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我想起苦勞網

2015/07/08
獨立撰稿人

【編按】4月前後,苦勞網成員為了加強募款工作,補足運作上的財務缺口,於是向各屆夥伴進行推薦苦勞網的邀請,起初,向這位與苦勞網認識多時,並且一直以實際捐款行動來支持我們的香港記者張翠容邀稿,原先說我們只需要300到500字的短文推薦即可,說完後張翠容便乾脆地答應了我們的邀請。過後,正逢他到緬甸進行走訪,於是,我們有了這篇綜合了作者在緬甸當地的觀察,衍伸到對國際NGO、在地社運與新聞產業想法的長文。文中,張翠容給了苦勞網一個有意思的描述,他形容苦勞網是掌握自己命運的在地媒體,是需要大家支持的「土產」。

捐款支持苦勞網

 

走訪緬甸期間,竟然記掛起苦勞網來。苦勞網是台灣一個獨立媒體,而且身負「社運」角色,即透過獨立報導評論,令大眾貼近真相,從而推動轉變,令社會能夠往前走。它不僅立足台灣,還面向國際,好讓我們有更廣闊的視野,再回看和思考自已的問題。

苦勞網可貴之處,在於它的獨立性,沒有依附任何財團,自力更生,靠的是大家的小額捐款支持。在現今的社會,講獨立,談何容易,但又如此重要,因為這才能擺脫各方勢力的操控,為真理、按良心,自由地說話,發揮暮鼓晨鐘的作用。

苦勞網不是外來物,而是在自己家園的土地上一直默默灌溉,開墾。每個地方都需要土產,因土產對我們身體最好,而苦勞網就是台灣的「土產」。這種「土產」,只嫌少,不嫌多,我們有義務去支持和保護之。

耐人尋味的跨國NGO

為甚麼有這樣的感懷?這由於在緬甸,我看到眾多外國NGO的身影,一如其他發展中國家,我也見怪不怪。這些NGO都自稱前來協助建構公民社會。

無疑,公民社會是民主的基石,但過去廿年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它變得愈來愈NGO (非政府組織) 化,而那些NGO又愈見跨國化。各國人民互相溝通、交流和支援,本來是件好事。世界公民、地球村等等,都標榜著人類可不分彼此而團結起來。可是,細看NGO的發展,當中卻有耐人尋味的地方。

所謂非政府組織,乃指獨立於政府之外,在地方、國家或國際級別上成立的非謀利自願公民組織。這類組織在公民社會成熟的富裕歐美地區最流行,大大小小、形形種種,基金會更大行其道,他們往往是NGO背後的財政來源。其中來自大家族的基金會,勢力足以令政府低頭。

有基金會作金主的NGO,不少非常多元化和國際化。有趣的是,他們如「大白鯊」,哪裡有「血」便去哪裡。換言之,發展中國家多是他們的目標,特別是處於民主轉型的地方,當大門一打開,這些國際NGO便蜂擁而至。

三月在突尼斯,這些國際NGO已看得我眼花撩亂;今次在緬甸,國際NGO如雨後春筍,視緬甸為一塊處女地大力開墾,與外資不無兩樣,大家都趕快插枝旗,霸地盤,令我有點頭眩。

輸出主流政治意識型態的大白鯊

舉個例子,有朋友推薦我去找某德國NGO的主任聊天,此君已在三年前來了仰光開辦事處,其工作是扶助緬甸政黨如何鞏固他們的民主運作,由於性質敏感,他首先會資助當地人創辦相關的NGO,由他們出面與各政黨交往,而該德國NGO則在背後主持大局。

一問之下,原來德國NGO名義上是NGO,但由國家和德國政黨出資,向第三世界輸出歐洲主流政治意識型態,企圖塑造他們的發展模式。如是者,這等NGO其實也是權力機構的代理人,再由這代理人找代理人,代理人又找代理人,弄得大家都糊塗了。

德國如此,其他大國一樣趕著向緬甸人「洗腦」,你拉我拉,受眾不變得精神分裂才怪呢!

當一個國家處於轉型階段,尤如站在十字路口;此刻,來自四方八面的力量都會向你招手:來啦,來我這一邊,我可以幫到你。例如緬甸,公民社會開始萌芽,如何抗衝仍處於強勢的軍方,實在重要。

一些背後有財閥、國家級基金會支持的跨國NGO,披著NGO外衣,背後搞的是地緣政治,幾條腿走路。一方面說是推動緬甸的公民社會,另方面又頻頻與軍方私下建立關係,名義上是協助轉型,但看起來更像是為自己國家搭橋,這算不算是祕密外交呢?

一位緬甸年輕人告訴我一個有趣的經歷。他兩年前參加一個本地NGO,它不時開設訓練營,就是教人怎樣去示威,可是所去抗議的不是甚麼社會不公不義的事情,例如最近政府大力推行教育私有化,便沒有人去抗議,反之是該NGO專針對某國在緬甸的投資項目。

本來監察外資的投資活動是否造成對國家的傷害,是理所當然的;奇就奇在監察對象明顯有選擇性,而且只針對某一個國家,那位年輕人也覺不對勁。他還說,NGO的興起,為當地年輕人提供不少工作機會,有些為了「打好這份工」,亦不會多想,總之你叫我做的,我會做到最好。

轉型階段的緬甸新聞產業

此外,緬甸在轉型階段中的新聞領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新聞產業與輿論息息相關,一切得從新聞教育做起。過去,在軍政府嚴控下的緬甸各大學,竟然沒有提供新聞教育,只有一間有提供但課程得由政府設計,真是豈有此理!

好了,現在開放啦,歐盟立刻前往開設新聞學院,大鱷索羅斯主持的「開放社會基金會」自不甘人後,亦在同時間在緬甸創辦他們的新聞學院,雙方都自稱要推動獨立傳媒,訓練專業記者,令緬甸年輕記者趨之若鶩。近年緬甸出現多場由國際機構主辦的傳媒高峰會,也是個有趣現象。

無可否認,緬甸過去的新聞業無專業可言,一切由軍政府控制,任何內容必須經過官方審查,這是典型的專制國家的做法。

我去探訪一間緬甸民營報館,地方簡陋,看得出艱苦經營,但各工作人員鬥志激昂。我有機會與其老板聊個天,他讓我了解到緬甸同行的一頁奮鬥史。他原來也是記者出身,後辭職辦報,那是八、九十年之事,軍政府容許民營媒體,只不過需過官方審查系統。當時他以經濟新聞為主,這領域較少風險,後慢慢加入政治新聞。

獨立發展在地新聞的反思

一零年開放後,不久審查系統亦取消,但這是否便可享新聞自由?答案是:不!因政府仍牢牢掌握不少資訊,不願開放給傳媒,傳媒很難求證,遇有甚麼爭議,吃虧的多是傳媒,並會有可能面對牢獄之災,去年有份小報便被政府起訴,連老板和記者共九人敗訴,正在獄中捱苦。

我指他們應大力推資訊自由法,這是新聞自由第一步。其後我又與另一年輕記者A午聚,他告訴我,當有西方機構來到緬甸建新聞學院,又主辦新聞研討會,本來他感高興,積極參與。他曾參加一訓練課程,教他們如何在衝突地方採訪。怎知一完成課程,緬甸某地區便立刻有衝突,導師示意他按所學到的,前往報導。

該記者心生奇怪,怎麼如此湊巧?再者,真的要按他們那套嗎?那一套有助尋找真相,還是激發更多衝突?他這一問,正是他獨立思考的開始,我為他鼓掌。

此外,A又指出過去兩年間,有不少新聞討論會,所要探討的大多是緬甸新聞業的問題與發展。主題雖然講緬甸,但主辦單位幾乎全來自歐美的組織。

A告訴我,一次他受邀參加,一入會場才發覺他原來屬少數緬甸記者之一,大部份與會者乃來自歐美的新聞從業員、傳媒學學者、和國際NGO工作者。A當時很奇怪,為何討論緬甸新聞業的問題與發展,要由一大群西方人士來主導?難道他們比本地從業員更了解問題的所在,以及發展的路向?

要知道,A不是政府傳媒的記者,他在民營媒體一直逆流而上,能有此拷問,代表他具有獨立批判精神 ,他不是主流,大部份同行面對挾龐大經費而來的國際組織,早就認定對方是救世主。

沒有白吃的午餐 外國勢力非慈善家

這個現象不獨出現在緬甸,其他發展中國家亦言。如有留意西方基金會的工作,美國自然比歐洲強勢,不少主攻傳媒與教育,對扶貧則沒甚興趣,為甚麼?不言而喻吧。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會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們最熱衷的就是新聞教育,從突尼斯、烏克蘭、緬甸,甚至在香港,中國內地,他們都甚為活躍。除非你真的認為這些財閥是大慈善家,不然是沒有白吃的午餐。

有趣的是,日前竟讀到一位香港本土派年輕人這樣寫道:「只有我們配合外國勢力,對中共施加壓力,香港才有希望…….。所以,我們香港要有『被利用的價值』,因此我們更應緊守香港的核心價值,不容中國抹掉。否則,當香港淪為跟中國一樣,在外國眼中,根本沒有利用價值可言。」

我理解他的「天真漫瀾」,只怪我城香港一直自稱國際城市,其實卻不知世界是怎樣運作的。環顧世界的代理人戰爭,有多少是由無知開始?

因此,我在緬甸則想起苦勞網,緬甸必須有自己的「土產」,我期待見到緬甸「苦勞網」的出現,不需依靠背後有財閥金主的外國NGO來指點江山,這樣才能有一己的聲音,掌握自己的命運。

責任主編: 

回應

豬頭才拿香跟拜劉曉波
2017-07-18 王大師論壇(刊於東森雲論)

突然發覺,台灣除了愛造本土神壇外,也喜歡拿香跟拜外來的和尚。主張兩岸統一的劉曉波就是一例,尤其諷刺的是,這位來自對岸的大統派,卻被寶島的大獨派默默瞻仰著。
到底誰是劉曉波?世人是否該對他崇拜?我認為敬重是可以,但要表揚他或是拿香跟拜那就免了。畢竟除了很不怕死之外,對近代的中國歷史來說,劉曉波的功不見得大於過,他甚至不配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
但這個基金會,連季辛吉這位閻羅王分身都頒了;還給了剛就任啥都沒幹的歐巴馬,不到8年就遭《紐約時報》喻為美國二戰以來最窮兵黷武的總統。所以諾貝爾頒給劉曉波,幫助西方國家用輿論圍堵崛起的中國,也只是剛好而已。
如今過了7年,讓我們好好的檢視一下到底誰是劉曉波。既然是西方人把劉扛上神殿的,吾人也一起引用西方人的《衛報》,來看看這位和平悍將到底是何方神聖。
這篇刊於2010年的報導指出,異於和平獎的核心價值,劉曉波這位在獲獎前根本沒人理睬的異議分子,其實十分好戰。他公開支持稍微有點良心的人都會反對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尤其是後者,如今世人皆知,美國當初派兵根本毫無依據,隨便掰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就將一個現代國家打入舊石器時代。
除了這兩個中東戰端外,劉曉波對西方人屠殺咱們亞洲人也十分捧場。報導指出,劉一直遲到2001年,仍對越戰與韓戰拍手叫好,然美國對這兩國戰事的殘忍程度有目共睹。
老美在中南半島扔下的炸彈數量,比二戰盟軍的總和還高;在韓戰,為了殺掉最多的平民,索性炸毀一系列的水壩淹死百姓,構成屠殺平民與摧毀民間設備的戰爭罪(War Crime)事實。這些事蹟,竟讓「愛和平」的劉曉波叫好!?這位老兄在一篇文章中「天真的」認為,之所以支持美國的惡行,是因為這個國家的任何戰爭都是以「人權」為出發點。
不確定這位老兄是抽了哪牌子的大麻,居然讓他認為美軍屠殺上百萬人、抓了上千個異議分子入關達納摩灣刑求、於全球逮補洩密人士史諾登與亞桑吉、讓維基解密的曼寧從正常人出獄後變性錯亂,以及到處透過網路科技監聽老百姓的舉措,是「替天行道」?
不要忘記,越南與其鄰國如今還因美軍在戰爭期間所投放的橘劑跟地雷,每年慘死一堆無辜者,且老美直到現在仍不承認犯下的「危害人類罪」。劉曉波不幫忙受害者發聲也就算了,還公開支持這些惡行,甚至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近乎種族清洗的作為。
或許讀者會好奇,為何一個中國人,會如此挺老美「莒光園地」般的政戰價值?道理其實很簡單:美國在全球各地設置了「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這類的特務組織。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上維基百科一查,馬上就可發現劉曉波的資金來源,其中很多是來自這喜好顛覆美國敵人的情治機構。
中國大陸很多「高價值」的民運分子,如王丹、達賴、藏獨人士以及部分台獨組織,背後都有「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資助。這個特務組織,也是六四天安門、烏克蘭暴動、顏色革命、太陽花與香港占中的背後靈。
或許隨著金流追查,就會發現,劉曉波可能根本不是什麼「民運人士」,更不是什麼「和平分子」,而是大剌剌的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簡稱CIA)夥伴,專門派來亞洲國家遂行美國霸權主義的棋子。
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上述事蹟在「封閉集權」的中國大陸是家喻戶曉的常識,卻在「自由民主」的台灣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是「難以置信的神話」。或許身為台灣人,我們可以徹底反省:到底這個國家與北韓有何根本性的差異?連講個「蔣介石」都會「404 Page Not Found」的國度,會有思想自由嗎?
左派思想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就常嘲笑西方國家的造神能力,他說:統治階級為了方便管理人民的「豬腦袋」,必須調配出「必要的幻覺」(Necessary Illusion),教導人民誰是神、誰又是罪人。
因此,有著豬腦袋的台灣人,被諾貝爾這神話製造器給調配出劉曉波這位西方如來,卻不知這是人家中、美、歐等大聯盟打輿論戰的一環。不可諱言,劉曉波是個不怕死的硬漢子,也很會寫文章,但要說他是愛和平的民主烈士,這套「莒光園地」劇本可能還需要多點想像力。
尤有甚者,與鄧小平這類於一代之間就把中國上億人口從赤貧中帶出的人相比,劉曉波對中國人民的貢獻可說是謂微不足道。一旦因老美的顛覆劇本奏效,導致大陸再度陷入文革,或是伊拉克般的「民主煉獄」時,這位老兄可更適合浸豬籠,因為:他的勝利,意味著大陸會被無秩序的民主投機客顛覆,後果將波及台灣的政治與經濟穩定。劉的成功,甚至意味著台灣會被不情願的逼入祖國統一。所以,台灣人,你們真知道自己在挺什麼嗎?

NGO玩潛規則 成西方霸權打手
2017-11-15 旺報 記者宋秉忠/台北報導

美援曾經成功穩定國府遷台後的局勢,奠定台灣日後發展的基礎。台灣三、四年級生一定還記得: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提供的美援麵粉袋做成的大內褲,上面寫著「中美合作 淨重20公斤」。不過,大家也別忘了:美援麵粉改變了台灣人的飲食習慣,造成今天台灣米生產過剩;大家也別忘了,教會也曾利用代發美援麵粉,吸引台灣人走進教堂。
而USAID是美國聯邦政府負責向非政府組織及私人承包商分發海外發展資金的主要部門,名義上這個單位是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於1961年成立,是由慈善機構的「業餘」管理者領導;但事實上,在冷戰時期,USAID就是美國遂行其國家意志的白手套。如果說,它在台灣的體現是透過教會發麵粉兼傳教;它在越戰中,卻是直接支援南越政府在農村打擊共黨游擊隊(即鳳凰計畫)。
冷戰結束後,特別是反恐戰爭打響以來,USAID已成為美國國務院反恐戰略在全球的分站,以反恐和改變政權的旗號實現「美式民主」,其計畫代號為「打擊暴力極端主義」(CVE)。
2015年6月26日,USAID更啟動了合作夥伴審查系統(PVS),要求援助夥伴提交雇員詳細的個人資料,提供美國情報機構比對,讓美援與反恐公開掛鉤。
USAID這個歷史悠久、貢獻巨大的國際組織如此賣力地為母國利益服務,其他非政府組織就更脫不了外界質疑。我們不禁要問:「誰付錢,誰決定」,這是國際NGO的潛規則?非政府組織是天使,還是西方霸權的打手?NGO以一個重要的「全球治理者」角色登上了國際政治舞台,實踐的是「西方價值與國家利益」還是「普世價值與人民福祉」?
八位國際知名的學者專家,就其研究與觀察,對NGO的工作做深入剖析,揭露其並不完全如其所標榜清白、慈善與公義的「本來面目」!在他們合著的《NGO與顏色革命》(Helping or Hurting)一書中就直接點破:NGO是國中之國,這種新型全球殖民體系下的非政府組織亟需改造。
自冷戰結束以來,曾經用來分隔不同國家與陣營的物理藩籬已經消失,全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開放,進而使得各種國際性「公民社會」組織幾乎無處不在。這個新時代開啟了大門,使得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可以直接參與到其他國家的國內事務中。
世界各地的決策者都會意識到一個並不舒服的現實:他們允許所有這些與政治團體附屬的非政府組織在他們的國家進行活動,是否是引狼入室?敵對國的情報機構是否利用非政府組織,進行政權更迭?將西方非政府組織對非西方國家的滲透看做是嚴重的戰略威脅,是否並非是西方觀察者看起來的「瘋狂的偏執」,而實際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認識?顏色革命的氾濫與21世紀頭10年的「阿拉伯之春」發生已經證明了,許多非政府組織不是那麼「非政府的」。
本書旨在揭示早已潛在政治化非政府組織的本質和其顛覆性活動,成群的特工滲透乃至把持非政府組織作為掩護,事實上早已嚴重損害了非政府組織的合法性與真誠無私的聲譽,其中既包括一些早已眾所周知的非政府組織。本書作者群宣稱:要突破西方國家運用控制資訊傳播、掩蓋事實的屏障,還真相於公眾!

NGO成強權傀儡 全球治理夢一場
2017-11-16 旺報 記者宋秉忠/台北報導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表面上,全球互動的主體不再只是「國家」,像跨國公司、全球傳媒、非政府組織(NGO)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實際上,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透過操控NGO,依舊能夠干預他國內政。有學者嘲諷,冷戰後所謂的「全球治理」,其實還是「大國治理」。不過,當中共十九大宣示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加上美國總統川普的孤立主義傾向,一個「中華治世」(PAX SINICA)正逐漸取代「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
《NGO與顏色革命》(Helping or Hurting)的新書發表會,15日在時報大樓舉行。為本書寫序的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指出:NGO雖號稱「非政府」,但許多NGO背後的出資者、主導者都是西方國家;很自然的,這些「非政府」組織所追求的仍是母國的國家利益。他強調: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所謂的「全球治理」,實際上仍是「大國治理」,只是透過NGO,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透過NGO輸出西方價值,像自由、民主、人權、市場經濟等。這些價值觀是好的,但問題出在NGO本身的態度上:他們總覺得自己是救世主,不管其他國家土壤是否能直接移植這些價值和制度;像西方認定民主就等於選舉,但是從烏克蘭的內戰、阿拉伯之春引發的難民潮看,直接移植西方價值和制度,結果不一定是好的。
在西方國家企圖透過NGO輸出西方的價值與制度時,中國價值、中國模式卻在實踐中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湯紹成認為,中共十九大就是一個分水嶺,此後「中華治世」將逐漸取代「美國治世」;但並非大陸要搶當世界的老大,而是川普自己「不玩了」,大陸才這麼快被推到世界中心。
美國《時代》周刊說,中國贏了,西方那套過時了。湯紹成對此解析,「中華治世」不只是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不只是經濟援助,而是中華文化、中國價值觀的分享;所以中共十九大是「中華治世」和「美國治世」的黃金交叉,開啟了全球的「中國元年」。
正因為「中華治世」最重要的是與世界分享中華文化、中國價值,湯紹成建議,當台灣已推出「唐獎」,大陸更應該設立一個獎金比諾貝爾獎更高的「中華文化發展獎」,針對各國的不同世代,分別頒獎;獎項設定可以很靈活,譬如請日本小學生比賽朗讀〈禮運大同篇〉,或是在某些國家舉行青年中華武術競賽等,而且評選頒獎的目的不是強加、而是分享。

NGO 美國霸權打手
2017-11-26 中國時報 張亞中(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孫文學校總校長)

最近時報出版社出版了由8位學者專家共同撰寫的《NGO與顏色革命》一書,其目的在突破西方霸權國家的話語權,揭發某些NGO(非政府組織)的真面目,以資料證明它們如何做為西方國家的戰略工具。
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政治藩籬的倒下,「非國家行為者」在國際間的影響力已經不下於傳統的國家,而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行為者,包括NGO、公民運動、全球傳媒。它們有著崇高的價值理想,也積極地推動它們所認定的普世價值。
權力可分為硬權力與軟權力。硬權力可指科技、軍事、貨幣、經濟等方面的能力;軟權力則是指制訂國際制度,也就是遊戲規則,與確定價值應為何的權力。硬權力是形,軟權力為體。西方能夠統治這個世界逾200年,除了它們的硬權力,更在於其軟權力,學術界稱為「文化霸權」。
霸權僅靠硬權力是不夠的。不將自己的文化價值灌輸給其他國家,就無法讓其他地區心悅臣服地接受霸權國的領導。相對於硬權力的赤裸與昂貴,文化價值輸出較無形又廉價,因此NGO與公民運動也就自然被霸權國選用做為戰略的工具。
冷戰期間靠的是硬權力的力量,冷戰後比的是軟權力的工具。透過NGO來達到美國的戰略目標,的確是較便宜的。2005年5月18日,美國總統小布希強調,同樣推動政權更迭,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幾乎耗費了3000億美元,而在其他許多國家推動「顏色革命」花費不足46億美元。
《NGO與顏色革命》一書揭發了某些NGO組織其實是美國政府的外圍組織,它們拿美國政府的經費,接受指揮,為的是落實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及布局。美國政府扶持的一些國際NGO,做為推動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伊拉克戰爭、緬甸藏紅色革命、在中南美打擊委內瑞拉等左翼政府的急先鋒和馬前卒。
該書也提到,烏克蘭的暴力抗議正是由外國資助的「慈善機構」在後面促成。阿拉伯之春的背後也是美國國務院的專案計畫,該專案培訓中東地方激進主義者,以非政府組織的方式出現,其目的在推翻現有政權。這些組織透過指導反對派活動、組織集會抗議、要求允許西方電台和電視台落地、或成立各種獨立媒體、利用輿論施壓、運用人道救援以蒐集情資等方式,在前南斯拉夫、喬治亞、烏克蘭的政權更迭中都發揮了核心作用,最終達到了更迭他國政權的目的。
為何美國在以NGO或公民運動做為其戰略工具時可以如此順利?對於西方政府與人民而言,讓其他地區能夠接受西方的價值理念是彌賽亞式的作為,他們的努力是為了幫助對方、解放對方。這也使得參與NGO及公民運動者,不分國籍、地區,都相信他們在做的事是神聖的、有意義的,是救贖提升人類的大事,因此他們願意積極參與。
懷抱著理想而參與NGO的人,有的並不知他們已成為美國的打手。但是當有一天,霸權國自己對其所相信的「普世價值」都懷疑而不再堅持時,某些NGO的正當性就會減弱或被否定。美國總統川普上台以後的所作所為,正是讓世人重新檢視NGO的本來面目、及其所為是否如同其理念所述的純良。對NGO的重新檢視與省思正在開始。

