為那些作者們宣稱身歷其境嗎?

離開家庭到西部的台南上了大學之後,我當然一一做了青少年時代想做的事。偷偷地與書店老板在櫃台下買被禁的魯迅、巴金、江南的《蔣經國傳》、郭廷以的《中國近代史》等等;參加社團熱烈地跟人辯論些半生不熟的哈伯瑪斯與海耶克;半夜溜出宿舍到城裡某暗巷陋室幫黨外候選人作海報傳單,等等。

民進黨成立前後的當時,甚至在現在的「台獨聖地」台南市,反對運動的統獨傾向其實都頗為曖昧。「台灣意識」強烈是絕無問題的,到底是我們這個選區選出的立法委員朱高正第一個在立法院用閩南語發言、第一個因此跟人打架、也第一個因為國民黨的終身立委大喊聽不懂而罵三字經。但是競選服務處放的錄影帶,除了綠色小組等拍攝的各地抗爭紀實之外,也包括1984年鄧小平的大閱兵,而且老少支持者們都看得嘖嘖稱奇,直說比起國民黨的閱兵好看多了。朱高正本人,數年後也成為統派。

我覺得包括我在內,大部分黨外支持者當時的心態多半是:凡是國民黨反對的,大概都值得一看。

比較清楚地主張台灣獨立的,在當時大概衹有已通過「新而獨立的國家」宣言的長老教會。但是當時在成大的我們這群學運學生,對長老會是有很大的好感的。長老會的台南神學院,是唯一學生罵國民黨不用關起門來躲特務、教官、職業學生的校園。用閩南語作為教學語言,也使得從小被禁止說母語的我們覺得耳目一新。非常自然地,我當時對台灣獨立的好感逐漸形成。

直到今天,我還是認為理想中真正的台灣獨立沒什麼好反對的。國族之為物,包括「中華民族」,本來就與所有的歷史產物一樣,是變動不居的。如果獨立的台灣國當真是一個雖小但內部自由平等、對外免於強權傾壓的共和國,有何不可?但是支持或反對純粹的概念衹有思辯的趣味,沒有現實意義。現實中存在的台獨運動才是值得討論的。而我是在1980年代參與見證的歷次反國民黨抗爭中,徹底對逐漸主導了民進黨的台獨運動失望。

台獨希望依靠美國武力對抗中國,幾乎是完全繼承蔣家政權的冷戰位置──現在雖已非常清晰,我當時還不清楚。這種「獨立」,當然僅僅是把半世紀以來台灣的附庸地位換個名稱而已。

但是在1980年代的抗爭現場就可以看到的是,即使當真出現了獨立的台灣,這個共和國的政權絕不屬於「全體國民」,而僅僅是大資產階級與為其服務的律師等人的政權,因為即使在執政的可能性還遠在天邊的80年代,民進黨內的許多政治明星們就習慣驅策支持群眾當衝突時的火牛陣,以便為他們造勢好當選,以便讓他們有籌碼與國民黨折衝。而成千上萬收入微薄卻踴躍捐輸、面對棍棒盾牌還奮勇向前的民主運動參與者,幸運的能跟明星們握個手,不幸的被打被抓被關,還要被遊行總指揮罵成破壞他們「

和平理性」的活動的暴民。

此外,當我跟著一些基層群眾起來抗議台塑等大企業的環境污染等問題時,總會出現一些民進黨政客,用「咱平平都是台灣人」的理由,來勸我們拿錢收兵,讓他去「喬」個價碼出來。這些一再出現的現象,都預示了21世紀我們看到陳水扁。也讓我對全稱式的「我們XX人」的國族主義口號從此反感。

當時像我一樣不滿民進黨當權派的學生,比較願意稱自己的主張為「人民民主」,願意參與草根的社會運動,而厭惡政治明星們的選舉民主。而在我們參與的環保抗爭、工運與農運等基層抗爭中,非常清楚地,荼毒台灣環境與勞動者的,不僅僅是國民黨的「牙刷主義」[1],而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分工中,外銷導向的台灣經濟必然的後果。台灣的工人與小老板們勒緊肚皮、拼死拼活地趕工生產,工廠與養豬場毫無顧忌地毒害鄉土與鄰居,不是為了台灣人民自己的需要,而是為了廉價外銷到美國市場。這些怵目驚心的景象,使得我們在有機會拿到馬克思的著作時,就饑渴地狼吞虎咽,因為裡頭說的絕不衹是19世紀中的歐洲,而是我們眼下的台灣。

80年代時我這派的青年,或許還算不上有很成形的思想體系與政治路線,而衹是必較廣泛地具有左翼傾向,在許多關節上,例如崇拜群眾自發性的風氣,或許更接近反菁英的民粹主義或反權威的無政府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真正確定我現在的政治觀點,是到了美國之後,透過了解美國社會、認識許多大陸朋友、以及參加無數的政治辯論之後的事了。

在美國

很幸運地,我的留學經驗與大部分台灣人不太一樣,沒關在房裡苦讀,也沒僅僅在湖光山色的大學城裡體會中產階級的悠閒生活。我申請到學校的地方一概是破敗的工業城,而透過很多前輩與朋友的幫忙以及自己高度的好奇心,我參與體會了不少五花八門的事情。

如果要評比那個地方最能夠代表資本主義的腐朽,我認識的第一個美國大城市──底特律──絕對會榮登榜首。

我總是喜歡帶著外來客暢遊底特律,跟他們說些我知道的城裡的故事。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導遊」任務,是帶著北京清華大學來的一位政治經濟學專業的訪問學者。對於美國帝國主義,他是堅決反對的;對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他認為遲早是會崩潰的;可對於美國的物質文明,他可是贊不絕口。他認為中國應該堅持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與生產關係,但是也應該學習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

我從他住的那個風光明媚的大學城載他上車之後,就不斷地就「物質文明」這回事跟他拌嘴。我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不能分開來看的,到了那兒你就知道,最高度的生產力是會跟最悲慘的生活狀況同時存在的。可他說你看看這公路修得多好,這兩旁森林保存得多賞心悅目,資本主義還是有他的一套的,再怎麼說,美國人在物質上過得還是比中國好嘛,這是客觀事實嘛。

到了底特律,天色已經漆黑了。我們下了交流道走上了貫穿全城最大的伍德沃大道,一路往北走。路面坑坑洞洞的,兩旁水銀燈壞的倒是不多。走了一、兩英里,我的大陸朋友問我,這路燈後面怎麼都沒房子、店家?我這才想到,應該走外線道讓他看看。一靠過去就看清楚了,幾乎所有的商店建築都荒廢了,門窗用木板釘死,被無聊青少年塗鴉得更顯陰鬱。這景象綿延著過了一里又一里。我盡責地說,:「看左邊那高樓,那就是通用汽車的總部」。可他眼睛死盯著路燈後的廢墟,抿著嘴巴,全不搭理我。

那一年,是現在美國自由派懷念的柯林頓時期的高成長年代中期。泡沫經濟的崩潰已經讓日本對美國的競爭不再氣勢洶洶。從各方面來看,「世界汽車之都」的底特律都應該繁榮興旺的,而當時美國汽車工業生意也確實不差。可是底特律居民,除了有工會保障的全職工人之外,過的日子之苦,是我在台灣從未見過的。我的大陸朋友恐怕也無從想像。

我在當地參與的事頭之一,是跟一群當警察的黑人同學寫一個企畫案,要申請聯邦扶貧項目經費,利用城裡到處林立的廢棄大樓之一開辦一所供膳宿的學校給窮人家子弟。必須要供膳宿,是因為,在他們每天值勤中一再見到,黑人小區裡兒童營養不良的情形極為嚴重,而父母多半得兼兩個甚至三個差事,根本無暇照顧孩子。

關於美國的貧窮和饑餓問題,我不知跟多少留學生辯過。沒幾個人相信美國有人挨餓,因為他們的生活圈中衹見到過體重過重的,沒看過營養不良的美國人。但是即使美國每年都必須對外霸道地推銷他們的剩餘糧食,國內的饑餓問題從沒解決過。

2006年美國農業部的統計確實清楚明白地指出當年美國的饑餓人口高達8,550萬人!而這僅僅是美國一國的狀況,要公允地評估的話,必須以全球資本主義市場作為一個單位來分析,則全球持續維持十幾億的饑餓人口,與歐、美、日壟斷企業的生意興旺,是不可分的一體兩面。這就是資本主義。

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巨大不平等,比起我生長的台灣甚至還更為怵目驚心。一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即使以全球2%的人口消費了全球40%的能源以及絕大部分包括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各地加工出口工業的廉價消費品,即使長期以來維持著全球最大農產品出口國的地位,依舊無法餵飽將近十分之一的國內人口。這種發展,怎麼會是任何自稱左翼的人認為是應當追求的?

我可以理解1980年代的大陸人或許因為沒見識過真實存在的資本主義是怎麼回事,而有類似「中體西用」那樣認為可以衹引進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卻拒斥其他面向的不切實際的想像,但我無法理解與我同樣生長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陳先生怎麼會有同樣的想像?

關於資本主義世界,當時我或許比剛出國的大陸朋友知道得多。關於「實存社會主義」,可就得靠他們教育我了。而我從他們得到的訊息,與陳明忠先生的印象差距頗大。

就說文革這回事吧。跟我同輩的,文革後才上大學的,多半跟大多數台灣學生沒什麼兩樣。老師說啥他讀啥,其他「課外」之事一概不管,衹盼著高分畢業找個高薪工作。而年紀大點的,經歷過文革的同學,則精彩豐富得多,每個人都有種種興趣嗜好。談起文革時上山下鄉,固然有人悲憤不已,覺得誤了自己的前程。但是另一些人則認為那是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經歷。近年來我結識的一些大陸學界朋友,談起當年插隊的那個村,也常常語氣親熱得像談自己家鄉。這些各式各樣的文革回憶,我相信作為統派的陳先生結識的大陸朋友不會比我少,應該也聽過,但怎麼就選擇衹相信「十年浩劫」說呢?

我特別要好的一位同班同學,跟我說過文革期間當工人的經歷。他是個個性溫和的人,可是當工人時也貼過大字報批評廠領導,因為他跟另一個同事覺得生產流程安排得不對勁。他說:「當時的社會氣氛就會讓我們這些年輕工人覺得廠是我們的、國家是我們的,出了差錯當然要糾正嘛。」他那份大字報最終沒什麼效果,還被領導報復了一下,但是他總覺得這輩子沒這麼有尊嚴過。他後來被美商公司聘為工程師回大陸到合資企業做事,放假回美國時,跟我說他沮喪得不得了,因為現在的工人全沒有「主人公心態」,完全一副來打工的態度,「這樣下去國家怎麼會進步」」可我說他們恐怕真的衹是來打工的,不是什麼主人公。

「主人公心態」這回事的確是中國大陸才有的概念,我認識的東德與俄國出身的朋友都從來沒聽過類似的說法。我曾聽一個朋友講過80年代早期她結識的一位大陸留學生的故事。她到餐館打工洗盤子,做了幾天,有點心得。有一天下工時,就很自然地跟老板說:「我覺得咱們的工作流程有些問題,大伙開個會商量商量吧?」

我們資本主義社會長大的人當然可以想像老板是什麼反應,但是這位故事的主人公跟我那位朋友說,從老板那一副「你瘋了是嗎」的表情,她才第一次體會到從小讀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是怎麼回事。

有趣也很諷刺的是,我在商學院修課的時候,90年代美國的企管系在「豐田式管理」的風潮下,幾乎每一門課都在強調以前靠的物質刺激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勵員工,讓他們「感覺到對公司有所有權」,好讓員工主動發揮首創精神──換句話說,把他們哄得產生了「主人公心態」,即使企業清楚明白地絕對不是員工的。

崔之元先生有篇著名的文章就是在說,西方認為最先進的日本式管理,與「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等文革前後的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可惜他忘了提到,在社會主義時期的中國,「主人公心態」是有物質基礎的,而在利潤屬於老板,工人隨時可以被解雇的資本主義企業中,那可純粹是戲法。

即使是我這個年紀的人,也就是六四學運學生這一代,深受西方自由主義影響的人,也未必都相信文革是「十年浩劫」這個官方說法。透過朋友介紹,我認識了一位六四後被判刑、出獄後到美國的北大學生。我認識他時,他已經滿嘴馬列毛到有點教條的地步了。

我當然對他思想轉變的歷程很好奇。他說,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他,80年代讀中學時,大家都把馬列毛當屁話,衹是得背起來應付考是的科目。上了大學,自由主義當然是最引人入勝的、幾乎可以用來解釋他們看到的當時中國的一切不公不義、用來打造內心的烏托邦的思想。一直到他進了監獄,才看到他從來不知道的事:牢裡的政治犯,絕大部分不是像他這樣的自由派,而是文革時的造反派,從70年代末被抓,一直被關到90年代還沒出來。而外界,至少他自己,完全沒聽過有這群人。是跟這些這些獄友的辯論與學習,讓他決定成為左派,因而卯起全力來生吞活剝以前不屑一顧的馬列毛,如饑似渴地探尋他上學之後,師長們就絕口不提、學校的中國現代史也一概不教的毛澤東時代的事。

除了大陸朋友之外,我還盡量找機會跟美國本地的左派或社運人士接觸、合作、辯論。最願意跟我辯論的是各個托洛茨基派的黨派成員,其他如無政府主義或屬靈傾向的運動人士,則多半信奉多做事、少說話的原則,對歷史與理論問題沒興趣。托派光在紐約地區就有超過三、四十個互相對立的組織與政黨,他們的主張五花八門,有些對毛有好感,覺得毛是個不自覺的托派;有些認為毛和史達林沒什麼兩樣,從1920年代開始就背叛革命;還有一些在我看來更古怪的,認為資本主義全球化是個進步,會把所有的農民變成工人,而據說「大家都知道,馬克思認為農民是反動的,衹有工人階級才是革命的」。

在與這些門派的辯論之中,我愈來愈發現,毛澤東版本的馬列主義,確是各種馬克思主義流派中,最清晰、最有解釋力、也最貼近現實、可以用來思考方方面面的實際運動問題的一套。

就這樣,甚至還沒到過中國大陸,我就成了個思想與感情上的毛派。而之後有機會到大陸各處看、四處找人談,益發讓我相信,毛澤東路線是正確的,而陳明忠先生所贊賞的鄧小平路線,非但與社會主義是背道而馳,而且終究是不可持續的。

陳明忠的「左統」主張的問題

以上談的,是我的一些個人的片面與感性經驗,如何讓我產生與陳明忠先生大不相同的觀點,以舖陳這些在台灣也屬於極少數派主張出現的脈絡。我現在想開始正面響應陳明忠先生的「左統」主張中,我認為極為錯誤的部分。

「一國兩制」是假統一

首先,陳先生支持的「一國兩制」的統一路徑,我認為背離了即使是最保守的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更遑論民族解放運動的主張。

從英國革命、法國大革命、乃至美國內戰以來的歐洲與北美資產階級建立獨立與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歷史,往往不言而喻地成為之後其他弱小民族的民族主義的範本:對外擺脫強權干涉、對內建立統一的政治體制、「國民一律平等」的法律體系、統一的國內市場、民族工業化、、、等等,幾乎都是所有民族自決、民族解放運動的內容。

在當代帝國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之下,受壓迫國家要複製這種歐洲經驗是否可能?一直是毛派和依賴理論等左翼流派同主流民族主義者觀點相異之處。但是,無論是否可能,民族國家的統一與獨立要有意義,非得達成境內所有居民,無論國藉、信仰、種族、性別、等等,法律上一律平等。如此,行政上就公開地把人分三六九等的前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消失,而資本主義號稱人人在市場上公平交易的意識型態,才具有現實基礎,從而資產階級靠著經濟力量,而不是赤裸裸的國家暴力占上統治地位的正當性,才能為人信服。因此,帝國主義的治外法權必須廢除、「刑不上大夫」必須打倒、地方割據必須消滅。沒有這些具體內容,「統一與獨立的民族國家」衹是空話。

陳明忠先生所提到的劉自然事件所暴露的美國在台的治外法權,就足以證明蔣家政權當年整天叨念的「中華文化復興」是空話。

「一國兩制」是什麼內容呢?陳明忠先生說,照此計劃統一之後,台灣將保有自己的一切制度機構、甚至軍隊,而且清楚地表明,他認為,這對「台灣」好得很。

我首先不理解,作為左派的陳先生怎麼也會跟國、民兩黨一樣全稱式地說「台灣」,而不問是對台灣的誰好。更重要的是,這種「統一」根本就是虛假的統一,現實上就是讓台灣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繼續維持在美、日陣營中,衹是口頭上說說「一個中國」而已。這算哪門子「統一」?

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兩岸的資產階級早就統一了。30年來大陸經濟成長最關鍵、也最大的部門──加工出口工業──不僅依循台灣經驗,更有台灣資本家的積極參與,長年以來一直維持「外資」投資的第一位,同時也把依賴美日的代工模式複製到了大陸。無論立場藍綠的大資本家,幾乎沒人沒在大陸賺了錢的。連一些老政客官僚們也在「國共合作」的架構下,分享到大陸國有資產流失的豐潤商機,就跟他們20年來在台灣搞的一樣。

統獨問題,對他們來說,衹是某種行政安排的問題而已。而「一國兩制」之類的分裂安排,有利於高度金融化的資本規避任何一地的行政、法律與政治監督,視需要到處跑,分散風險。這與19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模式是一致的。

兩岸分裂的是一般勞動人民。許多台灣工人因為老板跑到大陸而失業,因而反華仇華,成為死忠台獨支持者。而即使在馬英九上台之後,除了為炒樓巨富舖上紅地毯、為比較富裕的觀光客敞開雙手之外,大陸平民百姓要合法地移民來台,依舊必須面對各種苛刻而帶侮辱性的行政關卡,來台之後更要面對各種法律、行政、與社會歧視。

不僅名義上處於分裂分治狀態的台灣是這樣,名義上已經納入「一國兩制」的港澳,對於大陸人的階級差別待遇更是明顯。貪官污吏富豪巨紳要去置產炒樓炒股炒期貨,通行無阻,但是社會最底層,最受歧視的、過得最苦的人,依舊是困居在天水圍等低收入小區的大陸新移民。在港澳,連外籍家傭受到的保障都比大陸新移民多。

連保守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都得講究保障最起碼的人民平等權利。一國兩制卻是從體制上去製造和鞏固人民之間的差別。這種作法與民族解放運動的主張,難道不是對立的嗎? 不能否認20餘年來台灣與大陸單向的交流,在許多層面上增進了台灣人民對大陸的一些了解,許多個人層次上的親密緣分時常出現。但是,這些都不妨礙在資本流動之下生計備受威脅的台灣中下階級,尤其是工人階級,在沒有進步運動提供另一個視野之下,日益增生恐懼飯碗被搶之下的仇華心結;這些交流也不妨礙大陸工人親身體驗到台商公司為了趕單價日低、交期日逼、質量要求日高的美國訂單,極力壓榨受雇者,從而總結出面目猙獰的台灣人印象。這些活生生的每日經驗,比什麼人的宣傳、比歷史殘留的省籍情節,都更有力地日復一日地在分裂兩岸人民。

「改革開放」不是新民主主義

陳明忠先生認為現階段中國正在進行的,是「新民主主義」──抗戰時期毛澤東提出來的階段性口號──也就是在共產黨領導下,採用資本主義方式、利用資本主義、又限制資本主義,先讓中國富強起來,但沒有放棄社會主義的大目標。而陳先生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窮國怎麼實行社會主義呢?」社會主義衹有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也許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才能實現。

我必須反對陳先生的這些主張。我認為他既誤解了新民主主義的內涵與時代背景、對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現實的理解極為片面、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停留在19世紀末歐洲中心主義的時代、甚至還寄希望於西方資產階級庸俗的「未來學家」們的空談。

中國革命中的「新民主主義」以及其他國家類似的政治主張與實踐,是列寧主義者對20世紀的人類解放事業最重大的貢獻。在這個路線下各國人民的革命,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造成了歷史上第一波重大的挑戰。這個路線,具體地來說就是,在落後國家,由工人與農民的聯盟為主體,以工人階級政黨為實質的推動者,聯合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的社會階層,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奪取政權,取得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土地改革等民主要求的實現、以及服務於國內需要的民族工業化,然後不間斷地邁向社會主義過渡。

以上路線的基礎是從列寧以來對於帝國主義的分析,而此種分析區別了20世紀的共產主義者和其他流派。

上個世紀之交的歐美各社會民主黨,及第二國際,占主導地位的主張的確是類似陳明忠先生那樣的,認為任何社會的歷史發展必然得重演西歐的過去:先是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然後才談得上社會主義革命。對於殖民地問題,伯恩斯坦等修正主義者拿著「歷史階段不可逾越」的教條,實質上宣傳西方左派不應反對帝國主義擴張,因為這會消滅落後地區的前資本主義制度,把「未開化民族」帶進資本主義,從而為社會主義做好準備。他們主張的是「文明」的殖民地政策。伯恩斯坦本人尤其大力支持德國進占中國的膠州灣,以「散布文明」。

但是列寧及其同代與之後的追隨者認為: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可能重複西歐的歷史發展,因為帝國主義會扼殺各地民族資產階級的萌發、扶植出為帝國主義中心服務的發展模式,將這些地方置於經濟上永遠的庸屬位置。各種前資本主義的落後因素,俄羅斯的沙皇專制、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國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及其後的軍閥割據、等等,非但不會被帝國主義消滅而取代為西歐北美式的資本主義制度,反而會被帝國主義者強化鞏固並利用來為其資本積累服務。因此,落後國家的工人、農民應該扛起以前在西歐各國由資產階級完成的歷史任務。

1949年的中國革命可說是將這種路線的民族解放運動掀起了高潮,隨後各個第三世界國家的反抗運動紛紛舉起「打倒三座大山」的旗幟風起雲湧地起義,1975年越南的統一與獨立可說達到最顛峰,之後則一路下滑。

列寧主義的民族解放計劃的重點是,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虛弱,革命後的工業化必須主要由國家來推動,列寧稱這個階段為「國家資本主義」,是「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依舊具有資本主義的許多矛盾必須面對。中國大陸1978年至今的發展是顛倒的。在沒有資本家的社會中,硬生生地創造出了一個資產階級。19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有計劃地把把過去辛苦建立起來的服務於本國需要的民族工業給瓦解掉,而把中國的經濟成長重心放在台灣式的加工出口工業,為美、日、歐大企業提供低工資、高污染的代工,服務於帝國主義壟斷資本積累的需求。

陳先生寄望的未來的「知識經濟」其實早已實現,而且是當今中國經濟之所以依附於美、日、歐的核心問題。在WTO的國際知識產權協議之下,過去以科技教育扶持民族工業化的作法已經不切實際了。「懂得做」不見得就「可以做」。中國培育再多的技術人才與研發能力,不納貢給掌握知識產權的外國壟斷企業,就是不准做。

2005年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批評20餘年來汽車工業與外資合作的「市場換技術」策略完全失敗,導致中國汽車市場被外資壟斷,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無法反帝、甚至積極服務於帝國主義壟斷資本的發展,怎麼能跟「新民主主義」相提並論呢?

到現在,改革開放中,中國政府一手打造的「新興社會階層」,即資產階級,非但可以靠著發家致富受褒揚、入共產黨,還可以在中共17大上坐上主席台。從2004年關於這群人的「第一桶金」哪來的爭論被中共高層硬生生地喊停這個事件,清楚地說明了問題:貪污腐敗、盜竊國產與集體財產,是當代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我們不清楚大陸社會」來迴避問題。我不懂的是,如果他們那麼強烈地自認為是中國人,怎麼30年來對於中國事都還「不清楚」呢?當他們贊揚中國改革後的經濟成就時,難道看不到這些成就背後勞動人民和自然環境所遭受的對待?或是,他們就跟任何資本主義的擁護者一樣,認為這些不公不義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可避免的代價。那麼,他們在那個意義上可以稱自己為「左派」呢?

至於陳先生提出的「有高度生產力才能實施社會主義」,正是鄧小平以來中共領導者一再強調的第二國際教條。這個「先富起來才能革命」的邏輯永遠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富到什麼程度才算夠格可以革命?美國這個國家夠富、夠強了吧?美國的社會主義革命,除了在一些宗派的小冊子上,至今可看得出一絲端倪?