誤導與操作,也能決定你對一個國家的印象與看法
2019-06-16 邱世卿 (Jack Chiu)

以下是這則半島電視台特別報導中的一段:
Heshmat Alavi,一個在推特上擁有3萬2千名追蹤者,推送次數達到4萬9千次的帳號。他自稱是人權運動者、政治活動者,他在推特不斷抨擊伊朗政府,他也毫不諱言的發表鼓勵推翻伊朗政權的言論。
Heshmat Alavi對於伊朗的評論,刊登在包含美國之音、富比士、國會山莊等重要的西方主流政論媒體上。直到網路媒體《攔截》(The Intercept) 報導他們追查的內幕後,大家才發現:這樣一個在網路上具備高人氣以及影響力的帳號——Heshmat Alavi,這個人根本不存在。
那個被西方媒體視為對伊朗評論重要來源的Heshmat Alavi先生,實際上是由一個名為「MEK」的反伊朗政府組織所創造出來的一個虛擬人物。
一切只是為了抹黑伊朗政府。
這整起事件中,如果憑空創造的伊朗專家已經讓你驚奇,那麼更讓人驚駭的是:這麼長一段時間裡,這些西方重要的主流媒體,竟然沒有任何驗證Heshmat Alavi先生的方式,而讓自己的媒體成為誤導的宣傳工具。這對於媒體觀察者來說,無疑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儘管MEK對於Heshmat Alavi的出身、經歷編造得十分完整,而MEK也用盡所有的方式讓讀者相信Heshmat Alavi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甚至連推文都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但是許多人依然可以從不同的地方察覺到不對勁。
MEK的背後,與美國政府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尤其是當MEK慶祝2017年年會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約翰波頓應邀上台致詞,在大會上公開傳遞美國政府支持伊朗人民以各種形式推翻政府的行動。
各種形式,包含能說的以及不能說的。
MEK這個組織在阿爾巴尼亞擁有一處占地方常龐大的設施,裡面有包含攝影棚在內的許多先進多媒體處理設備,專門用來生產、製造各式各樣的素材,並且運用在社群媒體以及網路上對伊朗政府進行網路革命戰爭。而根據《攔截》的調查,這項名為「伊朗誤導」的專案,正是由美國政府資助。
但是這個專案不僅僅只是從資訊上的誤導而已。
根據訪談,一名伊朗裔的新聞記者、同時也是人權觀察組織的志工Tara Sepehri Far表示,她有一天收到一則訊息,希望透過她了解經濟制裁下,目前伊朗人的藥物供給是否有問題。
"這個請求看起來就像一般的伊朗人希望我能協助他找到一些醫療藥物供應的證據。"
"就在我以推特告訴他我所找到的資料之後,這個人就轉發了我的這一則推特。隨即底下就有幾百則留言,說他看到哪裡哪裡因為政府的血腥鎮壓,又死了幾百名抗議份子。"
這是一種用真實報導來掩護謊言的技巧。
MEK這個組織,其實不僅僅是針對伊朗政府。就在美國資助他們大量的資金之後,在MEK的產出中,除了針對伊朗政府的誤導外,最大宗的產品,就是攻擊川普政權對於伊朗的政策,以及不斷宣傳俄羅斯在美國政界的影響力。
簡而言之,MEK用美國的錢在分化美國,也分化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而這種攻擊,甚至蔓延到華盛頓郵報的記者Jason Rezaian身上。因為就在三年前,在相同的資金贊助下,抗議活動促成了伊朗政府釋放原本被關押的Rezaian。
Rezaian之所以成為攻擊的目標,只是因為他不願意為了配合特定的政治目的而攻擊伊朗政府。
為了對抗這些惡意的毀謗與誤導,伊朗政府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事情,成立新聞查證網站,打擊假新聞,呼籲伊朗國內民眾要謹慎提防媒體誤導。但...事實證明,除了在伊朗本土,這些伊朗政府部門的措施顯得成效很有限。
MEK不僅僅只是網路上的行動。他們更是運用美國合法遊說的規定,透過大量的接觸以及積極運作,影響並誤導美國國會對於伊朗當前政府的觀感,並且積極爭取國會議員對於推翻伊朗政府的支持。
他們找到一個伊朗政府的弱點:在華盛頓的革命要比在德黑蘭直接而且有用!
要遊說美國國會議員,何嘗容易。這些工作的背後,也顯現MEK巨大的財力。
當你接觸的資訊越來越簡短快速,你慢慢不會再花時間去理解這些訊息背後的隱藏的用意。
你之所以相信這些不斷被傳播的故事,因為它們是由某某專家、某某網紅甚至是某某媒體所推薦或報導,而不是你真的去思考過而得到的判斷。
更可怕的是,最終...這些偏見與誤導,會形成大多數人共同的集體印象。而國家政策,也因為這些集體的聲音而被扭曲。
人們不再相信事實,寧願相信變造、誤導卻更為聳動而有趣的故事。
這就是潛藏在當今世界陰影裡的一股黑暗力量:分化、仇恨、對立,從而引發衝突甚至是戰爭。
MEK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還有許許多多的MEK正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與地方運作,而他們正在等待鮮血...

NGO:好人做善事,會不會犯錯? 讀《NGO與顏色革命》
2017/12/16 苦勞網 張宗坤

被子彈染紅的二十世紀,在中美建交與蘇聯瓦解等重大歷史事件之中結束。雖然和平仍未普遍降臨,但多數人們確實享受了一段還算平靜的歲月。不過,冷戰終結不只是由各國政府所促成,在國際、區域、民族國家與地方等不同的層次,還有不同的力量持續拉扯。而我們所認知的和平,就是建立在這種微妙的動態平衡之上。
後冷戰的和平,來自於不分意識形態的民族國家的相互制衡。而國際間的跨國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GOs)、區域內的區域整合組織,以及地方上的國際組織秘書處、分部與地方的小規模組織,也在一定程度上維繫了動態的和平。
這些由各國政府組成、政府或黨派外圍的組織,或是外於政府的境外非政府組織,透過與政府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擔負起政府的職責——治理(governance)。也因此,這個時代被聯合國視為「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時代,其特色在於「多重行動者(multi-actor)的參與」: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CGG)曾指出,除了各國政府之外,「非政府組織、公民運動、跨國公司與全球資本市場」也都是當代重要的決策參與者和政策施行者。
雖然聯合國隱約承認了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密切關聯,但非政府組織卻還是尷尬地自居於「非政府」的名義之下。在反政府與新自由主義思潮瀰漫的時代裡,與「政府部門」扯上關係,就會被視為陰謀論或者萬惡淵藪;相對於此,「非政府」或「非營利」則具有純粹善意的、屬於全體人民的印象。這種「做善事不求回報」的積極形象,讓我們難以提出最關鍵的問題:到底這些在第三世界做的「好事」對誰有利?短期內對個別弱勢者或弱勢群體的好事,會不會在長期上來看是傷害整個社會的壞事?
有鑑於此,印度發展學者艾倫·希拉瓦斯特瓦(Arun Shrivastava)所編著的《NGO與顏色革命》(Helping or Hurting)一書裡,長期關注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後進國家發展的學者們,試圖闡述對「全球治理」與非政府組織更具批判性的觀點。
舉例來說,本書作者之一、俄羅斯學者安德魯‧考瑞博克(Andrew Korybko),他對這些國際組織與國際援助重新定位,將它們命名為「由政府組織的非政府組織」(Government-organized NGOs,GONGOs)。這樣直白的稱呼,讓我們得以將非政府組織的行動算到政府部門的治理之中,看穿「非政府」清新形象帶來的遮蔽效果。
除此之外,本書作者們從資金來源、人事安排、與政府部門或海外軍隊的合作關係、在援助地的所作所為等角度展開廣泛而仔細的考察,他們嚴厲批判:國際非政府組織實際上是戰爭的打手,也是阻礙後進國發展的元兇。一言以蔽之,本書掀開了良心善行背後的政治經濟結構;並指出不論這些非政府組織是否帶著良善的信念、或第一線工作人員是否採取了主觀上善意的救援行動,因為它們與既有國際政治勢力糾纏不清的關係,這種善意必定別有用意。
除了站出立場外,本書更提供大量具體的例子,輔助我們判斷非政府組織的行動到底為誰服務。美國政治作家韋恩‧麥德森(Wayne Madsen)描繪了八零年代到2000年間,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相互支援與掩護,以及美國國防部的「白手套」——救災與人道援助醫學中心(CDHAM,如今改制為健康科學統一服務大學的全球健康行動中心,CGHE)——與宗教慈善組織(知名的例子如世界展望會)在援助與行動上的合作關係(這些合作對象都直白地記載在CDHAM出版的《給非政府組織的戰略指導》中)。麥德森指出,CDHAM真正的目的在於「鼓吹建立民主機制和市場經濟」,「人道主義救援」只是過程中的副產品而已。
在本書之外,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學者詹姆士‧佩特拉斯(James Petras)對冷戰期間中美洲非政府組織的歷史研究,則補充了拉丁美洲發生的狀況。他認為,在新自由主義力量(例如跨國公司)造成國家經濟崩盤後,正是因為非政府組織和反共的西方強權、以及由歐美主導的世界銀行高度協作,以社會服務取代國家福利體制,用境外金援取代政府公共支出,才讓後進國無法完善基礎建設、無法培養國家所需的專業人才。佩特拉斯的研究試圖證明:持續擴張的非營利組織正是破壞後進國家發展的西方打手。
同樣親身參與過國際非政府組織,曾經擔任國際特赦組織美國分會(AI-USA)董事的伊利諾大學國際法學者法蘭西斯‧波義耳(Francis A. Boyle),長期致力於批判猶太復國主義與以色列的他,在本書中指出:因為董事會和捐助者的親以傾向、與以色列和英國的金流關係,導致國際特赦組織總部和美國分會對五零年代以來以色列的屠殺和軍事行動無所作為,根本就是「帝國主義的工具」。
波義耳說:「國際特赦組織背後的首要動力不是人權而是政治,其次是宣傳,再次是金錢,然後是增加成員,接下來是內部勢力爭鬥。再接下來,才是對人權問題的真正關心。」這番來自長期人權工作者的第一手觀察,顯得特別具有說服力。雖然波義耳承認國際特赦組織中存在著「基層工作的好人」,但因為組織高層是「由帝國菁英組成的不斷自我延續的小圈子」,間接支持著英美和以色列的政策,這讓基層人員「忙於一些沒有意義的事,直到耗掉他們對人權事業的熱情」。
今年(2017)一月,《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在中國正式生效,根據端傳媒調查,該法案主要受到非政府組織負責人和學者「管轄單位不清」、「未定義『政治活動』」的質疑;該法案同時限制這些組織「不得在境內募資」,雖然多數境外非政府組織主要收取國外資金,但這也讓靠著境內募資壯大的國內非政府組織成為境外非政府組織的最大競爭者。
非營利組織的持續膨脹與金流不受監管、來源不明,這是各國的普遍狀況。在其他開發中國家,對境外(勢力)代理人(foreign agent)類似的法律管制早已進行,中國並不特別;可能更令人驚訝的是,歐美等「自由國家」對非政府組織的管制,實際上比這些開發中的「後威權國家」更為嚴苛。歐洲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勞倫特·王(Laurent Wang)也指出,他認為該次的法案只是為了讓對INGO的管理有合理的法源依據。他也強調,中國並未將接受外國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列為境外勢力代理人,同時也沒有限制利用外國資金的上限與可以從事的活動範圍,而上述這些條件都在美國對非政府組織的法令箝制範圍。
這也正是俄國政治評論家德米特里·拜奇(Dmitry Babich)的主要論點:他在本書中回應了多種對俄羅斯《境外代理人法》(Russian Foreign Agent Law)的誤解(多半來自西方媒體的宣傳),並強調美國的《境外代理人登記法案》(FARA)對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制更加嚴格。
依據美國國內稅收法501(c)(3)條款,美國政府為「宗教、教育、慈善、科學、文學、公共安全測試、促進業餘體育競爭和防止虐待兒童或動物」等七個類型的慈善或宗教組織提供免稅待遇,但條件是不得在美國國內參與選舉活動或進行政治遊說。雖然美國法規上對「政治行動團體」、「政治遊說與行動」的定義相較中國的規範清楚,但也因此對非營利組織的限制更為嚴苛。本書也提到,FARA這套法規也是美國過去用來解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在美辦公室、以及清查支持北愛爾蘭共和軍(IRA)的北愛爾蘭援助委員會(NORAID)的秘密武器。
根據過往的「新興民主化國家」經驗,以及近來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顏色革命,本書總結認為:後進國家多數人民的不幸幾乎可以說是西方國家一手包辦的結果,西方國家所謂的「民主化」其實是有計畫的「殖民地化」:先培植政治或軍事強人發動政變,由跨國公司與境外資本聯手促成經濟崩潰,緊接著是西方國家在軍事(各國駐外軍隊、軍事同盟)和經濟(華盛頓共識的代行者——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上的介入,最後非政府組織才伸出「援手」幫資本家與軍隊「擦屁股」。借用台灣學者何春蕤的比喻,後進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開路車,也是收尾的垃圾車」。在這層意義上,境外非政府組織只是帶著西方文明使命的「次級合夥人」,更挑明地說:它們就是帝國主義勢力的「隨軍人員」。
本書批評的對象是境外非政府組織。而在中美交鋒的國際格局中,香港、台灣作為冷戰的反共最前線,與意圖前進中國的境外非政府組織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例如近日將亞洲總部設置在台北的無國界記者組織(RSF)即是一例,背後係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與中央情報局所資助。而在台灣,我們也看到在2003年由民進黨政府主導、並由外交部每年持續撥款支持的台灣民主基金會(TFD),除了專案補助「中國人權」相關的組織與活動外,資金也流向南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雖然資金規模不同,但兩個組織不只名稱相似,對外「輸出民主經驗」的目的也高度重疊。
不過,隨著國家的管制方式不同、法律規範的程度不同、抗爭的主體不同,在地的社會運動確實可能採用不同的組織形式現身,社會行動不光只是接受來自境外的援助,採取行動的組織更不只有境外非政府組織,也包含本地所滋長出來的社會力量。以台灣為例,自解嚴後的社會力爆發以來,各領域的社運團體大量形成。這些團體配合著運動的主張與訴求,以最適合抗爭者或抗爭議題的型態,拿出手邊既有的物力和人力,就地拼裝、從頭蓋起。這類的土生土長的社運團體,似乎不能與境外非政府組織高度企業化、層級化的狀況相提並論。
例如,在政府引進大量跨國勞動力的年代裡,移工並沒有取得和一般台灣勞工相等的團結權;為了協助這些被法律排除在工會以外的勞工,主打移工議題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就是以非政府組織的型態出現。近年來,隨著公務人員勞動條件的惡化、權利意識的提升,無法組織工會的警察和消防員就分別以「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的旗幟發動抗爭。以上述幾個例子來看,之所以採用「非政府組織」的形式,是因為「訴求無法在循體制內管道(例如工會)或組織架構被解決」。此外,環境運動、土地運動也相當容易受到在地文化所影響,進而發展出獨特的形式:例如九零年代的美濃反水庫運動,以「美濃愛鄉協進會」為基地,拓展出生態、環保、跨國婚姻、教育、文化等議題;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社運有時會複製或挪用民間信仰的資源(例如撒冥紙、辦法會),這些例子則呈現了台灣社運的在地特色。
但除了這類在地化的抗爭之外,我們也同時發現到:類似西方大型非政府組織的「體制內」模式在台灣成形。在台灣,非政府組織有幾種影響政治的方法:首先是最一般的「遊說」;再者,也可能透過參與或共同和公部門舉行會議,進行直接的交鋒或合作;而爭議最大的方式,無非就是讓非政府組織的工作者,以行政官員或不分區立委的身份直接加入體制內運作。
再者,我們也看到相對於連結邊緣群體、挑戰社會禁忌,台灣的非政府組織越來越習於採用群眾募資、媒體宣傳等方式進行運動。群眾募資不是不求回報的小額捐款,多半會給予出資者一定的實物或折扣回饋。而媒體宣傳的比重增加,讓社運必須配合媒體的需求,產製迎合大眾口味的新聞效果。社運更開始聘僱進行立法遊說或媒體宣傳的專業人才。
不論是「加入體制內」或採用「群眾募資」、「媒體宣傳」,都暗示著一種「效益主義社運」的誕生——走最快的捷徑,做最有效率的事。在這樣「由上而下」的思維之下,也可能背離從民眾出發的理念,或是成為另一種「文化工業」。更嚴重的是,只要「體制」長存,一批又一批的社運人士入閣,下一步可能就是犯錯而黯然下台,或是成為官運亨通的組織叛徒。若彼時的社運卻無法提出懇切的反省,體制內外的區隔和社運人士的反覆穿越,也將化身為新型的維穩機制。
從戰後、解嚴到進入2010年代,台灣社運確實在發生改變,但這種改變的長期效果仍有待觀察。本書提供了對西方諸國在後進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戰略部署」的經驗,或許足以給我們一點對長期展望的提示:參與運動的群眾、基層組織工作者可能帶著純粹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他們堅定的信仰足以突破任何難關、克服殘酷的現實。他們即時地在社會動盪、戰亂或貧窮中採取直接行動,撫慰了無權力者的身心靈。然而,我們必須小心翼翼繞過友善的表象,在同情之外更要進行批判的理解,看見潛藏在善意背後的政經結構,重新奪回「由下而上」、自力自強的頑抗精神;也唯有如此,才不至於讓通往真正社會變革的途徑,變成由善意鋪成的惡意之路。

請看中國民運人士曾節明的神評論:
-------------------------------------

“港独”扬短避长,客观上是助共维稳
2016-08-21 百家争鸣 曾节明文集

首先声明:笔者坚定支持香港同胞要普选权的诉求;“占中”遭镇压之后,笔者也完全理解部分港人转向“港独”的愤激心理。但是,可以理解,并不意味着情绪化的行为明智合理。
愤激者为什么要求港独?无非是为了实现香港的民主,即认为唯有香港独立,才能够获得普选权。
殊不知,以“港独”方式求民主,非但港独不了,香港民主化的道路必会更加漫长。因为顽固阻碍香港民主化的,不是中国大陆民众,而是中共当局,现在中共对香港连多一点自治都不允许,它会允许你独立么?
有口水激进分子说:老子才不在乎中共的态度,只要香港人民觉醒,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问题是,政治较量是实力的较量,你们“港独派”如何迫使拥有全世界三甲武力的中共当局让步呢?你们如何摆平装甲化的解放军驻港部队呢?就算六百五十万香港人全部跟你们上街,你们就能够与中共扛下去吗?
不说别的,单凭香港的淡水和电力依赖大陆这两条,香港就没办法与中共硬扛——只要中共当局切断深圳的水渠,不用三天香港就会立马玩完!
口水激进分子说:香港人“港独”的抗争必造成国际力量介入,最终美、英等国际力量会迫使中共容许香港独立!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招致美英盟军严惩就是例子。
这完全是痴人说梦。因为国际政治永远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美、英凭什么会为了香港人的“港独”,去冒与核大国中国对抗和冲突的危险?更何况,现在美、英与中国大陆的利益,比与香港的利益大得多。
就历史看,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是国际政治常态:只有政治白痴才会相信,若希特勒没有向外开火,英、美会为了解救犹太人对德宣战。
的确,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致了美英的军事打击,但中国不是小国伊拉克,香港也不是独立国家科威特。以科威特比香港,完全是时空错乱。
对于口水“港独派”的口暴泄愤,某国安特务在一旁忽悠打气说:独得好!其实不用中共倒台,香港也可以获得独立;当年新加坡不是从马来西亚那里独立出来了么?
这完全是忽悠。且莫说马来西亚实力远不比中共国,当年新加坡独立建国,并未遭到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的阻挠,恰恰相反,是新加坡遭马来西亚领导人逐出马来西亚联邦:
自从英国手中独立后,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成为—个州,称为星州;1965年,李光耀与马国高层在种族问题上重大分歧,导致新加坡被驱逐出联邦,李光耀苦求无果,被迫于1965年8月9日“宣布独立”。 也就是说,新加坡之独立,根本不是抗争的结果,而是被人赶出来,这存在什么突破险阻荣获独立的问题?
综上所述,香港要想独立,绕不开中共这道坎;除非中共专制垮塌(中共垮台或失控),否则香港独立断无可能!那种鼓吹“港独”运动会引来国际力量介入,最终战胜中共的想法是愚蠢;而宣扬“港独”无须中共垮台就可以成功之说,则是别有用心的忽悠。
“港独”的前提既然是中共专制垮塌,那么如何摧垮中共专制呢?你不是说中共与香港力量悬殊,香港没有获胜的可能吗?
我是指以香港人以“港独”对付中共,没有获胜的可能,并非指香港的民主力量不能制胜中共。香港的民主力量制胜中共,实则大有可能,但是只能智取,决不能蛮干;而以“港独”对付中共,就是极端愚蠢的蛮干。
要明白此理,请要清楚香港民主力量和中共各自的强项和短板:
物力人力,中共远远强过香港,因此,硬对硬地对敌,香港毫无机会;
道义、士气和精神力,则是香港民主力量的长项,而是中共的软肋。
中共在共产意识形态破产的情况下,“挂羊头卖狗肉”,在大陆坚持次品法西斯一党专制统治,政权非法,以致如今大陆道德崩坏、人心离散、民怨沸腾。且今天习近平大搞“反腐”清党新独裁,公务员也品尝专制独裁之苦,以致党、政、军士气低落。现在习近平唯一能够用以鼓励士气的,仅剩民族主义。
专制独裁不得民心、甚至已经不得官心——这就是当今中共的致命软肋!
当此之际,香港民主力量如果牢牢瞄准习近平一伙专制独裁不得民心、甚至官心的软肋,支援和鼓动大陆民主化,就是以香港之长攻中共之所短,而且刺激中共的内部力量起来摧垮中共专制,这就是“借力打力”的共振塌桥推墙效应。
这样一来,中共对香港所据有的、压倒优势的人力物力就会无用,甚至反而转化成推翻瓦解中共的力量,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这才是香港制胜中共当局的唯一之道——望泥足巨人的腿上泼水!如果舍此之道,硬要以香港的三寸丁侏儒之躯,去和中共这个泥足巨人摔跤,那除了被踩扁之外,还会有其他结果吗?
支援大陆民主化,就是望中共当局这个泥足巨人腿上泼水。而“港独”,就是硬以香港的三寸丁侏儒之躯,去和中共这个泥足巨人摔跤。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下,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大中华统一观念根深蒂固,无法接受香港独立,因此“港独”,就是与大陆民众为敌。
这就是凌锋等人大骂恶骂的“大中华劣根性”,但即便这就是中国人“劣根性”又如何?政治是现实的事业,追求反共民主化的人、追求香港独立的人,要不要面对中国大陆人的此种“劣根性”?
因此,以抛开、歧视中国民众的“汉奸”方式去追求反共民主化,说轻了是政治自杀,说重了是在助共维稳、损害反对派的形象、破坏反对派的民众基础。
而以与大陆民众为敌的方式追求港独,反而送给中共利用民族主义求生机会,煽动大陆民众的反港情绪,顺便更顺理成章地把香港民主派统统打成“港独势力”、“反华势力”,同时提升党、政、军、情对付香港民主派的士气——请问这不是客观上助共维稳,又是什么?
君不见,在“港独”抬头之前,多年以来,中共当局挖空心思地要把支援大陆民主化的“泛民”力量往“港独”身上靠。你如今退出“泛民”,公开举起“港独”的旗帜,他中共不窃喜,难道反会怕你?
总之,中共其实是巴不得更多的“泛民”转变成“港独”派,这些最能减轻香港民主化辐射大陆的压力。现在很明显,中共的特务、五毛,或口暴唾沫四溅、或阴阳怪气地在网上力挺“港独”,就是对香港民主派的捧杀策略——中共在把香港民主运动诱拐成“港独”运动。
既然“港独”的前提条件同样是中共专制玩完、既然以“港独”对付中共这样愚蠢,那为什么近年“港独”不断高涨呢?
这是因为习近平中共当局对“占中”的蛮横镇压,令部分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大陆产生了仇恨,并对大陆民众充满了误解:
“占中”期间,习近平当局采取让大批公安、武警便服入港,冒充大陆民众,以反示威的方式攻击辱骂“占中”港民。此种下三滥无底线的流氓手法,极大地刺激了香港人对大陆民众的仇恨和误解,以至于“占中”之后香港掀起了排斥大陆游客、大陆移民的高潮。这种悲剧现象,增加了香港民主化的难度。
习近平当局镇压“占中”,手段之蛮横、之下作,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占中”之后,“台独”也是空前高涨,国民党“九合一”选举惨败,而高涨的“台独”诉求者也是以年轻人为主。这是因为年轻人血气方刚,气血之勇压倒谋略。
在香港,镇压“占中”导致香港学联于“六四”二十五周年前夕退出泛民,拒绝再参加每年都令中共如坐针毡的“维园”纪念“六四”屠杀烛光大会——从此只求港独,不再管中国民主化的“闲事”。
学联的年轻人竟以为,可以无须中共专制瓦解这个地基,直接打造“港独”的空中楼阁。此种令人痛心的退出,当然令中共做梦都笑醒几回。中共巴不得更多的团体都起来退出“维园”,不再声援大陆的民主化。
胡平先生把此种退出归咎于香港“建制派”的阴谋,我觉得有点上纲了,这主要是年轻人的愤激情绪。胡平君又认为“港独”并不影响纪念“六四”,我觉得是有影响的——如果你不认同中国了,对“六四”还有那么情深吗?至于蔡英文纪念“六四”,我看不是因为她对“六四”有多么深情,而是因为“六四”是她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曾节明 于2016.8.21丙申丙申乙亥下午于雨阴纽约州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論壇
2018-07-30 灼見名家 專欄:灼見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 採訪:黃湘鈺 圖片: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和《旺報》於2018年6月28日假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辦「NGO與顏色革命──香港論壇」。是次論壇中,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文國權、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副總裁兼《中國時報》及《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日本時報》前主編島津洋一、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中天電視主持人陳文茜、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閻小駿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出席並發表演說。

NGO不應製造社會動盪

文國權致詞時,引述了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四海之內:東方和西方的對話》中的一段話:「現今社會唯一缺少的就是善意。善意就是以同情和體諒的負責態度對待普羅大眾。」文國權盼望所有的NGO都可以懷着「善意」,即佛家所講的「慈悲心」來善待他人,還提醒NGO不要一邊行善一邊製造社會動盪。
島津洋一在《NGO與顏色革命》此書中撕開了NGO的天使面孔,揭露了NGO作為西方霸權打手的一面:西方教會對全球政治事務無孔不入之手、「阿拉伯之春」背後有美國國務院之手、巴爾幹民眾感染愛滋病病毒背後的NGO之手……

胡志強:沒人敢開NGO的罰單

前台中市市長胡志強指出:「大部分的NGO都在西方民主國家,被指責的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共產主義國家。它挑的是俄國的麻煩、中國的麻煩,古巴也被挑麻煩。」他坦言,現在很多NGO都是「義正嚴辭」的,卻淪為「政治工具」:本來大部分都是「好人做好事」,至今NGO卻無管制,沒人敢開罰單。
談到美國指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長久以來對以色列存有偏見」而退出理事會,胡志強表示:「在沒有政府力量、沒有人有能力執行規則的狀況下,連聯合國彼此都不能相讓,『你不能罵我喔。你罵我,我就翻臉,我就走喔。』那NGO會亂成怎麼樣?」
「當年講NGO非要有自主性,財務一定要公開透明。現在你看很多NGO是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他還擔憂NGO會泛濫成災,「NGO愈來愈多,它對社會的貢獻是愈來愈亂。」
陳文茜感嘆,世界在千禧年開初就形成了一個分裂局面,「我們以為我們要迎來一個最和平的21世紀,但不是。我們迎來了一個仇恨的世紀,我們迎來了一個不斷分裂的世紀。」
「『我不認同那個,我認同這個,我看不起那個,我只看得起我自己這個。』這個世界需要愛跟包容,而愛、包容跟我們的人性某些部分是衝突的。請先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是偏狹的,每個人都是偏執的;當我們要走向人性另一部分──愛的時候,我們要經過很大的反省。你必須要把自我適可而止地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你愛你的父母,天經地義;你愛你的家人,天經地義;你愛你的故鄉,天經地義;適可而止,不要無限地擴張它,因為它會從愛變成邪惡。」
陳文茜提醒大家「要認知自我,明白每個人都是偏執的」,愛到極端就成了排他的偏執。她斥責特朗普主義,指特朗普揭竿而起的「美國再次偉大」反映了美國人民認為自己在全世界擁有特權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她還表示,正是因為美國人的貪婪,才會干擾了全世界:1929年美國自己製造了華爾街股災,造成經濟大蕭條,助長了德國、日本的軍國主義抬頭,引發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
對於NGO近年被指控變了質,陳文茜回應道,NGO本來的價值是超越認同政治,一旦走在了認同政治的路上,它跟愛與包容是完全相反的,「全世界現在正被認同政治完全瓦解。當歐美在談民主自由,它要求的容忍、尊重這些基本價值跟認同政治是有衝突的。」
她高度讚賞無國界醫生,「無國界醫生不覺得自己偉大,他沒有自我,所以他可以犧牲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把自己稱之偉大的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人,通常都是最不偉大的人,因為他自我膨脹得太大了。」
閻小駿承認21世紀確實是一個動盪的世紀,「阿拉伯之春」給那群人民帶來的是戰亂、屠殺、生命的流逝而不是民主、自由、富強。他以希特勒為例,講述高度發達的公民社會造成極權主義上台的原因,「威瑪共和國遍布全國的公民社會組織,為納粹黨提供了最好的動員機器、選舉機器,幫助希特勒構成一個跨階級的政治聯盟。這讓威瑪共和國的民主走向了滅亡,催生了極權主義。」他還指出,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談到中國為何能在動盪不安的國際環境中保持政治穩定,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張亞中:普世價值淪為政治工具

主持人尹乃菁在與談討論環節中提問:「出資者都是來自英美西方國家,打著『民主自由』的旗幟來改變你國家的體制。這樣的話,『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張亞中直言,西方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他們希望全世界都接受西方的價值,「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在解救大家」;然而,西方國家存在「惡」的一面,他們所傳達的普世價值已淪為了政治工具。「西方絕對有它良善的一面,它想把它好的東西、人文的東西傳出去。但這是個二元論:你的善是不是人家需要的善?還是你的善透過包裝來促進你國家的利益?」「當西方國家在推展顏色革命的時候,其實她是她想像中的那麼善嗎?或許她的講法是非常善的,可她背後的戰略目標到底又是什麼東西呢?我覺得這個對西方國家來講,她是沒法自圓其說的。歐洲對待難民的態度、特朗普最近的表現,其實已經是不打自招了,證明了西方在談民主、自由、人權的時候,其實有很多虛偽的東西在裏面。」
尹乃菁再追問:「NGO想要改造你成為民主自由的模式,難道民主是不對的嗎?」張亞中回應:「民主當然是個好東西。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東方人重視民享(for the people),西方人重視民治(by the people)。顏色革命、民主化浪潮反映了西方人強調民治,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但是我們看看現在的伊拉克,這麼多的難民,這完全符合你的民治啊,可是民享在哪裏?西方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於民主的熱愛,我覺得這太好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媒體製造政治矛盾

《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指出,現今媒體在報道政治事務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醒大家不要被媒體的一面之詞所蒙蔽雙眼。他指責,媒體把伊斯蘭國的國民塑造成了喜歡砍人的負面形象,又把伊拉克的薩達姆‧侯塞因、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達菲塑造成狂人,導致中東、北非國家的人民一味追求西方民主,發動了顏色革命,推翻了政府,卻敗壞了國家。他不禁感嘆:「現在這些國家的生活有比以前的好嗎?」
陳文茜也表示:「很多人本來以為社群媒體的出現是給人更多平等的機會,卻給了操縱者作假的機會,因為『付錢者萬歲』,他們都搞垮了好多個國家。」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蘇永欽 曹俊漢 李遠哲 陳文茜 張亞中..練習 誠實 回答 下列 基本 小常識 問題

【新聞稿】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2019/05/06 資料來源: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
台灣站(戰)起來,
國..一國兩制
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制憲
台灣制憲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本土陣營
人..台灣人
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政權
北京政權
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政治
政治局勢
台灣基進黨
中國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台灣方案
國民黨
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
台灣政體
台灣政體大局
市民
台灣制憲建國
台灣所面對的問題
憲法
國家
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
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
人民
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新聞稿】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2019/05/06 資料來源: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制憲基金會日前(5/4,星期六)於高雄市三民公園舉辦【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演講會首發場,超過2000餘名的高雄鄉親擠爆會場,在主持人及演講者的熱請帶動下,高聲喊出【拒絕一國兩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訴求。
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董事鄭文龍律師首先指出,本土陣營在去年年底的選舉挫敗後,士氣非常的低迷沮喪。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資政非常憂心,他認為台灣人要有志氣,不可因一次的選舉挫敗就喪失信心,所以要鼓勵大家要走出來。辜先生因此創辦制憲基金會,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努力的目標是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新北市議員何博文及高雄市前議員鄭新助、議員陳慧文等人則指出,高雄市長韓國瑜選上市長後,根本無心市政,每日只想著出國參訪。不僅高雄沒有發大財,愛河更是變得髒兮兮。現在又每日做著選總統的春秋大夢,急著當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及陳柏惟則指出,去年年底的選舉,基進黨已經嗅出異常的政治局勢,因此選戰主軸全力迎戰韓潮,選後果不其然,支持這股韓潮的背後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在民進黨敗選後,急統的力量內外夾擊,先有習近平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談話,後有國民黨一國兩制及簽訂和平協議的主張。因此。明年2020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年。基進黨基於台灣政體大局考量,決定全力輔選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陳柏維指出,高雄市民這次教訓民進黨選擇韓國瑜,卻帶來了更多的痛苦與懊悔。希望明年的總統選舉,大家一起來支持能為台灣制憲建國打拚的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
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先生指出,台灣所面對的問題不是參加一場演講會就能夠解決,很多事情是必須由我們自己親自去參與,親自去推動才能夠成功。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但現行的憲法有很大的問題。因此,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不僅是現場的鄉親,更是所有台灣鄉親的共同責任。
明年一月,台灣有個大事,就是選總統。但實際上不僅是選總統,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明年的選舉不管如何,不要忘記有許多的前輩,付出血汗及辛苦打拚、持續打拚到現在,才有今日的台灣,所以大家不要失志,只要繼續努力,勝利必定在我們手裡,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信心。所以,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辜先生最後指出,他已經為台灣打拚了半世紀,但國家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大家的事,必須藉由大家共同的努力來完成。今日大家來參加這場演講會也是大家表達支持台灣建立新的國家的心情。今日高雄首發場有這麼鄉親熱情的參加,對台灣2300萬人是非常重要的鼓勵,對我本人也是鼓勵。我們會繼續努力。

***

蘇永欽》看看我們的幫派政黨
2019/05/09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蘇永欽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

***

2019-05-03 自由時報
林濁水觀點》陳菊秘書長,言重了! 請教你的戰略是什麼?

***

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聯合報 2019-05-14 民意論壇 楊志良
(作者為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

自由

他們寧要台獨不要民主
2007-02-06 蘋果日報 孫慶餘(資深政論家)

***

固有
固有之疆域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賴清德的主權論錯了
2019/05/16 旺報 邵宗海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

【記者會】拜會卓榮泰主席 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2019/05/19
資料來源: 台灣北社

***

人民
國家
中國

2019/05/21 中國時報 黃智賢
星期評論 黃智賢》
愈炸愈強

***

人民
民主
民主程序
破壞民主
公投
民主公投
中國
中國大陸
「主權」
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國家主權
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政治魅力
權力
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

2019 05 22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曹俊漢(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
蔡英文治國五缺

***

政治鬥爭
政治人物
執政
執政黨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19 05 22 吳景欽(作者為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
蘇貞昌把法院捲入政治鬥爭

***

政治
政治理念
責任政治
責任政治理念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
行政院
行政院長
統治權力
「民主皇帝」
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
蔡英文主席
立法院
立法委員在黨意下
民主品質
憲政民主
人民
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中國時報 2019/05/22 時論廣場 名家觀點
林騰鷂
(作者為前東海大學法律系教授)
人民要的是負責制

***

政權
獨裁政權
破壞民主
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
保衛台灣的民主
國家
國家的安全
維護國家的安全
【民主防衛
對中
【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座談】台灣作為開放社會,如何抵禦敵人?──民主防衛與國家安全
2019/05/29
資料來源: 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

立法院
行政院
中國
公民
人民
民主
政府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
主權
讓渡主權,
出賣民主
讓渡主權,出賣民主
政治
政治演出
民主防衛
民主防衛機制
自由
憲政
政治議題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
公民複決
投票
投票權人

【記者會】拒絕中國併吞,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527決戰立法院
2019/05/23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主辦團體:台灣公民陣線、經濟民主連合、台灣學生聯合會、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合辦單位: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民主平台、永社、 獨立青年陣線
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

***

國民
民權
連署

政治獻金
政治操作
憲政民主
政黨協商
政黨協商的過程中,
立法院各政黨
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

【新聞稿】公投法修法,切莫敷衍了事
2019/05/27 資料來源: 台灣人權促進會

***

民眾
立委
民主
民主程序
民進黨
民主政治
國家
國家的每個人
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
全國之力,
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
台灣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
民主程序
民主原則
民眾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立委
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
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政壇

【記者會】堅持合乎民主程序的初選,搶救民進黨的靈魂!
2019/05/28
資料來源: 台灣北社

***

政府
軍公教
政治
為政治犧牲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政府護盤
被政府犧牲
人民
政府的責任
政治利益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記者會】護盤、護盤、護盤!多繳、少領、延退!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2019/05/29 資料來源: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

「公民
「公民參與」
公投
民主
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
NGO
「民主小鬧鐘」。
公民實踐者
候選
候選人
「民間公投修法聯盟」
「四季民主」
選民
社會
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
選民變公民
政府
國家
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新聞稿】野火燎原,看電影搶救公民會
2019/05/30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

主權
台灣主權
台灣主權獨立
執政
黨 執政
黨丟掉執政權
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
參選
參選總統
台灣
台灣前途
黨執政
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政治
民主政治
台灣民主政治
執政黨
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
政權
對岸政權
政治勢力
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維繫台灣生存命脈
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
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國家
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李遠哲

中研院

響應李遠哲呼籲 各界連署支持賴清德參選總統
《民報》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19-06-06

***

政府
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
論壇
社會動盪
教會
政治事務
全球政治事務
民主國家
西方民主國家
「政治工具」
政府力量
美國人民
認同政治
超越認同政治
談民主自由
那群人民
公民社會
政治聯盟
民主走向了滅亡
國家能力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
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
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中國
政治穩定
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
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政治工具
,『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
國家的利益
民主
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
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
民主化
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
呆丸哈哈哈 2019/06/12 21:35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論壇
2018-07-30 灼見名家 專欄:灼見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 採訪:黃湘鈺 圖片: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練習

努力

誠實 勇敢

簡單 扼要 明確

逐條

回答 下列 基本 普通 小常識 問題

所有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的回答

將引領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自身

開始或許可能有能力思考

開始或許可能有能力誠實

1.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

2.所謂的 台灣 中的 甚麼?

3.所謂的 台灣 中的 誰?

4.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站(戰)起來,?

5.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站(戰)起來,?!

6.甚麼是所謂的 一國兩制 中的 國?

7.所謂的 一國兩制 中的 國 是 國家 嗎?

8.甚麼是國家?

9.甚麼是國家之組構要素?

10.
該諸國家之組構要素如何運作使組構成 一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所認為應是的民主國家
?

11.甚麼是民主國家中的民主?

12.甚麼是民主中的主?

13.民主中的主是主權嗎?

14.甚麼是主權?

15.主權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16.甚麼是主權?!

17.甚麼是民主中的民?

18.民主中的民是人民嗎?

19.甚麼是人民?

20.人民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21.甚麼是人民?!

22.誰是人民?

23.誰不是人民?

24.不是人民者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25.甚麼是 不是人民者?

26.誰是 不是人民者?

27.不是人民者是政府嗎?

28.甚麼是政府?

29.政府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30.甚麼是政府?!

31.誰是政府?

32.政府是軍公教人員嗎?

33.甚麼是軍公教人員?

34.軍公教人員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35.軍公教人員 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 ?

36.軍公教人員 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是 政府?

37.政府 是 軍公教人員 或 不是 軍公教人員?

38.政府 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 ?

39.誰是政府?!

40.軍公教人員 是 政府 或 不是 政府?

41.軍公教人員 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 ?

42.誰是政府?!

43.政府 是 即是 軍公教人員 嗎?

44.誰是政府?!

45.軍公教人員 即是 政府 嗎?

46.誰是政府?!

47.甚麼是民主?

48.甚麼是所謂的 一國兩制?

49.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50.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51.甚麼是所謂制憲中的憲?

52.所謂制憲中的憲是憲法嗎?

53.甚麼是憲法?

54.甚麼條件構成憲法?

55.誰是憲法的構成條件?

56.甚麼是所謂的制憲?

57.誰得制憲?

58.誰不得制憲?

59.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 制憲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 制憲
?

60.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 制憲

不得 制憲
?

61.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制憲?

62.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

63.所謂的 台灣 中的 甚麼?!

64.所謂的 台灣 中的 誰?!

65.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制憲?!

66.
甚麼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67.
誰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68.
誰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69.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70.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 會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71.誰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72.誰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73.甚麼是所謂的 本土陣營?

74.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人?

75.所謂的 台灣人 中的 人 即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不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

76.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人 ?!

77.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

78.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79.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

80.所謂的 台灣 中的 甚麼?!

81.所謂的 台灣 中的 誰?!
82.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

83.甚麼是 政權?

84.誰得有 政權?

85.誰不得有 政權?

86.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有 政權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 政權
?

87.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 政權

不得有 政權
?
88.甚麼是民主?!

89.甚麼是主權?!

90.甚麼是所謂的 北京政權?

91.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北京政權?!

92.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93.甚麼是政治中的政?

94.甚麼是政治中的治?

95.誰得有政治中的政?

96.誰不得有政治中的政?

97.誰得有政治中的治?

98.誰不得有政治中的治?

99.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有政治中的政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政治中的政
?

100.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政治中的政

不得有政治中的政
?

101.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有政治中的治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政治中的治
?

102.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有政治中的治

不得有政治中的治
?

103.甚麼是政治?

104.甚麼是民主政治?!

105.甚麼是民主?!

106.甚麼是主權?!

107.甚麼是政治?!

108.甚麼是所謂的 政治局勢?

109.甚麼是政治?!

110.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政治局勢?!

111.
甚麼是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

112.
誰是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

113.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中的誰

民主中的民-人民
?