文化大革命的意義

陳明忠先生說他搞不懂文化大革命,因為沒有一本好書,衹知道是一場浩劫。我同樣到目前為止對文化大革命,即使高度關心、好奇,也衹能有片段的認識。因為直到這一、兩年來,文革在中國大陸是不准討論的,衹有跑到海外以反共專家為業的人可以寫大部頭的「十年浩劫史」之類的書,而真正積極參與在這個巨大的歷史事件中的人,在國內,要不就不說,想說的卻不准說。一位我認為是真正的左統派的朋友在台灣辦的《批判與再造》雜誌,最近四、五年來成了一些倖存的文革造反派發表文章的園地,毋寧是幫台灣左派盡了一些應盡的責任。

我不打算在此為文革翻案。的確,文革是失敗的。當初文革想打擊的「走資本主義路線的黨內一小撮當權派」,之後牢牢地當了權,子子孫孫也都發了財。經歷過文革的幾億人有幾億個不同的複雜經驗,很多人是負面的,也有很多人是正面的。這些歷史,在中國大陸看來可能正逐漸允許討論的狀況下,是有可能愈來愈清楚的。在此,我衹想說,沒有文革,馬克思主義早就死亡了。而文革的遺緒,在世界各個角落都產生了鮮活的各種進步實踐。

罵文革把中國搞得大亂、搞成無政府狀態的人,如果自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回去重新看〈哥達綱領批判〉、《國家與革命》等基本文獻。從馬克思到列寧、甚至連名聲狼籍的史達林,都一再強調,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黨的專政不能取代工人階級的專政、「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必須要消亡、消亡的物質基礎就在於解決腦體力分工、城鄉矛盾等各種矛盾、「國家資本主義」絕不是社會主義、甚至社會主義國家也衹是革命的暫時的形式。

列寧清楚明白地指出:「我們和無政府主義者都認為廢除國家是目的,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分歧。但我們肯定地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暫時利用國家權力的工具、手段、和方法去反對剝削者。」[2]

毛澤東反覆地在各個場合講共產黨一定會消滅,甚至說:「共產黨、無產階級專政,哪一天不要了,我看實在好。我們的任務就是促使它們消滅得早一點。」[3] 這當然不是附和蔣介石,而是重複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這個核心信念。在這個主張上,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啟蒙時代以來的西方民主運動傳統,並往前推進。去掉了這個大目標,共產主義運動的進步性就非常可疑了。

1950年代之後的蘇聯,非常確定地絕不是一個意圖走向「國家消亡」的暫時政體,反而不斷鞏固黨和國家的權威,把國家資本主義當成不朽的最終目的。我不懂為什麼陳明忠先生把蘇聯稱為「極左」。歷代的觀察研究都發現,在蘇聯的企業中,和資本主義企業沒什麼兩樣,有層層的官僚,經理掌握支配工人勞動力的權力,而工人衹是來上班聽命的,差別衹是福利比較好、職位有保障。

「計劃經濟」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核心,這是錯誤的。資本主義壟斷企業同樣實施計劃生產,通用汽車公司還一度是全球產值最大的計劃經濟體。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中、蘇論戰中首先對蘇聯體制開炮。除了與帝國主義「和平共存」的幻想、大國沙文主義的問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社會主義國家裡頭到底還有沒有階級矛盾的問題。當時的中共認為,即使法權上取消掉生產資料的私有,與資本主義私有制所配合的勞動過程中的指揮與被指揮關係、分配上的剝削與被剝削關係,依舊在國家資本主義之下存在,因而還存在階級矛盾,必須解決。對許多其他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中、蘇論戰是讓他們重新看到社會主義運動還有生命力的關鍵事件。

除了馬克思早已指出的腦體力分工關係、城鄉矛盾等等之外,1950年代毛澤東就清楚明白地指出了共產黨執政下的中國社會的一些重大的具有矛盾的關係: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係;黨和非黨的關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等等,還說了一定會有更多矛盾。當時,他以獨特的辯證法中關於矛盾的不同性質的觀點,認為這些矛盾都可以是非對抗性的,而以主觀努力解決,但也可能解決不了、變成對抗性的。解決了矛盾,就往社會主義過渡又邁進了一步。

絕大部分解決上述矛盾的措施,是基層群眾發展出來的,毛澤東等領導人再加以肯定,如人民公社、鞍鋼憲法等。「放手發動群眾」、「激發群眾的首創精神」,是中共在長期內戰中發展出的信念。到了1965年,在大部分人眼中,主張蘇聯模式國家資本主義的一派與毛澤東這派之間的矛盾,顯然已經發展成了無法調和的對抗性矛盾,因而文革發生,毛的路線一時占了上風,直到1976~1978年才歸於失敗。但是,沒有這最後奮力一擊,沒有這史無前例的以國家力量試圖推動國家消亡的嘗試,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政治運動,早就乾癟貧乏得無人問津了。

但是,反對專家至上、反對包辦主義命令主義、要求放手發動群眾的首創精神、「主人公心態」──文革時代最重要的一些精神,在世界各地的農村發展工作、社會工作、以及形形色色的社會運動和更多領域中,以「empowerment」(譯為賦權、培力、增能、等等)這個英文字眼活了下來,發揚光大。被右派大力嘲笑的「土法煉鋼」中所提出的「大、新、洋與小、土、群」的結合,現在成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等主流機構的官方政策,名為「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當代世界的各種社會改良措施,幾乎無處不存在文革的精神遺產。

讓我覺得痛心的是,許多在中國大陸包外國基金會搞各種項目的中國大陸學者,或許是由於對文革的重大隔閡,必須用英文來說這些聽來頗玄奧的洋概念,而不知這些其實都是「出口轉內銷」。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肯定社會主義與民族解放運動的結合是20世紀各國人民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最有力的挑戰,而文革是這個運動的最高潮,那麼包括文革在內的這整個世紀的運動的失敗與成就,21世紀的左派都應該批判地繼承下來。我認為這是歷史唯物論最基本的態度──正視歷史,從歷史中反省學習。

自從1980年代,社會主義加民族解放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運動,從節節敗退終至潰散以來,許多各地的進步人士紛紛急著與這個傳統劃清界限,以圖重新打造全新的愿景。問題是,無論如何,面對帝國主義依舊稱霸、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舊帶來重重苦難、甚至極可能通過環境災難而消滅全人類的21世紀,我們依舊必須像前人一樣構思出路、構思推翻並替代資本主義的道路。一味否定包括文革在內的20世紀革命經驗,會使得我們在思考出路問題時,僅剩下空想一途。

[1]當時黨外/民進黨批評國民黨政權之所以恣意糟蹋台灣環境與人民,是由於他們口袋裡放了隻牙刷,隨時準備等老共一攻來就逃到美國去,所以無須愛惜這塊土地,因此謂之「牙刷主義」。 [2]《列寧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2頁。 [3]《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9頁。

陳信行現任教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科學與技術研究(STS)與勞工研究,著作包括發表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市民社會與跨國階級政治〉等學術文章以及發表於「苦勞網」、《批判與再造》、《左翼》等處的評論與報導。

臉書討論

回應

當前世界經濟危機與中國未來

李民騏老師個人簡介:中國公民,1969年1月出生于北京。2002年于美國麻塞諸塞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2003-2006年任加拿大約克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2006年至今任美國猶他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新著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Demise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近期將由英國Pluto Press出版。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美國猶他大學經濟系的李民騏教授來和我們做交流,李民騏教授曾經就讀于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後來求學于美國麻塞諸塞大學經濟系,並取得博士學位,李民騏教授是歐美著名的左翼經濟學派學者,比較關注歐美進步刊物的同學對他都不會陌生,下面我把時間交給李教授,掌聲歡迎。

謝謝主持人的介紹。大家晚上好,很高興能回來北大跟大家交流一下問題,來之前,協會同學讓我說說次貸危機的問題,說實在,次貸危機這個問題我講不好,經濟危機還可以講講。先向大家概括地介紹一下我對目前世界經濟形勢的幾點基本估計。第一點估計是當前的經濟危機不是一個普通的週期性經濟危機,而是帶有標誌性、結構性的危機,說它帶有標誌性和結構性是說,很有可能從七十年後期到現在,世界範圍的「新自由主義」時代,可能以這個危機為標誌,它的喪鐘就要開始敲響。這是第一個基本估計。我們知道,我國最近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那麼「新自由主義」,大概也是七十年代後期到現在,基本上也是三十多年的時間。我們也可以把「新自由主義」就理解為世界範圍的改革開放。那麼這個世界經濟危機會如何發展呢?我個人估計,在今後五年左右的時間裡,美國、歐洲、日本肯定會遇到相當嚴重的經濟危機,首先表現為比較嚴重的經濟衰退,而且衰退之後于近期不會有有力的復蘇,經濟將處於停滯狀態。而對於中國經濟情況而言,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近期的影回應該不會很大,除非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出現重大錯誤。但是從現在算起的五到十年以後,那麼情況可能會發生進一步變化,世界的經濟危機可能會進一步加深,而就中國來講,在2020年前後或稍晚的一段時間,很有可能在能源問題上將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難。所以,就中國來講,我估計在2020年,或者在稍後的時候,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國本身的變化將伴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根本性變化。

下面我詳細展開談談。那麼說到「新自由主義」,我們要從「新自由主義」之前,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談起。大家都知道,二十世紀上半期,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當時可以說是危機重重,風雨飄搖。有三十年代大蕭條,有兩次世界大戰,當時的世界資本主義可以說到了滅亡邊緣。在這種情況下,世界資本主義制度被迫在其體系內部由資產階級做出重大調整,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整個的世界資本主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比較快的局面,當時都叫「黃金時代」。從生產關係來看,當時的世界資本主義制度有這麼幾個特點:一個是大政府,大政府一個是講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其程度和範圍都有了較大的增強。而且就政府本身的規模來講,也擴大了很多。比如,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一般西方國家政府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都比較低,如5%-10%。二戰後,比較低的像美國、加拿大都達到30%以上,比較高的,如西歐,北歐可能都達到50%,甚至更多。再有,就國家干預的特點來講,很多國家,特別是西歐等國家當時在很多廣泛的經濟領域,通過國有企業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手段,國有企業在有些國家中不僅促進各個重要行業的發展,在經濟中的比例也很高。如奧地利,這個國家的國有企業占工業產值的比重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是超過50%的,比我們國家現在要高多了。再有,從階級關係上來講,實施了一些社會階級改良的社會民主主義的措施,再有就是福利國家規模的擴大。階級關係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國家,或者說在國內通常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實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很準確的名稱,嚴格來講應該叫帝國主義國家,或者是世界體系的中心國家。那麼在這些國家裡面,階級關係相對緩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確實是縮小的。過去八十年代的時候,常常聽人們講,說過去馬列主義關於資本主義階級關係激化的觀念過時,說現代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進行社會改良措施,資本家與工人矛盾已經不那麼尖銳。這個觀點如果用來描述五六十年代西方國家的情況還有一定合理性。再有就是從世界範圍來說,從當時的整個國際環境,政治及經濟環境來講,對於一般的第三世界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國家搞自己的工業化也都比較有利,那個時侯不僅是西方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也是第三世界工業化的「黃金時代」,也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黃金時代」。

那麼說到這,聯繫到咱們國內的情況,我們國家現在當然有許多社會經濟矛盾,有時候基於大家立場不同,大家的看法都不同。那在遇到這些社會經濟矛盾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會想,是否能通過實行一些社會方面的改良來解決這些矛盾,如社會方面的改良或者是政治方面的改良等等。那麼改良的這個願望是好的,但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願望為轉移的,如果說在資本主義內部的改良是可以的,五、六十年代就是全世界改良主義的黃金時代。即使是這樣一個改良的黃金時代,到六十年代中期以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又陷入了新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同時還陷入了新的世界革命高潮。大家知道,法國的「五月運動」,是席捲全歐洲的工人運動;還有美國的「反戰運動」;再如智利,阿連德政府是通過民主選舉上來的,要在智利搞社會主義;還有當時的葡萄牙,它的情況很有意思,葡萄牙當時在非洲有很多殖民地,殖民地的人民起來鬧獨立,要進行民族解放運動,進行革命,葡萄牙就派殖民軍去殖民地進行鎮壓,鎮壓的結果就是很多殖民軍軍官受激進民族主義運動的影響,變成了社會主義分子,回國後自己搞革命,於是七十年代就發生了葡萄牙革命,幾乎把葡萄牙差點變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還有咱們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世界革命歷史上也是起到了先鋒作用。但是,當時的世界革命浪潮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從根本上推翻世界資本主義制度,而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從二戰以後到七十年代整個一套制度及整個生產關係遇到了嚴重危機,再也繼續不下去了。這個時候可以有兩種前途:一種前途是世界革命繼續推進,從根本上推翻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範圍外解決問題。而另外一種前途是你如果不能在資本主義範圍外解決問題,只有在資本主義範圍內解決問題。而要在資本主義範圍內解決問題,那麼就必須存在一些能夠使資本主義繼續存在的基本條件,這個危機必須要以有利於世界資產階級存在的條件為前提來解決。

那麼從當時世界政治經濟實際發展情況上看,儘管有世界革命高潮,但是沒有解決根本性問題。這個情況下,在資本主義範圍外解決問題是已經不可能,只有在資本主義範圍內解決問題。從具體的進程來講的話,先是1973年的時候,在智利,皮諾切特搞的軍事政變,這背後有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援,搞了政變以後,殺害了阿連德,並在短時間內屠殺了數以萬計的智利工人和進步活動家,當時的幾萬人在智利那個國家已經是很大的規模了。然後就是在智利實行法西斯主義制度,這個智利法西斯主義政權上臺之後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就是從美國請去了幾個年輕的經濟學家,這些年輕的經濟學家都是弗裡德曼的弟子,叫「芝加哥」男孩。當時請了弗裡德曼的弟子在智利搞貨幣主義,這是最早的「新自由主義」試驗。接下來就是中國的情況咱們知道。然後接下來是1979年的時候柴契爾在英國上臺,1980年雷根在美國上臺,這是代表整個世界範圍「新自由主義」的開始。那麼在柴契爾和雷根上臺之後,再往後,大家知道到九十年代,先是非洲、拉丁美洲,還有其他一些國家發生債務危機以後,被迫搞結構性調整,都是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方案,都是在搞「新自由主義」政策,再往後是蘇東的「休克療法」,基本到九十年代的時候「新自由主義」在世界範圍就占統治地位了。

那麼咱們講「新自由主義」,具體來講它在經濟政策、經濟制度方面有哪些特點呢?從這個宏觀經濟政策上來講,一個代表性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就是貨幣主義,這是區別于從五十年到到七十年代在資本主義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凱恩斯」主義。那麼這個貨幣主義有些什麼特點呢?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從貨幣政策上來講,中央銀行的主要目標是要穩定價位等級。為了穩定價位等級,可以不管在就業或產出方面的後果。為了配合穩定價位等級,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標,在財政政策方面,要實施所謂正統的財政政策,不能有財政赤字,要保持財政平衡,不管經濟的狀況怎樣,這個概括起來就是貨幣主義政策。那麼從當時的情況來講的話,世界資產階級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呢?六十年代以後發生經濟危機,從這個世界階級力量對比情況來看,當時到了六十年代整個世界階級力量對比發生了對工人有利的變化,於是就出現了世界範圍的,很多國家同時出現了獲利率下降的變化。我們知道,資本主義國家是以利潤生產為目的,有利潤才會有投資,才會有資本積累,才會有經濟的增長,然後整個一個資本主義才能正常運轉。如果獲利率不斷下降的話,資本積累就不能有利可圖,資本積累也就不能有力地進行,資本主義經濟的其他各個方面都不能正常進行,那麼這個資本主義就要陷入危機。所以說獲利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從經濟上來講,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恢復獲利率水準。而要恢復獲利率就要使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力量對比發生對資產階級有利的變化。那麼貨幣主義在這裡起到什麼作用呢?它名義上是說穩定價位等級,抑制通貨膨脹。具體的做法中央銀行就一招,就是大幅度提高利率。提高利率的結果是抑制國內的有效需求,然後抑制需求的結果是形成大規模失業,那麼大家想想,形成了大規模失業會是什麼後果呢?在工作力市場上,失業的人越多,那麼自然工人的談判能力就越弱了。所以貨幣主義直接服務于增加失業、抑制工人談判能力、降低工資、提高獲利率這麼一個目的。就短期上來講,貨幣主義起到這麼一個功能。光是這個還不夠,從長期上來講,還必須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使勞資關係發生對資本家有利的變化。這就要對福利國家進行所謂改革,削減社會福利,減少失業補貼,增加工人拿失業補貼的難度,或者縮短工人拿到失業補貼的時間。另外,還要修改一些法律使資本家解雇工人更加容易。如果說放到咱們國家的環境就是類似于砸破「鐵飯碗」,醫療體制改革,養老保險改革,諸如此類的。在國際上來講都屬於使工作力市場更加靈活化的改革。所謂使工作力市場更加靈活化,也就是勞資關係對資本家更加有利。再有,在國家與資本的關係上,通過實行私有化,通過在國際上解除對資本在國家間流動的管制,增加資本家尋求利潤的機會。再有,從整個世界範圍,通過推行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從而使資本可以在國家間自由流動,資本自由流動之後,資本就可以從美國、日本、歐洲這些國家轉移到有廉價工作力、廉價資源的國家。一方面通過剝削其他國家的工作力,直接提高獲利率。另一方面,剝削例如中國、印度地區的廣大廉價工作力,它起到的作用實際上就是使世界範圍的產業後備軍大大擴大。剛剛說過的在一個國家內,通過增加失業人口降低工人談判能力,這是增加一個國家範圍內的產業後備軍。如果說,能夠把全世界的廉價工作力都利用起來,就是增加了世界範圍的產業後備軍,從而間接有利於壓低全世界範圍,特別是西方國家這些原來高工資國家工人的談判能力。所以所有這些政策都服從于這些目的。那麼「新自由主義」的後果從這些政策上來講就不難預料了,而且應該也是到目前為止凡是關心世界狀況的人都不難瞭解的。它導致的社會後果是災難性的,在世界上很多地區,像拉丁美洲,非洲,中東,蘇聯東歐這些地區,相當多數人口不斷陷入貧困化。除了絕對的貧困化外,全世界的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急劇擴大,這也是眾所周知的。

所以說」新自由主義」的社會後果是災難性的,但是這個社會後果對於資本主義經濟也不是一點問題沒有。咱們剛才講通過實行「新自由主義」這些政策,對於資產階級來講是希望通過這些舉措來提高資本主義獲利率,因此另外的矛盾就產生。一方面全世界的財富不平等擴大,另一方面相當廣大地區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水準下降。那麼它的一個必然後果就是,一般群眾的、世界大眾的收入和購買力趕不上世界經濟擴張的速度。這是一個顯示美國實際工資的變化情況。從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的實際購買力趨勢都是下降的,九十年代稍有些回升,這以後又下降了,現在美國工人實際工資的情況還不如六十年代的情況。(一張圖)那麼這個世界範圍的人民大眾的相對及絕對貧困化,一個後果是一般群眾的收入和購買力趕不上世界生產擴張的情況,這個相應的後果就是說,大眾消費受到抑制。再有,由於搞「新自由主義」政策,如貨幣主義政策,搞高利率,這個又抑制了生產性投資的擴張;再有,由於實施正統性的財政政策,很多國家不敢搞財政赤字,財政支出也受到抑制。學過點經濟的大家都知道,如果咱們講單純的一個國家的話,總需求是由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淨出口構成的。整個世界來講,淨出口就是零,那麼整個世界的總需求就是包括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那麼你現在搞「新自由主義」政策之後,這三樣全都是受到抑制的,那麼其結果就是整個世界經濟有很強烈的趨於停滯的趨向,不僅有趨於停滯的趨向,而且由於搞了貿易和金融自由化,這個資本在很多國家間的投資性流動還導致了金融危機頻繁發生,並且愈演愈烈。就九十年代來說,有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有97、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並波及到巴西和俄羅斯;還有2001年的阿根廷及土耳其的金融危機。所以早在可以說九十年代末,整個「新自由主義」的全球經濟由於一方面的停滯傾向及另一方面金融危機的發展,就已經遇到很嚴重問題,就已經存在現實崩潰的風險。那麼之所以說崩潰沒有早一些發生,是還有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那麼,這些起反作用的因素一個是美國經濟相對快速增長,再有一個是中國經濟的相對快速增長,那麼實際上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是和美國經濟增長聯繫在一起的。但是我們這集中講美國經濟的問題。美國經濟,咱們看,這個圖說明的是美國經濟的宏觀經濟結構,也就是說這裡面私人消費、私人部門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這幾項分別占它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大家看到最大的一項消費,歷史上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但八十年代後逐步上升,到九十年代達到70%左右,這是講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目前比重。如果算消費的變化、消費擴張占經濟增長比重的話,昨天和一朋友聊天說,從2000年以後,美國的消費變化或者說消費擴張占經濟增長比重大概可以達到接近90%,也就是說最近一個經濟週期裡面美國經濟的增長基本上還是因為私人消費組成。但是我們之前看到另外一個圖,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其實是下降的,但是美國經濟的增長又是主要是由消費引導。那麼這怎麼可能呢?一方面絕大多數人口的收入是下降或停滯的,另一方面消費又是擴張的,而且擴張得比經濟擴張速度還快。那麼大家想想這個怎麼可能呢?只有通過借貸消費,對不對?只有通過借貸消費,所以說實際結果也就是說美國居民債務在個人收入中的比重快速擴張。大概九十年代初,居民債務在美國公民個人可支配收入比重就占到了90%左右,在這次經濟週期末期的時候就已上升到140%。那麼這個過程當然是不能持續的。咱們再看看,這種情況反映在其對外經濟關係上,這裡所說的貿易赤字是廣義的貿易赤字,也是處於不斷擴張的狀態,而且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就目前而言,應該是一年七百億美元左右的狀況。這些情況也是不可持續的。那麼,實際上在九十年代後期,或者說到00、01年的時候,當美國的股市泡沫開始破裂的時候,這些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當時美國的格林斯潘通過拼命降息,向市場投放大量貨幣等方式,算是在他的任內把這個問題混過去了,其結果就是引起更大的房地產泡沫。實際上06年的時候,房地產危機就已經開始出現,美國現在聯儲主席,國內是翻譯成伯南克,當他試圖用格林斯潘同樣的方法來緩解這個危機的時候,他的運氣就沒有這麼好,目前的危機就全面爆發了。危機爆發起來以後,它的進一步發展會怎樣,那麼有這麼幾個問題。第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美國經濟在近兩年是否會出現大蕭條式的崩潰?這個我估計最近一兩年、兩三年之內,大概不太會發生,除非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巨大錯誤,或者是美元發生重大危機。所謂美元發生重大危機,也就是如果發生大規模的私人資本從美國大量外逃。除非出現這樣的情況,否則崩潰性的危機不太可能發生。為什麼不可能發生呢?因為資本主義制度與二十世紀上半期相比還是有很多變化的,這個變化一個是因為這個「大政府」,即使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新自由主義」以後,這個「大政府」的基本格局沒有太大變化;再有一個就是中央銀行積極干預,充當最後貸款人的角色,實際上在當前的這個危機裡面,就最近幾個星期來講,中央銀行基本上是銀行系統的唯一貸款人,就是最近幾個星期來講,歐美的銀行系統幾乎是癱瘓的,私人銀行相互之間已經不再拆借貸款了,如果大家關注的話,可能會注意到這點。唯一在市場上願意向銀行貸款的就是中央銀行了。所以說由於這個制度特點,美國經濟于近期應當不至於馬上發生重大的崩潰性變化。但另一問題是,美國經濟是否會發生強有力的復蘇,這我認為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它這是整個「新自由主義」矛盾積累到現在,多年問題積累的結果。咱們說的這個債務消費是多年積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現在這個情況的話,他要把居民債務消化掉恢復到比較可以接受的正常水準,這個是一個緩慢的、持久的、困難的過程。所以最低限度,今後幾年,就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來講,會遇到很嚴重的困難。最低限度會很像日本在九十年代所經歷的經濟停滯性蕭條。這是講美國、日本、歐洲這些地區的情況,這些就是世界經濟的一大半。但是呢,五、六年以後,世界經濟可能出現進一步的惡化的變化,不是好轉的變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除了金融方面的問題,如咱們剛才說的宏觀經濟結構方面的問題、債務消化問題以外,還有其他的問題。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到現在,從能源方面來說咱們知道可以說是一直是高度依賴化石能的,而化石能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可以說,現在有相當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世界的石油生產不是已經達到峰值,就是即將達到峰值,也就是說世界生產要達到它的頂峰,然後以後世界的石油產量總的趨勢來講將會越來越少。這個情況在今後五年的時間裡可能會表現得比較明顯,一方面世界石油產量會越來與少,另一方面,雖然整個世界經濟會處於停滯,甚至於蕭條,但是我估計中國經濟暫時不會受很嚴重的衝擊,能夠保持每年8%-9%的增長率,除非是中國政府出現很大的政策失誤,保持這樣的增長率還是可以。如果是這樣的話,很可能幾年之後,中國的能源需求會繼續增長,而且增長比較快,但石油生產又不斷下降,你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就顯而易見,那必然會對世界能源價格造成壓力。這樣的話,很可能五年以後,世界能源價格恢復上漲的趨勢,那麼石油價格上漲將帶動其他商品價格的生產,包括糧食,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不光是世界經濟停滯,就會出現全球性的停滯膨脹。美國自身也會遇到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元購買力下降,美元本身在世界市場的地位會更加脆弱,美元危機的概率就會逐漸增加,美元崩潰的風險也會逐漸增加。再往後,到2020年前後,看一下下一張圖,我估計中國自己在能源供給方面將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難,那麼中國自身可能會因此陷入相當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經濟危機。一旦這種情況發生的話,不僅中國經濟危機,整個世界經濟恐怕將遇到無可挽回的局面。因為一直到目前為止,中國對美元的支援,實際上是美元信用的主要基礎之一,很大意義上可以說美元信用是以人民幣信用為基礎的,但是事情如果發生到中國也沒辦法支援美元的地步,不管中國經濟也好,美國經濟也好,世界經濟也好,可以說是沒有別的出路了。到了那個地步的話,可以預測」新自由主義」到了最後滅頂之災來臨的時候。