114.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中的誰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

115.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中的誰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16.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中的誰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17.
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基進黨
中國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台灣方案
國民黨
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
台灣政體
台灣政體大局
市民
台灣制憲建國
台灣所面對的問題
憲法
國家
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
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
人民
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

118.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基進黨
中國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台灣方案
國民黨
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
台灣政體
台灣政體大局
市民
台灣制憲建國
台灣所面對的問題
憲法
國家
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
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
人民
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

119.
甚麼是所謂的

【新聞稿】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2019/05/06 資料來源: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制憲基金會日前(5/4,星期六)於高雄市三民公園舉辦【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演講會首發場,超過2000餘名的高雄鄉親擠爆會場,在主持人及演講者的熱請帶動下,高聲喊出【拒絕一國兩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訴求。
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董事鄭文龍律師首先指出,本土陣營在去年年底的選舉挫敗後,士氣非常的低迷沮喪。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資政非常憂心,他認為台灣人要有志氣,不可因一次的選舉挫敗就喪失信心,所以要鼓勵大家要走出來。辜先生因此創辦制憲基金會,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努力的目標是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新北市議員何博文及高雄市前議員鄭新助、議員陳慧文等人則指出,高雄市長韓國瑜選上市長後,根本無心市政,每日只想著出國參訪。不僅高雄沒有發大財,愛河更是變得髒兮兮。現在又每日做著選總統的春秋大夢,急著當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及陳柏惟則指出,去年年底的選舉,基進黨已經嗅出異常的政治局勢,因此選戰主軸全力迎戰韓潮,選後果不其然,支持這股韓潮的背後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在民進黨敗選後,急統的力量內外夾擊,先有習近平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談話,後有國民黨一國兩制及簽訂和平協議的主張。因此。明年2020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年。基進黨基於台灣政體大局考量,決定全力輔選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陳柏維指出,高雄市民這次教訓民進黨選擇韓國瑜,卻帶來了更多的痛苦與懊悔。希望明年的總統選舉,大家一起來支持能為台灣制憲建國打拚的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
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先生指出,台灣所面對的問題不是參加一場演講會就能夠解決,很多事情是必須由我們自己親自去參與,親自去推動才能夠成功。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但現行的憲法有很大的問題。因此,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不僅是現場的鄉親,更是所有台灣鄉親的共同責任。
明年一月,台灣有個大事,就是選總統。但實際上不僅是選總統,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明年的選舉不管如何,不要忘記有許多的前輩,付出血汗及辛苦打拚、持續打拚到現在,才有今日的台灣,所以大家不要失志,只要繼續努力,勝利必定在我們手裡,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信心。所以,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辜先生最後指出,他已經為台灣打拚了半世紀,但國家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大家的事,必須藉由大家共同的努力來完成。今日大家來參加這場演講會也是大家表達支持台灣建立新的國家的心情。今日高雄首發場有這麼鄉親熱情的參加,對台灣2300萬人是非常重要的鼓勵,對我本人也是鼓勵。我們會繼續努力。

***

蘇永欽》看看我們的幫派政黨
2019/05/09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蘇永欽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

在五四前夕,聽到大陸領導人對全國青年做這樣的喊話,下意識地看看年曆,真是覺得不可思議。

我對政黨沒有任何偏見,「聽黨話、跟黨走」,在一定的前提下,也有它的道理。剛到德國讀書的時候,第一次進入一個在憲法上自我定位為「政黨國家」的環境,看到校園裡的同學都各有立場,幾至不相往來,還覺得很新鮮。後來有機會去參訪英國的政黨和國會,真正見識了黨鞭的權威,聽黨話、跟黨走,沒有任何人質疑其民主性。

對這兩個國家而言,民主就是政治理念大致相投的人組成政黨,通過政黨決定政策和執政人選而爭取政治權力,決策之後就必須聽黨話、跟黨走。不那麼熱中政治事務的人則只需通過投票來影響政黨,使得政黨知道如何與時俱進,在基本價值不變下做政策和人事的適度調整。政黨好比商店,黨員是店員,選民才是顧客。

美國的民主政治則強調權力的多元,政黨角色要小很多,黨紀也沒什麼作用,連政治人物改變政黨立場都不太算一回事。黨為提名人選而辦的開放式初選,竟然人人都可登記。如果有人說聽黨話、跟黨走,會被當成笑話。

所以這三種政黨制度,若以民主作前提,「聽黨話、跟黨走」還可以是一種選擇。沒有民主,就是赤裸裸的獨裁。然而,台灣呢?

我們的政黨制度,始於革命黨,而後是專制政黨。可是在逐漸民主化的過程,並沒有學到歐洲內閣制以政策和人才競爭為主軸的政黨制度,有其形而無其實,有高度選擇性的黨紀卻無黨魂,又沒有美國政黨的開放性,就形成今天這樣,很多時候更像幫派的政黨制度。

更等而下之的,則是那些以消費「反政黨文化」而浪得虛名者。始祖就是以「全民政府、清流共治」贏得政權的陳水扁,但沒有政黨的凝聚整體共識,民主最多只是許多相互矛盾的多數決的集合,怎麼可能真正共治?果然不到半年就打回幫派政黨的原形。今天那些標榜不入黨、不組黨而在網路聲量居高不下的人,真的就能治國?請他們提出可以超越所有人類民主經驗的具體辦法吧。

沒有錯,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制度也正面臨極大的困境,全球化帶來太多主權國家難以消化的問題,網際網路又顛覆了傳統黨政網路的功能,英國的兩大政黨在選民心目中的形象都已經接近崩盤,德國戰後在效能競爭上有極佳表現的小聯合政府,先是被大幅削弱競爭的大聯合政府取代,現在竟連大聯合政府實質上也已如同少數政府。美國的兩黨政治也是從茶黨的出頭,到更無厘頭的川普式民主,決策的品質江河日下。中國大陸所以敢這樣公然張揚歐威爾式的動物農莊,難道不就是因為政黨政治在西方已經走下坡?

但我還是相信,民主政治不能沒有政黨,反之亦然。也許多數國家的政黨制度都需要做較大幅度的調整,對從來沒有做好過的台灣政黨而言,這倒不失為一個認真反思的好時機。我們選民也不妨從這個角度來檢驗新一代的政治領袖,看誰能展現政黨政治最好的願景。老實說,在真正跳脫幫派政黨以前,我們憑什麼笑人家的「聽黨話,跟黨走」

***

2019-05-03 自由時報 林濁水觀點》陳菊秘書長,言重了! 請教你的戰略是什麼?

為了總統提名,兩黨居然走進了同樣的死胡同,真是不可思議;只是國民黨韓、郭兩人聲勢鼎盛,再加上社會肯定國民黨從來不是因為他展現了什麼民主精神;相對的,民進黨兩位領頭羊,比起韓、郭民眾支持度大有不如,再加上社會支持民進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民進黨的民主精神,所以很明顯的,困在同一個胡同裡,民進黨受到的傷害肯定更大。
一、黨中央不只黨務機器?陳菊要逆轉總統2016就職時對黨的定位,和蔡嗆反調嗎?
5月1日民進黨中常會,由陳菊帶頭引爆激烈的爭議。由於火爆,本來要處理的總統提名初選的日期、程序全無著落。只是這樣的發展雖然令關心民進黨能不能依民主精神運作的人憂心忡忡,但是無論如何,這卻反而符合總統及其人馬的期待。
火爆之中,總統府秘書長陳菊說了重話,她說,黨中央不只是黨務機器,應該要有戰略高度,要從贏的角度思考,如果沒有戰略、只有戰術,這樣是不行的。這指責很怪。
過去民進黨是運動型的使命政黨,所以在創黨之初一直到2000年,民進黨中央黨部的確像陳菊說的不只是黨務機器,也不只是像美國的政黨只是選舉機器而已;當年的黨中央主導價值設定、戰略舖陳、政策形成,帶動街頭運動、引領民主運動。然而到了2000年政權輪替,台灣民主進一步深化後,中央黨部的角色就迅速轉化,開始變得像總統擁有實權的民主國家一樣,中央黨部愈來愈選舉機器化,愈來愈黨務機器化了,而且在這個方向上推得最深的最遠的,不是別人,正是蔡總統。
她上台前後有幾個重大的改變:
1,修改黨章使中央政務官不再是當然黨代表,更排除中央政務官成為中常委;
2,總統制如美國,國會議長一定是國會的黨團領袖,但是蔡切斷議長和黨職的連結;
3,大量啟用社運人士取代民進黨政治人物成為國會不分區代表;
4,美國、歐洲國家的慣例是以選舉出身的議員州長成為內閣部長,在台灣這作法由民主先生李登輝總統開啟,並在2000年後進一步發展,但在馬總統時逆轉了這趨勢,到了蔡總統再繼續朝馬總統的方向上進一步深化,而儘量相排除他們成為内閣閣員,儘量從高階公務員、學者、社運人士找閣員人選;
5,甚至在一開始,強調自己不要兼黨主席。
蔡總統這些措施,除了第5項合乎民主先進國做法外,其他的有的有爭議、有的和民主國家的趨勢背道而馳,但不管怎樣,整個5項共同的精神就是要讓中央黨部的運作去政治化、黨務機器化、選舉機器化。5項加總起來,中央黨部黨務機器化、選舉機器化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任何民主國家,更不用說和過去的民進黨相比了。
在這樣大變動後,黨在所謂的「政治戰略」上的能量和影響國家政策的能力都徹底被繳械了。因此如今陳菊說黨中央不能只是黨務機器,要有戰略,到底是因為是蔡總統覺得昨非而今是,就職時推動的那一整套,總統現在要全盤推翻了,還是陳菊決心唱總統的反調?真是令人困惑極了。
二、還沒有候選人就要訂選舉戰略,陳菊是要求未出生的媽媽非得生出小孩嗎?
陳菊批評中央黨部沒有戰略,不只從蔡原先推動的中央黨部選舉機器化的政策相衝突,也和一般民主國家的政黨選舉時的運作模式產生非常詭異的扞格。
一個正常的政黨,黨的長期戰略依據基本綱領;中程依據行動綱領;短程依據競選綱領。
由於選舉必然以候選人為軸心,因此總得在總統或首相人選確定後,才可能訂出和領導人預期的施政重點以及和其風格互相貼切的選舉政綱,並進一步發展選舉戰略;美國的政黨,就是在總統選舉人選出來後的代表大會中才一併確認總統候選人和選舉綱領,然後再由候選人領導的團隊主導選舉戰略的釐定和推動。因此陳菊要求黨部還沒有産生候選人之前提出選舉戰略,實在怪得不得了,簡直是要求未出生的媽媽非得生出小孩來一樣,太不可思議了。
三、陳菊的戰略又是什麼?
陳菊政治經驗、地位都遠比卓榮泰、羅文嘉高了不只一大截,假她覺得中央黨部沒有選舉戰略,或缺少好的選舉戰略,根本不用客氣,就直接把好的戰略方向、內容是什麼告訴卓、羅兩人,指導他們完成規劃就好了,奇怪的是,現在她不這麼做,只是怪兩人沒有戰略,她是把自已的好戰略藏起來了故意不指導兩人嗎?如果她自己不夠自信提出夠好戰略,那麼以她的聲望人脈替兩個後生晚輩找來好戰略規劃者協助他們有什麼困難嗎?還是她自己根也沒有戰略,但是連她政治地位這樣高的人都想不出戰略,卻責怪兩個後輩晚生不是很不公平?
四、自己不肯說出來的事,卻逼卓、羅打前鋒去面對社會公議,這樣很好嗎?
事實上,陳菊質疑的那裡是什麼中央黨部沒有戰略的問題,路人皆知,她怪的是中央黨部為什麼不努力推動現任優先原則以排除賴清德的參選。就在陳菊這一個從總統而來的基本立場上,黨內像沒收初選、霸王條款、一直拖延到蔡民調終於勝出才辦初選、甚至無限期延後初選等等的傳聞層出不窮,蔡總統甚至還公開說,假如5人小組解決不了問題,要黨召開全代會處理。而所謂5人小組「解決不了」的意思非常明晰,就是5人小組一直做不到依現任優先原則把賴「協調」下來的意思。
總統和所有總統人馬包括陳菊的意思是那麼清楚,公開卻不肯講出來,只是讓屬於總統人馬之外卻由總統所用的比較勇的一兩個人出頭講,實在怪。
既然總統和陳菊不講現任優先,那麼卓、羅兩人知不知道總統的真正意思?當然知道,只是為了照顧黨譽就既不肯講破,又基於對民主信念的堅持也不肯讓步,於是就形成了僵局。
無論如何,總統和他的人馬深知公開主張沒收初選,自己的名譽會受到重傷,所以不講;但是沒收初選又是心中的最愛。這樣一來,當然逼賴「主動退選」最好,但是賴就是不肯,於是便要卓羅兩個後生晚輩出頭去完成這個她們心中的最愛,讓傷害由兩人完全承擔起來。換句話說,她們採取了和韓國瑜幾乎一模一樣的策略:韓一心一意要國民黨沒收初選直接徵召他,但是自己死也不肯說出「黨必須徵召我」6個字,於是使盡花招、擺盡姿態給黨中央看,出黨中央的難題,駡黨中央。
如今為了總統提名,兩黨居然走進了同樣的死胡同,真是不可思議;只是國民黨韓、郭兩人聲勢鼎盛,再加上社會肯定國民黨從來不是因為他展現了什麼民主精神;相對的,民進黨兩位領頭羊,比起韓、郭民眾支持度大有不如,再加上社會支持民進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民進黨的民主精神,所以很明顯的,困在同一個胡同裡,民進黨受到的傷害肯定更大,也因此毫無疑問的,卓羅兩人處理得肯定痛苦非常。
五、要黨中央主導戰略,又不許黨中央處理連「戰術」都不算的時程、技術性問題,陳菊太自我矛盾了。
在中常會中,令陳菊發火的頭一項是指責中央黨部怎麼可以擅自草擬初選的時程,還讓社會知道,真是膽大包天。陳菊火很大,郤火得夠怪。
一方面,社會對民進黨拖延初選時程的批評持續不斷,卓、羅壓力很大,為了讓社會釋疑,草擬時程是職責所在;另一方面,一個戰略的形成,是先有價值設定,再有戰略,然後是政策決定,之後是戰術推演,最後才是政策執行的技術面問題,現在陳菊要黨中央主導政策上游位階的戰略,但是又不許黨中央處理政策下游、戰術下游的技術面之下的時程;認為黨中央掌有極上游的戰略大權,但是極下游的技術小事卻不可以妄動,只能說真是怪中怪,真錯亂、真矛盾到了極點了。
六、2020選舉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太誇張了吧!
為什麼會這麼錯亂?她有什麼苦衷?陳菊秘書長有一句話,可能是了解她的苦衷的一個關鍵。她說她擔心這次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
太驚人了,「這次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豈不是說民進黨已經走到過去兩蔣最樂於正經八百地嚴肅地說的「亡黨亡國只此一步」的翻版?如果民進黨走到了蔣介石說的亡國亡黨邊緣,依據蔣介石的作法,就是宣布戒嚴,依蔣經國的作法就是在1978年台美斷交時發布緊急命令停止了增額立委國大的選舉。他們這樣做,依的又是西方各國的成例:面臨亡國危機,政府肯定得實施戒嚴或宣布緊急命令。
那麼台美斷交,情況真的到了頒布緊急的條件了嗎?從結果論看來,台灣既未亡國,國民黨也未亡黨,當時蔣經國是錯了。但是我們得承認,說他錯是依據結果的後見之明,並不符合當時的台灣乃至國際社會總體的氣氛。當時的氣氛,在國際上是在簽《上海公報》時,季辛吉和周恩來都認為一旦中美抗蘇聯盟成立,台灣挺不過5年,到了中美建交,號稱「最務實」從不妄想的鄧小平,甚至進一步一口咬定中國可以在1980年代解決台灣問題,完成中國統一;在國內是當時台灣上空籠罩的氛圍惡劣到稍有一點辦法的人都賣了房産移民美國,陽明山房價因此暴跌。不過,陳秘書長,還是請你回憶一下,當時國內外、台灣上下雖然失敗主義瀰漫,替國民黨舖陳了停止選舉的基礎,但是當時我們黨外人士是對台灣有信心的,也因此完全沒有辦法接受蔣經國沒收選舉的做法,後來歷史果然証明了我們才是對的,台灣不只挺過了,還走上了民主化以來經濟高速成長的大道。
陳秘書長,難道現在你真的嗅到比1978年更肅殺的氣氛了嗎?否則中美斷交也都只有讓選舉在台灣停辦一次,並沒有使選舉在台灣消失,你為什麼說2020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選舉?以致於必須入採取非常奇怪的非常措施,以致於所言所行,從民主精神上來檢驗,無處不怪。
要知道當年台美斷交是美國聯中制蘇戰略下的產物,然而今天中美關係已經全面逆轉到進入瀕臨冷戰階段,美國已經回過頭來積極拉攏台灣都有一大段時間了,你怎麼會把當前情勢看得比1978年慘,而對台灣前途失敗主義到這麼過頭的程度?你這麼悲觀的來源是由總統領導的國安團隊嗎?合理的猜想,如果事態這樣嚴重,你肯定不會不問問國安團隊,那麼國安會就真的告訴你有這麼嚴重嗎?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告訴你,那麼我要很大膽地說,這國安團隊非常沒有水準。
無論如何,要對台灣有信心,不要讓失敗主義搞得完全亂了方向,而想像出一大堆荒腔走板、矛盾百出的主張,不要想像國家處於「亡國亡黨只此一步」緊急狀態來看民進黨的總統初選,且讓初選程序走在民主大道上面,讓你曾經為他付出大半生青春,付出被關在政治牢裡代價而催生的民進黨的民主招牌重新發光。

***

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聯合報 2019-05-14 民意論壇 楊志良
(作者為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中文之妙,妙在文句相同,卻可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先從負面解讀,怒歎「中華民國如何不亡!」乃因台灣目前內外情勢與鄭成功王朝末期十分相似。鄭成功在世時勵精圖治,水師兵強馬壯,曾反攻包圍南京,但功敗垂成,返台驅逐荷蘭,據台為王。然而在鄭經、鄭克塽繼任之後,內鬥不止,國力弱化。康熙帝決心攻台,派施琅才攻下澎湖,鄭克塽隨即投降,鄭氏王朝終結。
台灣則是自解嚴後,就陷入政黨惡鬥,統獨衝突,代間對立日益嚴重,貧富擴大、社會分裂。本人於二○一二年出版《台灣大崩壞》,當時台灣已經「不婚、不生、不養、不活,年輕人沒有前景」。此書至今已印行十一刷,若干社會賢達或應讀過;為提出解方,再於二○一五年元月出版《分配正義救台灣》,該書雖未必能完全解決「四不一沒有」,但自認確能減緩台灣當前的困境。
遺憾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多年過去了,政黨也輪替了,能救台灣的分配正義,仍未在這塊土地實現,使得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加以當前執政當局,施政荒腔走板,使台灣相較中國大陸及鄰近國家更為弱化,且不斷刺激對岸,情勢緊張,被中共併吞的風險不斷升高,滅亡之日已迫在眉睫。
然而,我們就此坐以待斃、放棄反轉嗎?當然不!當然要切切急問「中華民國如何不亡?」但是機會實在不多了,首先民進黨不倒,中華民國一定亡;其次若能做到以下數點,或可救亡圖存:
一、中興首在人才,總統候選人在選前應比照歐洲先進內閣制國家,提出「影子內閣」,並獲得當事人同意,以供選民檢驗。
二、所有候選人之政見,均需提出具體財務計劃,且比照當年全民健保規劃精算二十五年(至少十年),包括實施至少二十年之影響評估。避免口號騙選票,債留子孫。
三、恢復徵兵制及實施婦女一生至少服一年社會役,全民相互扶持。
四、薪資稅可以凍結,甚至降低,但資產稅提高,專款用於支持育兒之家庭。稅賦占GDP比率至少提升至十五%以上。
五、稅賦未能提升前,各項福利措施以排富為主,讓中低收入者可持續享有基本生活各項輔助。
台灣當前政治人物,普遍且一再以民粹討好,騙取選票,以贏得一時政權,卻輸掉了整個國家。主政者沒有長遠的規劃,如何促進全民理性思辨,共創未來?唯有全民同心,選出具有能耐的執政者,建立友善互動的社會,才能使中華民國不亡,並且成為更加繁榮興盛的國家。

***

自由

他們寧要台獨不要民主
2007-02-06 蘋果日報 孫慶餘(資深政論家)

台灣民主化才十幾年,已經出現了不少妖孽;如同當年共產黨利用自由社會消滅自由一樣,台獨也在利用台灣民主消滅民主。不幸的是,台獨比共產黨更無理論基礎,憑藉一股部落主義狂熱,以及抄自國民黨政權的粗糙法西斯「戴帽術」,隨便就把每個不認同他們想法的人打成「台灣人公敵」、「賣台」,並藉此證明自己「愛台」。台灣已經被這群不學有術的人搞成一團糟了!
誰「愛台」?誰是「台灣人公敵」?要把台灣逼向戰爭、鎖國、逼向族群互鬥,只因「治國無能」,或只為滿足個人台獨狂熱的人,不是「愛台」,反是「害台」;而害台的人就是「台灣人公敵」。絕對不是獨派罵誰「台灣人公敵」,誰就變公敵。
很可能獨派正是「台灣人公敵」(因為「愛之不以其道,適足以害之」),反而被獨派胡亂栽贓的某些人才是「愛台」。在這個「愛台」只用口水證明、用戴別人紅帽表現的時代,要變成「愛台人士」未免太容易了,任何騙子都可以頃刻之間升為「愛台人士」或「台獨英雄」!(不信?請讀褚威格寫的《傅歇傳》。)
最近只因為李登輝說:「不必追求台灣獨立,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李登輝馬上搗翻了馬蜂窩,受到一群獨派大老、名嘴惡毒抹黑,羅織罪名,要十萬火急毀滅李登輝。這種「台灣勇士、民主懦夫」行徑,讓人想到了過去「只要台獨,不要民主」的海外獨派;想到他們全力打壓海外民主派與自由派,只為獨佔台灣人資源的一頁醜史。
台灣這些扁政府及某些電子媒體豢養的「市場獨派」,不過是當年「海外獨派」的劣級仿冒品而已──海外獨派還知道要「革命建國」,台灣市場獨派則只想「口水建國」;海外獨派還知道怕美國、中共,台灣市場獨派則「啥米攏免驚」!
這些獨派「否定李登輝」,同樣滑稽。他們說「李登輝毀掉了自己」,似乎李登輝就自我毀滅了;他們說「我們失去了李登輝」,似乎李登輝就從地球消失了;他們說「海外喊台獨,才會影響島內;若無海外台獨,李登輝怎會稱為『民主先生』?」似乎台灣民主還是海外台獨的貢獻。以上全都是謊言,就像回台向國民黨投降的人竟自稱是「回台和蔣經國討論國是」並搖身一變為「台獨大老」一樣(還有幾名扁政府資政、國師,都是一夕變身「台獨大老」,讓真正奉獻民主或台獨數十年的人目瞪口呆)。
如果投降派可以變大老,那當年開除投降派的彭明敏豈非成了罪人?如果獨派要靠一群投降派及當年國民黨的順民(如今的投機派)去代表,台獨豈會有什麼前途?
李登輝說他們玩「假議題」,他們竟勃然大怒、群狗亂吠,是不是因為老羞成怒?
李登輝質問:「民主化走到現在,人民卻沒有更快樂?整天都在吵假議題,搞權力鬥爭!若這樣繼續惡性循環下去,想想台灣將來會變成怎麼樣?」這才是李登輝主張「不必追求台灣獨立」的重點。
一群獨派口喊台獨,所行所為卻師法納粹法西斯及塞爾維亞米洛塞維奇;用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照妖鏡去看,「台灣人」說其實是一種「選民」說及部落主義;追求「百分之一百」台獨而拋棄眼前的國家及民主,其實是一種歷史主義迷惘。
部落一旦抬到至高無上,人民生活及各族和諧就一文不值了。

***

固有
固有之疆域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賴清德的主權論錯了
2019/05/16 旺報 邵宗海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賴清德日前到中央大學,演講「為自己寫人生的故事」,不過會上很多學生提出些敏感的政治問題。有人問,若賴有機會當總統,將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只不過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若他當選總統,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
賴的論述荒謬絕倫
但是要提醒的是:學生問的是「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回答的卻只有「論述中華民國主權」、沒有觸及「國土及兩岸關係」,而且他的「中華民國主權論」根本就是錯誤百出。雖然這個社會已經有多次指陳他的錯誤,但為了避免社會再次的觀念混淆,作者仍願把「法律層面」與「現實層面」的誤差作出澄清。
比較正確來看「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應該是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它是根據中華民國1947年公布的憲法、也是1991年之後6度修訂的《憲法增修條文》而來,但是換成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還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真的叫「荒謬絕倫」。我們從簡單邏輯的思考就可得知,「英格蘭」絕對不會被稱為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為它只是「聯合王國」或簡稱「英國」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尚有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
英國人更不會荒謬的說,稱呼「英格蘭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保守黨的決議文或英國普遍社會的認定」。國家名稱與主權認定,怎麼能夠是根據一個政黨的決議文來論述?更何況,即使有「普遍社會的認定」,在位階上也不能去比較「憲法修改」的程序。
而且學生問的內容尚有「國土及兩岸關係」,這應是在整段文句的意義上要連及前面的「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賴清德沒有回應,應是非常清楚的有關憲法本文第四條的領土條款,在《憲法增修條文》多次修訂之中,其主要內涵確是沒有被修改過。即使民進黨團在憲法增修之時,也多次提出修正憲法第四條的案子,但也在審查修憲案子時被否決。所以憲法第四條上有關「國土」的條文雖規範得模糊:「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若再論及「國土及兩岸關係」,政治複雜性更高,這也可能不是賴清德的智慧所能理解。首先,兩岸對「國土」的認定,就算有點差異,但也重複性很高,至少彼此對「國土」認定是涵蓋了兩岸,涵蓋了台灣與中國大陸。「九二共識」能在1993年讓兩岸兩會得以在新加坡這個第3國的土地上相互會晤及展開協商,就是靠著雙方都認為是在「一個中國」的「國土認定」基礎上,才得以進行。
國土認定與一個中國
如果賴清德的「國土認定」,不是兩岸認知的「一個中國」,而是台灣,那麼接下來對於「國土及兩岸關係」的問題,就只可能在「對抗」或「戰爭」中選擇了,這當然不是他那晚去中央大學演講的原來構想,所以他才選擇了跳針式的回應,正面回答了「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但刻意迴避了「國土及兩岸關係」。
但是,賴清德閃避了這次,還是沒有辦法可以完全躲開再下次的辯正。與蔡英文在民進黨總統提名人初選政見會上,或仍會觸及;但他若贏得初選,必然面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詰問,他能躲得掉嗎?

***

【記者會】拜會卓榮泰主席 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2019/05/19
資料來源:台灣北社
時間:5月20日中午12時正
地點:台灣北社(台北市青島東路5號2樓之2)
<聲明稿>
一、我們是一群本土理念的長期支持者,對民主進步黨有很深的感情與期望。引發爭議的這一波總統初選,恐會造成綠營內部永久分裂,所以決定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二、我們相信也看到主持初選的卓榮泰主席有不動搖的信念,有全力維護民進黨初選規則且堅持民主程序執行的決心。在此表達敬佩。
三、民進黨從五人小組到現在的表現,已經讓人民滿懷疑慮,民進黨形象的備受物議,是建黨以來所未有。我們之所以挺身而出,認為亡羊補牢還來得及。接下來應導正進入「公平競爭」的初選軌則。
四、希望我們的介入,能助益民進黨完成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初選程序。透過我們第三者的觀察與仲裁,能重新贏回人民的信任。我們信任民進黨,我們的任務就是證成民進黨是一個可敬且值得尊敬的民主政黨。
五、若沒有公平的選舉,以劍拔弩張形勢來看,很難奢言「團結」。沒有「團結」,沒有2020的勝利、沒有台灣、沒有未來。
六、我們微小的願望,不僅符合民進黨建黨的初衷,也是民進黨更茁壯、更能為台灣打拼的後盾。
七、民進黨加油!台灣加油!
連署人:(依姓名筆畫排列)
王美琇、余文儀、李川信、李弘祺、金恆煒、施正鋒、洪裕宏、張正修、張葉森、陳月妙、陳為祥、陳傳岳、童文薰、賀德芬、黃居正、楊其文、楊憲宏、劉志聰、蕭曉玲、賴振昌

***

人民
國家
中國

2019/05/21 中國時報 黃智賢
星期評論 黃智賢》

愈炸愈強

日本侵華時,違反人道的對重慶進行了六年的大轟炸。專揀民生地區轟炸,慘絕人寰。但這樣的轟炸,讓中國人放棄了嗎?當時的重慶,出現了一個海報:愈炸愈強。在骨肉流離,悲痛欲絕下,中國挺下去了。
從1842年,中國在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逼中國買鴉片,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後。中國,用自己的血淚,在一次次地被擊打中,學會了什麼叫做帝國主義的侵略。
你以為帝國主義,只存在20世紀前嗎?你以為,1945年二戰結束後成立的聯合國,不就是要推倒過去帝國殖民主義嗎?可是直到21世紀的現在,帝國主義,仍然血淋淋的,在地球上演。杭亭頓認為,21世紀的衝突,是文明的衝突。但世界的真相,可不會如此虛無飄渺。文明之下,仍是有著七情六慾的,活生生的各種意識形態,實質利益,你死我活的爭鬥。我吃肉,你喝湯。或是我吃肉喝湯,你跪在地上撿麵包屑。我要確保我可以永久喝酒吃肉,綾羅綢緞,飛機大炮。而我之所以可以有這樣的永久富裕,就必得靠我的未雨綢繆。
但你不可以從蹲跪的地上,站起來,跟我爭食。我的錦衣玉食,更要靠著你恆久的為我的榮華富貴流血流汗,才得以保有。
19世紀的帝國主義,依靠著工業革命和船堅炮利,戰爭奪取別人的土地,他國人民為芻狗,換來帝國主義國家的強盛。21世紀的帝國主義,在本質上,跟19世紀,沒什麼差異呢!領土,領海的爭奪,軍備競賽,外交打壓,科技轉化成經濟侵略,和以文化為外衣的洗腦式壓迫…。
把今日的新聞,比對19世紀列強從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到日本侵華的種種藉口和口水泡沫,竟然是如此的相似。科技再先進,人性其實並沒有改變。弱肉強食,巧取豪奪,才是歷久彌新,矢志不改的人類劣根性。
這一輪的世紀大戰,拿出來宣戰的理由,包括中國市場不夠開放,中國賺太多。但引用的數據,已經一再被指出,是偏頗扭曲的假數據。中國並沒有如對方指控的,賺得盆滿缽滿。比如,iPHONE扣掉進口零組件和軟體等,中國其實不過賺拿到十幾二十塊美金的組裝費。中國這40年來累積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無不是靠十幾億人民的犧牲和艱苦的忍耐,所換回來的一點點報酬。是多少披星戴月,多少千里離家,多少血汗,多少絕望,才積累的家底。而說中國市場不開放?這樣的指責,跟19世紀列強對中國的指責,何其相似?全世界各個國家,為了國家生存和人民福祉,都必須在完全開放和政策的保護和補貼中,尋找平衡點。各國的貿易攻防,彼此若有不忿,儘可以告到WTO去。韓國不願進口日本的核災食品,日本把韓國告到WTO去,WTO判決不可歸責於韓國,就是最好的案例。
但帝國主義的特徵,就是指控中國如何不符合我的意志,所以要不擇手段的,全方位的擊垮中國的一點生機。
當對手厚顏的提出,要求中國立法,以符合他國利益。更要白紙黑字寫下,他國竟然可以派員來審視監督中國各企業,國企,機關,是否按照對手國的要求改變,改變成對手喜歡的樣子。中國如果真的簽下這樣的契約,就將回到19世紀的次殖民地地位。那不是喪失尊嚴而已,不是一時對利益的讓步而已。而是容許外國決定,中國未來要怎麼活,中國的利益永久給誰。直接,毫不掩飾的,管理中國的內政和法律。而,將來任何其他國家,都可以要求比照辦理。人人都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假說中國如何不上道,於是人人都可以要求,代管中國的法律和內政。如此,國不成國,民無依託。這100多年中國的血淚之路,都白走了。這是關鍵的十字路口。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為萬世開太平,就在這關鍵的一刻。中國,挺下去。

***

人民
民主
民主程序
破壞民主
公投
民主公投
中國
中國大陸
「主權」
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國家主權
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政治魅力
權力
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

2019 05 22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曹俊漢(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

蔡英文治國五缺

觀察蔡總統對連任「捨我其誰」強烈的企圖心,評估這3年來她治國的績效,當可檢驗出是否能遂其志?基本上,下列五個空間來觀察當可看出端倪:民意投射、內政施為、兩岸關係、全球接軌與個人特質。然而五個面向之間環環相扣,任何一項都不能排他作獨立觀察。
一、民意投射:3年前蔡總統入主大位是以689萬4744票(56.12%)大勝國民黨朱立倫381萬3365票(31.04%),可見當時台灣人民對民進黨的強烈期待。但3年來,人民對蔡的政策無比失望,民調節節下滑。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民眾對蔡英文的施政作為打了不及格的55分;而且也有57%的人不滿意。用最直接的民意投射反觀蔡總統企圖心的正當性,她有著嚴重自欺欺人的跡象。
二、內政施為:蔡政府處處以民主程序口號施政,卻無不在破壞民主的遊戲規則下進行,人民看到的是不停的抗爭、示威或對立。年金改革、一例一休、能源政策等一系列的政策作為都是利用其強勢的資源而遂其志;大力宣導民主公投卻以政策反其道而行,以核養綠議題逕行對公投民意的摒棄,莫此為甚。賴清德公然挑戰蔡英文的連任訴求,便是針對九合一選舉大敗對其政策的否定。使得蔡訴求「再給我4年完成改革」毫無正當性可言。
三、兩岸關係: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但在一個全球化的21世紀時代,國家生存發展便需要政府領導人殫精竭慮地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及兩岸關係中尋找空間與契機,而非以封閉及鎖國的政策坐以待斃。當前兩岸關係對台灣生存發展的依附指數至高,但結果是僵化與冷凍。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四、全球接軌:台灣連續3年無法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這是台灣人民在健康與防疫體系上與全球無法接軌的莫大損失。這是一個全球接軌的時代,聯合國系統下具有16個專門組織,都是世界公共政策制定與推動的重要機構,透過這些管道能為台灣人民帶來巨大福祉,而3年來政府無法參加任何一個組織是國家領導人的嚴重失職。派遣部長級的人員在WHA會議門前抗議更是國家領導人的目標錯置,這些僅是雕蟲小技,無濟於事。
五、人格特質:國家領導人的政治魅力建築在能充分反映民意與需求上。德國知名社會學家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一書中曾提到,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台灣的生存發展面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領袖政治魅力是重要的,它的權威源自個人超凡的特質,這樣在民眾心中才有追隨他的忠誠。顯然蔡英文總統不具有國家領導人的政治魅力,缺少一個領袖的超凡人格特質。
從蔡英文總統3年治國出現的盲點,台灣人民該體會到他們需要何種類型的總統。

***

政治鬥爭
政治人物
執政
執政黨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19 05 22 吳景欽(作者為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

蘇貞昌把法院捲入政治鬥爭

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明定候選人對不實的選舉廣告,可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如果裁定下架,業者不配合,最高可處200萬元的怠金。如此的規定雖是在防止假新聞的散布,致影響選舉的公平性,卻嚴重傷害表達的自由及司法的獨立性。

依據《選罷法》第104條,「意圖使候選人當選或不當選,或意圖使被罷免人罷免案通過或否決者,以文字、圖畫、錄音、錄影、演講或他法,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之事,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只是這個刑罰規定,除了有證明上的困難外,也僅是種事後的究責機制,故就落選者來說,對於以不正當方式取得勝選,提起當選或選舉無效之訴,似乎較有實際意義。
只是當選或無效之訴,雖必須在1年內審理終結,但要證明散布不實資訊會影響選舉結果,實有相當的難度。故若能在選舉過程中,即能有效制止不實資訊散布,似乎是最能有效維持選舉公平的方法。
因此,在此次行政院院會所通過的修正草案,就規定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對於大眾媒體的收費廣告,認有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訊息情事,侵害其權利或影響選舉罷免結果之虞者,即可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移除內容,法院並應於3日內裁定。如果裁定廣告下架,業者不作為,可處20萬以上、200萬元以下怠金,對一直不配合者並可連續裁處怠金。
如此的規範雖可讓法院來即時防止不實資訊的散布,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對於廣告內容是否不實,就已經是個極難判斷的法條要件,更遑論如何認定因此侵害權利或影響選舉結果。故在如此不確定的法條要件下,卻要求法官必須在3日內決定,就很容易讓強勢的候選人以此為理由來打壓其他弱勢者,也將使本應被動與中立的法院,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致使已經備受質疑的司法威信再受重擊。
更糟的是,媒體業者看似無庸負起審查廣告真假的義務,但在處罰如此嚴苛,且法院審查標準可能不一之下,恐於現實上也會自我審查,甚至體察有力政黨或政治人物的臉色,而不讓某些廣告上架,就讓媒體成為一言堂,反而嚴重戕害選舉的公平與公正性。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未急於檢討施政不力的原因,卻急著制訂或修改諸多所謂防制假新聞的法規範,既是本末倒置,也在箝制台灣最該珍惜的言論與表達自由。更重要的是,主事者恐得先思考,於訊息如此多量與多元的時代,有無任何客觀標準來決定真或假?又有誰能如上帝般精準判斷與處罰呢?這些疑問絕不會因審查者是法官而有所改變。

***

政治
政治理念
責任政治
責任政治理念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
行政院
行政院長
統治權力
「民主皇帝」
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
蔡英文主席
立法院
立法委員在黨意下
民主品質
憲政民主
人民
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中國時報 2019/05/22 時論廣場 名家觀點
林騰鷂
(作者為前東海大學法律系教授)

人民要的是負責制

連日來,幾位有志總統大位的人,紛紛對憲政體制表態。有的主張內閣制,有的要總統兼閣揆制,有的則要在雙首長制下,恢復閣揆任命同意權,而就任3年民望極低的蔡英文總統,則想在畸型的雙首長制下,執意連任。可惜的是,他們都未觸及憲法核心的責任政治理念,也未體會人民真正最需要的是「負責制」。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總統可以恣意任免行政院長,行使統治權力,但卻不易被課責。因為憲法增修條文對總統課責之彈劾與罷免規定,都是要經雙機構、高門檻之決議,以致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其中,最明顯的是,蔡英文在去年敗選後,自己不下台,卻「負責」讓賴清德下台,讓蘇貞昌組敗選內閣,繼續推動《工廠管理輔導法》、《產業創新條例》、《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新經濟移民法》等敗壞財政、汙染農地,妨害青年就業、擴大貧富差距的法案。
在總統之下的行政院長,則可不經國會聽證同意,隨意任命數千位部會、國營事業、行政法人、公設財團、社團法人之首長,或敗壞國家考試制度,派用「口譯哥」之流的人物,而只要得到總統歡心,就可確保權位,享受榮華富貴。
又立法委員選區畫分不當,造成政黨選票沒能反映在國會席次分布上,也使蔡英文主席所提「國會與民意脫節的問題」,在她當選總統也全面執政3年後,一直未改善。日前立法院不理會去年765萬票反對同婚的公投結果,三讀通過同婚專法,就是顯例。又立法院常會不到7個月,也沒有針鋒相對的國家政策辯論,經常使立法委員在黨意下,可以不用認真地議事,以及負責地審議預、決算。
另縣市議員、鄉鎮民代表、村里長的選舉,並未如立法委員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而仍採複數選區一票制。在此制度下,候選人僅需討好選區中1萬、1000或100多人,就可當選為代表300多萬市民、數萬鄉鎮民、數千村里民的代表,透過地方建設工程之包攬、預算之分贓、土地之抄作等牟取私利。現時地方自治已漸淪為家族世襲或派系的囊中物,嚴重敗壞民主品質。
不管是總統制、內閣制,或是雙首長制,都是憲法學理上的抽象詞彙,也都只是實踐憲政民主的手段而己。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因此要避免陷入總統制、內閣制或雙首長制的詞彙迷思,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

政權
獨裁政權
破壞民主
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
保衛台灣的民主
國家
國家的安全
維護國家的安全
【民主防衛
對中
【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座談】台灣作為開放社會,如何抵禦敵人?──民主防衛與國家安全
2019/05/29
資料來源: 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時間:06/01(六) 上午09:30-12:30(09:00報到)
地點: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102教室(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及辛亥路交叉口,台灣大學側門入口右轉)

近年來部分媒體越漸親中,網路社群裡假訊息四處流竄;有些政客假藉「和平」之名包裝「投降」政策,更有民間團體試圖舉辦統一論壇和統一遊行,甚至邀請主張武力統一的學者來台;受到中國政府強烈影響的資源與資金,持續湧進台灣各個領域,從傳統的在中台商,到年輕世代的新創企業,甚至是政府的大樓招標,全都難以抵擋。
種種跡象很明確地顯示:台灣社會現正遭遇中國獨裁政權充滿敵意、系統性、全面性的入侵、滲透與破壞。甚至許多破壞民主的行為,譬如「宣揚威權統治的集會遊行」,更是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也因此更加難以防範與抵抗。面對這種艱難處境,我們該如何因應?如何保衛台灣的民主?如何維護國家的安全?
對於這些關鍵議題,永社與台灣制憲基金會等公民團體共同舉辦座談會,邀請各領域學者及專家分享探討,希望從【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及【假訊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這兩個議題面向提出分析與建議,作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完善相應制度、建立因應機制的參考。

主持人: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永社監事
與談人:第一場【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何澄輝/台灣基進中常委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董思齊/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第二場【假訊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林雨蒼/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曾怡碩/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作戰與資訊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共同主辦: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合辦單位:綠色逗陣、台灣社、台灣北社、台灣客社、台灣聯合國協進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台灣共生青年協會、公投護台灣聯盟、凱達格蘭基金會、新台灣國策智庫、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視覺設計:禇婉琳

***

立法院
行政院
中國
公民
人民
民主
政府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
主權
讓渡主權,
出賣民主
讓渡主權,出賣民主
政治
政治演出
民主防衛
民主防衛機制
自由
憲政
政治議題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
公民複決
投票
投票權人

【記者會】拒絕中國併吞,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527決戰立法院

2019/05/23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主辦團體:台灣公民陣線、經濟民主連合、台灣學生聯合會、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合辦單位: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民主平台、永社、 獨立青年陣線

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
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思想管控變本加厲,台灣內部的傾中勢力,藉著保守民粹勢力,張牙舞爪。
在當今中國,超過一百萬維吾爾族人被關進集中營,遭受虐待。
在當今中國,同志團體遭解散,政府大力清理網路同志社群。
在當今中國,數位獨裁體制實境上演,人民的一舉一動,政府皆記錄在案。
我們不想要被中國統治,但是台灣的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抵抗中國併吞的野心。
習近平早已定調,中國只能接受「一國兩制」的台灣。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也遙相呼應,鼓吹《和平協議》來讓渡主權,出賣民主。還有,部分台灣媒體竟然公開接受中國統戰,配合中國國家政協主席的政治演出,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背書。最為醒目的旺旺中天集團,收受中國政府補助金,背棄媒體倫理,變成中共喉舌。
面對這般情勢,推動民主防衛機制,為對中政治談判畫下紅線,刻不容緩。今年3月28日行政院院會上,蘇院長公開接受經濟民主連合的提議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將之納入行政院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的草案;條文並且明定,政治議題協議締結計畫與談判後草約審查,比照修憲程序的國會四分之三決議門檻,草約並應交付公民複決,獲全體投票權人總額過半數同意,方能正式簽署。
這個條文草案,由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這周五協商期滿,依法可進行二、三讀程序,但立法院五月底即將休會。
對此,我們將於 5月27日晚上 舉辦集會,要求各黨立委盡速完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的立法,為政治談判畫紅線!
同時,我們訴求立法禁止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收受中國政府及其相關機構之賄賂與不正利益;如屬合法正當業務往來,應申報公開,並於醒目處揭露資金來源。

***

國民
民權
連署

政治獻金
政治操作
憲政民主
政黨協商
政黨協商的過程中,
立法院各政黨
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

【新聞稿】公投法修法,切莫敷衍了事
2019/05/27 資料來源: 台灣人權促進會

5/17世界反恐同日,立法院通過同性婚姻專法,在國際媒體及國際人權組織和台灣公民社會喝采之際,去年引起大量爭議的公投法修正草案,也在同一時間逕付二讀。
這個逕付二讀的版本,大概有幾個重點,
一、增訂提案人應附具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之驗證措施。
二、主管機關審核時間延長為六十日,提案人數不足時,提案人之領銜人於三十日內補提,補提以一次為限。
三、政府機關應表示意見,該意見書提出之期間為四十五日。
四、戶政機關查對期日為六十日,
五、從公告到公民投票日的時間,延長為九十日,
六、增訂電視辯論之辦理時間與應遵行之事項。
七、固定公投日期,規定公民投票每二年舉行一次以錯開選舉年。
民間修法意見
今年二月,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公民憲政推動聯盟等團體,曾召開記者會,提出我們對於「公投法」修正的看法。
我們建議
一、審議時間拉長
二、立法院或行政院及主管機關應表示意見,公聽會並應納入多元多方意見
三、中選會的審查事項除了現行公投法第10條第二項各款事項外,尚應納入違憲疑義之審查。中選會如認為提案有違憲之虞,應向大法官聲請憲法審查。
四、公民討論及審議過程,應有更多促成公民討論審議的機制及空間。
五、正反方的宣傳及募款應該符合公平原則、公開透明,並應比照「公職人員選舉辦法」、「政治獻金法」之規範。
很遺憾的是,我們看到民間提出的意見,除了審議時間拉長、政府機關應表示意見之外,其他意見,皆未納入此次逕付二讀的修法條文之中。
「公民投票」是直接民權的展現,但我們也清楚看到,一個不公平、不嚴謹的遊戲規則,將會導致「公民投票」淪為「政治操作工具」。同時,我們也要再次強調,把「基本人權」拿來比拳頭輸贏,只會導致另一種「多數暴力」,同時也是踐踏人性尊嚴、違反國際人權公約及憲政民主之作為,應有明確的機制來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同時,在公告至投票期間,如何釐清事實及正反方主張之爭點,如何促成真正有效的討論,而非只要有錢買廣告,有人力到處發傳單的一方,就可以幾乎壟斷所有宣傳管道。這些其實都需要更細緻的設計討論機制及對話模式,納入更多方、更多元的聲音,而非淪於正反二方之選邊對立,造成社會撕裂。
連署須給身分證影本,徒增個資濫用疑慮
但此次修法,並沒有完全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修正,令人深感遺憾。甚至,還提出要求加入公投連署者,需要提交身分證正反面。我們認為這將提高公投門檻,同時增加個資被濫用之風險。如果重點是要核對是否為「死人連署」的問題,中選會大可以跟戶政機關討論,要求公投提案人應繳交可供中選會可快速核對身分之連署名冊電子檔案,而非字跡撩亂之紙本。此次修法版本,轉而要求所有幾十萬的連署人之身分證,需要繳交給在路邊請求加入連署的路人,只是徒增所有連署人之個資風險,也增加所有任何一方提案人之門檻。
我們再次呼籲在三讀之前,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應基於去年公投之各種亂象,秉持落實直接民權之精神,確實修正「公投法」的不足之處,而非僅基於明年選舉考量,敷衍了事。