下面這個圖畫的是中國歷史及未來預期的能源供給的情況。最大的一塊是煤,煤大概占我國能源供給的70%,這是主要的。這個煤不太好估計,因為中國煤的潛在儲量有一定不確定性,但是我這採用的是比較高的估計,假設的是中國未來煤的可采儲量,假設是2000億噸,這是什麼概念呢?根據的是假設地下一千米範圍內的資源量是4000億噸,那麼假設這4000億噸裡50%是可以採掘的,這樣就是2000億噸。如果按這個演算法算的話,中國的煤產量在2025年會達到峰值,這個是純粹根據資源量估計的,也就是說不考慮社會因素的限制,不考慮環境因素的限制,這兩方面的限制幾乎可以肯定以後會是越來越嚴重的問題,那麼這個剩餘儲量能否到達2000億噸,還是很值得懷疑的。這裡是這樣假設;再有是進口,我假設現在到2020年左右,中國的能源進口能保證中國經濟增長年平均8%。但是如果說,照這個趨勢,中國能源進口在2020年會達到多少呢?應該會達到大約7億噸油當量,大約相當於美國目前能源進口的水準,7億噸油當量是什麼概念呢?大概折算應該是50億桶油,如果按照每一桶油100美元來算的話,就是每年光能源進口就要消耗5000億美元。即使做這樣的假設,中國經濟比較快速增長也只能維持到2020年左右。實際上,真正能夠允許的,中國能源進口達不到這個水準。如果真達到這個水準,大家可以想像,一個是世界能源價格會漲到足已使世界經濟崩潰的程度,再有一個就是會存在很嚴重的地緣政治的風險。那麼按照這樣的假設,到了2020年以後,進口過程繼續擴張,按照我前面的估計,中國整個的全部能源供給的峰值大概會出現在2030年左右,這是完全根據資源水準估計的,不考慮其他的因素。那麼也就是說,2030年之前,中國的能源供給還會每年比上一年多,但是增長速度就會越來越低;那麼到2030年後,乾脆是絕對的能源供給量也會越來越少。那麼反映到經濟增長上呢?到2020年前後,不可避免的中國經濟增長會大幅度下滑,到2020年左右,每年增長8%,到2040年之後,會出現絕對的經濟負增長。就經濟增長對中國社會政治狀況的實際影響的話,基本上可以說在2020-2050之間,恐怕中國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會有深刻的變化。那麼伴隨著這種變化,美國經濟也好,全球經濟也好,也必然發生深刻性的變化,也就是說「新自由主義」全球經濟的喪鐘將飄響。那麼,說到這裡,大家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自由主義」這條路走不通了。如我們剛剛說的貨幣政策也好、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私有化也好,這條路是走不通的。那麼以後世界經濟、政治會發生什麼變化,會不會還是在資本主義範圍內調整,會不會再產生一個國家干預式的資本主義黃金時代?我的看法是不太可能,為什麼不太可能呢?咱們的唯物辯證法裡說的「否定之否定」,但是這個並不是說事物簡單地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並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一定是螺旋式上升。那麼咱們現在的情況與二十世紀中期的情況相比的話,世界歷史狀況發生哪些變化呢?第一個,整個世界經濟由於全球化的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大大加深,實際上也就是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產社會化趨勢的表現,在這種情況系下,隨著全球化發展,單純的民族國家範圍的國家調節,所能起到的作用已經有限,而在世界資本主義範圍內又不可能出現一個世界政府,這既有經驗上的理由,也有理論上的理由,我不深入。第二個,就是大家都知道,這個馬克思有一個著名觀點,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定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工作力轉換成無產階級,從而導致無產階級化的過程,無產階級一定會成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那麼大家一定想,馬克思如果這麼說,那麼無產階級到現在怎麼還沒有成為掘墓人?那麼我認為馬克思的這個觀點是對的,但你不能把它放到單個國家裡面來看,因為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歷史過程,你要把它放到全球體系、整個世界上來看。如果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的話,整個世界的無產階級發展程度,與二十世紀中期相比,有了大大深化和擴大。這個意義是講整個世界範圍的剩餘的、可以剝削的、可以利用的廉價工作力大大縮小了。比如說二十世紀中期的時候,不僅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還有非常廣大廉價工作力,就是在西方國家自身也還有廉價工作力的儲備,這個廉價工作力的儲備到六十年代基本消耗完了,這與六十年代的世界革命高潮出現有關系。到了「新自由主義」的時候,就動員中國、印度等地的廉價工作力。那麼我想,我們現在在國內,愛把工農稱為弱勢群體,但是我想中國的工作力不會永遠廉價下去,中國的工人也不是天生被人欺負,天生是奴隸,總是要爭取些經濟政治權利。中國無產階級到了二十一世紀總要有八小時工作制吧?但是,大家要想想,中國的資產階級有那麼大的膽識和氣度給中國工人提供八小時工作制麼?那麼第三個,一直到二十世紀後半期的時候,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可以說是毫無代價地,隨意地利用世界廉價的能源和資源的環境儲備。但是現在不行了,經過資本主義幾百年的發展,可以說整個世界環境已處於崩潰邊緣。如果說資本主義繼續存在的話,恐怕人類的滅亡也不是太久遠的事情。所以發展到現在,今後將不再有廉價的能源、資源的空間,將不再有廉價環境資源的空間。剛剛我們說石油問題,不光是石油問題,世界的煤估計在2020-2030年之間將達到峰值,其他的不可再生資源也存在這個枯竭問題。可再生資源也普遍存在過度利用的問題,如世界水危機非常嚴重,還有潛在的糧食危機,另外,世界的氣候危機可能是所有危機中最嚴重的,在國內談得比較少,實際上在國際上是一個大話題,整個人類的生存已經受到了嚴重威脅。那麼,所以單純從能源和環境的角度來向,也不再有資本主義發展的空間。所以可以設想,在不太久遠的將來,我們將會看到出現新的世界革命高潮,將可以看到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發生根本的、深刻性的變化。

那麼我先說到這,可以和大家討論一下。

【提問環節】:

問題一:老師您好,是否把中國列入資本主義行列?
老師:只要大家不帶意識形態偏見的話,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

問題二:李老師,請問您是否能估計一下這個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時間,或者說整個社會制度發生變化的時間大概要多久?
老師:按照世界體系學派的主要理論家沃勒斯坦的估計,到本世紀中期左右,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很可能將不復存在。

問題三:李老師您好,你是否能對資本主義的出路發表一下方向性意見?
老師:就是三條路。第一個出路是在資本主義範圍內解決問題,這是不可能的;第二個出路是推翻資本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全世界走社會主義道路;第三個出路,就是前兩個路都走不通,人類走向滅亡,聽天由命了。

問題四:請問我國政府對美國當前的經濟危機是什麼樣一個態度?
老師:應該說,我國政府就目前情況來說,對美國還是很負責的態度。

今天講座到此結束,感謝李老師的精彩演講。(2008年10月25日)

Minqi Li (CV)
http://content.csbs.utah.edu/~mli/index.htm

Li Minqi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_Minqi

李民騏:讀沃勒斯坦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兼論21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問題
http://youngchina.org/archives/62.html

今年冬季(1月份)給本科生教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我們這裡是經濟學305。給學生安排的教材有羅伯特·塔克編的《馬克思-恩格斯讀本》、斯威齊的《資本主義發展理論》和沃勒斯坦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沃勒斯坦的學說,以前並沒有研讀過。這次借給學生上課的機會,略微有了一些瞭解。受沃氏的啟發,聯繫世紀之交世界與中國的經濟、政治大勢,興之所至,將有些原來思索過的問題,略作整理,權充讀後感一篇。

長週期、無產階級化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歷史極限

在黑格爾看來,拿破崙在耶拿戰役的勝利,既象徵著象徵著法國大革命的徹底勝利,也標誌著「歷史的終結」-絕對理性的實現。而在馬克思看來,「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只是人類社會的「前史」結束之前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它是一定歷史條件(「生產力」)的產物,因而也只有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夠存在,並且必將為變化和發展了的歷史條件所超越、所摒棄。

「現代資產階級社會」是怎樣為自己的滅亡準備了條件呢?在《共產黨宣言》中,有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表現為「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而資產階級又是怎樣度過這些危機呢?一方面是被迫摧毀大批的生產力;另一方面是通過征服新的市場和更徹底地剝削舊的市場,也就是說,通過為更全面的、更有毀滅性的危機掃清道路,和通過減少防止危機的手段。”

另一條線索是現代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的存在和統治的基本條件是資本的形成和增長;而資本的前提是雇傭勞動。雇傭勞動完全是以勞動者之間的競爭為基礎的。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是其不自覺的促進者),消滅了由於競爭而形成的勞動者的孤立狀態,而代之以集中起來的勞動者的革命結合。所以現代工業的發展從資產階級的腳下破壞了它的生產和佔有的基礎。因而資產階級所產生的,歸根結底,是它自己的掘墓人。”

從今天的觀點看,一個經驗事實是,「現代資產階級社會」還沒有滅亡,也就是說,它通過在其自身範圍內的調整度過了到目前為止發生過的所有的危機。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如果「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不過是與一定歷史條件相適應的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那麼是否有證據可以說明,危機不僅是「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不斷自我調節的手段,而且在每一次危機-調節的過程中,還存在著某種長期趨勢,指向「更全面的、更有毀滅性的危機」和日益減少的「防止危機的手段」?這個問題,顯然只有在世界歷史的高度上才能回答。

在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中,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進行分析的最小時間單元是康得拉季耶夫長波。世界經濟長波的形成機制是世界供給和世界需求的矛盾運動。世界供給是無數個經濟個體在市場規律的驅動下分散決策的結果。由於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市場交換和為交換價值生產占統治地位,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追求無限制的資本積累是個體資本的一個基本趨勢。因此,只要擴大生產與不擴大生產相比仍然有利可圖(或者損失較小),生產就有無限擴大的趨勢。

另一方面,世界需求是由一定社會過程所決定的收入分配的「函數」。世界供給是由價值規律在世界範圍內的運動所決定的,而世界需求卻取決於在各個民族國家範圍內所進行的階級鬥爭,反映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力量對比。階級鬥爭的進程在一定時期告一段落時,對立的階級之間暫時達成一定的「妥協」。這個「妥協」往往通過制度、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從而在未來的一個時期(一般為幾十年)保持相對的穩定。

比如,美國在經歷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工人鬥爭的高漲以後,在戰後出現了所謂「資本-勞動諒解」的局面。在大公司和主要工會之間達成了如下的妥協:大公司保留在管理和投資決策方面的特權,工會努力維護勞動場所的紀律和促進生產率提高。作為回報,公司方面保證工人工資與生產率同步增長,並給予工人一定的就業保障。另外,也是在大蕭條時期,美國政府開始為失業工人提供救濟,「福利國家」開始形成。1946年國會通過了《就業法》,規定政府有義務運用公共開支等手段提高就業水準,維持宏觀經濟穩定。

由資本-勞動之間的暫時妥協所決定的收入分配格局,決定著絕大多數人口的收入水準及其增長速度,進而決定著社會消費的水準及其增長速度。它有相對「固定」 的特點。然而,世界供給卻有無限擴張的趨勢。在世界範圍內,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治結構,協調世界供給與世界需求。其結果,就是世界供給的增長不斷地有超過世界需求的增長的趨勢(參見斯威齊《資本主義發展理論》第十章,可以證明,如果積累占剩餘價值的比重和資本有機構成都趨於上升,則資本主義經濟消費品部門的生產能力的增長有不斷超過消費品需求的增長的趨勢)。隨著需求增長越來越落後于供給增長,獲利率趨於下降,世界經濟進入下降或相對停滯的階段。在下降階段中,世界範圍的總需求相對於總供給進一步萎縮,萎縮達到一定程度以後,世界範圍的價格總水準發生「崩潰」,以世界經濟危機的形式強制解決現有的總需求與總供給之間的矛盾。

需要說明的是,資產階級主流經濟學從來是不承認市場經濟的內在運動會導致經濟危機的。唯一的例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二、三十年時間,「凱恩斯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期,主流經濟學承認市場經濟是「不穩定」的。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恰恰是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經歷了其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繁榮。無論就經濟增長速度,收入分配結構,一般勞動人民生活水準的改善,和第三世界的工業化等方面來說,其紀錄都是空前絕後(「空前」是一個經驗事實,為什麼是「絕後」下面再說明),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時期」。如果說,十九世紀的主流經濟學無視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反映了上升中的世界資產階級的自信。那麼,二十世紀晚期對自由市場迷信的全面回潮毋寧說是世界資產階級在步入老年之後的諱疾忌醫。

世界經濟危機打破了原有的階級力量對比,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要求對世界經濟的剩餘進行再分配,將其中一部分分配給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這樣一種再分配,使世界範圍的收入分配得到「改善」(在政治的和經濟的雙重意義上),提高了絕大多數人口的消費水準,使世界總需求再次超過世界總供給,從而啟動新一輪的長波。

在沃勒斯坦看來,在啟動新一輪長波的過程中,無產階級化-即越來越多的工作力按照雇傭勞動的方式參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生產過程-起著一個特殊的和關鍵的作用。這裡首先要提出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社會關係從資本攫取剩餘價值的觀點來看是最優的?從世界資產階級的觀點來看,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通過使絕大多數勞動人口支配和使用數量龐大的貨幣購買力,有利於形成一個廣大的「國內市場」,進而有利於使不斷增長的剩餘價值得到「實現」(即使以商品形式存在的剩餘價值轉化為以貨幣形式存在的剩餘價值)。

但是,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不僅有利於剩餘價值的實現,同時又使勞動者能夠有實力迫使資本讓出一部分,乃至越來越大的一部分剩餘價值。這是因為,在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下,勞動者一方的「談判實力」大大超過了其在其它組織形式下(如在半無產階級的,「准封建」的,奴隸制的或其它強制性勞動的組織形式下)所能達到的水準。因此,從個別資本家的觀點看,或者說從剩餘價值生產的觀點看,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不僅不是最有利的,反而是最昂貴的、「成本」最高的。

這種「成本」是兩方面的,一是直接的、「靜態」的「成本」,二是長遠的、「動態」的「成本」。半無產階級或「准封建」的組織形式通常比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更便宜,因為在半無產階級或「准封建」的組織形式下,勞動者的相當一部分必需品是由勞動者及其家庭自己生產的。由於這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活動是在商品、貨幣迴圈之外進行的,對於資本家來說,就不發生貨幣成本,資本家支付的「工作力價值」因而只需要償付工人生活必需品的一小部分。這是週邊、半週邊國家大多數勞動者貨幣工資驚人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在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下,貨幣工資或「工作力價值」必須能夠償付工人生活必需品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這一差別,是在將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與半無產階級的、「准封建」的組織形式做「靜態」比較時總是存在的,並且是在兩種組織形式相轉換時直接發生的,因而是直接的、「靜態」的「成本」。

另一方面,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還有長遠的、「動態」的含義。這個含義對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歷史命運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這就與《共產黨宣言》在論證「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的、相對的性質時的第二條線索-現代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聯繫起來了。《共產黨宣言》指出,資本完全是以勞動者之間的競爭為基礎的。只有工人生產的產品的價值大於維持工人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生存」的所必需的商品的價值,才能夠有剩餘價值,這是一個數學意義上的事實。或者用比較接近主流經濟學的語言說,給定一定的勞動生產率,一定的產品價格,工資必須低到一定點以下,獲利率才能大於零。可以想像,如果勞動者之間不存在競爭,而資本家之間存在競爭,獲利率必然被壓低至零。但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或者更確切地說,在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剛剛代替各種非無產階級的組織形式時,勞動者之間存在著普遍的、「原子式」的競爭,這種競爭使工資普遍壓低到一定社會條件所決定的「生存」水準上。

但是,《共產黨宣言》又指出,恰恰是「工業的發展」消滅了「由於競爭而形成的勞動者的孤立狀態,而代之以集中起來的勞動者的革命結合」。《共產黨宣言》可以說是雄辯地論證了在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下,現代無產階級為什麼必然具有以前一切勞動者階級都不敢望其項背的強大的向統治階級挑戰的力量。這種力量最終會成長到顛覆整個剩餘價值生產的基礎的地步,從而使現代無產階級成為現代資產階級的「掘墓人」。

《共產黨宣言》的論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本身要求對勞動者集中使用,從而為無產階級的組織創造了便利的條件。第二,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包括通信、交通手段的飛躍進步,因而為無產階級的組織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第三,資產階級自身在上升為政治上的統治階級的過程中不得不把廣大的下層勞動者群眾,包括無產階級,投入到政治運動中,使他們受到「自由、平等、博愛」價值觀的薰陶,因而使廣大無產階級有了參與政治的願望和能力。

現代無產階級的組織形式有工會和政黨,在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切社會中,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在社會的「正常」條件下,群眾性的「反體制」運動大規模地、有組織地存在的情況。被剝削階級在社會的「正常」條件下,即能夠迫使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承認其利益,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工會的存在消滅了勞動者在局部(在工作場所)範圍內的競爭。工人階級政黨(在二十世紀主要是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利用代議制民主政治(本身是工人階級長期鬥爭的產物)將國家(至少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中心地區)從「管理資產階級共同事物的委員會」變成了一定時期階級鬥爭的暫時妥協在政治上、法律上的體現。在代議制民主政治條件下,即使在資產階級財產關係的範圍內,國家的政治行為也很難不與資本利益發生衝突。通過發展福利國家,為失業工人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和迫使國家以管理總需求的形式維持高就業水準,工人階級參與國家政治逐步消除了勞動者在社會範圍內的競爭。勞動者之間競爭消除的結果,是資產階級被迫讓出剩餘價值中越來越大的一部分,獲利率因而向下運動趨近于零。戰後初期(1945-73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經驗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規律(下面再加以說明)。

所以,從個別資本家的觀點看,從剩餘價值生產最大化的觀點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正常運行要求世界範圍內的大多數工作力採取半無產階級的、「准封建」的或其它非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但是,從整個世界資產階級的觀點看,從剩餘價值實現的觀點看,在半無產階級的或「准封建」的組織形式下,相當一部分的工作力的再生產是在資本主義商品、貨幣迴圈之外進行的,勞動者所需要的必需品的相當大一部分是由為使用價值的生產而不是為交換價值的生產來滿足的,因而極大地限制了「國內市場」。如前所述,在世界經濟長波下降波的最後階段,世界供給與世界需求之間的矛盾被迫以危機形式強制解決。重新開機新一輪長波,要求世界需求的增長再次超過世界供給的增長,因而要求對原有的收入分配和階級結構做重大調整。而要突破原來的狹隘的「國內市場」,就必須使大批的工作力無產階級化,即以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代替半無產階級的、「准封建」的組織形式。

但是,這樣一種變化,從長遠來說,將徹底破壞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基礎。因為,第一,在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下,勞動者的組織能力和向統治階級挑戰的能力都大大加強了,並且在長遠有能力迫使資本讓出越來越大的一部分剩餘價值,使獲利率向下運動趨近于零。第二,每一次世界經濟危機,在迫使各個民族國家實行收入再分配和剩餘價值再分配的同時,也產生了進行再分配所必需的制度和法律結構。這些制度和法律結構,使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收入分配,不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的結果,而越來越取決於各社會階級之間的政治鬥爭。收入分配,因而成了一個政治問題。為了再分配而建立起來的制度和法律結構因而成為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要求更大的剩餘份額的鬥爭武器。

如果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一個在地理上有固定範圍的體系,那麼世界資本積累的極限很可能很早就達到了。但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自產生以來一直是不斷擴張的。在每次世界經濟長波由下降階段到上升階段過渡時,一方面,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中心地區,無產階級化和剩餘價值再分配擴大了「國內市場」;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在地理上的擴張將週邊地區大批新的工作力納入世界市場體系。這些週邊地區的工作力,由於是按半無產階級的、「准封建」的形式組織起來的,能夠生產大量的剩餘價值。只要擴張的規模足夠大,如此增加的剩餘價值就足以彌補在中心地區由於無產階級化和剩餘價值再分配而失去的剩餘價值,因而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範圍內,剩餘價值總量沒有減少,獲利率恢復到比較高的水準。同時,週邊地區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通過以不平等交換為特徵的國際分工體系轉移到中心地區,使中心地區得以同時維持高工資和強勁的資本積累。

這就是第二國際中修正主義派(伯恩斯坦)和革命馬克思主義派(羅莎·盧森堡和列寧)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的宏觀歷史背景。在十九世紀末至1913年這一輪世界經濟長波的上升波中,一方面是中心地區各主要國家(「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工人貴族化」-即剩餘價值再分配,從而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需求方面的動力;另一方面,是資本輸出的高潮(即「全球化」)和「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非洲和亞洲大部分完全殖民化,中國完全半殖民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在地理上達到了其可能達到的最大邊界-全球。

1914-194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遇了空前嚴重的危機。世界供給和世界需求之間的巨大矛盾,最終只有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和世界經濟大蕭條而得到強制解決。危機改變了各個民族國家範圍內的階級力量對比,要求在資本和勞動之間形成新的妥協格局。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中心、週邊和半週邊地區發生了如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三個方面:中心地區國家無產階級的進一步「工人貴族化」(福利國家的發展);中心地區國家的工作力無產階級化的完成(農業部門的工作力完成了向工業和服務業部門的轉移);週邊、半週邊地區國家的工作力的相當一部分實現了無產階級化(主要是在半週邊地區,如拉丁美洲的進口替代工業化,蘇聯、東歐各國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這三個方面的變化,決定性地改變了世界無產階級和世界資產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在中心地區和半週邊地區,在數量上大大增加了的和在政治上、經濟上有效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有能力逐步地縮小資本所佔有的剩餘價值的份額。在世界資產階級方面,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在地理上的擴張已經達到極限,在中心地區和半週邊地區所喪失的剩餘價值不能夠通過世界體系的擴張得到補償,其結果,是整個世界資產階級所獲得的剩餘價值總量的減少和世界範圍的獲利率下降(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體現便是震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六十年代危機」)。

世界歷史的轉折、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問題和從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的過渡

在人類步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很可能處在一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從擴張到歷史性衰落的轉捩點上。當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時刻,毛澤東曾經豪邁的宣佈:「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捩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捩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發展到消滅的轉捩點。」那時,距中國革命的勝利僅兩年之遙。現在,我們或許已經處於這樣一個時刻-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的終結已經為時不遠了。這不是黑格爾、福山等人所說的「 歷史的終結」,而是馬克思所說的人類「前史」的終結。