***

民眾
立委
民主
民主程序
民進黨
民主政治
國家
國家的每個人
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
全國之力,
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
台灣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
民主程序
民主原則
民眾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立委
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
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政壇

【記者會】堅持合乎民主程序的初選,搶救民進黨的靈魂!
2019/05/28
資料來源: 台灣北社

民主政治在一個國家是否可以永續施行,最重要的機制是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但是,我們非常痛心的看到這次民進黨的總統初選過程,竟然退化回到威權人治時代!悍然不顧原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我們依然期待民進黨中執會今天會懸崖勒馬,讓這個初選可以在「公平競爭」原則下完成。所以,我們邀請關心初選的夥伴們再度來到民進黨中央黨部,要求民進黨的中執委依照黨內已行之有年的辦法,在沒有明確對手的情況下,採「黨內互比式」,並以中華電信前一年的市話黃頁為民調母體。
再度提醒民進黨中執會諸君,如果你們一意「寧可犧牲民進黨」明目張膽霸凌黨魂,決意要用集體的邪惡力量繼續「連署」破壞初選制度的「決議」,那麼我們也只能被迫發動全國「割綠委」運動,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再強調一次:我們說到、做到,絕不虛言恫嚇。

***

政府
軍公教
政治
為政治犧牲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政府護盤
被政府犧牲
人民
政府的責任
政治利益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記者會】護盤、護盤、護盤!多繳、少領、延退!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2019/05/29 資料來源: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政府又拿軍公教勞的退休金護盤了。問題是,政府護盤之後,軍公教勞有沒有得到好處?還是莫名其妙被政府犧牲?
為了讓你我的老年生活不陷入貧困,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與陳學聖委員、曾銘宗委員、費鴻泰委員、賴士葆委員邀請您一同關心這個議題。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時間:108年5月31日(星期五)上午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3會議室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成員:
新竹縣教師會、台北企業總工會、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雙北教育產業工會、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師會、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

「公民
「公民參與」
公投
民主
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
NGO
「民主小鬧鐘」。
公民實踐者
候選
候選人
「民間公投修法聯盟」
「四季民主」
選民
社會
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
選民變公民
政府
國家
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新聞稿】野火燎原,看電影搶救公民會
2019/05/30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長期關心台灣「公民參與」機制與法治建構,近年積極推動公投修法的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將於六月四至至七日舉辦四場命名為「野火燎原—公民影展」,只要捐款三千就贈送四場套票,可以欣賞坎城、威尼斯、奧斯卡等大獎電影。但是由於受制宣傳通路,還有一百套尚待各界認購,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公民參與是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的基礎工作,看似冷門很難引發共鳴,但是影響卻深遠,希望各界共先盛舉支持組織永續發展。
四部電影分別是:六月四日播出「衝突的一天」,內容是描述25位各自不同信仰、種族與政治傾向的人,被關在一台鎮暴車內,被迫體驗穆斯林兄弟會臨時政府被軍方推翻反撲的一天,凸顯茉莉花革命迅速凋零的反諷與弔詭。六月五日播出「你只欠我一個道歉」,描寫貝魯特巷弄內一根水管破裂,竟然蔓延到法庭大戰與街頭抗爭,甚至驚動總統出來平息怒火。探討意識與族群仇恨,如此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六月六日「我想有個家」,只要看過都會哭到斷腸淚流雨下的電影,這是紀錄敘利亞黑戶男孩如何從夾縫中生存,控告父母只生不養只是最後手段,這部播出之後還震驚坎城影展和聯合國的作品,非看不可。最後一場閉幕片,六月七日播出「太陽之女」,今年三月終於被徹底殲滅的伊斯蘭國ISIS政權,近年來荼毒中東各地,看片中英勇的庫德女戰士逃脫性奴的命運,武力集結力退恐怖份子,找回家人贏回希望。
公民會是一個平台型組織,集結各界關心公民參與的NGO工作者,成立雖然只有三年卻催生「台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促成「公園生態分級」。催生「台北市NPO聚落」,提供公民團體優質辦公活動空間。催生銀髮族智囊團「元老院」成立、促成「調解委員會」多元化與催生「民主小鬧鐘」。出版「改變—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同時耗時兩年完成「全國各縣市公民參與調查報告書」,並巡迴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六都,集合關心議員、公民團體、學者與官員,舉辦「公民參與願景座談」精進與優化地方公民參與制度與法規,2018縣市長選舉,呼籲候選人支持公民參與政策。成員並參與澎湖、金門反博弈公投成功。2018公投後,舉辦公民團體看公投大選記者會,緊接抗議中選會修法記者會、赴監察院糾舉中選會。更重要集結關心公投的公民團體成立了「民間公投修法聯盟」,完成民間版公投修法版本。近日更結合有理念市議員催生「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目前每雙週發行「四季民主」電子報。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公民會期待讓每個「選民」成為強大「公民」,一同打造以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實踐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理事長何宗勳主辦單位表示,四部電影在西門町真善美戲院包廳演出,晚上七點整播映。同時每場映後還有簡短座談,邀請:紀政(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本會榮譽理事長)、王幼玲(監察委員)、陳曼麗(立法委員)、馮光遠(作家、時事評論者)、紀惠容(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魏千峯(人權律師)、苗博雅(台北市議員)、唐峰正(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與許善德(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庫德裔助理研究員)擔任與談。同時四部電影搭配精緻餐盒、贈品和美妙山咖啡,讓參與者五感飽足收穫滿載。有興趣朋請洽「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

主權
台灣主權
台灣主權獨立
執政
黨 執政
黨丟掉執政權
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
參選
參選總統
台灣
台灣前途
黨執政
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政治
民主政治
台灣民主政治
執政黨
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
政權
對岸政權
政治勢力
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維繫台灣生存命脈
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
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國家
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李遠哲

中研院

響應李遠哲呼籲 各界連署支持賴清德參選總統
《民報》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19-06-06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憂心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將使台灣前途蒙上陰影。他為此發起連署,誠摯呼籲民主進步黨黨員以及全國同胞奔相走告,堅定支持賴清德,讓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維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進而力抗中共武統和一國兩制的欺壓。

連署行動目前已獲數百位各界人士支持(名單如附件,持續增加中)。

李遠哲連署聲明全文如下:

在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我們對民主進步黨及全國同胞的懇切呼籲
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正進行二0二0年總統大選的黨內初選。我們對台灣民主政治的活躍 ,樂觀其成;但對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的初選,我們有萬分懇切的呼籲。
二0一八年九合一期中選舉,民主進步黨大敗。執政僅兩年半的蔡總統,在民意大規模反彈下 ,竟使民主進步黨丟掉半壁江山。
我們仔細檢視民主進步黨敗選原因,發覺到了二0二0年大選時,這些敗選原因大多原封不動 ,依然存在。再檢視敗選後蔡總統的作為,除不斷下鄉、到處拜廟之外,諸多處置明目張膽,恣意妄為,既不謙卑,也不溝通,已使廣大民眾失去支持熱情。蔡總統在初選中的表現,更已使民主進步黨形象受到重創。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民眾對改善生計和生存環境的期望不得滿足,因此民怨很大;對岸政權又公然提出「一國兩制」的召喚,台灣內部已有不同政治勢力,不畏譏評,無視骨節,公然唱和;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民主進步黨初選辦法和時程於三月公佈後,一改再改。賴清德堂堂正正登記參與,竟被汙蔑為突襲。民調方法與對比對象原皆明載初選辦法,卻遷就一方勢力,中途更改。賴清德提出贏的策略 ,百般退讓,竟被指為羞辱對手;面對諸多橫逆,賴清德不屈不撓,其用心端在維繫台灣生存命脈之一念。
賴清德從政二十三年,歷練完整、政聲卓著、誠信厚重、穩健踏實,最難能可貴的是,對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誠屬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二0二0年總統大選的最佳人選。
基於以上認知,我們誠摯呼籲民主進步黨黨員以及全國同胞奔相走告,有志一同,堅定支持賴清德,讓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維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進而力抗中共武統和一國兩制的欺壓,以維繫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最高價值。

連署名單:(持續增加中)
刁明華 美國大學退休教授
元山妙子 日本元山醫院院長
方宗益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紹英 日本台灣同鄉會會長
王文賢 西雅圖台僑企業家
王伯仁 民報專欄作家
王明哲 本土音樂工作者
王政卿 紐約醫學院教授
王秋森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名譽教授
王美幸 藝術工作者專業畫家
王家明 羅東聖母醫院醫師
王泰和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會長
王泰澤 辛辛那提大學 OLLI 台灣歷史課程主持人
王國華 ABC牙醫顧問醫師
王國照 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王梅鳯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王惠珠 高醫大顧問醫師
王華恭 恩主公醫院內科部感染專科主任
王愛蘭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世委會主委
王義郎 第一名店董事長
王運近 水電工程公司董事長
王興耀 高雄醫學大學前精神科主任
朱孟庠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副執行長
江文基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江明信 北美台灣總商會副會長
江國華 奇美醫胸腔內科
池明仁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余文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余函遇 前加拿大台商會理事
吳和甫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吳松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院長
吳英偉 吳英偉診所負責醫師
吳國揚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吳隆傑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理監事
吳瑞北 台大電機系前主任
吳銘斌 奇美醫學中心科主任
吳澧培 前總統府資政
吳豐山 前自立晚報社長
呂月霞 前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會長
李川信 台灣北社社長
李元武 前宜蘭縣藥師公會理事長
李木通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李世隆 高醫醫學系校友會理事
李弘祺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李旭登 FAPA前中常委/芝加哥前FAPA分會會長
李汝城 紐約台灣會館前理事長
李明信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李建畿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前理事長
李後進 台灣南極學會前秘書長
李界木 前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
李席舟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李清根 退休化學博士
李雪玟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聲樂系教授
李博仁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李毓芹 汐止國泰醫院院長
李筱峰 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學圖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沈信彥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會長
周一鳴 義大醫院學術副院長
周松男 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
周昭亮 民進黨西雅圖主委
周振英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會長
周崇德 908台灣國 總會長
周淑韻 南加州柑縣資深郵局人員
周朝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水泉 前台北市議員、政治受難者
林再興 成功大學教授
林明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金虎 林金虎診所醫師
林俊傑 高醫校友總會 秘書長
林俊堤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林勁甫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林柏均 貿易公司董事長
林美里 美國台灣之友會創會會長
林息霜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董事
林祐平 企業經營管理(路易斯安那州)
林健次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林參天 台東縣議員
林清祥 東海大學退休副教授
林勝利 前國大代表
林富文 陳文成基金會創會會長
林逸民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林翠芳 企業經營管理(路易斯安那州)
林銀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校長
林銘新 俄勒岡州前美國 cmtinc.com CEO
林慧禎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薬劑師
林聰悟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河合惠美 東京日台交流會代表理事
邱一峰 律師
邱一清 退休化學博士
邱垂亮 前國策顧問,昆斯蘭大學教授
邱萬土 前澳洲台灣同鄉會會長
金恆煒 專欄作家
施正鋒 東華大學教授
施並錫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施純如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副會長
施興國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施鴻銘 扁聯會秘書長
柯好美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會員
柯美珠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柯耀宗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前會長
洪玉珠 崇仁醫專退休校長
洪珠美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洪清森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洪清順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前會長
洪博學 專欄作家
胡頌二 加拿大民進黨主委
殷振添 達仁外科診所医師
翁世俊 大社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翁偉哲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
翁壽男 退休化學博士
馬隆祥 大華牙醫診所負責人
高大成 台中開業醫師、法醫
高華山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高寛弘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長老
高輝陽 大阪國際大學名譽教授
商文義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康伶星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前會長
張正修 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
張宗達 向安診所院長
張建國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張復聚 高雄市嘉美診所
張葉森 台灣社社長
張銘峰 台南新樓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任
張澄溫 張澄溫小兒科診所
張璨鍙 前台南市長
張豐藤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
梁信忠 前英國台灣協會會長
莊秋雄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前主席
莊勝津 民進黨美西黨部前執行委員
莊靜娜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許允棟 紐西蘭台僑協會創會會長
許世楷 前駐日大使
許瑞峯 前國大代表
郭正典 扁聯會理事長
郭明隆 新泰綜合醫院院長
郭長豐 衞福部台北醫院副院長
郭俊貞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院長
郭陳優美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理事長
郭進榮 奇美醫學中心教師培育中心主任
郭漢崇 泌尿科教授
陳小翠 VCU電腦碩士
陳天令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前會長
陳天隆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會長
陳文憲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陳世雄 明道大學前校長
陳永興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陳立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顧問醫師
陳至興 台杏基金會董事長
陳沛仁 陳沛仁家醫科診所負責人
陳明恭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前理事
陳明真 前立法委員
陳垣洋 美國普恩科技總裁
陳帝佑 彰化師大教授
陳建銘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會長
陳政宏 惠川醫院院長
陳昭姿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發言人
陳昭惠 東海大學退休教授
陳炯泰 建設公司董事長
陳啓德 信怡牙醫診所負責醫師
陳淑敏 加拿大婦女會理事
陳淮崇 華府台灣同鄉會創會會長
陳烱鳴 育心診所醫師
陳勝凱 高雄醫學大學 骨科顧問醫師
陳博文 旅澳醫師
陳雅惠 奇美醫學中心,牙髓病科主任
陳順勝 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
陳義志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陳達銘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前會長
陳榮基 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
陳福文 台中前市議員
陳肇真 成大醫院外科醫師
陳銘堯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理事
陳蕙詩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理事長
陳錫南 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
陳優芬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理事長
陳寶月 陳文成基金會創設人
黄鴻展 亞特蘭大同鄉會副會長
彭百顯 前南投縣長
彭明敏 前總統府資政.建國會創立人
曾光雄 紐約市牙醫醫療器材公司董事長
曾伯誠 進口商總經理
曾伯聰 前新州中美醫學會長、福爾摩沙醫學會長
曾勁元 珍寶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
曾南茜 退休敎師
曾恆利 俄州首府大學及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終身職退休教授)
曾淑薰 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曾陽川 美國加州開業醫師
曾憲政 逢甲大學退休教授
游文治 游文治精神科診所
游盈隆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
游泰慶 日本守谷眼科皮膚科醫院院長
程正德 李登輝之友會基隆分會會長
賀德芬 台大法律系名譽教授
黃仁安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董事長
黃及時 美國報社董事長
黃文龍 台灣醫界聯盟高雄分會前秘書長
黃立宏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副秘書長
黃育旗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秘書長
黃邦男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黃邦雄 前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會長
黃東昇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總召集人
黃冠群 前沙加緬度FAPA分會秘書長
黃春明 鄉土作家
黃昭展 企業家
黃美琇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黃美惠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黃貞文 台大經濟系 美國華府財經人士
黃海富 企業家
黃祖源 雲林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
黃敏生 彰化曉陽眼科院長
黃勝雄 前花蓮門諾醫院院長
黃越宏 法治時報社長
黃經學 日本豐田齒科醫院
黃嘉道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教授
黃漠見 FAPA沙加緬度分會會長
黃福氣 壓縮機進口公司董事長
黃慶鍾 芝加哥前台灣同鄉會及醫師會會長
楊玉麟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前會長
楊成錦 台大醫學院外科退休的老醫師
楊次雄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楊其文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楊忠和 前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校長
楊欣晉 FAPA前中常委/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院士
楊淑齡 中醫師
楊超陽 加拿大民進黨前主委
楊順惠 補教數學名師
楊黃美幸 陳文成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憲宏 台灣關懷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
楊靜華 前南投縣縣議員
楊懷卿 楊懷卿耳鼻喉科診所
溫美紅 小兒科醫師
葉秀卿 PSA發明者王敏昌的夫人
葉柏祥 《望春風週報》總編輯
葉哲夫 旅日醫師
頌彦(何)守眞 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長
廖弘淼 眼科醫師
廖淑如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代表
劉永斌 行政院客委會前副主委
劉志聰 民報總編輯
劉炯錫 國立台東大學教授
劉重義 台灣民族同盟總召集人
劉真真 西雅圖清風新庄董事長
劉惠麗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劉景寬 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劉敬文 福爾摩鯊會社社長
蔡米山 前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
蔡尚穎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
蔡明法 台灣自治基金會主席
蔡明峰 《台灣海外網》創辦人
蔡明訓 前亞洲航空公司董事長
蔡明憲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蔡炳煌 文中皮膚科診所
蔡琳達 洛杉磯救扁聯盟理事
蔡瑞芳 眼科醫師
蔡榮聰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蔡慧香 《台灣e新聞》主編
蔡篤堅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理事長
蔡龍居 羅東聖母醫院醫師
蔡蘇秋金 市議員
鄭天助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前會長
鄭文龍 台灣陪審團協會創會理事長
鄭邦鎮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院長
鄭岳峰 鄭岳峰婦產科診所(院長)
鄭國彬 前FAPA全美區域委員
鄭欽仁 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
鄭新助 高雄議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鄭瑞雄 羅東聖母醫院病理科主任
鄭義和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
黎國棟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區域總監
盧月鉛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創會會長
盧世祥 媒體主筆專欄作家
盧孝治 台灣國際文化秘書長
盧秀鳳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會長
蕭永達 前高雄市議員
蕭東賢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創會會長
蕭悧悧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理事長
蕭福增 和平醫院牙醫師退休
蕭曉玲 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
蕭錫惠 民進黨美東黨部評議委員
賴玉珍 日本台灣僑務諮詢委員
賴秀穗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名譽教授
賴思成 科技公司研發處經理
賴碧良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賴麗華 國立高科技大學教授
戴正德 中山醫大講座教授
謝世憲 高苑科技大學校務研究中心主任
謝臥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副教授
謝金河 加油站董事長
謝偉群 前歐洲台灣協會理事長
謝淑卿 台灣人教授協會密西根分會前會長
謝榮進 舊金山 灣區台灣商會前會長
韓明榮 北港諸元醫院院長
簡朝樹 美國「台灣公論報」前發行人
藍傳盛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
闕杏芬 台灣教師聯盟前財務長
顏千鶴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長老
顏大翔 顏大翔內科診所 負責醫師
顏正杰 愛林診所
顏真賢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會長
顔淑華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羅仁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總會議長
蘇明掦 高雄醫學院眼科
蘇振明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退休教授
蘇淑玲 前波士頓同鄉會會長
蘇景源 高雄醫學院主治醫師
蘇慶龍 加拿大民進黨前主委
龔明聰 長照機構負責人
楊貴運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創會會長 加州大學退休教授
林光義 陳定南基金會董事長
林柏堂 聯貿發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政府
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
論壇
社會動盪
教會
政治事務
全球政治事務
民主國家
西方民主國家
「政治工具」
政府力量
美國人民
認同政治
超越認同政治
談民主自由
那群人民
公民社會
政治聯盟
民主走向了滅亡
國家能力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
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
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中國
政治穩定
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
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政治工具
,『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
國家的利益
民主
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
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
民主化
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
呆丸哈哈哈 2019/06/12 21:35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論壇
2018-07-30 灼見名家 專欄:灼見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 採訪:黃湘鈺 圖片: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和《旺報》於2018年6月28日假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辦「NGO與顏色革命──香港論壇」。是次論壇中,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文國權、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副總裁兼《中國時報》及《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日本時報》前主編島津洋一、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中天電視主持人陳文茜、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閻小駿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出席並發表演說。
NGO不應製造社會動盪
文國權致詞時,引述了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四海之內:東方和西方的對話》中的一段話:「現今社會唯一缺少的就是善意。善意就是以同情和體諒的負責態度對待普羅大眾。」文國權盼望所有的NGO都可以懷着「善意」,即佛家所講的「慈悲心」來善待他人,還提醒NGO不要一邊行善一邊製造社會動盪。
島津洋一在《NGO與顏色革命》此書中撕開了NGO的天使面孔,揭露了NGO作為西方霸權打手的一面:西方教會對全球政治事務無孔不入之手、「阿拉伯之春」背後有美國國務院之手、巴爾幹民眾感染愛滋病病毒背後的NGO之手……
胡志強:沒人敢開NGO的罰單
前台中市市長胡志強指出:「大部分的NGO都在西方民主國家,被指責的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共產主義國家。它挑的是俄國的麻煩、中國的麻煩,古巴也被挑麻煩。」他坦言,現在很多NGO都是「義正嚴辭」的,卻淪為「政治工具」:本來大部分都是「好人做好事」,至今NGO卻無管制,沒人敢開罰單。
談到美國指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長久以來對以色列存有偏見」而退出理事會,胡志強表示:「在沒有政府力量、沒有人有能力執行規則的狀況下,連聯合國彼此都不能相讓,『你不能罵我喔。你罵我,我就翻臉,我就走喔。』那NGO會亂成怎麼樣?」
「當年講NGO非要有自主性,財務一定要公開透明。現在你看很多NGO是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他還擔憂NGO會泛濫成災,「NGO愈來愈多,它對社會的貢獻是愈來愈亂。」
陳文茜感嘆,世界在千禧年開初就形成了一個分裂局面,「我們以為我們要迎來一個最和平的21世紀,但不是。我們迎來了一個仇恨的世紀,我們迎來了一個不斷分裂的世紀。」
「『我不認同那個,我認同這個,我看不起那個,我只看得起我自己這個。』這個世界需要愛跟包容,而愛、包容跟我們的人性某些部分是衝突的。請先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是偏狹的,每個人都是偏執的;當我們要走向人性另一部分──愛的時候,我們要經過很大的反省。你必須要把自我適可而止地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你愛你的父母,天經地義;你愛你的家人,天經地義;你愛你的故鄉,天經地義;適可而止,不要無限地擴張它,因為它會從愛變成邪惡。」
陳文茜提醒大家「要認知自我,明白每個人都是偏執的」,愛到極端就成了排他的偏執。她斥責特朗普主義,指特朗普揭竿而起的「美國再次偉大」反映了美國人民認為自己在全世界擁有特權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她還表示,正是因為美國人的貪婪,才會干擾了全世界:1929年美國自己製造了華爾街股災,造成經濟大蕭條,助長了德國、日本的軍國主義抬頭,引發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
對於NGO近年被指控變了質,陳文茜回應道,NGO本來的價值是超越認同政治,一旦走在了認同政治的路上,它跟愛與包容是完全相反的,「全世界現在正被認同政治完全瓦解。當歐美在談民主自由,它要求的容忍、尊重這些基本價值跟認同政治是有衝突的。」
她高度讚賞無國界醫生,「無國界醫生不覺得自己偉大,他沒有自我,所以他可以犧牲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把自己稱之偉大的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人,通常都是最不偉大的人,因為他自我膨脹得太大了。」
閻小駿承認21世紀確實是一個動盪的世紀,「阿拉伯之春」給那群人民帶來的是戰亂、屠殺、生命的流逝而不是民主、自由、富強。他以希特勒為例,講述高度發達的公民社會造成極權主義上台的原因,「威瑪共和國遍布全國的公民社會組織,為納粹黨提供了最好的動員機器、選舉機器,幫助希特勒構成一個跨階級的政治聯盟。這讓威瑪共和國的民主走向了滅亡,催生了極權主義。」他還指出,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談到中國為何能在動盪不安的國際環境中保持政治穩定,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張亞中:普世價值淪為政治工具
主持人尹乃菁在與談討論環節中提問:「出資者都是來自英美西方國家,打著『民主自由』的旗幟來改變你國家的體制。這樣的話,『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張亞中直言,西方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他們希望全世界都接受西方的價值,「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在解救大家」;然而,西方國家存在「惡」的一面,他們所傳達的普世價值已淪為了政治工具。「西方絕對有它良善的一面,它想把它好的東西、人文的東西傳出去。但這是個二元論:你的善是不是人家需要的善?還是你的善透過包裝來促進你國家的利益?」「當西方國家在推展顏色革命的時候,其實她是她想像中的那麼善嗎?或許她的講法是非常善的,可她背後的戰略目標到底又是什麼東西呢?我覺得這個對西方國家來講,她是沒法自圓其說的。歐洲對待難民的態度、特朗普最近的表現,其實已經是不打自招了,證明了西方在談民主、自由、人權的時候,其實有很多虛偽的東西在裏面。」
尹乃菁再追問:「NGO想要改造你成為民主自由的模式,難道民主是不對的嗎?」張亞中回應:「民主當然是個好東西。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東方人重視民享(for the people),西方人重視民治(by the people)。顏色革命、民主化浪潮反映了西方人強調民治,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但是我們看看現在的伊拉克,這麼多的難民,這完全符合你的民治啊,可是民享在哪裏?西方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於民主的熱愛,我覺得這太好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媒體製造政治矛盾
《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指出,現今媒體在報道政治事務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醒大家不要被媒體的一面之詞所蒙蔽雙眼。他指責,媒體把伊斯蘭國的國民塑造成了喜歡砍人的負面形象,又把伊拉克的薩達姆‧侯塞因、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達菲塑造成狂人,導致中東、北非國家的人民一味追求西方民主,發動了顏色革命,推翻了政府,卻敗壞了國家。他不禁感嘆:「現在這些國家的生活有比以前的好嗎?」陳文茜也表示:「很多人本來以為社群媒體的出現是給人更多平等的機會,卻給了操縱者作假的機會,因為『付錢者萬歲』,他們都搞垮了好多個國家。」
?