1945年開始的世界經濟長波,具有與以前歷次世界經濟長波根本不同的特點。在1945-1966年的長波上升期,世界範圍的和各個民族國家範圍內的收入分配不是趨於「惡化」,而是趨於「改善」。1966年以後開始的世界範圍的獲利率下降,不是如以往那樣,由於世界供給的增長大大超過世界需求的增長,而是由於世界無產階級力量的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地理擴張達到盡頭的情況下,迫使世界資產階級讓出越來越大的一部分剩餘價值。這標誌著,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化的過程,雖然還沒有達到它在技術上的極限(全世界工作力的無產階級化),但是很可能已經達到了它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極限。就是說,世界範圍的「產業後備軍」-尚未無產階級化的半無產階級和「准封建」的工作力,其規模已經不足以束縛中心地區和半週邊地區的無產階級佔有越來越多的剩餘價值的能力。

自1966-1973年開始的世界經濟長波的下降波中,世界範圍的和各個民族國家範圍內的收入分配不是趨於「改善」,而是趨於「惡化」。要恢復獲利率,從而恢復資本積累的基礎,就必須打破世界無產階級的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重新建立勞動者在世界範圍和在各個民族國家範圍內的「原子式」的競爭。為了重建勞動者在世界範圍內的競爭,就必須實行「全球化」,特別是實行資本在國際間的自由流動。為了重建勞動者在民族國家範圍內的競爭,就必須削減福利國家,乃至一般性地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使收入分配從一個政治問題重新變成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同時,還必須或者以公開失業的形式(如歐洲),或者以大批從事低工資工作的工作力的形式(如美國),重建國內產業後備軍。而要在整個世界經濟範圍內重建產業後備軍,就必須摧毀半週邊地區的無產階級,使其中相當一部分或者失業,或者淪為半無產階級。自198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半週邊國家再週邊化的歷史。八十年代初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宣告了拉丁美洲進口替代工業化的終結。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宣告了有七十多年曆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終結。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結束了所謂的東亞經濟奇跡。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步驟,將有可能證明是中國經濟奇跡結束的開始。

說到收入分配,有必要澄清在中國知識界的論戰中產生出來的幾個問題。中國的自由派知識份子在論戰中製造了兩個神話。

第一個神話,是說中國目前的貧富懸殊的問題,主要不是市場經濟運行的結果,而是由於權力干預市場、權力導致腐敗造成的。也就是說,是腐敗,而不是市場要為中國目前的收入分配嚴重不公的狀況負責。腐敗自然是要反的,試問當今之世界,哪一種政治力量,從左至右,從自由到保守,從法西斯主義到各種宗教原教旨主義,從極端民族主義到和平主義、環境保護主義,敢說自己不反腐敗,不以反腐敗相標榜呢?世界上有多少以腐敗下臺的政治家,當初不是打著反腐敗的旗號上臺的呢?眼前就有埃斯特拉達這麼一個例子。但是,撇開腐敗問題不論,自由派的這個神話無論在經驗上,還是在邏輯上,都是站不住腳的。在經驗上站不住腳,原因很簡單,世界上有的是「基尼係數」與中國相當或者比中國更高的市場經濟國家。據2000-2001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國的基尼係數是40.3,巴西是60.0,智利是56.5,馬來西亞是 48.5,墨西哥是53.7,紐西蘭是43.9,奈及利亞是50.6,菲律賓是46.2,俄羅斯是48.7,南非是59.3,泰國是41.4,土耳其是 41.5,美國是40.8。中國的收入分配程度,以「基尼係數」衡量,在世界上也只能算是中等。這並不是為中國現有的貧富差距做辯護,而是說,我們所觀察到的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市場經濟國家,包括一些公認的比中國「規範」得多的市場經濟國家,都存在著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既然市場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造成了嚴重的不平等(且不論世界市場在各個民族國家之間造成的不平等),那麼,有什麼理由認為,中國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僅僅是或主要是腐敗造成的,而與市場無關或關係很少呢?自由派的這個神話,在邏輯上也是站不住腳的。在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上,腐敗,歸根結底只與統治階級內部的收入再分配有關,而與國民收入在社會各階級之間的分配無關。換句話說,腐敗或許能解釋精英集團中的某些個人為什麼收入如此之高、積聚了如此大量的財富,但是,腐敗不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國有上億的打工者為了極其低廉的工資,在極其惡劣的、沒有安全保障的工作條件下,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及忍受種種侮辱和非人的待遇。

中國的自由派知識份子的第二個神話,是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正的標準不應當是結果平等,而應當是機會平等。這種觀點認為,只要實現了機會平等,比如給全國所有公民發一張價值相等的私有化證券,那麼中國的工農群眾就會從此安分守己,再不會因為失業而上街鬧事,或者因為對老闆不滿而破壞機器,或者要求不切實際的高工資。自由派知識份子的迂腐,由此可見一斑。問題從來不在於什麼抽象的、脫離具體歷史條件的「機會平等」或「結果平等」。而且,怎麼定義「機會平等 」呢?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張不也是為了機會平等嗎?在一切階級社會中,所謂的「公正」只能是這樣一種「公正」,即「統治者能夠照舊統治下去,人民能夠照舊生活下去」。具體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所謂的「公正」無非是指,與穩定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資本積累相適應的收入分配結構。而歷史經驗表明,沒有國家的大幅度的干預,甚至不經過相當規模的階級鬥爭,僅憑資本主義市場自身的運行,是無法保持這樣一種收入分配結構的。

自1980年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收入分配結構,無論是在世界範圍,還是在各個民族國家範圍內,都趨於惡化。這種惡化的直接結果,是世界需求的萎縮,和世界需求與世界供給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世界需求與世界供給之間的矛盾目前直接表現在兩個不可持續的趨勢上。

第一個不可持續的趨勢,是美國的持續的並且日益擴大的經常帳戶赤字。自1983年以來,美國每年對外都發生經常帳戶赤字。進入九十年代以來,美國的經常帳戶赤字有逐年擴大的趨勢,目前占GDP的比重已超過4%。美國的經常帳戶赤字是世界需求趨於萎縮的反映。由於收入分配格局的惡化,世界各國勞動人民相對或絕對貧困化,大眾消費趨於萎縮,美國充當著世界市場「最後的消費者」的作用。美國的經常帳戶赤字勉強彌補著世界供給和世界需求之間的缺口,使世界經濟免于崩潰。但是,美國的經常帳戶赤字必須通過外國資本不斷流入美國來平衡,而外國資本流入美國,是因為受到美國急劇膨脹的資產市場的吸引。一旦美國的資產市場泡沫破裂,資產價格暴跌,導致資本外逃,美元必然大幅度貶值。那樣,美國便無力繼續對外維持經常帳戶赤字,世界供給大於世界需求的矛盾也就無從得到緩解了。

第二個不可持續的趨勢是主要中心地區國家的實際利率普遍高於GDP增長率。據OECD資料,西方七大國平均的實際長期利率(十年期政府債券利率與消費者價格指數之差)與GDP增長率之比,1881-1913年為0.97,1919-1939年為2.40,1946-1958年為 0.36,1959-1970年為0.55,1971-1982年為0.18,1983-1994年為1.83。可見,實際利率高於GDP增長率的情況只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1983年以後才出現過。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由於在「全球化」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各國中央銀行為了防止資本外逃,不得不提高利率以吸引資本在本國停留;另一方面,是由於居於霸權地位的中心國家-美國-為了平衡其經常帳戶赤字,不得不以高利率吸引外國資本,進而迫使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實際利率高於GDP增長率,其潛在危險是十分嚴重的。因為這意味著債務增長速度超過收入增長速度,從而公私債務占GDP的比重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其最終結果將是企業、居民部門不堪債務重負,普遍破產,引發全面經濟危機。

象以往一樣,目前的世界供給和世界需求之間的巨大矛盾,將不得不以「崩潰」和危機的形式得到強制解決。危機的作用,在於打破原有的階級力量平衡。在危機的情況下,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秩序相聯繫的國際金融資本的統治,將難以為繼。各國政府,包括中心地區國家的政府,將不得不重新對資本流動實行管制(這是在民族國家範圍內實行宏觀經濟政策的前提)。為了恢復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必須扭轉過去二十年來收入分配格局惡化的趨勢,重新實行對各勞動階級有利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同時增加公共投資和公共消費。這些都是早已為人們所熟悉的社會民主主義-凱恩斯主義的政策,足以在短期穩定世界經濟形勢。但是,在長期,所有的中心地區國家和無產階級化達到相當程度的半週邊地區國家都將不得不重新面對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同樣的困境。非「全球化」和對資本流動的管制將會限制乃至消除勞動者在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而收入再分配政策和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則將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問題再度政治化,同時會減少乃至消除勞動者在民族國家範圍內的競爭。其結果,將是無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再度有效地組織起來,通過代議制民主政治條件下的國家對資本主義經濟實行干預,從而擴大自己佔有的剩餘價值的份額,而縮小資本佔有的剩餘價值的份額,也就是說,導致獲利率下降和資本積累的火焰熄滅!出路何在呢?

在探討矛盾的解決辦法之前,先研究一下,在世界歷史的大轉折,中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在中國的新左派與自由主義派的論戰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判斷中國當前的社會性質,即中國是否已經建成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如果我們撇開各種學究式的爭論(如單純憑國家在各種經濟指標,比如產出、投資、就業中所占的份額,來判定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不談,也撇開意識形態的偏見,而關注于中國實際經濟結構和社會關係的變化,那麼,毫無疑問,中國是過去二十年中世界上資本積累最強勁的國家。中國的投資占GDP的比重常年保持在35-40%(基本上是世界第一),GDP年平均增長率達9%(也是世界第一),九十年代中後期平均每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約400億美元(連續多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世界第二位),自1994年以來常年保持巨額經常帳戶順差(在統計上即意味著中國是資本淨輸出國)。可以說,中國是二十世紀晚期世界上新興的半週邊強國。

在階級結構和社會關係方面,中國社會在過去二十年中最重大、最有深遠意義的變化,不是什麼「市民社會」的形成,更不是什麼「中產階級」的增長,而是中國社會工作力的大規模的無產階級化,即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常年依靠出賣工作力換取工資為生。據《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城鎮工作力占全社會工作力的比重從 1980年的24.8%上升到1998年的29.6%,同期非農業工作力占全社會工作力的比重31.3%上升到50.2%。中國現代無產階級的形成和發展,對於中國未來的政治、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如《共產黨宣言》所論證的那樣,也是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歷史所證明的,無產階級的組織能力和爭取佔有越來越多的剩餘價值的能力是遠非其它形式的勞動階級所能相比的。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資本積累的社會基礎,在城市是掌握國家機器和國有資本的政治精英與國有企業工人階級之間的「社會主義」-進口替代工業化的聯盟;在農村則是「耕者有其田」的小農制度。這樣一種社會結構,可以保持資本積累所必需的政治和經濟穩定。政治上,相對「工人貴族化」的、人數相對眾多的國有企業工人階級起著中國的「中產階級」的作用,防止著社會的兩極分化,也防止著在各下層階級之間結成廣泛的反對政治精英的聯盟。在經濟上,通過允許國有企業工人階級分享一部分剩餘價值和農民的不斷的無產階級化(鄉鎮企業的發展),能夠保持大眾消費和社會需求穩步增長,從而為資本積累解除了需求方面的「瓶頸」。如果這樣一種格局能夠保持下去,中國是有可能在現有的政治、經濟框架內完成全社會工作力的無產階級化並進而上升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中心國家的。

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歷史上,一個半週邊國家上升為新的中心國家,總是伴隨著大片原週邊地區上升為新的半週邊國家。比如,美國上升為中心國家的過程伴隨著拉丁美洲各大國(墨西哥、巴西、智利和阿根廷)上升為半週邊國家的過程。日本上升為中心國家伴隨著「東亞四小龍」和東南亞各國上升為半週邊國家的過程。這是因為,就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來說,週邊和半週邊地區的半無產階級和「准封建」的工作力起著中心地區和半週邊地區所有無產階級的產業後備軍的作用,而在中心地區和半週邊地區範圍內,則是半週邊地區的無產階級直接充當著中心地區無產階級的產業後備軍。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半週邊地區無產階級的存在,抑制著中心地區無產階級爭取佔有剩餘價值的能力,才使中心地區資本的獲利率不至於向下運動趨近于零。當然,隨著半週邊地區無產階級規模的擴張和組織能力的提高,半週邊地區的無產階級也有能力爭取佔有越來越多的剩餘價值,從而不再有效地充當中心地區的產業後備軍,這時,中心地區資本的獲利率下降就不可避免了。

中國作為半週邊國家的興起,發生在二十世紀晚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五百年的擴張史已越過頂點而轉入歷史性衰落的時刻。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任何一片廣大的地區可以充當中國的「後院」或「殖民地」。換言之,中國上升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心國家的前途作為一種歷史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這種歷史現實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中國的政治精英自1992年以來受到來自中心地區國家的統治階級和其自身內部的巨大壓力,要它放棄「社會主義」-進口替代工業化的戰略,而代之以自由化-全球化的戰略。自由化-全球化戰略的實質,是試圖一方面通過國有企業私有化,另一方面通過商品、勞務和資本市場的開放,將中國目前的半週邊的地位固定下來。這一戰略,在國際上,要求中國的政治精英接受現有的中心地區國家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在國內,要求中國的政治精英放棄其與國有企業工人階級自1949年革命以來所形成的「社會主義」-進口替代工業化聯盟,轉而與城市中產階級(知識份子、自由職業者、管理精英)結成新的「自由化-全球化」聯盟。

自由化-全球化戰略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是不穩定的。在政治上,城市中產階級是一個在人數上遠遠小於國有企業工人階級的集團,無力防止社會兩極分化,也不能在社會的上、下層之間發揮有效的平衡作用。這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國在曾經進行過社會主義革命的各個國家中,恐怕是唯一一個革命的合法性在廣大下層工農群眾中從來沒有喪失的國家。在經濟上,國有企業私有化和商品、勞務和資本市場的開放,意味著收入分配格局的全面惡化。其中,與農業相關的各市場的開放,有可能動搖1949年以來確立的「耕者有其田「的農村社會經濟制度。收入分配方面的兩極分化意味著狹隘的國內市場和日益嚴重的剩餘價值實現的困難。這種困難,只有通過世界市場的擴張來克服。但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在未來二十年的前途不是擴張,而是崩潰、危機。

在短期,只要能夠避免自由化-全球化的戰略,而採用社會民主主義-凱恩斯主義的方法,即實行對下層勞動群眾有利的收入再分配和加強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中國的資本積累就可以開始新的(但是也可能是最後的)一輪大發展,直至中國社會完全無產階級化。這時,中國也會面臨各中心地區國家所面臨的同樣的問題,即完全無產階級化以後資本獲利率下降和資本積累趨於停滯的問題。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就是發展生產力和形成統一的世界市場,為新的無階級社會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準備物質上的條件。在完成了這個使命之後,資本主義就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了。馬克思並且預言,代替資本主義的將是一個為了使用價值的生產而不是為了交換價值的生產的社會。在這個新的社會中,社會將自覺地按照統一的計畫在社會的各個生產部門之間分配社會勞動,也就是實行計劃經濟。在柏林牆倒塌和「歷史終結」之際,世界資產階級的辯護士們曾經廣泛宣傳,說馬克思所主張的計劃經濟已經在蘇聯、東歐和中國等地嘗試過並且以失敗告終。現在看起來,柏林牆的倒塌在世界歷史上只佔有一個很不顯著的,並且是悲劇性的位置。

無論在蘇聯、東歐,還是在中國,計劃經濟都從來沒有在技術意義上失敗過,即出現了技術上無法挽回的崩潰和混亂。直到柏林牆倒塌那一年(1989年),蘇聯和大部分東歐國家仍然保持著經濟正增長,連嚴格意義上的衰退都談不上,何來崩潰?在這些國家,計劃經濟都是根據居於統治地位的精英集團的政治決定而被 「改革」掉的。所謂計劃經濟的「失敗」,只不過是在下面這個意義上,即各計劃經濟國家在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中心國家在經濟、軍事方面的競爭落了下風,因而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框架內已經難以維持下去了。但是,彼一時,此一時,在二十一世紀的上半葉,我們即將面臨的問題,不再是如何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範圍內提高競爭力和爭取「發展」,而是面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歷史性衰落,當著資本積累在世界範圍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如何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已經準備好了的物質基礎上建設新的社會。

現在回過頭來看,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如果能夠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民主代替其官僚制度,實在是很不錯的經濟制度。蘇聯經濟(作為一個半週邊國家)在基本上沒有得到來自世界其它地區的剩餘轉移的情況下,使其本國人民達到了很高的物質生活水準。蘇聯的教育水準和科學研究水準絕對是世界一流的。蘇聯的計劃經濟制度有能力保持宏觀經濟高度穩定,消滅了經濟危機。蘇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1928-1990年長達六十二年的時間裡,除了戰爭期間以外,每一年都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國家。在蘇聯式計劃經濟下,沒有失業,勞動人民醫療、養老均有保障,沒有危險的或危害工人健康的工作場所,工人可以帶薪休假。即使是官僚的特權,實際上也受到很大的節制。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昂納克在德國帝國主義為了政治報復而設置的法庭上,曾經自豪地宣佈,在經歷了德國「統一」以後的各種倒行逆施以後,德國東部地區的人民已經明白「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有權利宣佈自己為工農國家」。相比起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時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勞動人民的狀況,將蘇聯式計劃經濟說成是勞動者的天堂也不為過。

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在技術進步方面,落後于處於「黃金時期」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中心國家,但是還是能夠保持一定的技術進步速度的。這樣一種經濟制度,如果不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範圍內被迫與中心國家進行經濟、軍事競賽,是沒有理由生存不下去的。只要用政治、經濟民主來代替官僚制度,計劃經濟就可以成為解決後資本主義時代世界所面臨的問題的理想經濟制度。由於取消了為交換價值而生產,因而也不再存在無限資本積累的衝動,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世界經濟的總量將可以被限制在整個地球的自然環境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技術進步的成果將被用來普遍縮短勞動時間,從而使廣大勞動者能夠日益從生產必需品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科學、藝術、文化、公共管理等創造性活動,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並請參考

1. 華勒斯坦的文章
http://www.coolloud.org.tw/tag/%E8%8F%AF%E5%8B%92%E6%96%AF%E5%9D%A6

2. 阿Q的回應
2012/12/16 苦勞評論
經濟發展的「上」與「下」
「GDP假象:附加價值vs.佔有價值」導讀
孫窮理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1956

回應「社會主義救人類」
2012/09/28 公共論壇
基本工資與勞工階級解放鬥爭 - 看清政府的真面目,勞工起來自救
毛翊宇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0865

華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預測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必將崩潰,估計無法撐過2050年左右, 如果人類不滅亡,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

他的著作〈當代世界體系. 第五卷〉(The Modern World-System V) 只準備寫到二十一世紀中葉。

其他許多世界體系分析家 (World-System Analyst) 也有類似的預測。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簡介
http://www.iwallerstein.c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manuel_Wallerstein

資本主義必將崩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xs8R12vOc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vszWBf6B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PcryvhSOco

美國工會變異為利益集團大玩家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8211
紅色中國網 2013-3-20 劉杰

摘要:

國際工人運動的訴求,很快分成左翼和右翼兩支。左翼組織政黨,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右翼不尋求推翻現有經濟體制,他們主張工人組成工會,以集體談判的方式,迫使雇主和政府改善工人的經濟利益和法律地位。右翼的觀點被稱為工會主義(英文 Unionism,也譯為工團主義、工聯主義)。美國的工人運動從一開始就是工會主義占主導。

一、美國幾大工會分分合合

美國工會大致分為職業工會(trade union)和產業工會(industrial union)。前者以職業劃分,比如電工這個職業,就有電工工會,只吸納電工入會。後者以工業劃分,比如汽車工業,就成立了一個總工會,稱為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只要是汽車製造廠的工人,不分職業,即無論是電工還是汽車裝配工,都可以加入這個工會。

工會組織的產生源于19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當時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湧入城市,為城市工廠的業主打工。由於單個被雇傭者沒有能力向雇主挑戰低廉的工資和惡劣的工作環境,從而誘發許多工人一起參與工潮,也稱為工人運動。

國際工人運動的訴求,很快分成左翼和右翼兩支。左翼組織政黨,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右翼不尋求推翻現有經濟體制,他們主張工人組成工會,以集體談判的方式,迫使雇主和政府改善工人的經濟利益和法律地位。右翼的觀點被稱為工會主義(英文trade unionism,也譯為工團主義、工聯主義)。美國的工人運動從一開始就是工會主義占主導。

美國第一個大規模工會是1869年成立的勞工騎士團(Knights of Labor)。最初是賓州費城7個服裝裁剪工成立的一個秘密工會,隨後迅速發展壯大,跨行業吸納會員並轉入公開活動。勞工騎士團在1880年發展到2萬8千會員,1885年有10萬之眾,1886年達到頂峰,會員接近80萬。後來由於組織結構不當,管理錯誤,領導罷工失敗等原因,勞工騎士團在1886年會員人數達到頂峰之後,會員流失的速度就像其興起時一般迅速,到1949年只剩下50名成員,以後就無聲無息,無疾而終。

勞工騎士團通過集體談判,組織示威和罷工為勞工爭取權益。在1880年代早期,勞工騎士團成功組織了幾次大罷工並獲得成功,從而名聲大振,會員急劇膨脹。勞工騎士團的主要訴求是8小時工作日和促使政府立法保護童工。在政治上,勞工騎士團不提倡階級鬥爭,對社會主義學說沒興趣,另外極端排斥華工。

1886年,幾個不滿勞工騎士團的小分會另起山頭,成立美國勞工聯合會,簡稱勞聯(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簡稱AFL)。勞聯的創始人是山姆爾森‧岡珀斯 (Samuelson Gompers),他在1924年去世之前的近半個世紀中,一直領導著這個組織。岡珀斯認為任何反對資本主義的運動,在美國的土地上都無法發展壯大,因此他堅持經濟工會主義,勞聯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工人的經濟地位,即爭取更高的工資、更短的工作時間、更長的休假、更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更優厚的企業福利。

勞聯迅速成長為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從成立到1930年代中期,勞聯一直是職業工會聯合會。職業工會是由地方行會發展而來。地方行會是工人按某一種技能組織起來,以增強該項技能在當地的議價籌碼和壟斷能力。比如,木匠成立行會,木匠行會規定技術標準和收費標準,要求會員遵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當地木工的價格和市場供求關係。隨著工業擴展和交通進步,這些地方行會聯合起來,成為職業工會。

職業工會按照技術行業組織,長處在於比較容易設定行業的工資和待遇標準,但是不利於將綜合性生產部門的工人組織到同一個工會。到20世紀30年代,一些敏銳的工會領導人看到按產業組織工會是發展潮流。1935年10月,勞聯在新澤西州的大西洋城召開代表大會,礦工工會主席路易斯呼籲工人按照生產行業來組織工會。例如,汽車製造業中有裝配工、電工、機械工等,路易斯認為應該聯合起來成立汽車業工會;而且汽車製造廠有很多工種沒有職業工會,如果不設立產業工會,這些工種的工人就無法參加工會。可是,路易斯的提議被勞聯大會否決了。之後,路易斯退出勞聯,積極鼓動勞聯屬下的10個受到排擠的職業工會,在1938年另組美國產業工會聯合會,簡稱產聯(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簡稱CIO)。產聯在鋼鐵、汽車、橡膠、食品、電器等大型工業,成功組織了產業工會。

到1950年代中期,整個勞工運動發展勢頭出現停滯。面對這種情況,勞聯和產聯兩大組織開始商議合併,這時勞聯的規模約是產聯的兩倍。自從產聯從勞聯中分裂出去之後,它們成了競爭對手,將很大的一部分資源用在挖對方的牆腳上。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勞聯和產聯原來的分歧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特別是勞聯,不但改變了對產業工會的看法,也吸收了許多產業工會加盟自己的組織。

1955年,美國勞工聯合會同對手美國產業工會聯合會合併,組成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AFL-CIO),簡稱為勞聯-產聯。這個組織一直持續至今,美國勞工聯合會也成為美國持續時間最久,影響力最大的勞工組織。

勞聯-產聯是行業工會、職業工會、地方工會的大聯盟,內部一些大分會握有實權。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勞聯和產聯合並50周年之際,2005年勞聯-產聯內部發生大分裂,7個大分會宣佈脫離勞聯-產聯,另組一個稱作變革謀勝利聯合工會(Change to Win Federation)。變革謀勝利聯合工會從勞聯-產聯分離時有會員600萬,占全美工會會員的40%。

1950年代中期是美國工會的頂峰時期。1955年兩大工會合並之後的勞聯-產聯有一千六百萬的會員,約占當時美國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一,為歷史最高點。此後工會會員人數和工會組織開始下降。目前,工會會員占雇員比率僅略高於11%。

二、國際勞動節和美國勞動節

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宣佈5月1日是勞動節,規定這一天為國定假日,但美國的勞動節卻設在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

國際勞動節和美國勞動節都與美國的工人運動有關。1882年9月5日,美國當時最大的工會勞工騎士團在紐約市舉辦了一場慶祝遊行,用以顯示勞工組織的聲勢。以後勞工騎士團又通過決議,規定每年9月初舉行一次這樣的慶祝活動。勞工騎士團的這個決定沒有什麼影響,只是一個工會組織的內部建議而已。

當年工人們每天要工作10到16小時,為了推動8小時標準工作日的立法,新成立的勞聯決定在1986年5月舉行全國總罷工。5月1日,以美國芝加哥為中心,全美約50萬人舉行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遊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芝加哥地區有八萬名工人上街參加示威。5月3日芝加哥政府出動員警進行鎮壓,開槍打死了4名示威者,使事態升級。5月4日罷工工人在乾草市場廣場舉行集會,抗議員警的暴行。員警前來驅散時,有人向員警投擲了一枚炸彈,警方立即開火。混亂中,八名員警和至少四名示威者死亡,許多人受重傷。第二天,在離芝加哥不遠的密爾沃基市,罷工工人前去封鎖一家軋鋼廠時,當地的治安武裝開槍打死了九名示威者。

在隨後的審判過程中,有8名工人領袖被起訴,4人被處絞刑,1人在牢中自殺。工運支援者怒斥司法不公,並尊稱被判處死刑的工運領袖為烈士。

為了紀念5月份在芝加哥地區發生的這些血腥事件,世界工運領袖紛紛建議5月1日為勞動節。1988年初,勞聯號召在5月1日舉行大罷工,繼續推動8小時工作制。在大西洋彼岸的法國巴黎,包括工會領袖在內的第二國際也宣佈這一天舉行大罷工,以示聲援。從那以後,第二國際決定每年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這一天要舉辦紀念活動。這就是「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由來。

當時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卻不願意看到勞動節被用來紀念這些對政府來說是不光彩的流血事件,於是急急忙忙翻出已經被人們遺忘的勞工騎士團建議,宣佈每年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為美國勞動節。1894年,美國國會通過立法,正式將這一天定為假日。而實際上,把勞動節設在9月份的那次事件(即勞工騎士團慶祝遊行),同導致5月1日成為國際勞動節的事件相比,影響小到可以忽略不提。

三、國會關於工會的立法

美國工會運動在19世紀60年代興起,雖然根據憲法結社自由的原則,工人可以組織工會,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還沒有法律禁止雇主對組織或參加工會的工人報復。當時資方經常解雇工會成員並將他們列入黑名單,使他們到別處也找不著工作。很多工人在受雇前要簽署一份合同,規定不准組織或參加工會。

那段時期,是美國工人運動腥風血雨的年代。往往工人罷工後組織糾察隊,守衛在工廠和礦區前,阻止資方雇用頂替者去上班,而資方則出動大批打手毆打恐嚇罷工工人,地方政府甚至會出動員警和軍隊,説明資方鎮壓罷工活動。1892年發生在賓州赫姆斯泰鎮卡內基鋼鐵廠的流血罷工,是那時代典型的勞資衝突事件。該廠的工會要求增加工資,廠方非但不同意,還要降低工資。談判不成,工人便罷工並封鎖廠區。廠方雇用了平克頓全國偵探事務所的打手,這是一個擁有私人武裝的公司,專門做保安保鏢一類的生意。鋼鐵廠資方計畫將罷工者全部開除,同時另招新工人進廠復工。平克頓偵探公司的保鏢負責趕走搗亂的罷工者,並擔任工廠的保安。在開始行動的7月6日淩晨,三百名偵探公司的私人保鏢手持步槍,乘幾艘駁船從水路靠近工廠,打算悄悄進駐廠區。他們被罷工者佈置的哨兵發現了。早上3點,一個罷工者騎快馬到鎮上搬救兵,數千罷工者及他們的同情者聞訊,立刻趕來阻止偵探公司的保鏢上岸。昏暗之中有人開了槍,也說不清楚到底是誰先幹的,總之,雙方對射起來。偵探公司的保鏢打死了兩名工人,傷了十一名;罷工者也打死了兩名保鏢,傷了多人。

偵探公司的人在駁船上開挖射擊孔,可以躲在船艙裡放槍,而工人們想出了各種辦法對付保鏢乘坐的駁船,包括將一條裝了油的木船和一個裝滿爆炸品的火車車廂推到距登岸處不遠的河裡。工人們還把大量機油撒向河面,隨時準備點燃。附近鋼廠的工人也緊急動員,趕來馳援,到下午時岸邊聚集了5,000多名武裝工人。戰鬥進行了15小時後,下午5點偵探公司的人頂不住了,在駁船上升起了白旗,這時總共9個工人和3個偵探公司保鏢死於非命。當保鏢們舉著白旗上岸的時候,工人及其家屬憤怒地朝他們吐唾沫、扔石頭,一些保鏢被打昏了。接著工人們沖上駁船,放火把船燒了。賓州州長隨後命令軍隊帶上當時最先進的機關槍前去接管廠區,所有罷工領導人被逮捕,還有160多個工人遭逮捕,他們被控以謀殺或其他罪。然而,當地居民組成的陪審團同情工人們,除了了一個工會領袖,其他人都獲判無罪。

在軍隊保護下,廠方從全國各地召募大批黑人取代罷工者,鋼鐵廠很快復工,罷工以失敗告終。

在一再發生流血衝突事件的背景下,以及由於最大工會組織勞聯的努力,國會在1935年通過了《國家勞工關係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這是美國勞工立法上的一個里程碑。 這個法案賦予工人加入工會以及工會代表工人進行集體談判的權利,它規定「雇員有權參加勞工組織,進行集體協定」。從此以後,雇主就不能以參加工會為理由解雇工人,也不能拒絕與工會談判。為了保證工人的這一權利,聯邦政府成立了國家勞工關係委員會,專門負責處理工會與資方的關係。工人要建立工會,首先需要進行投票,如果超過一半的工人投票同意建立工會,從法律上來說這個工會就算建立了。勞工關係委員會的任務之一就是去監督這個投票過程,防止雙方以任何方式作弊。按照法律,資方不得威脅工人,工會的支援者也不得要脅自己的工友,一旦投票通過,勞工關係委員會便通過官方手續承認工會的存在。如果雇主在工會投票獲勝後仍然不承認工會,雙方就要到勞工委員會去尋求裁決。勞工委員會的裁決具有法律效力。

《國家勞工關係法》出臺後,工會迅速發展,到1940年代初期,工會的會員增加到一千萬人。然而二戰結束後,美國的保守勢力和反工會的力量隨著冷戰開始而升溫。1947年國會通過了《勞資關係法》(Labor Management Relations Act,也稱《塔夫脫-哈特萊法》),是繼《國家勞工關係法》之後美國在勞工立法上的又一個里程碑。這是一部反工會的立法,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勞資爭端中的工會活動,特別對罷工設置了嚴格限制,在組建工會方面也增添了不利條件,將工會發展的勢頭遏制住了。

有位研究美國工會問題的記者羅伯特。費奇(Robert Fitch),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出賣團結:腐敗如何毀害了勞工運動,削弱了美國的前程》,批評美國工會存在三大症狀:腐敗、 分裂、孱弱。該書披露芝加哥的黑幫掌控了「勞聯」,1957年美國56個頂級黑幫頭目在紐約州碰頭時,其中22人是工會頭頭。

為了加強監管工會的財務和選舉作業,1959年國會制定了《工會運作報告和資訊披露法》(Labor-Management Reporting and Disclosure Act),主要內容是加強政府對工會的收支監督和制定選舉工會領導人的標準程式。

四、工會腐敗問題日益嚴重

勞工騎士團、勞聯、產聯、變革謀勝利等都是工會聯合會,在它們名下是兩萬多經費與活動相對獨立的地方工會。很多地方工會的前身是行會,而行會或多或少與黑社會有聯繫,會員繳納的會費帶有保護費性質。工會從開始形成起,就伴隨著敲詐、勒索、賄賂、內訌、出售就業機會、黑幫掌控、盜用會費等醜聞。在工會官員職業化後,即他們的工資由工會發,而不是從企業老闆支薪,工會官僚和腐敗問題更趨普遍和嚴重。這裡介紹一個地方工會腐敗的典型案子。

美國食品和商業工人工會(United Food and Commercial Workers)是一個有120萬會員的大型工會,包括的行業有食品加工、食品包裝、食品零售、紡織品業、製造業等。2005年之前,食品和商業工人工會加盟勞聯-產聯;2005年勞聯-產聯內7個大分會宣佈另組變革謀勝利聯合工會,它是其中之一。而食品和商業工人工會本身也是一個工會聯合會,有很多地方工會,紐約市就有12個,其中最大的一個編號348,稱為地方348工會,有1萬2千會員。

地方348工會,過去35年像是一個家族公司,由姓法齊奧(Fazio)的一個義大利裔家族掌控。歐美人常常父子同名(通過一個尾碼區分),老安東尼•法齊奧(Anthony Fazio Sr。)從1976年到2010年1月,是這個地方工會的主席。2010年1月,35歲的小安東尼•法齊奧接任主席一職。老法齊奧另有一個侄子,約翰•法齊奧(John Fazio),長時期任工會副主席、秘書兼出納。2011年10月,這3個法齊奧涉嫌敲詐勒索、貪污、洗錢和威脅證人,被聯邦調查局逮捕。2012年下半年經審判後,所有控罪經陪審團認定成立,老法齊奧獲判12年半監禁,罰款150萬;小法齊奧獲判5年,罰款10萬;約翰•法齊奧獲判11年3個月,罰款150萬。

法齊奧們在被捕前都享受很高的薪水,以被捕前2010年為例,他們通過掌控的地方348工會給自己發的工資,最低一人也超過22萬美元。但這3人還不知足,法庭認定從1989年至2011年,他們敲詐勒索和貪污了至少250萬美元,行為同黑社會老大無異。法齊奧們的手法包括以下幾種:

(1)敲詐勒索企業主。分兩種情況:如果企業沒有工會組織,就用成立工會來威脅業主;如果企業已有工會組織,就威脅通過工會製造麻煩,比如讓公司加工的肉食品送不出去,或者不能準時送達,影響肉品質量。法齊奧們就像黑社會收保護費一樣,被敲詐勒索的業主每年或每半年須繳費一次,有一位業主作證說,他每年被地方348工會勒索2萬5千美元上下。

(2)受賄,出賣會員利益。法齊奧們在勞工合同以及其他工會與雇主的合同談判中,私下接受業主賄賂,向業主讓步。

(3)虛報支出,偷竊會費。類似于陳水扁收集假髮票兌換國務機要費的方法,法齊奧們利用掌控工會要害位置的便利,用假髮票、假開支憑證,虛構工會消費商品和服務,將工會成員繳納的會費及其他雜費轉入自己的口袋。

五、傳統產業工會衰落和公有部門工會崛起

美國早期的工會組織,為爭取工人的經濟利益和社會福利,發起了一系列的遊行、示威和罷工活動。但是,這些早期的運動,大多以失敗告終。直到上世紀大蕭條的爆發,工會運動出現了轉機。由於大蕭條的爆發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如何穩定社會,成為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緩解緊張的勞資關係,穩定日漸動盪的社會秩序,美國政府想到了工會組織。1932年,羅斯福總統簽署法案,禁止雇主在雇用工人前要求他們簽下不得加入工會的勞工合同。從1933年到1936年這短短三年時間內,美國工會人數增加了三倍之多,而工會運動的成效也逐步凸顯出來,工人工資得以大幅提高、福利逐步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工作力的短缺現象明顯,這使得美國工會的話語權進一步加強。但是自60年代開始,工會會員人數和工會組織開始下降,這種趨勢直到今天還在繼續。美國工會會員人數下降的原因至少有這些:(1)政府對工會發展的法規趨緊,限制工人隨意罷工。(2)美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製造業萎縮,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而美國傳統工會會員主要集中在製造業,第三產業中工會會員的比例一向很低。(3)企業主大量增雇臨時工、短工,而工會不吸納他們為成員。(4)美國工人的人工費高企,隨著國際競爭加劇,全球化、勞務外包等新因素,使工會代表工人談判加工資的籌碼減少,也使工人加入工會的意願變得淡漠。(5)民眾對工會不良觀感增加,工會的罷工行動得不到社會的同情和支援。

1955年工會會員在工作力中所占的比例達到39%的頂峰,1995年為15%,2006年降至13%。據美國勞工部的最新統計資料,工會會員這個比率在2012年只有11.3%,為70年來的最低點。而這已經低得可憐的數位還是平均數,掩蓋了公有和私有兩個部門之間會員率的巨大差距。2012年,私營部門工會會員只占工人總數的6.6%,而公有部門(包括各級政府機構)工會會員占雇員總數的35.9%。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現在談論美國的工會,實際上主要指政府雇員(約略相當於中國的公務員)、公校教師、消防隊員、員警等公有部門的工作人員組成的工會,而不是傳統的以藍領勞工為主要成員的工會。

從誰付薪水的角度看,私營企業的雇主與公有部門的雇主完全不是一回事。工人運動以及由其帶動的工會運動,傳統上不以公有部門為目標,因為公有部門的雇主實際上是各級政府,如果公有部門的員工以罷工要脅漲工資,無異於是在要脅納稅人。因此,公有部門的工會勢力,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還是微乎其微。

但是1960年代以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1947年國會通過《勞資關係法》後,在私人企業發展工會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公有部門的主管不像私營業主有切身利害關係,他們不會竭盡全力阻擾成立工會,也比較容易在工資談判時讓步。於是工會運動領袖把目標轉向公有部門,在私營企業工會日漸萎縮的同時,工會成員卻在政府雇員和公有事業雇員中有了迅猛發展,成為美國工會運動的主流力量,也出現了藍領工會和白領工會發展勢頭倒掛的怪現象。

六、民眾對工會的觀感一落千丈

工會通過集體談判,成為某一企業或產業勞動供給的壟斷者,從而擁有了市場力量。利用這一壟斷地位,工會迫使企業提高工資、福利和工作條件。在工會運動早期,工人薪水低廉,勞動環境惡劣,工會利用勞動供給的壟斷力量為工人爭福利,能獲得社會的同情和支援。然而,現在的工會主要集中在大企業和公有部門,工會會員不是弱勢群體,他們的薪水和福利已經大幅高於美國雇員的平均水準,成了利益集團的成員,但工會還企圖利用供給壟斷力量索取更多的好處,招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

2009年通用汽車公司由於工會造成的高工資高福利,使其喪失了競爭力而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政府不得不用納稅人的錢緊急救援,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成了眾矢之的。

汽車業工會UAW成立于1935年。在成立的早期,它的確為爭取工人的合理權益、保障工人的基本福利作出了貢獻。隨著會員的增加,UAW的勢力不斷壯大,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在與廠家簽訂工會合同的時候,價碼變得越來越高,動輒以罷工相要脅,廠家只好節節敗退。於是,UAW會員成為藍領工人中工資和福利待遇最好的階層,過上了有保障的舒適生活,並且要求的福利越來越過分。通用汽車公司的「職業庫」(Job Bank)就是一個例子,這是20世紀70年代勞資合同的產物。合同規定,如果工廠不需要那麼多的工作力,沒有活兒的工人就進入所謂的「職業庫」,不幹活但是工資照拿不誤,直到公司給他們找到另外的工作。巨額的福利待遇,例如全額支付的醫療保險、對子女的照顧、退休金、假期、教育補貼以及失業保障金,使美國汽車工人每個小時成本達70美元,比在美國設廠的日本汽車企業高出25美元,《紐約時報》記者米什萊恩?梅納德在《底特律的沒落》一書稱工會「無形中使美國車成本每輛增加了1,200美元」。

如果不是工會成員,因為沒有合同保障,美國老闆可以任意炒雇員魷魚。而參加工會,這方面就佔有很大好處,因為工會代表會員同雇主簽訂了集體合同,老闆雖然還是可以解雇,但需要一定的理由。通常工會與雇主談判一個期限為三、四年的合同,如果期限太長了,雙方都無法預期企業將來會發生什麼變化;太短了,就得周而復始不停地談判。談判內容包括工資、福利待遇,工作時間,辭退條件和遣散費等等。如果談不成,工會可以組織罷工;如果談成了,合同期間不得罷工。合同快到期時,雙方再開談判,或者談合同續簽,或者談新合同。

2007年9月24日,通用汽車公司與工會的4年合同到期,但新合同沒有談成,工會旗下7萬3千員工舉行全國性罷工。三天后通用汽車公司與工會達成一份昂貴的4年勞資合同,包括建立醫保信託基金。然而不到一年,通用汽車公司就撐不住了,不得不尋求破產保護。在法庭批准了通用汽車公司的破產重組申請後,那份工會用罷工換來的,還有3年才到期的勞資合同,就成了廢紙。

美國傳統的工會主義不支援某一政黨,不參與政治角鬥。而現在的工會,特別是其主力軍公有部門的工會,行事方法與傳統工會越來越不同了。公有部門工會的運作重點,不是同雇主(即部門主管)談判工資與組織罷工,而是搞政治操作,支援特定的行政首腦和議員候選人(通常是民主黨人),物色在政府的代言人。這類工會利用政治捐款和選票力量,在幕後同政府職位競選人談好了支援他們的交換條件,工會説明他們上臺後,可以指望他們制定出有利於工會的政策。而有利於公有部門工會的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擴大政府支出,至少是維持支出水準不下降。因為只有增加政府支出,公有部門的工會才可能擴大自己的會員基礎以及為自己的會員爭取到更多的工資。

另一方面,公有部門工會會員漲工資,水漲船高,管理人員也會漲工資。所以只要搞得到預算,公有部門的主管,不會像私營老闆竭力阻擾工會漲工資的要求。更有趣的是,按照法律規定,無論私營還是公營部門,工會不得吸納管理人員,然而公有部門的工會會員和管理人員倒像是同一戰壕裡的「階級兄弟」,一起向大老闆伸手,即向納稅人要錢。

可政府要增加支出,就得多掏納稅人的腰包。美國公立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屬於當地市鎮的預算,而很多小市鎮只能靠提升房產稅來增加預算。雖然公有部門辦事作風和工作效率給公眾的印象仍然不佳,沒有改進,可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資料,最近十多年來,美國公有部門員工的收入,全面趕上並且已經大幅超過私營部門做同類工作的員工。而同時期各地房產稅也節節攀高,令老百姓叫苦不迭。

七、工會成為美國遊說政治的主要參與者

按照傳統工人運動理論,工會是代表底層廣大勞工同資方抗爭的組織。半個多世紀以前,這還有點兒說得通,但在今天完全對不上號了。一方面,美國工會在私營企業知難而退,除了一些大企業早先存在的工會組織,工會運動領導人不再積極發展新的產業工會,像IT高科技新產業中,幾乎沒有工會的影子。而且工會在產業大軍中,不招募勞動條件最差、薪水最少的短工、臨時工、季節工,極力排擠待遇普遍低於平均水準的移民工人。所以美國私營部門工會會員,現在已萎縮到只占工人總數的6.6%。另一方面,工會運動領導人積極在公有部門發展工會組織,「公務員(包括公校教師)」目前是美國工會的主力軍,他們抗爭物件不再是資方,他們摩拳擦掌隨時準備扒納稅人一層皮。工會運動的這種變遷,在一個鼓勵私欲的社會是再正常不過了。所以不奇怪,美國工會已是一個為自身謀福利的利益集團,是美國權貴民主公司的一個大股東。

如今美國任何一個政治評論家、分析家,都把工會作為華盛頓利益集團俱樂部的重要成員。《財富》雜誌前些年每年評選25個最強大的院外遊說集團,可以見到有4個工會組織名列這25強,它們是:勞聯-產聯,全國教育工會,美國州縣市政府雇員工會,卡車司機兄弟會;中間的這兩個屬於公有部門的工會。

有一個非營利組織「政治回應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根據職業說客歷年向國會提交的報表,將1998年至2012年各個利益集團花費的遊說費用,製作了一份由高而低的統計表。在這個表上,工會排在第12位(資料來源: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HTTP://www。opensecrets。org/lobby/top。php?indexType=c)。現在美國各級政府雇員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開支失去控制,公有部門的工會難逃其咎。

八、權貴民主公司兩大股東在加州的一次對決

資本和工會是美國民主權貴公司的兩大股東,是美國選舉政治的大玩家。根據「政治回應中心」公佈的資料,2012年工會的政治捐款排名高居第8位。工會的政治捐款主要來自會員繳納的會費和工會收集的會員個人政治捐款,比起資本的政治捐款,工會的政治捐款是小巫見大巫了,但不同于資本在兩黨同時下注,工會的政治捐款基本上全部傾注于民主黨候選人身上,另外工會是個團體,可以號召成員投哪位候選人的票,所以工會在選舉政治中的能量不容小覷。

加州是美國第三大州,加州人口多,土地廣,而且經濟能量大。如果加州是一個國家的話,能名列世界的第9大經濟體,可以想像加州之「大」了。2010年的加州州長選舉,可以看作是資本和工會的一次經典對決。

極度商品化的社會,人們喜歡追捧明星,加州人本世紀初追捧明星激動得昏了頭,讓施瓦辛格坐上了州長的座位,而且後來還選他連任一屆。施瓦辛格是德國移民,健美冠軍出身的動作片電影明星,競選時大談要對加州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挑戰特殊利益集團。當選後又躊躇滿志,表示要推動修改憲法,讓非美國出生的美國公民也能當總統,大有問鼎美國總統寶座之意。

然而上任後,施瓦辛格才發現當州長比拍電影難多了。雖然政客也要會表演,但同拍電影兩者的差別還是很大的,你不能要求重拍,沒有後期製作,也沒有特技替身。總之任職前完全沒有管理經驗的施瓦辛格,演起州長來力不從心,加州經濟在他任內越來越糟,競選時的承諾一樣也沒有落實,而預算赤字和政府債務都創造了歷史記錄,令加州處於瀕臨破產的境地。到他任職後期,加州選民期待他下臺的心情,就像當年選他上臺時一樣急不可待。

施瓦辛格的任期到2011年1月初,加州選民需要在2010年11月選出新的州長。代表民主黨競選這一職位的是傑裡•布朗(Jerry Brown),而代表共和黨出馬的是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

傑裡•布朗出生于政治世家,其父親老布朗曾經擔任地方檢察官、州總檢察長、加州州長。子承父業,傑裡•布朗在政壇上一路爬升,曾任加州州務卿(1971-1975),加州州長(1975-1983), 加州民主黨主席 (1989-1991),奧克蘭市市長 (1999-2007)。2010年以加州總檢察長身份競選州長。

梅格•惠特曼則是完全不同的經歷。她出生于商業世家,父親是商人,母親是家庭主婦。由於家庭富裕,惠特曼就讀的中小學是當地的私立名校。高中畢業後,惠特曼進入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讀經濟學專業。1977年畢業後又入哈佛大學商學院,攻讀工商管理碩士。以後惠特曼的職業生涯都在商界,曾擔任迪士尼公司主管消費產品行銷的副總裁。1998年,惠特曼成為eBay的CEO。她掌控eBay的10年,把這家她接任時只有30名雇員、年收入400萬美元的小公司變成了擁有15,000名雇員、年收入近80億美元的商業帝國。惠特曼在這時期也發了財,個人資產超過10億美元。2009年2月,惠特曼宣佈競選加州州長。

作為資深民主黨人,布朗與工會有深厚的淵源。加州的工會組織,如加州教師工會、加州護士工會、加州勞工聯盟、服務業雇員國際聯盟、加州懲教人員工會等等,都是布朗的支援者和大金主。工會捐給布朗的選舉資金中稱為「獨立支出項」,就超過2千5百萬美元。

惠特曼參選主要靠自有資金。共和黨初選階段,她自掏腰包8千萬美元競選,在黨內初選中勝出。以後她又自掏腰包1億4千多萬投入大選,創下候選人自掏腰包競選公職的最高記錄。除此之外,惠特曼還籌集到3,130萬美元的競選資金,這使她用於競選的資金總額高達1.729億美元。

布朗做過州長和大城市的市長,執政經驗豐富,競選時提出了一套加州經濟振興計畫,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惠特曼的計畫是,針對加州的高稅率迫使許多企業搬去稅賦較低的州,她許諾降低稅率以吸引更多的企業來到加州,而這些企業將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從而增加稅收。

工會是布朗的主要金主,他當選後必然會照顧工會的利益。而惠特曼是大企業家,代表資本的利益。兩位候選人的第一場電視辯論,布朗同工會的關係和惠特曼花自己金錢競選公職這兩個問題,就成為雙方相互攻訐的焦點,為資本與工會對決做了一個注釋。

辯論會開始不久,惠特曼就以工會政治獻金的事發難:「布朗先生談論讓人民團結一致。在我看來,如果他當選州長,所有工會和特殊利益集團的人將彙聚一堂,向他們資助了競選經費的州長兌現選舉欠條。布朗先生的競選費用幾乎全部由各個公有部門的工會買單,所以這些工會必然會到他那裡去收取紅利。」惠特曼還指出,公有部門雇員工會以及加州其他工會在過去5年捐獻給加州的政治捐款高達3億美元,他們是特殊利益集團。布朗則反唇相譏,說捐助惠特曼競選的大多是富豪,所以惠特曼鼓吹減稅,就是要為富豪們謀利益。

而惠特曼自掏腰包競選公職的做法,也受到布朗的猛力攻擊,說她是用金錢來買州長職位。惠特曼則辯稱,用自己的錢競選可以避免欠下金主的人情,從而保持當選後施政的獨立性。

2010年11月選舉揭曉,布朗獲勝。惠特曼敗選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她沒有競選和從政的經驗,競選期間犯了不少經驗豐富政客可以避免的錯誤;第二,因為施瓦辛格是共和黨人,他的政績糟透了,招致選民不滿,這在相當程度上拖累了共和黨候選人惠特曼的選情。

加州的這次州長選舉,雙方總共花掉破紀錄的4億多美元。民主的價格,令人咋舌,所以只能稱之為權貴民主了。

(責編:劉杰)

狄娜曾經積極參與「文革」。

1. 狄娜 -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B%84%E5%A8%9C
狄娜 -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09955.htm
報導稱狄娜遺產數目高達20億 鮮為人知的豪華莊園 - 南方都市报
本文来源于 温州视线| http://www.wenzhousx.com/ 原文链接:http://www.wenzhousx.com/yule/mingxing/gangtai/14155.html

2. 《大軍閥》
http://baike.baidu.com/view/643747.htm
《七擒七縱七色狼》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3%E6%93%92%E4%B8%83%E7%B8%B1%E4%B8%...(1970%E5%B9%B4%E9%9B%BB%E5%BD%B1)

3. 百年中國 狄娜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195Z9d1yhU&list=PL80453191C61911A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8esR_4o4cA&playnext=1&list=PLDDA046AF779...