120.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新聞稿】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2019/05/06 資料來源: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制憲基金會日前(5/4,星期六)於高雄市三民公園舉辦【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演講會首發場,超過2000餘名的高雄鄉親擠爆會場,在主持人及演講者的熱請帶動下,高聲喊出【拒絕一國兩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訴求。
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董事鄭文龍律師首先指出,本土陣營在去年年底的選舉挫敗後,士氣非常的低迷沮喪。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資政非常憂心,他認為台灣人要有志氣,不可因一次的選舉挫敗就喪失信心,所以要鼓勵大家要走出來。辜先生因此創辦制憲基金會,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努力的目標是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新北市議員何博文及高雄市前議員鄭新助、議員陳慧文等人則指出,高雄市長韓國瑜選上市長後,根本無心市政,每日只想著出國參訪。不僅高雄沒有發大財,愛河更是變得髒兮兮。現在又每日做著選總統的春秋大夢,急著當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及陳柏惟則指出,去年年底的選舉,基進黨已經嗅出異常的政治局勢,因此選戰主軸全力迎戰韓潮,選後果不其然,支持這股韓潮的背後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在民進黨敗選後,急統的力量內外夾擊,先有習近平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談話,後有國民黨一國兩制及簽訂和平協議的主張。因此。明年2020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年。基進黨基於台灣政體大局考量,決定全力輔選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陳柏維指出,高雄市民這次教訓民進黨選擇韓國瑜,卻帶來了更多的痛苦與懊悔。希望明年的總統選舉,大家一起來支持能為台灣制憲建國打拚的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
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先生指出,台灣所面對的問題不是參加一場演講會就能夠解決,很多事情是必須由我們自己親自去參與,親自去推動才能夠成功。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但現行的憲法有很大的問題。因此,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不僅是現場的鄉親,更是所有台灣鄉親的共同責任。
明年一月,台灣有個大事,就是選總統。但實際上不僅是選總統,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明年的選舉不管如何,不要忘記有許多的前輩,付出血汗及辛苦打拚、持續打拚到現在,才有今日的台灣,所以大家不要失志,只要繼續努力,勝利必定在我們手裡,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信心。所以,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辜先生最後指出,他已經為台灣打拚了半世紀,但國家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大家的事,必須藉由大家共同的努力來完成。今日大家來參加這場演講會也是大家表達支持台灣建立新的國家的心情。今日高雄首發場有這麼鄉親熱情的參加,對台灣2300萬人是非常重要的鼓勵,對我本人也是鼓勵。我們會繼續努力。

***

蘇永欽》看看我們的幫派政黨
2019/05/09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蘇永欽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

在五四前夕,聽到大陸領導人對全國青年做這樣的喊話,下意識地看看年曆,真是覺得不可思議。

我對政黨沒有任何偏見,「聽黨話、跟黨走」,在一定的前提下,也有它的道理。剛到德國讀書的時候,第一次進入一個在憲法上自我定位為「政黨國家」的環境,看到校園裡的同學都各有立場,幾至不相往來,還覺得很新鮮。後來有機會去參訪英國的政黨和國會,真正見識了黨鞭的權威,聽黨話、跟黨走,沒有任何人質疑其民主性。

對這兩個國家而言,民主就是政治理念大致相投的人組成政黨,通過政黨決定政策和執政人選而爭取政治權力,決策之後就必須聽黨話、跟黨走。不那麼熱中政治事務的人則只需通過投票來影響政黨,使得政黨知道如何與時俱進,在基本價值不變下做政策和人事的適度調整。政黨好比商店,黨員是店員,選民才是顧客。

美國的民主政治則強調權力的多元,政黨角色要小很多,黨紀也沒什麼作用,連政治人物改變政黨立場都不太算一回事。黨為提名人選而辦的開放式初選,竟然人人都可登記。如果有人說聽黨話、跟黨走,會被當成笑話。

所以這三種政黨制度,若以民主作前提,「聽黨話、跟黨走」還可以是一種選擇。沒有民主,就是赤裸裸的獨裁。然而,台灣呢?

我們的政黨制度,始於革命黨,而後是專制政黨。可是在逐漸民主化的過程,並沒有學到歐洲內閣制以政策和人才競爭為主軸的政黨制度,有其形而無其實,有高度選擇性的黨紀卻無黨魂,又沒有美國政黨的開放性,就形成今天這樣,很多時候更像幫派的政黨制度。

更等而下之的,則是那些以消費「反政黨文化」而浪得虛名者。始祖就是以「全民政府、清流共治」贏得政權的陳水扁,但沒有政黨的凝聚整體共識,民主最多只是許多相互矛盾的多數決的集合,怎麼可能真正共治?果然不到半年就打回幫派政黨的原形。今天那些標榜不入黨、不組黨而在網路聲量居高不下的人,真的就能治國?請他們提出可以超越所有人類民主經驗的具體辦法吧。

沒有錯,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制度也正面臨極大的困境,全球化帶來太多主權國家難以消化的問題,網際網路又顛覆了傳統黨政網路的功能,英國的兩大政黨在選民心目中的形象都已經接近崩盤,德國戰後在效能競爭上有極佳表現的小聯合政府,先是被大幅削弱競爭的大聯合政府取代,現在竟連大聯合政府實質上也已如同少數政府。美國的兩黨政治也是從茶黨的出頭,到更無厘頭的川普式民主,決策的品質江河日下。中國大陸所以敢這樣公然張揚歐威爾式的動物農莊,難道不就是因為政黨政治在西方已經走下坡?

但我還是相信,民主政治不能沒有政黨,反之亦然。也許多數國家的政黨制度都需要做較大幅度的調整,對從來沒有做好過的台灣政黨而言,這倒不失為一個認真反思的好時機。我們選民也不妨從這個角度來檢驗新一代的政治領袖,看誰能展現政黨政治最好的願景。老實說,在真正跳脫幫派政黨以前,我們憑什麼笑人家的「聽黨話,跟黨走」

***

2019-05-03 自由時報 林濁水觀點》陳菊秘書長,言重了! 請教你的戰略是什麼?

為了總統提名,兩黨居然走進了同樣的死胡同,真是不可思議;只是國民黨韓、郭兩人聲勢鼎盛,再加上社會肯定國民黨從來不是因為他展現了什麼民主精神;相對的,民進黨兩位領頭羊,比起韓、郭民眾支持度大有不如,再加上社會支持民進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民進黨的民主精神,所以很明顯的,困在同一個胡同裡,民進黨受到的傷害肯定更大。
一、黨中央不只黨務機器?陳菊要逆轉總統2016就職時對黨的定位,和蔡嗆反調嗎?
5月1日民進黨中常會,由陳菊帶頭引爆激烈的爭議。由於火爆,本來要處理的總統提名初選的日期、程序全無著落。只是這樣的發展雖然令關心民進黨能不能依民主精神運作的人憂心忡忡,但是無論如何,這卻反而符合總統及其人馬的期待。
火爆之中,總統府秘書長陳菊說了重話,她說,黨中央不只是黨務機器,應該要有戰略高度,要從贏的角度思考,如果沒有戰略、只有戰術,這樣是不行的。這指責很怪。
過去民進黨是運動型的使命政黨,所以在創黨之初一直到2000年,民進黨中央黨部的確像陳菊說的不只是黨務機器,也不只是像美國的政黨只是選舉機器而已;當年的黨中央主導價值設定、戰略舖陳、政策形成,帶動街頭運動、引領民主運動。然而到了2000年政權輪替,台灣民主進一步深化後,中央黨部的角色就迅速轉化,開始變得像總統擁有實權的民主國家一樣,中央黨部愈來愈選舉機器化,愈來愈黨務機器化了,而且在這個方向上推得最深的最遠的,不是別人,正是蔡總統。
她上台前後有幾個重大的改變:
1,修改黨章使中央政務官不再是當然黨代表,更排除中央政務官成為中常委;
2,總統制如美國,國會議長一定是國會的黨團領袖,但是蔡切斷議長和黨職的連結;
3,大量啟用社運人士取代民進黨政治人物成為國會不分區代表;
4,美國、歐洲國家的慣例是以選舉出身的議員州長成為內閣部長,在台灣這作法由民主先生李登輝總統開啟,並在2000年後進一步發展,但在馬總統時逆轉了這趨勢,到了蔡總統再繼續朝馬總統的方向上進一步深化,而儘量相排除他們成為内閣閣員,儘量從高階公務員、學者、社運人士找閣員人選;
5,甚至在一開始,強調自己不要兼黨主席。
蔡總統這些措施,除了第5項合乎民主先進國做法外,其他的有的有爭議、有的和民主國家的趨勢背道而馳,但不管怎樣,整個5項共同的精神就是要讓中央黨部的運作去政治化、黨務機器化、選舉機器化。5項加總起來,中央黨部黨務機器化、選舉機器化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任何民主國家,更不用說和過去的民進黨相比了。
在這樣大變動後,黨在所謂的「政治戰略」上的能量和影響國家政策的能力都徹底被繳械了。因此如今陳菊說黨中央不能只是黨務機器,要有戰略,到底是因為是蔡總統覺得昨非而今是,就職時推動的那一整套,總統現在要全盤推翻了,還是陳菊決心唱總統的反調?真是令人困惑極了。
二、還沒有候選人就要訂選舉戰略,陳菊是要求未出生的媽媽非得生出小孩嗎?
陳菊批評中央黨部沒有戰略,不只從蔡原先推動的中央黨部選舉機器化的政策相衝突,也和一般民主國家的政黨選舉時的運作模式產生非常詭異的扞格。
一個正常的政黨,黨的長期戰略依據基本綱領;中程依據行動綱領;短程依據競選綱領。
由於選舉必然以候選人為軸心,因此總得在總統或首相人選確定後,才可能訂出和領導人預期的施政重點以及和其風格互相貼切的選舉政綱,並進一步發展選舉戰略;美國的政黨,就是在總統選舉人選出來後的代表大會中才一併確認總統候選人和選舉綱領,然後再由候選人領導的團隊主導選舉戰略的釐定和推動。因此陳菊要求黨部還沒有産生候選人之前提出選舉戰略,實在怪得不得了,簡直是要求未出生的媽媽非得生出小孩來一樣,太不可思議了。
三、陳菊的戰略又是什麼?
陳菊政治經驗、地位都遠比卓榮泰、羅文嘉高了不只一大截,假她覺得中央黨部沒有選舉戰略,或缺少好的選舉戰略,根本不用客氣,就直接把好的戰略方向、內容是什麼告訴卓、羅兩人,指導他們完成規劃就好了,奇怪的是,現在她不這麼做,只是怪兩人沒有戰略,她是把自已的好戰略藏起來了故意不指導兩人嗎?如果她自己不夠自信提出夠好戰略,那麼以她的聲望人脈替兩個後生晚輩找來好戰略規劃者協助他們有什麼困難嗎?還是她自己根也沒有戰略,但是連她政治地位這樣高的人都想不出戰略,卻責怪兩個後輩晚生不是很不公平?
四、自己不肯說出來的事,卻逼卓、羅打前鋒去面對社會公議,這樣很好嗎?
事實上,陳菊質疑的那裡是什麼中央黨部沒有戰略的問題,路人皆知,她怪的是中央黨部為什麼不努力推動現任優先原則以排除賴清德的參選。就在陳菊這一個從總統而來的基本立場上,黨內像沒收初選、霸王條款、一直拖延到蔡民調終於勝出才辦初選、甚至無限期延後初選等等的傳聞層出不窮,蔡總統甚至還公開說,假如5人小組解決不了問題,要黨召開全代會處理。而所謂5人小組「解決不了」的意思非常明晰,就是5人小組一直做不到依現任優先原則把賴「協調」下來的意思。
總統和所有總統人馬包括陳菊的意思是那麼清楚,公開卻不肯講出來,只是讓屬於總統人馬之外卻由總統所用的比較勇的一兩個人出頭講,實在怪。
既然總統和陳菊不講現任優先,那麼卓、羅兩人知不知道總統的真正意思?當然知道,只是為了照顧黨譽就既不肯講破,又基於對民主信念的堅持也不肯讓步,於是就形成了僵局。
無論如何,總統和他的人馬深知公開主張沒收初選,自己的名譽會受到重傷,所以不講;但是沒收初選又是心中的最愛。這樣一來,當然逼賴「主動退選」最好,但是賴就是不肯,於是便要卓羅兩個後生晚輩出頭去完成這個她們心中的最愛,讓傷害由兩人完全承擔起來。換句話說,她們採取了和韓國瑜幾乎一模一樣的策略:韓一心一意要國民黨沒收初選直接徵召他,但是自己死也不肯說出「黨必須徵召我」6個字,於是使盡花招、擺盡姿態給黨中央看,出黨中央的難題,駡黨中央。
如今為了總統提名,兩黨居然走進了同樣的死胡同,真是不可思議;只是國民黨韓、郭兩人聲勢鼎盛,再加上社會肯定國民黨從來不是因為他展現了什麼民主精神;相對的,民進黨兩位領頭羊,比起韓、郭民眾支持度大有不如,再加上社會支持民進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民進黨的民主精神,所以很明顯的,困在同一個胡同裡,民進黨受到的傷害肯定更大,也因此毫無疑問的,卓羅兩人處理得肯定痛苦非常。
五、要黨中央主導戰略,又不許黨中央處理連「戰術」都不算的時程、技術性問題,陳菊太自我矛盾了。
在中常會中,令陳菊發火的頭一項是指責中央黨部怎麼可以擅自草擬初選的時程,還讓社會知道,真是膽大包天。陳菊火很大,郤火得夠怪。
一方面,社會對民進黨拖延初選時程的批評持續不斷,卓、羅壓力很大,為了讓社會釋疑,草擬時程是職責所在;另一方面,一個戰略的形成,是先有價值設定,再有戰略,然後是政策決定,之後是戰術推演,最後才是政策執行的技術面問題,現在陳菊要黨中央主導政策上游位階的戰略,但是又不許黨中央處理政策下游、戰術下游的技術面之下的時程;認為黨中央掌有極上游的戰略大權,但是極下游的技術小事卻不可以妄動,只能說真是怪中怪,真錯亂、真矛盾到了極點了。
六、2020選舉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太誇張了吧!
為什麼會這麼錯亂?她有什麼苦衷?陳菊秘書長有一句話,可能是了解她的苦衷的一個關鍵。她說她擔心這次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
太驚人了,「這次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豈不是說民進黨已經走到過去兩蔣最樂於正經八百地嚴肅地說的「亡黨亡國只此一步」的翻版?如果民進黨走到了蔣介石說的亡國亡黨邊緣,依據蔣介石的作法,就是宣布戒嚴,依蔣經國的作法就是在1978年台美斷交時發布緊急命令停止了增額立委國大的選舉。他們這樣做,依的又是西方各國的成例:面臨亡國危機,政府肯定得實施戒嚴或宣布緊急命令。
那麼台美斷交,情況真的到了頒布緊急的條件了嗎?從結果論看來,台灣既未亡國,國民黨也未亡黨,當時蔣經國是錯了。但是我們得承認,說他錯是依據結果的後見之明,並不符合當時的台灣乃至國際社會總體的氣氛。當時的氣氛,在國際上是在簽《上海公報》時,季辛吉和周恩來都認為一旦中美抗蘇聯盟成立,台灣挺不過5年,到了中美建交,號稱「最務實」從不妄想的鄧小平,甚至進一步一口咬定中國可以在1980年代解決台灣問題,完成中國統一;在國內是當時台灣上空籠罩的氛圍惡劣到稍有一點辦法的人都賣了房産移民美國,陽明山房價因此暴跌。不過,陳秘書長,還是請你回憶一下,當時國內外、台灣上下雖然失敗主義瀰漫,替國民黨舖陳了停止選舉的基礎,但是當時我們黨外人士是對台灣有信心的,也因此完全沒有辦法接受蔣經國沒收選舉的做法,後來歷史果然証明了我們才是對的,台灣不只挺過了,還走上了民主化以來經濟高速成長的大道。
陳秘書長,難道現在你真的嗅到比1978年更肅殺的氣氛了嗎?否則中美斷交也都只有讓選舉在台灣停辦一次,並沒有使選舉在台灣消失,你為什麼說2020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選舉?以致於必須入採取非常奇怪的非常措施,以致於所言所行,從民主精神上來檢驗,無處不怪。
要知道當年台美斷交是美國聯中制蘇戰略下的產物,然而今天中美關係已經全面逆轉到進入瀕臨冷戰階段,美國已經回過頭來積極拉攏台灣都有一大段時間了,你怎麼會把當前情勢看得比1978年慘,而對台灣前途失敗主義到這麼過頭的程度?你這麼悲觀的來源是由總統領導的國安團隊嗎?合理的猜想,如果事態這樣嚴重,你肯定不會不問問國安團隊,那麼國安會就真的告訴你有這麼嚴重嗎?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告訴你,那麼我要很大膽地說,這國安團隊非常沒有水準。
無論如何,要對台灣有信心,不要讓失敗主義搞得完全亂了方向,而想像出一大堆荒腔走板、矛盾百出的主張,不要想像國家處於「亡國亡黨只此一步」緊急狀態來看民進黨的總統初選,且讓初選程序走在民主大道上面,讓你曾經為他付出大半生青春,付出被關在政治牢裡代價而催生的民進黨的民主招牌重新發光。

***

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聯合報 2019-05-14 民意論壇 楊志良
(作者為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中文之妙,妙在文句相同,卻可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先從負面解讀,怒歎「中華民國如何不亡!」乃因台灣目前內外情勢與鄭成功王朝末期十分相似。鄭成功在世時勵精圖治,水師兵強馬壯,曾反攻包圍南京,但功敗垂成,返台驅逐荷蘭,據台為王。然而在鄭經、鄭克塽繼任之後,內鬥不止,國力弱化。康熙帝決心攻台,派施琅才攻下澎湖,鄭克塽隨即投降,鄭氏王朝終結。
台灣則是自解嚴後,就陷入政黨惡鬥,統獨衝突,代間對立日益嚴重,貧富擴大、社會分裂。本人於二○一二年出版《台灣大崩壞》,當時台灣已經「不婚、不生、不養、不活,年輕人沒有前景」。此書至今已印行十一刷,若干社會賢達或應讀過;為提出解方,再於二○一五年元月出版《分配正義救台灣》,該書雖未必能完全解決「四不一沒有」,但自認確能減緩台灣當前的困境。
遺憾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多年過去了,政黨也輪替了,能救台灣的分配正義,仍未在這塊土地實現,使得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加以當前執政當局,施政荒腔走板,使台灣相較中國大陸及鄰近國家更為弱化,且不斷刺激對岸,情勢緊張,被中共併吞的風險不斷升高,滅亡之日已迫在眉睫。
然而,我們就此坐以待斃、放棄反轉嗎?當然不!當然要切切急問「中華民國如何不亡?」但是機會實在不多了,首先民進黨不倒,中華民國一定亡;其次若能做到以下數點,或可救亡圖存:
一、中興首在人才,總統候選人在選前應比照歐洲先進內閣制國家,提出「影子內閣」,並獲得當事人同意,以供選民檢驗。
二、所有候選人之政見,均需提出具體財務計劃,且比照當年全民健保規劃精算二十五年(至少十年),包括實施至少二十年之影響評估。避免口號騙選票,債留子孫。
三、恢復徵兵制及實施婦女一生至少服一年社會役,全民相互扶持。
四、薪資稅可以凍結,甚至降低,但資產稅提高,專款用於支持育兒之家庭。稅賦占GDP比率至少提升至十五%以上。
五、稅賦未能提升前,各項福利措施以排富為主,讓中低收入者可持續享有基本生活各項輔助。
台灣當前政治人物,普遍且一再以民粹討好,騙取選票,以贏得一時政權,卻輸掉了整個國家。主政者沒有長遠的規劃,如何促進全民理性思辨,共創未來?唯有全民同心,選出具有能耐的執政者,建立友善互動的社會,才能使中華民國不亡,並且成為更加繁榮興盛的國家。

***

自由

他們寧要台獨不要民主
2007-02-06 蘋果日報 孫慶餘(資深政論家)