菲律賓共產黨建黨四十四周年慶

1. Mapula nga Adlaw ha Sinirang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srjWQhuA48 (高唱東方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6pjg2Vpr44
菲律賓北薩馬省 -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8%96%A9%E9%A6%AC%E7%9C%81
Northern Sam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thern_Samar

2. PHOTO STORY: CPP's 44th Founding Anniversar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ey2qhbTPYc
Mindanao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ndanao
棉蘭老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3%89%E5%85%B0%E8%80%81%E5%B2%9B

Children in the revolut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u_slNJSVTw

控制糧食,就控制了所有人
2010-9-07 立報犇報聯播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553

【犇報綜合外電報導】

俄羅斯政府宣布將從8月15日至12月31日禁止糧食出口,以因應俄國內部糧價快速上漲的問題,此舉引發國際媒體高度關注。北半球的很多國家又進入了收獲糧食的旺季,前兩年的糧食價格高漲還讓人們記憶猶新,俄羅斯政府的禁令似乎又將預告著令人擔憂的世界糧食問題。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在1970年代就曾赤裸裸的講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那麼,糧食是如何被控制的呢?

巴西的大豆公路

根據《環球時報》報道,全球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巴西,原本被熱帶雨林包圍的亞馬遜地區,這些年有不少樹木被當地農業生產者砍掉,改為種植大豆。在這片逐漸形成的亞馬遜大豆產區,有一條120公里長的「大豆公路」,公路兩旁新開闢了14家種植大豆的大型農場。

來自美國的ADM、邦吉、嘉吉、孟山都等跨國糧商在這條公路沿線投資新建了23個大型糧倉,專門用於收購和儲藏這些農場產的大豆。它們還在亞馬遜腹地的聖塔倫市建設大豆專用碼頭,從那裡把巴西大豆裝船出口。跨國糧商活躍在巴西的場景,每年一到收獲季節都會重複出現。它們通過倉儲和運輸,輕而易舉地控制了這個地區的大豆貿易。同時在價格上,跨國糧商在收購巴西農產品時又是以美國芝加哥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價格為准。

巴西大宗農產品出口逐漸被少數大型跨國企業所控制,還要追溯到十幾年前。當時,在巴西國內出現過針對是否種植轉基因大豆的討論。1997年後,跨國種業公司在巴西的鄰國阿根廷率先打開缺口,美國孟山都公司研製的轉基因大豆開始在南美推廣種植。由於轉基因大豆可以減少使用農藥和除草劑的成本,巴西大豆農戶不顧政府禁令,私下從阿根廷走私轉基因大豆種籽種植。考慮到大豆種植農戶的現實利益,巴西政府和國會只能通過頒布行政法令的形式,允許豆農種植和銷售轉基因大豆。到了2006年,轉基因大豆的種植面積在巴西首次超過傳統大豆。

沒有白吃的午餐

在南美大陸,阿根廷的農業曾經是成功的典範,擁有豐富的農業生產體系,在自給基礎上還有大量剩餘。但到了1970年代,阿根廷出現嚴重的債務危機。90年代中期,為償還飛漲的外債,阿根廷政府將傳統的糧食生產變為轉基因作物的工業化種植。於是,自1996年起,孟山都公司便開始啟動控制阿根廷糧食生產的進程。

最初階段,孟山都故意放棄「技術使用許可費」,吸引阿根廷農戶選用自己的種籽,阿根廷一時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毫無控制的轉基因實驗場,超過20萬的農民和小農場主被逐出自己的家園,為大型商業化農業大豆種植商讓路。而當其轉基因種籽迅速擴散、阿根廷農業經濟逐漸受控於外國集團時,孟山都又開始收取專利費。儘管阿根廷農民提出強烈抗議,但「技術補償基金」還是於2004年底開始實施。到目前為止,阿根廷只能無奈地接受這樣的現實,而其轉基因大豆播種面積已占到農業用地的一半以上。

跨國「種籽警察」

國際上,有人把跨國物種公司的推廣行為稱為「種籽警察」,目標就是控制全球的糧食生產。從印度棉農、「玉米故鄉」墨西哥的本土玉米種籽、巴拉圭的大片農田和戰後的伊拉克都成為受控制的對象。全球性糧食問題非政府組織「GRAIN」認為,跨國公司對第三世界農業發起的控制行動分為擴張、威脅和收費3個步驟,最終導致中小農戶遭受不幸,社會財富被榨取,「這不是單一事例,這一幕也正在世界各地重演」。

自2002年起,許多歐美糧食巨頭就不斷施壓,希望非洲國家接受擴大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據南非非洲生物安全中心披露,去年4月他們發現孟山都提供的「耐旱玉米」在3個省份都無法授粉,導致20萬公頃農地絕收,對此孟山都居然採取付「封口費」的辦法,向受災農民提供總計4200萬美元的補償,條件是「不許把事情說出去」。非洲生物安全中心的人士對此表示擔憂,認為在非洲普遍的種植模式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不讓傳播這些消息,結果只能讓最底端的農民無端成為受害者。

多樣化生態的終結殺手

2008年,德法藝術電視台播出了一部叫做《孟山都眼中的世界》的紀錄片。該片由德法加3國共同攝製,揭露孟山都生產的除草劑根本不像其所說的可以自行生物分解,相反還會破壞環境。1998年時,德國曾種植孟山都公司研發的MON810型轉基因玉米,但到了2009年,德國政府又下了禁令。德國農業部長認為,下禁令有合理的科學依據—因為MON810型轉基因玉米對環境構成危害。

跨國糧商從出口獲利著眼,不顧像巴西這樣第三世界國家生態環境的做法,已經引起巴西專家的擔心。巴西亞馬遜國立研究所科學家沙利斯說,「盲目發展大豆種植業,破壞當地多樣化的生態系統,這是最大的犯罪」。巴西社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安德烈也認為:「將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改變為單一的大豆種植,這是不能接受的。僅看到眼前利益,不顧生態的重要性,將來是要吃虧的。」看到亞馬遜周邊地區的森林被農業生產者砍掉,更是有人擔憂地說:「種植大豆雖然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但也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1. 中國人民在孟山都抗議:孟山都滾出中國! 2013.02.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Be8UOXSPHg
抗議孟山都在中國大力推廣轉基因產品(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SNG7sf5dVM
抗議孟山都在中國大力推廣轉基因產品(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6sMYgCQ6MA

2. Monsanto Declared Worst Company of 2011
Natural Society 12-6-2011
http://naturalsociety.com/monsanto-declared-worst-company-of-2011/
孟山都被選為2011年度最惡劣公司
紅色中國 2011-12-27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945

3. 孟山都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F%E5%B1%B1%E9%83%BD
Monsanto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santo
孟山都 -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6636.htm

4. Le monde selon Monsanto [complet] [FR] [H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4Ea8aU-5sM
孟山都眼里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Monsant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fPhRyVf4oU
孟山都的基因改造世界(繁體中文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UR8Fltrugs
The World According to Monsanto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World_According_to_Monsanto
Marie-Monique Robin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e-Monique_Robin
Youtube Topic - Marie-Monique Robin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HCZEju9Ncw6Y8

5. Food, In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6ZavVJ7YLA
Food, Inc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od,_Inc.

Classical Chinese ballet in 1968 - 白毛女經典舞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BMoyNSTdG8

RED! Movie on Communist Hackers of Turkey!
Kasama Project
Thursday, 04 April 2013
http://www.kasamaproject.org/science-technology/4426-red-movie-on-commun...

RED! Filmi Türkçe (English Subtitled)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f-24WuN--Y&list=PL4AFC2D15724C22A3

Tjen Folket 為人民服務
http://www.tjen-folket.no/
Tjen folket: TF og RKU i 8. marstog i Trondheim, 20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LT5gr4MipM
Tjen folket markerer 1. mai i Trondhei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2I9OtKevXc
Tjen folket: aktivisme i Oslo 30. au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XxXpT910Io
Tjen folket: Mao Zedong-graffit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DoETLh8wbU
Leve Revolusjonær Kommunistisk Ungdom og Tjen Folk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6m5aD1ZcY
Tjen folket (norsk politisk gruppe) - Wikipedia
http://no.wikipedia.org/wiki/Tjen_folket_(norsk_politisk_gruppe)
Serve the People (Norway)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rve_the_People_(Norway)

AKP 工人共產黨
http://www.akp.no/
Workers' Communist Party of Norway (AKP)
http://www.akp.no/spraak/index.htm
Arbeidernes kommunistparti - Wikipedia
http://no.wikipedia.org/wiki/Arbeidernes_kommunistparti
Workers' Communist Party (Norway)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kers%27_Communist_Party_(Norway)

Rødt 紅黨
http://xn--rdt-0na.no/
Rødt - Wikipedia
http://no.wikipedia.org/wiki/R%C3%B8dt
Red Party (Norway)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d_(Norway)

Pål Steigan - Wikipedia
http://no.wikipedia.org/wiki/P%C3%A5l_Steigan
http://en.wikipedia.org/wiki/P%C3%A5l_Steigan

「勞聯-產聯」黑史 AFL-CIO's Dark Past
http://www.laboreducator.org/darkpast.htm
AFL-CIO's Dark Past 1-6
1. http://www.laboreducator.org/darkpast1.htm
利用共黨叛徒清洗工會
2. http://www.laboreducator.org/darkpast2.htm
全面地公開地和CIA密切合作
3. http://www.laboreducator.org/darkpast3.htm
秘密地干預戰後歐洲的勞工運動
4. http://www.laboreducator.org/darkpast4.htm
在拉丁美洲的顛覆活動
5. http://www.laboreducator.org/darkpast5.htm
控制外國的勞工運動
6. http://www.laboreducator.org/darkpast6.htm
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
Harry Kelber
http://www.laboreducator.org/bio.htm
AFL-CIO
http://www.aflcio.org/
Solidarity Center
http://www.solidaritycenter.org/index.asp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
http://www.ned.org/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ttp://www.usaid.gov/

「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B%BD%E5%8A%B3%E5%B7%A5%E8%81%...
「AFL–CIO」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FL%E2%80%93CIO
Americ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Labor Solidarity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Center_for_International_Labor_Sol...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Endowment_for_Democracy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Agency_for_International_Deve...

Monthly Review
2005, Volume 57, Issue 01 (may)
Labor Imperialism Indux?: The AFL-CIO's Foreign Policy Since 1955
Kim Scipes
http://monthlyreview.org/2005/05/01/labor-imperialism-redux-the-afl-cios...

AFL-CIO PRESIDENT GEORGE MEANY WAS CI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RlJFEuvs

《批判與再造》
菲律賓社會運動精神領袖:荷塞‧馬利亞‧西松(José María Sison )(李亮)
發布於2008/07/01 人物與思想
http://critiqueandtransformation.wordpress.com/2008/07/01/%e8%8f%b2%e5%b...

1939年,荷塞˙馬利亞˙西松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其家族祖先是16世紀的福建移民。西松小學時念的是公立學校,而非一般地主家庭小孩念的教會學校,這是他接觸了解窮人的開始。中學念的是教會學校,學業成績優異,但宗教成績頗差,而且有帶頭對抗神職教師的紀錄。在中學時期,他已通過一些反共教材知道了馬克思主義,並且通過父親與鄰人了解了菲律賓政治的一些情況。

西松進入菲律賓大學時,他父親希望他進入菲律賓大學念新聞與法律,接著去哈佛,回國後進入政界發展,因此西松在菲律賓大學英語系主修新聞與寫作,部分符合了他父親的期望,但他也同時著手在學生與年輕教師之間組織秘密學習團體,研究馬列主義與菲律賓社會歷史。

1959-1968:合法群眾鬥爭

1959年菲律賓大學學生文化協會(Student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成立,西松擔任主席。1961年,菲律賓國會成立了類似美國麥卡錫主義的「取締反菲活動委員會(Committee against Anti-Filipino Activities)」,針對各界的進步人士進行調查。菲律賓大學學生文化協會及時組織了各界的進步力量予以反擊,宣傳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終於迫使政府終止了調查。這一波運動成功地打破了1950年代的肅殺與沉寂,開啟了1960年代群眾運動的新頁,而且在此過程中吸引了許多知識份子,培養了許多後來運動的重要幹部。

1960年代的越戰對菲律賓的青年產生了很大的刺激。由於美國在菲律賓擁有其最大的海外基地(克拉克空軍基地與蘇比克灣海軍基地),菲律賓被深深地捲入越戰,政府甚至開始研議派兵參戰,使得青年的反戰風潮一波高過一波。1960年代同時也是菲律賓政府在美國壟斷資本的授意下,開始撤除各種經濟管制措施的時代。1962-1965年在任的總統馬卡帕加爾(現任總統阿若育的父親)不諱言,他推行的自由化措施都在事前取得了美國國務院、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的同意。經濟自由化政策使得民族工業受到嚴重打擊,糧食生產農業轉為出口經濟作物農業,解除外匯管制更使得比索大貶,通貨膨脹率暴增。1962-1967年間,物價上升6.1%,其中米價更上升11.6%,勞工實際工資則下降了10%。根據政府統計,1957年菲律賓家庭入可敷出的有86.5%,1961年減少為48.1%,1965年再減少為33.3%。

面對如此深刻而劇烈的矛盾,青年運動不僅將反美帝作為基本目標,整個反美民族主義運動也很快擴大為對整個菲律賓社會出路的探索。青年們如飢似渴地研讀各種左翼文獻,尤其是中國革命的經驗。當時,西松的著作在青年中間廣為流傳,成為青年運動的指導文獻。1962年開始,團結在西松周圍的一群進步青年開始走向工人與農民群眾,將新一代的運動火種傳播到全國各地。

1962年末,西松加入了菲律賓共產黨(當時與社會主義黨合併)。經過幾年的努力,在60年代中期運動終於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且在此過程中,西松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也試圖改造積弊甚深的菲律賓共產黨。1968年12月26日,西松領導了菲律賓共產黨的重建,制定了新黨綱,分析菲律賓社會的性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受到美國帝國主義以及菲律賓的官僚、買辦與地主統治,必須以新民主主義革命,透過由工人階級領導、以農民為主力的土地改革和武裝鬥爭,逐步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1969年3月29日又將原本在抗日過程中形成的人民解放軍改組為新人民軍。西松自此轉入地下黨的革命武裝鬥爭。

附帶一提,這裡的兩個日期是有其深意的。12月26日是毛澤東的生日,新一代的菲律賓共產主義者以此表明他們拋棄當時蘇聯的修正主義路線。3月29日則是前一代的菲律賓人民解放軍在抗日過程中成軍的紀念日,這代表他們自覺地繼承菲律賓前一代革命者通過武裝鬥爭求取解放的歷史任務。

1969-1977:地下武裝鬥爭

1965年在美國與糖業集團支持下當選總統的馬可仕,基本上延續了前任的經濟自由化政策,使得菲律賓人民的社會經濟情況持續惡化。1969年馬可仕連任,但社會經濟矛盾日益加劇。1969年,政府虧空4億美元,超過總稅收的三分之一,外匯儲備僅1.33億美元,連償還到期的外債1,92億美元都不夠,其直接後果是加強了原本就很高的通貨膨脹率,也使比索進一步貶值,外債和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更惡化了工業進行生產的條件,失業率上升,民眾所得追不上物價,貧富更加懸殊。

在此情勢下,1969年大選後,馬尼拉的工人發動了一系列的罷工鬥爭,大批農民也湧向馬尼拉抗議地主壓迫與剝削,青年學生與知識份子則發起了要求降低學費、改革教育體制的罷課與示威,但皆遭到馬可仕政權強力鎮壓。1970年,青年運動逐漸與工人、農民運動合流,深化為反美、爭取菲律賓民主自由的大規模群眾運動。西松當時的一系列著作對於運動的方向有很大的影響,大量的青年在他的影響下走向農村與工廠,進行群眾組織工作。

面對一波高過一波的群眾運動,馬可仕政權炮製了一些犯罪案件,嫁禍給菲共,以此為由在1972年宣佈實施軍事管制,禁止所有集會遊行,接管新聞機構、電力、電信、鐵路等等重要公用事業,並加大對於菲共軍事掃蕩的力度。在馬尼拉的美國商界和外國投資者對於馬可仕的做法表示歡迎,幾乎一致地讚揚投資氣候的改善。美國在1969-1972年間給馬可仕政權的軍事援助是8080萬美元,軍管之後的四年(1973-1976)則躍昇到16630萬美元。

1972-1974年間,菲共遭遇了嚴重的困難,到了1975年才開始有了較大的進展,活動範圍擴大,並逐步建立一些根據地。或許正是由於這樣的進展,使得西松開始大意,疏忽了個人的保安措施,而於1977年被捕。

1977-1986:被捕入獄

西松被捕後,由馬可仕親自授意,由兩個專門負責對付叛亂份子的軍事委員會來審問西松。他戴著手銬腳鐐持續18個月,關押在單人牢房達五年之久。在獄中,毫不意外地,西松受到嚴厲的刑求、拷問與凌虐,受到各種肉體的與精神的折磨。與這種折磨同樣嚴重的,是西松被迫與菲律賓的群眾運動暫時隔絕,給運動帶來嚴重的損失。

1981年,馬可仕宣佈停止軍事管制,但實行的依然是沒有軍事管制法的軍事獨裁統治。菲律賓的政治經濟狀況持續惡化。198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使得菲律賓的經濟嚴重衰退,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屢創新低,甚至是負增長,財政赤字則屢創新高,出口產品價格暴跌,外債大增,幣值大跌。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上升到70%,而馬可仕家族及其親信財團卻壟斷了菲律賓國民生產總值的80%。這一切都使得左翼的群眾運動日益壯大,對馬可仕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

當馬可仕的主要政敵──艾奎諾結束三年的在美流亡生活,於1983年8月21日搭乘中華航空班機回到馬尼拉時,在機場遭人槍殺身亡,一般都認為是馬可仕指令軍方所為。至此,馬可仕獨裁統治之下的政治矛盾一舉爆發。一貫反抗馬可仕獨裁統治的左翼運動首先發難,要求馬可仕下臺,右翼的反對勢力則集合在艾奎諾的遺孀──科拉蓉的旗下對馬可仕形成巨大的壓力,就連美國也告誡馬可仕要採取行動,提前舉行大選。1986年初,馬可仕透過舞弊在大選中獲勝,科拉蓉陣營拒絕承認,發起了更大規模的抗議,並取得了美國的同情。軍方的羅幕斯將軍也在這時倒向柯拉蓉陣營,發動兵變,與馬可仕決裂。眾叛親離的馬可仕,不得不在1986年2月25日搭乘美國飛機出逃夏威夷。同一天,柯拉蓉宣佈就職。

這時人在獄中的西松依舊關注著時局的發展,透過與親友的接觸傳遞出他的冷靜分析。除了一系列深化對菲律賓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分析的著作之外,西松也表達了他對當前左翼所應採取的策略的看法。比如針對1986年的大選,西松便寫了長篇分析,呼籲左翼在策略上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並與柯拉蓉批判地合作,同時提醒人們不要對柯拉蓉政權有太多幻想(不過當時西松的意見沒有被重視,左翼先是過激地抵制大選,後又期待柯拉蓉政權能打開民主空間)。

1986至今:流亡海外

柯拉蓉上台之後於1986年3月5日釋放了西松。西松隨即接受菲律賓大學的教職,以教授的身分在菲律賓大學發表了系列演講,深入分析了菲律賓的社會歷史與當前的情勢,協助左翼運動認識當時的巨大變局,並在戰略上與策略上協助左翼改正一段時間以來的種種錯誤。同時,他也組織發起了一個新的左翼政黨,人民黨,該黨在1987年投入選舉,累積選舉政治經驗。隨後,西松前往紐西蘭、澳洲、泰國、日本、香港、印度、荷蘭等地進行演講,在泰國他還以其詩作獲頒東南亞筆會獎座(Southeast Asia Write Award)。

作為大地主階級的柯拉蓉政權儘管在上台之初表達過希望與菲共和談的意願,但其基礎之一──軍方勢力一直對於左翼組織抱有敵意,懷疑共產黨份子已經滲透進入柯拉蓉政府。軍方也長期與地方反共民兵合作,持續暗殺左翼群眾組織的領導人與積極份子。1986年11月,當西松在日本時,傳來了五一工聯(KMU)主席歐萊里亞遭到一個軍方團體RAM暗殺的消息,西松想回菲律賓,但朋友與同志基於安全理由,勸他留在海外。1987年2月,柯拉蓉政權宣佈與革命勢力全面開戰,以羅幕斯將軍為首的軍方針對菲共展開了一波又一波的掃蕩。柯拉蓉政權註銷西松的護照時,他人正在荷蘭,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與評估之後,西松在1988年10月26日向荷蘭申請政治庇護。自此流亡荷蘭至今。

人在海外的西松依然密切關注著菲律賓國內的運動情勢,除了提供各種針對時局的分析批判之外,更協助推動對菲律賓左翼運動意義重大的第二次整黨運動(Second Great Rectification Movement)。同時,作為一個國際主義者,他也在國際上推動建立了人民鬥爭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 of People’s Struggles),作為國際人民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全球化的聯盟組織,並擔任主席至今。

綜觀西松的革命歷程,可以知道在菲律賓人民運動的幾次轉折點上,他皆以其組織能力與理論分析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大推動力,影響了幾代的菲律賓革命者。西松以其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與實踐,已經成為菲律賓人民運動不倒的旗幟。

並請參考
1. Jose Maria Sison
http://www.josemariasison.org/
2. The Guerrilla Is Like a Poet by Jose Maria Sis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zcCgxPKfkQ
"Awit ni Laya/The guerilla is like a po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XF4TIzy4c
3. Jose Maria Sis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soQs3YLp6Q
Festschrift - Jose Maria Sison: A Celebrat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ADtKEEuLH0
Jose Maria Sison Interview Part 1-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rW6-363VaI&list=PLD1C22D558868F294
4. Philippine Revolution Web Central
http://www.philippinerevolution.net/
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 of the Philippines
http://www.ndfp.net/joom15/
5. Jose Maria Sison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_Maria_Sison
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unist_Party_of_the_Philippines

1976年10月6日曼谷法政大學大屠殺
สังหารหมู่ 6 ตุลา 2519
Massacre 6 Oct 1976
http://www.photoontour.com/misc_html/Books/MBooks_d2.htm
http://www.oknation.net/blog/print.php?id=130171

1973年10月14日至16日,以他儂 (ถนอม กิตติขจร Thanom Kittikachorn) 為首的軍政府血腥鎮壓民主運動,群眾死傷枕藉,軍政府隨後因此而垮台,他儂流亡美國。從此,泰國的社會運動,尤其是農運、工運風起雲湧,左派勢力迅速上昇,階級鬥爭激化,泰國共產黨的發展也更為蓬勃。反動派企圖反撲,右翼民間武裝在右派及美國的支援之下,也遍地組織起來,多名工農運領袖遭刺殺。左派進一步提出了美軍撤離、廢除皇室、社會公義等訴求,並批評皇室、佛教、地主、官僚、買辦的聯合體,因而更深化了左右對立。左派和中產階層之間的裂痕,也逐漸擴大。

1975年越南、柬埔寨、寮國反共政權相繼覆滅。泰國成為防堵共產主義的前哨站。1976年9月9日,隨者他儂以和尚的身份和弔父喪的名義返國,抗議他儂回國的進步群眾、工農運領袖和左派學生群聚曼谷的皇家廣場 (สนามหลวง Sanam Luang) 和附近的法政大學校園。1976年10月6日泰國軍方右翼趁機策動了法政大學大屠殺,殘酷地鎮壓了正在興起的左派力量。右派發動軍警,並動員了右翼武裝民團 (如ลูกเสือชาวบ้าน Village Scouts, กระทิงแดง Red Gaurs,ขบวนการนวพล Nawaphon等),更在反共的學生、暴徒、流氓的配合之下,包圍且攻擊了據守在法政大學校園的進左派群眾與學生,以至屠殺逾百,逮捕逾千,且可能有女性被強姦、姦殺甚至姦屍。當晚軍方即發動政變,以捍衛皇室、反共、護國為名,推翻民選政府。

同一日,在中國發生了非法的反革命政變,修正主義集團篡奪了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1. 6 ตุลา 19 ตอน 1-7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emZyOofvYU&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K4h9nwpsp4&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o3JPuakhY&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9tMGk0KbKY&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2K1en2Re4Q&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J8rtdK0qU&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wW-qCpYHo&list=PLF7616585863FAC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emZyOofvY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K4h9nwpsp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o3JPuakh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9tMGk0KbK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2K1en2Re4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J8rtdK0q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wW-qCpYHo
2. Massacre 6 Oct 1976_ สังหารหมู่ 6 ตุลา 2519.flv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FP1Obe7ud0
3. เบื้องหลังเหตุการณ์ 6 ตุลา 19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a7pVVF72hU
4. Thammasat University Massacre, 6th October 1976. Bangkok. Thailand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iO2u9aRzns
5. Fight for Freedom - Youtube
http://thaienews.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9.html
6. เหตุการณ์ 6 ตุลา - วิกิพีเดีย
http://th.wikipedia.org/wiki/%E0%B9%80%E0%B8%AB%E0%B8%95%E0%B8%B8%E0%B8%...
Thammasat University massacre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ammasat_University_massacre

1. Charisse 'Chaba' Bañez speaking on the role of Filipino yout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Sv5NCURQFQ

2. Charisse Bañez speech at National Youth Walkout July 19, 2011 (Englis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7MbdRHnvH4

3. May Day speech of Charise Bañez of Anakbay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uhb5BcnvTk

4. Charisse Banez on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20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DBWfH3IHPI

5. Former UP Student Regent Charisse Bañez at OPH rally, March 31, 201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ZeFn0hsh7c

6. UP Student Regent Charisse Bañez at the UP PGH faculty mass leave of absence launching - Part 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hBCwYoaBy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vczWgCQsSs

《老港正傳》- 黃秋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I1_FiNSq6c

轉載自「毛主席語錄張口來」
2013-5-21 紅色中國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9578

編者按:香港演員黃秋生2007年參演《老港正傳》,講述香港老左派的一生。以下是對他的訪談。

資訊時報:戲中你演的角色老左要背誦很多語錄,你有沒有通過參考一些文獻去進行揣摩呢?

黃秋生:我根本不需要揣摩,那些東西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張口就來!我現在就背毛主席語錄給你聽聽:全世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聯合起來,打倒美帝國主義者!毛主席萬歲!”

資訊時報:你演這個角色受到過身邊的人影響嗎?

黃秋生:有啊!我有不少朋友,還有一些長輩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是一個怪胎,讀的不是左派學校,但也對那些經典著作非常熟悉,這是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的。

資訊時報:你曾說過《老港正傳》是你最滿意的一部作品,為什麼對它有這麼高的評價?

黃秋生:我說的是大實話,我最滿意這部戲。因為我演的這個角色是一個主線人物,時間跨度長達40年,我從頭到尾演得很認真,真的很滿意。

資訊時報:這個角色最打動你的地方是哪裡?

黃秋生:堅持,對理想和信念的堅持。

主持人:我在看您的資料的時候,您看過的兩個書是讓我覺得挺意外,一個是《毛選》,一個是《惡之花》。

黃秋生:《毛選》那有什麼意外,《毛選》那麼經典都應該看。

黃秋生:兩個人都非常的有批判性,可是毛澤東主席的戰略性比較強,就可以把它用到很多現在是市場裡面,戰鬥性,戰略性很強;魯迅的比較批判性、思想性、邏輯性的。說喜歡,為什麼喜歡呢?那就很難說,因為可能你的個性,你的成長的背景影響一個人喜歡什麼,有些人喜歡些軟軟的東西,有些人喜歡一些悲慘的東西,那就跟你的個性有關系了。

主持人:第一次讀到《毛選》的時候是什麼年紀,你還記得嗎?

黃秋生:很小很小了,那時候的買回來看的是分開的,就把每一篇分開賣的。

主持人:因為不能賣是嗎?

黃秋生:不是不是,是有一套,沒錢,分開買回來看一篇一篇的。

主持人:然後一看就喜歡了?

黃秋生:反正那個時候肯定要看《毛選》的,毛澤東的思想戰無不勝。

(責編:而東)

2013-4-29 紅色中國
《一篇偽造的所謂「毛澤東文稿」-「對‘四人幫’的幾次批評」》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9064&page=2

往事 - 寒春:一個逃往中國的原子"間諜"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1nREkNwtVU

Joan Hinton Memorial in the Philippines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e0JAO9PHk

2013-5-22 紅色中國
《陽和平一家兩代人對中國知識份子的啟示》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9610

2013-4-13 紅色中國
《兩幀絕照:毛被膜拜,鄧在叩首》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8725

中國民主社會主義連線
论坛>民社连线>主坛
造反派與​​保皇派、太子党的政治分野(六)
栽贓造反派
http://www.dsucn.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4
‧‧‧‧‧‧
流亡海外的著名作家鄭義寫了一篇關於1968年廣西大屠殺的文章--《廣西吃人狂潮真相》,卻對這場人吃人慘劇是保守派"聯指"在軍區支援下武力圍剿造反派"四二二"時野蠻行為的事實全然回避,致使"廣西造反派吃人"的謬言傳遍海外。1993年1月6日美國華人報紙《世界日報》還在頭版刊登了一條駭人聽聞的消息:"文革造反派教人如何食人肉"。
‧‧‧‧‧‧
保守派「聯指」的鬥爭矛頭主要是向下,造反派「四.二二」的鬥爭矛頭主要是向上,親歷過這段歷史的人有目共睹,難以混淆。然而,伴隨「文革」結束後官方清算運動的深入和民間反思活動的興起,一種歷史「失憶症」逐漸在人們中間蔓延,其突出特點是:誤指與妖化,混淆保守派與造反派的身份。這些人既包括「文革」的受害者,也包括「文革」的參與者。
‧‧‧‧‧‧

2013-5-29 紅色中國
《文革與民主》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9744
摘錄自毛主席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

1、有些同志已經是老革命了,「三八式」的,或者別的什麼式的,總之已經作了幾十年的共產黨員,但是他們還不懂得這個問題。他們怕群眾,怕群眾講話,怕群眾批評。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怕群眾的道理呢?有了錯誤,自己不講,又怕群眾講。越怕,就越有鬼。

2、我們工作中的是和非的問題,正確和錯誤的問題,這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問題。解決人民內部矛盾,不能用咒駡,也不能用拳頭,更不能用刀槍,只能用討論的方法,說理的方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一句話,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讓群眾講話的方法。

3、要真正把問題敞開,讓群眾講話,哪怕是罵自己的話,也要讓人家講。罵的結果,無非是自己倒臺,不能做這項工作了,降到下級機關去做工作,或者調到別的地方去做工作,那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一個人為什麼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呢?為什麼只能做這個地方的工作而不能調到別個地方去呢?我認為這種下降和調動,不論正確與否,都是有益處的,可以鍛煉革命意志,可以調查和研究許多新鮮情況,增加有益的知識。我自己就有這一方面的經驗,得到很大的益處。不信,你們不妨試試看。

4、現在有些同志,很怕群眾開展討論,怕他們提出同領導機關、領導者意見不同的意見。一討論問題,就壓抑群眾的積極性,不許人家講話。這種態度非常惡劣。民主集中制是上了我們的黨章的,上了我們的憲法的,他們就是不實行。……有一些省比較主動,讓大家講話。早的,在一九五九年就開始作自我批評,晚的,也在一九六一年開始作自我批評。還有一些省是被迫作檢討的,像河南、甘肅、青海。另外一些省,有人反映,好像現在才剛剛開始作自我批評。

5、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一種方法,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方法。但是,如果沒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沒有真正實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實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這種方法。

6、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確地總結經驗。沒有民主,意見不是從群眾中來,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辦法。我們的領導機關,就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和辦法。

7、如果沒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況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見,不使上下通氣,只由上級領導機關憑著片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材料決定問題,那就難免不是主觀主義的,也就不可能達到統一認識,統一行動,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集中。我們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不是要反對分散主義,加強集中統一嗎?如果離開充分發揚民主,這種集中,這種統一,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實的還是空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當然只能是假的、空的、錯誤的。

8、拿中央常委或者政治局來說,常常有這樣的事情,我講的話,不管是對的還是不對的,只要大家不贊成,我就得服從他們的意見,因為他們是多數。聽說現在有一些省委、地委、縣委,有這樣的情況:一切事情,第一書記一個人說了就算數。這是很錯誤的。哪有一個人說了就算數的道理呢?我這是指的大事,不是指有了決議之後的日常工作。只要是大事,就得集體討論......。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一人稱霸。這樣的第一書記,應當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長」。

9、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我們現在有 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後要垮臺的。不是有一齣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

10、在我們這次會議中間,有一個省,會本來是開得生動活潑的,省委書記到那裡一坐,鴉雀無聲,大家不講話了。這位省委書記同志,你坐到那裡去幹什麼呢?為什麼不坐到自己房子裡想一想問題,讓人家去紛紛議論呢?平素養成了這樣一種風氣,當著你的面不敢講話,那末,你就應當回避一下。有了錯誤,一定要作自我批評,要讓人家講話,讓人批評。

11、我們的省委書記,地委書記,縣委書記,直到區委書記,企業黨委書記,公社黨委書記,既然作了第一書記,對於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就要擔起責任。不負責任,怕負責任,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採取這種態度的人,十個就有十個要失敗。人家總是要講的,你老虎屁股真是摸不得嗎?偏要摸!

12在我們國家,如果不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不充分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無產階級的集中制。沒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沒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我們的國家,如果不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那會是一種什麼狀況呢?就會變成修正主義的國家,變成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國家,無產階級專政就會轉化為資產階級專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式的專政。這是一個十分值得警惕的問題,希望同志們好好想一想。

我們站在哪一邊?站在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群眾一邊,還是站在占全人口百分之四、五的地、富、反、壞、右一邊呢?必須站在人民群眾這一邊,絕不能站到人民敵人那一邊去。這是一個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根本立場問題。

內是如此,在國際範圍內也是如此。各國的人民,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眾,總是要革命的,總是會擁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他們不會擁護修正主義,有些人暫時擁護,將來終究會拋棄它。他們總會逐步地覺醒起來,總會反對帝國主義和各國的反動派,總會反對修正主義。

13、一切党的領導人員都要發揚黨內民主,讓人講話。界限是什麼呢?一個是,遵守党的紀律,少數服從多數,全黨服從中央。另一個是,不准組織秘密集團。

14、我們有些同志慣于拿帽子壓人,一張口就是帽子滿天飛,嚇得人不敢講話。當然,帽子總是有的,劉少奇同志的報告裡面不是就有許多帽子嗎?「分散主義」不是帽子嗎?但是,不要動不動就給人戴在頭上,弄得張三分散主義,李四分散主義,什麼人都是分散主義。帽子,最好由人家自己戴,而且要戴得合適,最好不要由別人去戴。他自己戴了幾回,大家不同意他戴了,那就取消了。這樣,就會有很好的民主空氣。我們提倡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目的就是要使人心裡不怕,敢於講意見。

15、總之,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自己也不會垮臺。不讓人講話呢?那就難免有一天要垮臺。

我今天的講話就講這一些。中心是講了一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問題,在黨內、黨外發揚民主的問題。我向同志們建議,仔細考慮一下這個問題。有些同志還沒有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現在就要開始建立這個思想,開始認識這個問題。我們充分地發揚了民主,就能把黨內、黨外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能使占總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大眾團結起來。做到了這些,我們的工作就會越做越好,我們遇到的困難就會較快地得到克服,我們事業的發展就會順利得多。

1973年9月11日,CIA 策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智利民選的阿連德 (Salvador Allende, 1908-1973) 政府。

1. 薩爾瓦多·阿連德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0%A8%E5%B0%94%E7%93%A6%E5%A4%9A%C2%B7%...
Salvador Allende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lvador_Allende

2. 阿連德的最後演講
President Salvador Allende: The Last Spee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YUx5Zp0Z9A
Salvador Allende's last spee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0RCHQ2ruko

3. 1973年9月11日智利軍事政變
9-11-1973: Chile coup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bJlIAI8zc
11 de Septiembre de 1973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HCCCxiUJnBjmI
CIA, Chile & Allend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R7MNnoYktM
SALVADOR ALLENDE (CILE, 11 SETTEMBRE 197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Mt7gHOtYX8
War on Democracy - US backed 1973 coup in Chil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0kQorWVIsw
11 septembre 1973, coup d'État au Chil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3xeJxVt_4
L'11 settembre di Salvador Allend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WxLwbsXtM
The Overthrow of Democratic Chile Part 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6kkaIfy9w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QbuGllw66A
Allende: American Backed Coup D'Etat 1-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YsqLz_jwI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tWFsPVRfb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f_SIHNT0A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9qQs0x2_X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wAOHxVMSS0

Che Guevara and Jit Pumisak
จิตร ภูมิศักดิ์ กับ เช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M-8aJB5XmY

向陳明忠先生對民主與統一的鉅大貢獻致敬!

雖然台灣已經不是過去的「半封建 / 半殖民地」社會,現在應該是「資本主義 / 新殖民地」社會,但「新民主主義」變革仍然尚未完成,反金權、統一反帝、反右翼民粹依然是當前的主要任務,因此我們必須繼續為「新民主主義」或「人民民主」而奮鬥,為台灣未來的社會主義創造條件。

但是大陸已經走資變修,並非所謂「新民主主義」社會。當前我們的任務應該是加強兩岸人民團結,共同反對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

請參考

新民主主義論 - 毛澤東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4001...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index.htm#2

新闻公报

人虽离去,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宣布:我们敬爱的领袖、我们亲爱的同志

陈平(王文华)同志

经过与病魔搏斗了很长的时间,终因医治无效,不幸于2013年9月16日凌晨6时20分(大马时间7时20分)在泰国曼谷安详逝世,离开了他牵挂的我国各族同胞、同志战友、亲朋好友和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人民事业以及亲爱的祖国,走完了他战斗的、光辉的一生,终年89岁。 他与疾病的斗争中,充分体现出他那坚强无比的性格,诚如他一生的事迹:始终坚持不懈地与逆境斗争,不断挑战常人之所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可充分表达出他的坚毅和勇气、钢铁般的意志、浸润着睿智的沉稳冷静、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能泰然处之的大无畏性格。如果不是如此遇事不惊、镇定自若 ,那他早就“战败”了。

可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终归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他已离我们而去。兴许,经过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息奋斗,他也需要休息了。我们亲爱的同志,安息吧!

陈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那维系着我们的同志情谊。过去,我们为了保家卫国,与外国侵略者战斗不息,不惜牺牲。我们一道鼓起勇气与社会的邪恶势力和非正义作斗争。我们一道向所有欺凌弱者和被压迫者的恶势力挑战。

共同的理想和政治信仰将我们一生凝聚在一起。我们共同盼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们向后来者揭示,变革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我们正是一群为了实现更美好的世界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们。

我们充分理解陈平同志的最后愿望:将身躯归还他从未有机会照顾的子女。他们感受的苦难和他本人的内心苦楚,外人也许永远无法理解和体会。他的态度让全世界看到,他也是一个充满谦卑和人道主义价值,顾及别人感受的人。我们向他致敬!也向他的孩子和家属致崇高敬意!我们向他们表示沉痛地哀悼。

陈平同志深爱着他的祖国—他出生的地方。他以大智大勇,果断地为国家带来了和平。他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被拒绝回归祖国。历史将会控诉那些背信弃义的人。千秋功过,自有评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再见了,陈平同志 – 我们敬爱的领袖、我们的同志、勇敢的自由战士!

陈平同志的亲密战友: 阿布杜拉•西迪(Abdulah C.D.)

朱拉蓬公主第九发展村(邦朗和平村)

朱拉蓬公主第十发展村(勿洞和平村)

朱拉蓬公主第十一发展村(也哈和平村)

朱拉蓬公主第十二发展村(苏基林和平村)

马来西亚二十一世纪联谊会

合艾和平联谊会

邦朗和平村联谊会

声明日期:2013年9月16日

附注:

陈平同志遗体定于2013年9月20日移置曼谷วัดธาตุทอง เอกมัย สุขุมวิท — Wat That Thong庙(第11亭),由9月20日至 22日为各界吊唁的时间(每天晚上开放至8:30时为止),并于9月23日上午10:00时诵经,下午3:00至3:30时举行公祭,同日下午5:00时举行火化仪式。 治丧处联络电话:

66-(0)81-832-4602 (英语)

66-(0)90-960-9802 (马来语)

66-(0)83-016-4679

66-(0)83-067-3082

Wat That Thong庙位于曼谷Sukumvit 路,就在Ekkamai BTS车站旁边,步行半分钟即可到达。附近道路交通较繁忙,乘搭BTS高架铁路较宜。

http://www.of21.com/doku.php?id=

萊特事件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

共產黨內出內奸和叛徒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但是像萊特這樣一個三面國際間諜竊據了黨內最高職務長達十年之久的事例,在國際共運史上確實是不多見的。

這一慘痛的歷史教訓是以馬來亞共產黨的無數優秀革命者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仍然不失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聽陳平講馬共內奸萊特事件真相(1~3)
紅色中國網 2013-9-19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12815

樓上的是在比較台灣屏東和馬來西亞的大漢山嗎?

第1集:血,洒在潜伏之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RaTQIR35CQ
第2集:双面,无间者的表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HZaJ-ZsO4U&list=PL45986FEFDF25296A
第3集:虎胆,敌营十八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UDnjG27RsQ
第4集:变节,顾顺章灭门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eBjA3RJaV8
第5集:密战,黎明之前的风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sdg9etcaAg
锄奸记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45986FEFDF25296A

紅色中國網 2013-9-17
毛主席論小資產階級 - 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而輯錄
發布者: sglljw

必須善於把我們隊伍中的小資產階級思想引導到無產階級革命的軌道,這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問題。 - 毛澤東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12758&page=1

Poverty In Americ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utshaFS3lk

"Signs of The Time" a homeless documentar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x0L_0HBTec

Homeless American Families Living In Cars And Truck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dpq5RLJoas

紅色中國網 2014-1-9
發行者: 遠航一號
原作者: 鈴蘭台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15382

「文革經濟崩潰說」的崩潰(一)

摘要: 對於這種非理性的謠諑,已經有過不少駁斥了,雖是有力,卻未曾擊中要害。很明顯要害就是原始的那三條「罪狀」,故本文首先是對那三條「罪狀」進行科學的檢證,那三條推翻了,「崩潰說」自然也就跟著「崩潰」。

尼聯共(毛)的分裂、大選失利及未來政治走向
紅色中國
2014-1-25 02:09
發行者: 龍翔五洲
原作者: 王靜
來自: 南亞研究季刊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15800&page=2

摘要: 自2006年走上議會鬥爭道路以來,尼聯共(毛)黨內革命派與改良派在繼續「武裝鬥爭」還是「議會鬥爭」,軍隊合併及土地歸屬等問題上的分歧不斷增大。無論尼泊爾革命的最終結局如何,這段歷史都必然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四、2013年大選失利——尼聯共(毛)七年議會道路的尷尬敗局
2013年11月19日尼泊爾舉行了第二屆制憲會議大選,結果如下:第一大党——大會黨,獲得196席;第二大党——尼共(聯合馬列),獲得175席;第三大党——尼聯共(毛),僅獲得80席。相較2008年4月尼泊爾第一次制憲會議大選結果(第一大党尼聯共(毛)獲得229席;第二大党大會黨獲得115席;第三大党尼共(聯合馬列)獲得108席),尼聯共(毛)堪稱慘敗。

是什麼原因造成尼聯共(毛)的慘敗呢?

1、直接原因:(1)作弊說。2013年11月21日,尼聯共(毛)主席普拉昌達披露,此次大選有一個圍剿該党的陰謀,並稱其握有大選舞弊的證據。據普拉昌達揭露,一些投票點的票箱被帶走,並被藏起來數個小時,選票也被做過手腳。[13]普拉昌達要求終止大選計票,並撤出該党在各個計票點的工作人員。但是就在提出抗議當天,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在下榻賓館召見普拉昌達;在大選結果公佈的前一天,普拉昌達以私人理由為由,前往印度。此事未果。(2)2012年6月尼聯共(毛)發生大分裂,革命派的尼共(毛)分割了大量選民。尼共(毛)聯合了尼泊爾30多支政黨鼓動民眾抵制此次大選,有相當一部分作為尼聯共(毛)選民基礎的選民並沒有參加選舉。舉個例子,羅爾帕地區是10年人民戰爭的第一個解放區,此次被尼共(毛)宣佈為選舉禁區,沒有哪個候選人敢進入村子。尼共(毛)還組織了青年志願者在每個村子進行抵制大選的思想宣傳。[14](3)作為大選幕後推手的美國和印度的大力干預。尼泊爾大選前,印度調查分析局(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簡稱RAW)局長奧洛克·喬希(Alok Joshi)[15]和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抵達尼泊爾親自督戰。[16]11月21日,當尼聯共(毛)對大選舞弊表示抗議時,卡特馬上招見了普拉昌達和巴特拉伊。隨後卡特表示,巴特拉伊已經接受大選失利的事實,並敦促普拉昌達接受選舉結果。卡特表示,「卡特中心的觀察員監督了33個投票中心和31個投票站,對於選舉結果,卡特中心是滿意的。」[17](4)受腐敗傳聞的困擾以及由分裂造成的不利政治影響,使得尼聯共(毛)以及該黨主席普拉昌達及副主席巴特拉伊聲望大幅下滑。

2、根本性原因:(1)主觀原因,也是最根本性的原因:該党對於政治形勢的判斷不清楚,在思想理論上左右搖擺,沒有形成正確的政治路線,黨內長期存在激烈的路線鬥爭。再加上該党自身的腐化、變質,造成今日滿盤皆輸的局面。(2)客觀原因,尼聯共(毛)的自身力量弱小。尼聯共(毛)的對立面即大會黨和尼共(聯合馬列)在尼泊爾一直保有較大的影響力和實力。尼聯共(毛)回歸政治主流後,遂陷入議會鬥爭泥潭,再加上不斷內鬥,其實力不僅沒有增強,反而受到削弱。這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即對手沒有犯錯誤,維持強大實力,但尼聯共(毛)自亂陣腳,階級基礎渙散,力量越來越小。此外,尼聯共(毛)發動「十年人民戰爭」推翻尼泊爾王室,成為尼泊爾第一大党和執政黨,令印度和美國感到十分意外和恐慌,遂加大幹涉尼泊爾事務和打擊分化毛派的力度。這也構成尼聯共(毛)此番失敗的重要原因。(3)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勢。從尼聯共(毛)回歸政治主流至今,尼泊爾革命受國際關注度很高,但是尼聯共(毛)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外部支援。再加上蘇聯解體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缺乏中心和協調者,也沒有權威的理論有效解決尼聯共(毛)的內部分歧。

五、從尼聯共(毛)的分裂以及大選失利反思議會道路
2006年4月,在尼联共(毛)军队占领尼泊尔80%领土的局面下,尼联共(毛)领导七党联盟逼迫国王下台。2006年11月,尼联共(毛)同政府和谈,并签署《全面和平协议》宣布停止武装加入议会。2007年1月尼泊尔政府颁布临时宪法。2008年4月,尼联共(毛)参加制宪会议选举并当选第一大党。2008年8月尼联共(毛)党主席普拉昌达当选第一任政府总理。2009年5月普拉昌达在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的排挤下被迫辞职。2009年5月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联合候选人尼帕尔{尼共(联合马列)}就任尼泊尔第二任政府总理,并于一年后被迫辞职。接下来是21个月的漫长政治僵局,尼泊尔制宪会议举行16次大选均未选出政府总理,该选举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11年2月尼联共(毛)主席普拉昌达退出大选转而支持尼共(联合马列)候选人卡纳尔,卡纳尔当选尼泊尔第三任政府总理半年后被迫辞职。2011年8月尼联共(毛)副主席巴特拉伊与制宪会议第四党马德西人民权利论坛达成“4点秘密协议”换取支持,以微弱优势当选尼泊尔第四任政府总理。2012年5月27日,尼泊尔第一届制宪会议宣布解散(曾多次延期,都未能制定出宪法),巴特拉伊转为看守政府总理。2013年3月14日,尼泊尔临时政府成立,制宪会议四大政党达成共识,推举没有党派背景的大法官格雷米出任临时政府总理,取代看守政府总理巴特拉伊。由于尼共(毛)等57个政党的反对,原定于2013年6月的大选取消。2013年11月19日尼泊尔举行第二届制宪会议选举,尼联共(毛)支持大幅下滑,选举败北。

2006年推翻國王統治結束尼泊爾君主立憲制,開啟制憲會議的民主化進程,這也是尼聯共(毛)10年人民戰爭取得的成果,是尼泊爾歷史上的一次顯著的歷史進步。可以說,這7年亂哄哄的議會民主,也是尼聯共(毛)十年武裝鬥爭的成果,沒有武裝鬥爭,連今天的議會民主也沒有。尼聯共(毛)中的巴特拉伊等人,從一開始便傾向于議會鬥爭,只是當時尼泊爾王室實行獨裁統治(經常禁止議會),這迫使巴特拉伊等人拿起武器。於是,當國王統治被推翻,尼泊爾迎來議會民主後,尼聯共(毛)內部必然產生分歧。

然而,事實證明,議會民主無法解決尼泊爾面臨的歷史問題。制憲會議各政黨之間的階級矛盾無法調和,制憲會議長期陷入僵局。比如,是否解除尼聯共(毛)的武裝、是否向地主返還10年人民戰爭期間農民奪取的土地,這是尼聯共(毛)與大會黨鬥爭的焦點,從根本上看,這是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的尖銳鬥爭,保護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利益,便要傷害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在這個問題上,無法通過議會鬥爭的方式得以解決,尼泊爾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的7年議會鬥爭亂局便是證明。尼聯共(毛)發生大分裂,並在選舉中失敗也是證明。

尼泊爾議會亂局將議會民主的真諦充分展示在人民面前。比如,在尼聯共(毛)與大會黨之間的鬥爭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為何最終是尼聯共(毛)做出大幅讓步,而不是相反?因為在普拉昌達和巴特拉伊看來,10年人民戰爭結束前在首都加德滿都附近的戰爭中已經失利。因此,他們認為尼聯共(毛)沒有足夠的力量奪取全國政權,他們認為單憑自己的武裝力量無法消滅對立面,更何況還有印度及美國干涉的危險。所以,表面的議會鬥爭的背後,其實是兩大陣營各種力量的綜合較量,其中軍事力量的作用最重要。尼聯共(毛)中的巴特拉伊派認為武裝鬥爭無法取勝,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議會鬥爭,並不惜任何代價要將議會民主繼續下去。在這種心態下參加議會鬥爭,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自己不斷做出大讓步,比如解散軍隊、返還土地等等,而這勢必動搖自己的階級基礎並導致黨內產生分裂,使十年革命成果面臨毀於一旦的危險。這就是國際共運中不斷出現的現象:一旦原來進行武裝革命的共產黨放棄武裝參加議會鬥爭,往往最終一敗塗地。

因此,尼聯共(毛)的軍事武裝力量越強大,它在議會鬥爭中的主動權就越大。能否綜合利用這兩種方式並將尼泊爾革命推向前進,是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面臨的重大課題。尼泊爾內部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矛盾不斷激化並最終分裂,從整體上看不是一個積極信號。但以基蘭為代表的革命政黨和革命武裝的存在,起碼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統治階級突然發動反革命政變、對共產黨人進行血腥屠殺。在這個意義上,這種分裂又是壞事中的好事。

綜上所述,議會鬥爭的背後,其實是各階級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實力的綜合較量。代表無產階級及底層農民利益的政黨參與議會鬥爭,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處於劣勢,其根本原因是,雖然其代表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但其綜合力量往往不及資產階級政黨(比如媒體被資產階級所壟斷、政黨選舉所需的金錢也由資產階級所把控),更何況整個遊戲規則都是由對方所設定,儘管無產階級政黨代表絕大多數人利益,卻往往無法徹底贏得選舉。而事實又證明,代表兩大對立階級利益的政黨,無法通過議會方式在根本問題上取得共識。無產階級政黨放下武裝走向議會道路,往往意味著向資產階級妥協讓步。尼聯共(毛)參與議會鬥爭的歷史,鮮明地證明了這一點。

馬克思曾指出,「資本家在他們的競爭中表現出彼此都是虛偽的兄弟,但面對著整個工人階級卻結成真正的共濟會團體。」[18]在世界各國的議會鬥爭中往往出現這種狀況,資產階級不管是一党還是兩黨還是多党,面對左翼勞動階級的威脅時總是結成「真正的共濟會團體」,團結一致地對抗敵人。無論哪個階級,組織是需要成本的。人數廣泛但經濟、文化、組織力量匱乏的勞動階級要達成這個狀況,則相對困難得多,勞動階級的政黨也往往四分五裂,甚至內鬥頻繁、不斷地相互攻擊。各國共產黨的歷史業已證明,議會鬥爭階段的共產黨比武裝鬥爭階段的共產黨更容易發生分裂。此外,蘇聯解體後,整個共產主義運動沒有中心的召集人和協調者,因此,一黨內部出現矛盾更容易走向分裂。

六、對分裂後兩黨發展走勢的評估
尼共(毛)和尼聯共(毛)「七大」之後,其各自的政治傾向、路線、立場都已涇渭分明。對於尼共(毛)來說,為了贏得其基本群眾的支援,必然要繼續保有強大的軍隊、推進土地革命,以及將鬥爭矛頭對準尼泊爾大資產階級及美印勢力。由於兩黨歷史上複雜的關係,未來發展順利的一方,將對另一方產生強大的分化、融化作用。在這種局面下,對於美國、印度及其在尼泊爾的附庸勢力來說,新成立的尼共(毛)無疑是最大的、最危險的敵人。為了對付這個最大的敵人,美國及印度將不得不放鬆對尼聯共(毛)的限制,給後者留下一定的發展空間。假如尼聯共(毛)的中間路線進展不大或者徹底失敗,這無疑會從反面促使尼共(毛)進一步發展壯大,從而極大地威脅美印的地區利益。

當然,美國及印度不會輕易地完全信任並扶持尼聯共(毛)。儘管尼聯共(毛)「七大」之後政治路線繼續向中間調整,但是相對於大會黨和尼共(聯合馬列)來說,它仍然是一個左翼政黨,並且與中國的關係密切。當然,假如尼聯共(毛)政治路線更加右傾,變為徹底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並在對外關係上更加依附于印度和美國,那麼不排除美印大力扶持尼聯共(毛),並用之對抗、分化尼共(毛)的局面。

在以上背景下,未來兩黨政治走勢可能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兩黨關係處於持續對立、相互攻擊的狀態。一旦時機允許,在美國和印度的安排和期待下,資產階級掌控的政府及軍隊很可能會對尼共(毛)採取武力壓制措施,尼共(毛)重新進入地下狀態甚至徹底失敗。此時尼聯共(毛)不論保持沉默還是參與鎮壓,都會給自身迎來最尷尬的局面。對於美印勢力以及尼泊爾資產階級來說,尼共(毛)一旦失敗,尼聯共(毛)的利用價值也就大打折扣。在這種局面下,尼聯共(毛)很可能會繼續步步嬗變,先是刪除名稱中的「毛主義」尾碼,接下來放棄共產黨主張,直至轉化成一支社會民主黨,其階級基礎將和尼共(聯合馬列)重合。由於尼共(聯合馬列)在尼泊爾中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裡影響深遠,走社會民主主義路線的尼聯共(毛), 最終只能淪為尼共(聯合馬列)的小跟班,喪失國內和國際影響力並最終銷聲匿跡。

第二種,兩黨聯手,裡應外合,人民起義和議會鬥爭相結合,相輔相成,解決國際共運中的一大難題,將尼泊爾革命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最理想的局面,但從目前各方資訊看,要達成這個局面也是最困難的。

第三種,由於勢均力敵,尼泊爾政府軍無法對尼共(毛)武裝產生威脅。而尼泊爾長期處於嚴重政治危機和憲法真空中,經濟衰敗,民生日艱,廣大民眾對西方憲政體制完全失去信心。在此情況下,尼共(毛)及其主張的社會主義道路逐漸被尼泊爾全民接受。大批民眾和愛國政黨加入尼共(毛)領導的新一輪人民運動,尼共(毛)的階級基礎不斷擴大,尼共(毛)領導尼泊爾人民打開尼泊爾人民革命新局面,通過武裝鬥爭或者和平方式使尼泊爾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直至社會主義社會。

注釋:
[1] 「The Times of India」 report:Split in Nepal Maoist party will revive relations with CPI (Maoist),

Jul 2, 2012, 10.26AM IST. 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city/delhi/Split-in-Nepal-Maoist-party-will-revive-relations-with-CPI-Maoist/articleshow/14588481.cms

[2] Kiran:Comrade Kiran's answers to journalists at Press Conference on 19th June 2012,

HTTP://democracyandclasstruggle.blogspot.co.uk/2012/06/comrade-kirans-answers-to-journalists.html

[3] KTM Metro Reporter: Seventh General Convention Of UCPN-Maoist ,HTTP://66.7.193.115/news/seventh-general-convention-of-ucpn-maoist

[4]:Shrestha :UCPN-M to dump Maoism,ttp://www.thehimalayantimes.com/fullNews.php?headline=UCPN-M+to+dump+Maoism%3A...

[5] 引自徐揚:《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及其特點》,《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8年第3期。

[6]引自王靜:《尼聯共(毛)的發展及面對的挑戰》,《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第8期。

[7]《美把尼泊爾聯合共產黨剔除全球恐怖主義名單》,環球網,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2-09/3104131.html

[8]美「恐怖黑名單」刪掉尼執政黨 被指誘其反華,環球時報,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2/0908/c1011-18955894.html

[9] Eric ribellarsi:Life and Death」 for Nepal’s Coup Regime,HTTPs://revolutionaryfrontlines.wordpress.com/2013/04/06/in-nepal-jimmy-carter-urges-arrest-of-opponents-of-elections/

[10] Thehindu Report:Nepal Maoist faction serves ultimatum, HTTP://www.thehindu.com/news/international/nepal-maoist-faction-serves-ultimatu...

[11] Basanta: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Prachanda’s Neo-revisionism, HTTP://democracyandclasstruggle.blogspot.com

[12] The Kathmandu Post:India's Nepal hands watch Maoist shift ,HTTP://www.ekantipur.com/the-kathmandu-post/2013/02/11/nation/indias-nepal-hand...

[13] Indiatoday report: Maoist leader Prachanda loses Nepal election, alleges irregularities in counting,

HTTP://indiatoday.intoday.in/story/maoist-leader-prachanda-loses-in-election-in-nepal/1/325858.html

[14] Rishi Raj Baral,CPN-Maoist Intensifying the Boycott Campaign,HTTP://www.signalfire.org/?p=26044

[15]印度調查分析局(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簡稱RAW)主要通過諜報和偵察等手段執行對外情報任務,搜集整理敵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等情報,同時具有策反、顛覆和一定的反間諜任務。

[16] Rishi Raj Baral:CPN-Maoist Intensifying the Boycott Campaign,HTTP://www.signalfire.org/?p=26044

[17]ekantipur report:Carter urges UCPN (Maoist) to accept election results,

HTTP://www.ekantipur.com/2013/11/21/top-story/carter-urges-ucpn-maoist-to-accep...

[18]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21頁。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我是在1980年代參與見證的歷次反國民黨抗爭中,徹底對逐漸主導了民進黨的台獨運動失望。台獨希望依靠美國武力對抗中國,幾乎是完全繼承蔣家政權的冷戰位置──現在雖已非常清晰,我當時還不清楚。這種「獨立」,當然僅僅是把半世紀以來台灣的附庸地位換個名稱而已。』泛綠支持者絕無可能領悟這一點,難怪牠們永遠無能建立百分之百不受任何一個國家干涉內政的新國家!

砸書?砸錯人了啦!
2014-10-07 《周刊王》第026期 作者:王丰

從砸鞋子,砸雜物,到砸書,台灣民主似乎更「進步」了。然而,砸書砸出了什麼真相呢?什麼不好砸,卻偏偏砸《被出賣的台灣》,好一個《被出賣的台灣》啊!這一砸,反而砸出了台灣的荒謬面與反諷面!
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曉得,寫這本《被出賣的台灣》作者的身分背景與職業:George H. Kerr(有人譯為喬治柯爾,或譯為葛超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美國特務。早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喬治柯爾就潛伏在台灣。他的公開身分是台北高等學校英文教師,他一直潛伏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前才離開台灣。
戰爭年代,喬治柯爾露出了他的本來面目:以台灣通的專業背景,任職於美國戰爭部軍事情報總部,專職情資蒐集與分析。
這本《被出賣的台灣》認為: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未尊重台灣的自決權,所以是出賣了台灣。可是,我們不禁要問:美國戰後占領琉球占領了26年,當美國宣布要把琉球群島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時,有沒有「尊重琉球的自決權」,讓琉球人民恢復獨立自由之身?別忘了:台灣在被割讓給日本之前,是大清帝國的一個省,日本既然戰敗,理應歸還中國。而琉球被日本帝國主義者滅掉之前,還是一個獨立王國呢!所以,喬治柯爾這本書的立論,本身就是扭曲錯亂荒誕不經的。依我看,它是一本學術價值含金量極低的閒書,充其量就是一本美國特務的日常調查紀錄彙編而已。
砸書事件也同時砸出了一個悲哀的現實:台灣可不可能靠打與砸,變得更好?有沒有可能靠打與砸,砸出台灣的新未來?大家一定都聽過「毛三到四」,年輕人砸書,砸馬英九,能不能改變台灣被美國、日本經濟掠奪的殘酷現實呢?大學畢業生月薪22K,讓年輕人憤怒,大家有沒有思考過讓年輕人領22K的根源與癥結呢?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很多朋友都是「果粉」,一支蘋果手機賣2萬台幣左右,台灣幫美國代工製造iPhone,台灣一支iPhone賺多少利潤?了不起100多塊台幣,毛三到四,絕大部分利潤給誰剝削走了?不正是美國嗎?砸書的人其實應該去砸老美!
台灣各地滿街的機車,在日本製造商眼裡,這些機車都是他們淘汰不要的,全外銷給你台灣(尤其是機車日製引擎)。台灣機車騎士出車禍,家人傷痛,日本人根本無所謂。台灣上市的日系汽車,絕對和日本當地最新上市的款式,時間上一定有落差。為什麼?哈日族崇拜日本,日本人根本把你當落後地區,車價還比日本貴。日據時代,日本帝國主義者在台灣屠殺台灣同胞,殺害何止20萬人。很多人只拿顯微鏡檢視「二二八事件」,但卻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那筆血債完全視而不見。為什麼不朝日本人砸書?

覺青受挫 「台獨吉娃娃」出籠
2019-01-03 《多維TW》月刊038期 呂婉君

台灣九合一選舉大局落定,「看頭」反而比選前更多。除了民進黨慘敗引發一連串民進黨逼宮、卡位的政治宮廷劇以外,更吸睛的,是事前被認為政治性極高的「東奧正名」公投,結果不如預期:有577萬人反對以「台灣」(Taiwan)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國際運動賽事及2020年東京奧運。而PTT屢次熱烈討論「東奧正名」,因為熱烈討論,也衍生了「台獨吉娃娃」的新鮮名詞。
公投前,多數人認為「東奧正名」公投一定可以通過。因為在國際賽事中,台灣運動員不能用「台灣」名義出賽,僅能用「中華台北」,一直被認為是台灣體育迷心中無法言喻的「痛」。國歌不能唱、國旗不能揮舞,滿腔運動與國族熱情無法適當發洩,故有此議論。對那些想以台灣為名獨立建國又大喊「台灣加油」的運動迷來說,東奧正名可能會是多數台灣人心裏的「最大公約數」。因此在公投前,獨派陣營勢在必得。
然令人玩味的是,選前5場公投意見發表會皆無人擔任反方代表的東奧正名公投,走進匿名的圈選處,竟然出現了577萬票反對票,比同意以台灣為名的476萬票還多了百萬票。結果是東奧正名被否決,中華台北繼續留校察看。
公投結果出爐後,PTT一片哀號,「覺醒青年」(俗稱覺青)心碎崩潰。他們認為,既然多數人不同意台灣,那便自稱「中國台北」,不斷地以中國台灣、中國台中、中國高雄等字眼瘋狂洗版。數日後,開始有民眾發文《覺醒青年鬧夠了沒?》,引起龐大回響,批評這群比覺醒青年更瘋狂的台獨分子為「台獨吉娃娃」。

覺青的誕生

PTT是台灣中青生代(約20歲至40歲)最具代表性的論壇。2014年太陽花學運風起雲湧時,PTT更是民眾傳遞消息、互通有無的重要論壇。當時在立法院裏抗爭的學生藉著PTT,能夠即時地將場內的消息帶到場外,讓越來越多聲援學生的人群集結立法院外。最後,佔領立法院運動被定調為太陽花學運,PTT也稱呼那群反對黑箱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學生為「覺醒青年」。
覺醒青年,原先是意指在社會傾中主流下,膽敢站出來對抗馬政府,無懼警力衝進立法院的英勇青年。他們在2016年高舉「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旗幟,努力宣傳選票集中投民進黨,成功將蔡英文拱上總統寶座,成為台灣第一位女總統,為台灣政治寫下新歷史。然而2016年總統大選一役後,台灣的發展卻並非如覺醒青年預想的「新氣象」。
「萬眾期待」的民進黨上台後,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除了推動《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追殺國民黨外,民進黨「超乎期待」大砍法定七天假,「修惡一例一休」,華麗地從疼惜勞工轉身成照顧資方的「資進黨」。當初支持民進黨的「覺醒青年」一詞,也因為民進黨政策與價值反覆而就此崩毀。失去信仰的覺醒青年,從此被PTT嘲諷為只會「為反而反」的負面詞。

進化版覺青:台獨吉娃娃

東奧正名公投失敗後,由於無法接受多數人皆不同意以台灣之名出賽,覺醒青年不斷自稱中國台北。讓PTT又出現另一股厭煩覺醒青年的反撲力量,反撲力量「正名」亂版的人比覺醒青年更覺青、更台獨,並就吉娃娃神經質、愛吠、戰力弱的特性,描繪這群「堅決台獨」卻「無所事事」的激進台獨分子為覺醒青年進化版的「台獨吉娃娃」。
首先,是吉娃娃的神經質。吉娃娃不像黃金獵犬性情溫和,容易因為外在的聲響引發神經質一面。支持台獨的人,只要看到有台灣人向陸方伸出橄欖枝,立刻神經發作,質疑其「賣台」。例如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句「兩岸一家親」,就被認為是附和中國大陸對台統戰的語言,招致各方批判。連太陽花領導人林飛帆都就此事投書批評,柯文哲此言像是「過去的國民黨投胎轉世」,將會讓台北成為北京滲透台灣政治的開端。
再來,除了神經質以外,吉娃娃也很愛吠。信仰「台獨」的人自認是台灣主權的守護者,為了台灣,要對任何沾了陸方色彩的人「擴大檢查」。台灣開放陸資,就說大陸要用資金統戰台灣。台灣開放陸生入學,就說對方是職業學生。因為信念比較深,所以台獨吉娃娃常在PTT討論串裏大鳴大放。他們越在網路大聲疾呼「台獨」時,就越讓支持兩岸和平的人噤語,形成了「沉默螺旋」。因此PTT也逐漸從原來兼容並蓄的民間論壇,變成台獨吉娃娃的奔馳場。
最後,是讓狼犬變成吉娃娃的最重要一點——戰力弱。台獨派可以是台獨獒犬、也可以是台獨狼犬,但是為何民意最後送它一個「吉娃娃」之名?獨自走在黑夜裏,不斷有看不見的怒犬號叫,實在令人膽寒;然而一旦大燈亮起,發現原來想像中的大狗只不過是一隻虛張聲勢的吉娃娃,又令人發噱。於是,有人以「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為台獨吉娃娃做出最佳註解。
台獨吉娃娃雖能在網路上綱舉目張、振筆疾書,批評火力十足;但在台灣遭遇中共打擊、台中東亞青年運動會遭取消時又愛莫能助,提不出好方案,實際建設性近於零。又如太陽花運動拒絕了馬英九版本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成功讓服貿退回立法院,卻也讓該協定擱置至今。而當時力推服貿的馬英九則痛批:「他們自以為是愛台灣,但害死台灣了。」
賴清德自從接下行政院長一職後,就以「務實台獨工作者」自居。柯文哲回應林飛帆對兩岸一家親的批評時,也特別強調自己是以「務實」的態度處理該面對的問題。有人自稱「務實」,就代表有人趨向「瘋狂」。很顯然,瘋狂的是不顧國際現實,硬是要讓體育挾帶上台獨「糖衣」,想強渡關山的台獨吉娃娃。公投前志得意滿的台獨派,原以為可以搶一個獨的「名」,沒想到被全台577萬人以52.3%過半數否決;讓台獨從驍勇善戰的「狼犬」被打回原形,變成只是吠而無力的「吉娃娃」。就結果來看,可看出多數台灣人還是秉持「務實」的想法。
畢竟在中國崛起下,PTT不只政治版出現中國大陸,生活話題裏也總是充斥著中國大陸:青年在赴陸工作版上討論上海工作,網路購物版教人如何淘寶集運,大陸影劇版裏討論愛奇藝最新陸劇上映。PTT一手教人買淘寶,又一手「拒陸、懼陸」,不免讓人精神錯亂。從PTT流行的「台獨吉娃娃」一詞,反映出台灣已經有人厭倦了「逢陸必反」卻毫無建樹的台獨招式。現今兩岸經貿緊密,台獨派若還將中國大陸當作敵人,還須想出合適的新論述;否則,無論在台灣還是中國大陸,終將被當成吉娃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