台灣民主化才十幾年,已經出現了不少妖孽;如同當年共產黨利用自由社會消滅自由一樣,台獨也在利用台灣民主消滅民主。不幸的是,台獨比共產黨更無理論基礎,憑藉一股部落主義狂熱,以及抄自國民黨政權的粗糙法西斯「戴帽術」,隨便就把每個不認同他們想法的人打成「台灣人公敵」、「賣台」,並藉此證明自己「愛台」。台灣已經被這群不學有術的人搞成一團糟了!
誰「愛台」?誰是「台灣人公敵」?要把台灣逼向戰爭、鎖國、逼向族群互鬥,只因「治國無能」,或只為滿足個人台獨狂熱的人,不是「愛台」,反是「害台」;而害台的人就是「台灣人公敵」。絕對不是獨派罵誰「台灣人公敵」,誰就變公敵。
很可能獨派正是「台灣人公敵」(因為「愛之不以其道,適足以害之」),反而被獨派胡亂栽贓的某些人才是「愛台」。在這個「愛台」只用口水證明、用戴別人紅帽表現的時代,要變成「愛台人士」未免太容易了,任何騙子都可以頃刻之間升為「愛台人士」或「台獨英雄」!(不信?請讀褚威格寫的《傅歇傳》。)
最近只因為李登輝說:「不必追求台灣獨立,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李登輝馬上搗翻了馬蜂窩,受到一群獨派大老、名嘴惡毒抹黑,羅織罪名,要十萬火急毀滅李登輝。這種「台灣勇士、民主懦夫」行徑,讓人想到了過去「只要台獨,不要民主」的海外獨派;想到他們全力打壓海外民主派與自由派,只為獨佔台灣人資源的一頁醜史。
台灣這些扁政府及某些電子媒體豢養的「市場獨派」,不過是當年「海外獨派」的劣級仿冒品而已──海外獨派還知道要「革命建國」,台灣市場獨派則只想「口水建國」;海外獨派還知道怕美國、中共,台灣市場獨派則「啥米攏免驚」!
這些獨派「否定李登輝」,同樣滑稽。他們說「李登輝毀掉了自己」,似乎李登輝就自我毀滅了;他們說「我們失去了李登輝」,似乎李登輝就從地球消失了;他們說「海外喊台獨,才會影響島內;若無海外台獨,李登輝怎會稱為『民主先生』?」似乎台灣民主還是海外台獨的貢獻。以上全都是謊言,就像回台向國民黨投降的人竟自稱是「回台和蔣經國討論國是」並搖身一變為「台獨大老」一樣(還有幾名扁政府資政、國師,都是一夕變身「台獨大老」,讓真正奉獻民主或台獨數十年的人目瞪口呆)。
如果投降派可以變大老,那當年開除投降派的彭明敏豈非成了罪人?如果獨派要靠一群投降派及當年國民黨的順民(如今的投機派)去代表,台獨豈會有什麼前途?
李登輝說他們玩「假議題」,他們竟勃然大怒、群狗亂吠,是不是因為老羞成怒?
李登輝質問:「民主化走到現在,人民卻沒有更快樂?整天都在吵假議題,搞權力鬥爭!若這樣繼續惡性循環下去,想想台灣將來會變成怎麼樣?」這才是李登輝主張「不必追求台灣獨立」的重點。
一群獨派口喊台獨,所行所為卻師法納粹法西斯及塞爾維亞米洛塞維奇;用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照妖鏡去看,「台灣人」說其實是一種「選民」說及部落主義;追求「百分之一百」台獨而拋棄眼前的國家及民主,其實是一種歷史主義迷惘。
部落一旦抬到至高無上,人民生活及各族和諧就一文不值了。

***

固有
固有之疆域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賴清德的主權論錯了
2019/05/16 旺報 邵宗海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賴清德日前到中央大學,演講「為自己寫人生的故事」,不過會上很多學生提出些敏感的政治問題。有人問,若賴有機會當總統,將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只不過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若他當選總統,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
賴的論述荒謬絕倫
但是要提醒的是:學生問的是「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回答的卻只有「論述中華民國主權」、沒有觸及「國土及兩岸關係」,而且他的「中華民國主權論」根本就是錯誤百出。雖然這個社會已經有多次指陳他的錯誤,但為了避免社會再次的觀念混淆,作者仍願把「法律層面」與「現實層面」的誤差作出澄清。
比較正確來看「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應該是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它是根據中華民國1947年公布的憲法、也是1991年之後6度修訂的《憲法增修條文》而來,但是換成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還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真的叫「荒謬絕倫」。我們從簡單邏輯的思考就可得知,「英格蘭」絕對不會被稱為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為它只是「聯合王國」或簡稱「英國」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尚有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
英國人更不會荒謬的說,稱呼「英格蘭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保守黨的決議文或英國普遍社會的認定」。國家名稱與主權認定,怎麼能夠是根據一個政黨的決議文來論述?更何況,即使有「普遍社會的認定」,在位階上也不能去比較「憲法修改」的程序。
而且學生問的內容尚有「國土及兩岸關係」,這應是在整段文句的意義上要連及前面的「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賴清德沒有回應,應是非常清楚的有關憲法本文第四條的領土條款,在《憲法增修條文》多次修訂之中,其主要內涵確是沒有被修改過。即使民進黨團在憲法增修之時,也多次提出修正憲法第四條的案子,但也在審查修憲案子時被否決。所以憲法第四條上有關「國土」的條文雖規範得模糊:「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若再論及「國土及兩岸關係」,政治複雜性更高,這也可能不是賴清德的智慧所能理解。首先,兩岸對「國土」的認定,就算有點差異,但也重複性很高,至少彼此對「國土」認定是涵蓋了兩岸,涵蓋了台灣與中國大陸。「九二共識」能在1993年讓兩岸兩會得以在新加坡這個第3國的土地上相互會晤及展開協商,就是靠著雙方都認為是在「一個中國」的「國土認定」基礎上,才得以進行。
國土認定與一個中國
如果賴清德的「國土認定」,不是兩岸認知的「一個中國」,而是台灣,那麼接下來對於「國土及兩岸關係」的問題,就只可能在「對抗」或「戰爭」中選擇了,這當然不是他那晚去中央大學演講的原來構想,所以他才選擇了跳針式的回應,正面回答了「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但刻意迴避了「國土及兩岸關係」。
但是,賴清德閃避了這次,還是沒有辦法可以完全躲開再下次的辯正。與蔡英文在民進黨總統提名人初選政見會上,或仍會觸及;但他若贏得初選,必然面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詰問,他能躲得掉嗎?

***

【記者會】拜會卓榮泰主席 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2019/05/19
資料來源:台灣北社
時間:5月20日中午12時正
地點:台灣北社(台北市青島東路5號2樓之2)
<聲明稿>
一、我們是一群本土理念的長期支持者,對民主進步黨有很深的感情與期望。引發爭議的這一波總統初選,恐會造成綠營內部永久分裂,所以決定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二、我們相信也看到主持初選的卓榮泰主席有不動搖的信念,有全力維護民進黨初選規則且堅持民主程序執行的決心。在此表達敬佩。
三、民進黨從五人小組到現在的表現,已經讓人民滿懷疑慮,民進黨形象的備受物議,是建黨以來所未有。我們之所以挺身而出,認為亡羊補牢還來得及。接下來應導正進入「公平競爭」的初選軌則。
四、希望我們的介入,能助益民進黨完成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初選程序。透過我們第三者的觀察與仲裁,能重新贏回人民的信任。我們信任民進黨,我們的任務就是證成民進黨是一個可敬且值得尊敬的民主政黨。
五、若沒有公平的選舉,以劍拔弩張形勢來看,很難奢言「團結」。沒有「團結」,沒有2020的勝利、沒有台灣、沒有未來。
六、我們微小的願望,不僅符合民進黨建黨的初衷,也是民進黨更茁壯、更能為台灣打拼的後盾。
七、民進黨加油!台灣加油!
連署人:(依姓名筆畫排列)
王美琇、余文儀、李川信、李弘祺、金恆煒、施正鋒、洪裕宏、張正修、張葉森、陳月妙、陳為祥、陳傳岳、童文薰、賀德芬、黃居正、楊其文、楊憲宏、劉志聰、蕭曉玲、賴振昌

***

人民
國家
中國

2019/05/21 中國時報 黃智賢
星期評論 黃智賢》

愈炸愈強

日本侵華時,違反人道的對重慶進行了六年的大轟炸。專揀民生地區轟炸,慘絕人寰。但這樣的轟炸,讓中國人放棄了嗎?當時的重慶,出現了一個海報:愈炸愈強。在骨肉流離,悲痛欲絕下,中國挺下去了。
從1842年,中國在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逼中國買鴉片,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後。中國,用自己的血淚,在一次次地被擊打中,學會了什麼叫做帝國主義的侵略。
你以為帝國主義,只存在20世紀前嗎?你以為,1945年二戰結束後成立的聯合國,不就是要推倒過去帝國殖民主義嗎?可是直到21世紀的現在,帝國主義,仍然血淋淋的,在地球上演。杭亭頓認為,21世紀的衝突,是文明的衝突。但世界的真相,可不會如此虛無飄渺。文明之下,仍是有著七情六慾的,活生生的各種意識形態,實質利益,你死我活的爭鬥。我吃肉,你喝湯。或是我吃肉喝湯,你跪在地上撿麵包屑。我要確保我可以永久喝酒吃肉,綾羅綢緞,飛機大炮。而我之所以可以有這樣的永久富裕,就必得靠我的未雨綢繆。
但你不可以從蹲跪的地上,站起來,跟我爭食。我的錦衣玉食,更要靠著你恆久的為我的榮華富貴流血流汗,才得以保有。
19世紀的帝國主義,依靠著工業革命和船堅炮利,戰爭奪取別人的土地,他國人民為芻狗,換來帝國主義國家的強盛。21世紀的帝國主義,在本質上,跟19世紀,沒什麼差異呢!領土,領海的爭奪,軍備競賽,外交打壓,科技轉化成經濟侵略,和以文化為外衣的洗腦式壓迫…。
把今日的新聞,比對19世紀列強從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到日本侵華的種種藉口和口水泡沫,竟然是如此的相似。科技再先進,人性其實並沒有改變。弱肉強食,巧取豪奪,才是歷久彌新,矢志不改的人類劣根性。
這一輪的世紀大戰,拿出來宣戰的理由,包括中國市場不夠開放,中國賺太多。但引用的數據,已經一再被指出,是偏頗扭曲的假數據。中國並沒有如對方指控的,賺得盆滿缽滿。比如,iPHONE扣掉進口零組件和軟體等,中國其實不過賺拿到十幾二十塊美金的組裝費。中國這40年來累積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無不是靠十幾億人民的犧牲和艱苦的忍耐,所換回來的一點點報酬。是多少披星戴月,多少千里離家,多少血汗,多少絕望,才積累的家底。而說中國市場不開放?這樣的指責,跟19世紀列強對中國的指責,何其相似?全世界各個國家,為了國家生存和人民福祉,都必須在完全開放和政策的保護和補貼中,尋找平衡點。各國的貿易攻防,彼此若有不忿,儘可以告到WTO去。韓國不願進口日本的核災食品,日本把韓國告到WTO去,WTO判決不可歸責於韓國,就是最好的案例。
但帝國主義的特徵,就是指控中國如何不符合我的意志,所以要不擇手段的,全方位的擊垮中國的一點生機。
當對手厚顏的提出,要求中國立法,以符合他國利益。更要白紙黑字寫下,他國竟然可以派員來審視監督中國各企業,國企,機關,是否按照對手國的要求改變,改變成對手喜歡的樣子。中國如果真的簽下這樣的契約,就將回到19世紀的次殖民地地位。那不是喪失尊嚴而已,不是一時對利益的讓步而已。而是容許外國決定,中國未來要怎麼活,中國的利益永久給誰。直接,毫不掩飾的,管理中國的內政和法律。而,將來任何其他國家,都可以要求比照辦理。人人都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假說中國如何不上道,於是人人都可以要求,代管中國的法律和內政。如此,國不成國,民無依託。這100多年中國的血淚之路,都白走了。這是關鍵的十字路口。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為萬世開太平,就在這關鍵的一刻。中國,挺下去。

***

人民
民主
民主程序
破壞民主
公投
民主公投
中國
中國大陸
「主權」
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國家主權
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政治魅力
權力
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

2019 05 22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曹俊漢(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

蔡英文治國五缺

觀察蔡總統對連任「捨我其誰」強烈的企圖心,評估這3年來她治國的績效,當可檢驗出是否能遂其志?基本上,下列五個空間來觀察當可看出端倪:民意投射、內政施為、兩岸關係、全球接軌與個人特質。然而五個面向之間環環相扣,任何一項都不能排他作獨立觀察。
一、民意投射:3年前蔡總統入主大位是以689萬4744票(56.12%)大勝國民黨朱立倫381萬3365票(31.04%),可見當時台灣人民對民進黨的強烈期待。但3年來,人民對蔡的政策無比失望,民調節節下滑。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民眾對蔡英文的施政作為打了不及格的55分;而且也有57%的人不滿意。用最直接的民意投射反觀蔡總統企圖心的正當性,她有著嚴重自欺欺人的跡象。
二、內政施為:蔡政府處處以民主程序口號施政,卻無不在破壞民主的遊戲規則下進行,人民看到的是不停的抗爭、示威或對立。年金改革、一例一休、能源政策等一系列的政策作為都是利用其強勢的資源而遂其志;大力宣導民主公投卻以政策反其道而行,以核養綠議題逕行對公投民意的摒棄,莫此為甚。賴清德公然挑戰蔡英文的連任訴求,便是針對九合一選舉大敗對其政策的否定。使得蔡訴求「再給我4年完成改革」毫無正當性可言。
三、兩岸關係: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但在一個全球化的21世紀時代,國家生存發展便需要政府領導人殫精竭慮地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及兩岸關係中尋找空間與契機,而非以封閉及鎖國的政策坐以待斃。當前兩岸關係對台灣生存發展的依附指數至高,但結果是僵化與冷凍。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四、全球接軌:台灣連續3年無法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這是台灣人民在健康與防疫體系上與全球無法接軌的莫大損失。這是一個全球接軌的時代,聯合國系統下具有16個專門組織,都是世界公共政策制定與推動的重要機構,透過這些管道能為台灣人民帶來巨大福祉,而3年來政府無法參加任何一個組織是國家領導人的嚴重失職。派遣部長級的人員在WHA會議門前抗議更是國家領導人的目標錯置,這些僅是雕蟲小技,無濟於事。
五、人格特質:國家領導人的政治魅力建築在能充分反映民意與需求上。德國知名社會學家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一書中曾提到,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台灣的生存發展面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領袖政治魅力是重要的,它的權威源自個人超凡的特質,這樣在民眾心中才有追隨他的忠誠。顯然蔡英文總統不具有國家領導人的政治魅力,缺少一個領袖的超凡人格特質。
從蔡英文總統3年治國出現的盲點,台灣人民該體會到他們需要何種類型的總統。

***

政治鬥爭
政治人物
執政
執政黨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19 05 22 吳景欽(作者為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

蘇貞昌把法院捲入政治鬥爭

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明定候選人對不實的選舉廣告,可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如果裁定下架,業者不配合,最高可處200萬元的怠金。如此的規定雖是在防止假新聞的散布,致影響選舉的公平性,卻嚴重傷害表達的自由及司法的獨立性。

依據《選罷法》第104條,「意圖使候選人當選或不當選,或意圖使被罷免人罷免案通過或否決者,以文字、圖畫、錄音、錄影、演講或他法,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之事,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只是這個刑罰規定,除了有證明上的困難外,也僅是種事後的究責機制,故就落選者來說,對於以不正當方式取得勝選,提起當選或選舉無效之訴,似乎較有實際意義。
只是當選或無效之訴,雖必須在1年內審理終結,但要證明散布不實資訊會影響選舉結果,實有相當的難度。故若能在選舉過程中,即能有效制止不實資訊散布,似乎是最能有效維持選舉公平的方法。
因此,在此次行政院院會所通過的修正草案,就規定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對於大眾媒體的收費廣告,認有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訊息情事,侵害其權利或影響選舉罷免結果之虞者,即可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移除內容,法院並應於3日內裁定。如果裁定廣告下架,業者不作為,可處20萬以上、200萬元以下怠金,對一直不配合者並可連續裁處怠金。
如此的規範雖可讓法院來即時防止不實資訊的散布,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對於廣告內容是否不實,就已經是個極難判斷的法條要件,更遑論如何認定因此侵害權利或影響選舉結果。故在如此不確定的法條要件下,卻要求法官必須在3日內決定,就很容易讓強勢的候選人以此為理由來打壓其他弱勢者,也將使本應被動與中立的法院,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致使已經備受質疑的司法威信再受重擊。
更糟的是,媒體業者看似無庸負起審查廣告真假的義務,但在處罰如此嚴苛,且法院審查標準可能不一之下,恐於現實上也會自我審查,甚至體察有力政黨或政治人物的臉色,而不讓某些廣告上架,就讓媒體成為一言堂,反而嚴重戕害選舉的公平與公正性。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未急於檢討施政不力的原因,卻急著制訂或修改諸多所謂防制假新聞的法規範,既是本末倒置,也在箝制台灣最該珍惜的言論與表達自由。更重要的是,主事者恐得先思考,於訊息如此多量與多元的時代,有無任何客觀標準來決定真或假?又有誰能如上帝般精準判斷與處罰呢?這些疑問絕不會因審查者是法官而有所改變。

***

政治
政治理念
責任政治
責任政治理念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
行政院
行政院長
統治權力
「民主皇帝」
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
蔡英文主席
立法院
立法委員在黨意下
民主品質
憲政民主
人民
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中國時報 2019/05/22 時論廣場 名家觀點
林騰鷂
(作者為前東海大學法律系教授)

人民要的是負責制

連日來,幾位有志總統大位的人,紛紛對憲政體制表態。有的主張內閣制,有的要總統兼閣揆制,有的則要在雙首長制下,恢復閣揆任命同意權,而就任3年民望極低的蔡英文總統,則想在畸型的雙首長制下,執意連任。可惜的是,他們都未觸及憲法核心的責任政治理念,也未體會人民真正最需要的是「負責制」。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總統可以恣意任免行政院長,行使統治權力,但卻不易被課責。因為憲法增修條文對總統課責之彈劾與罷免規定,都是要經雙機構、高門檻之決議,以致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其中,最明顯的是,蔡英文在去年敗選後,自己不下台,卻「負責」讓賴清德下台,讓蘇貞昌組敗選內閣,繼續推動《工廠管理輔導法》、《產業創新條例》、《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新經濟移民法》等敗壞財政、汙染農地,妨害青年就業、擴大貧富差距的法案。
在總統之下的行政院長,則可不經國會聽證同意,隨意任命數千位部會、國營事業、行政法人、公設財團、社團法人之首長,或敗壞國家考試制度,派用「口譯哥」之流的人物,而只要得到總統歡心,就可確保權位,享受榮華富貴。
又立法委員選區畫分不當,造成政黨選票沒能反映在國會席次分布上,也使蔡英文主席所提「國會與民意脫節的問題」,在她當選總統也全面執政3年後,一直未改善。日前立法院不理會去年765萬票反對同婚的公投結果,三讀通過同婚專法,就是顯例。又立法院常會不到7個月,也沒有針鋒相對的國家政策辯論,經常使立法委員在黨意下,可以不用認真地議事,以及負責地審議預、決算。
另縣市議員、鄉鎮民代表、村里長的選舉,並未如立法委員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而仍採複數選區一票制。在此制度下,候選人僅需討好選區中1萬、1000或100多人,就可當選為代表300多萬市民、數萬鄉鎮民、數千村里民的代表,透過地方建設工程之包攬、預算之分贓、土地之抄作等牟取私利。現時地方自治已漸淪為家族世襲或派系的囊中物,嚴重敗壞民主品質。
不管是總統制、內閣制,或是雙首長制,都是憲法學理上的抽象詞彙,也都只是實踐憲政民主的手段而己。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因此要避免陷入總統制、內閣制或雙首長制的詞彙迷思,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

政權
獨裁政權
破壞民主
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
保衛台灣的民主
國家
國家的安全
維護國家的安全
【民主防衛
對中
【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座談】台灣作為開放社會,如何抵禦敵人?──民主防衛與國家安全
2019/05/29
資料來源: 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時間:06/01(六) 上午09:30-12:30(09:00報到)
地點: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102教室(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及辛亥路交叉口,台灣大學側門入口右轉)

近年來部分媒體越漸親中,網路社群裡假訊息四處流竄;有些政客假藉「和平」之名包裝「投降」政策,更有民間團體試圖舉辦統一論壇和統一遊行,甚至邀請主張武力統一的學者來台;受到中國政府強烈影響的資源與資金,持續湧進台灣各個領域,從傳統的在中台商,到年輕世代的新創企業,甚至是政府的大樓招標,全都難以抵擋。
種種跡象很明確地顯示:台灣社會現正遭遇中國獨裁政權充滿敵意、系統性、全面性的入侵、滲透與破壞。甚至許多破壞民主的行為,譬如「宣揚威權統治的集會遊行」,更是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也因此更加難以防範與抵抗。面對這種艱難處境,我們該如何因應?如何保衛台灣的民主?如何維護國家的安全?
對於這些關鍵議題,永社與台灣制憲基金會等公民團體共同舉辦座談會,邀請各領域學者及專家分享探討,希望從【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及【假訊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這兩個議題面向提出分析與建議,作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完善相應制度、建立因應機制的參考。

主持人: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永社監事
與談人:第一場【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何澄輝/台灣基進中常委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董思齊/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第二場【假訊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林雨蒼/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曾怡碩/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作戰與資訊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共同主辦: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合辦單位:綠色逗陣、台灣社、台灣北社、台灣客社、台灣聯合國協進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台灣共生青年協會、公投護台灣聯盟、凱達格蘭基金會、新台灣國策智庫、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視覺設計:禇婉琳

***

立法院
行政院
中國
公民
人民
民主
政府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
主權
讓渡主權,
出賣民主
讓渡主權,出賣民主
政治
政治演出
民主防衛
民主防衛機制
自由
憲政
政治議題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
公民複決
投票
投票權人

【記者會】拒絕中國併吞,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527決戰立法院

2019/05/23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主辦團體:台灣公民陣線、經濟民主連合、台灣學生聯合會、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合辦單位: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民主平台、永社、 獨立青年陣線

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
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思想管控變本加厲,台灣內部的傾中勢力,藉著保守民粹勢力,張牙舞爪。
在當今中國,超過一百萬維吾爾族人被關進集中營,遭受虐待。
在當今中國,同志團體遭解散,政府大力清理網路同志社群。
在當今中國,數位獨裁體制實境上演,人民的一舉一動,政府皆記錄在案。
我們不想要被中國統治,但是台灣的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抵抗中國併吞的野心。
習近平早已定調,中國只能接受「一國兩制」的台灣。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也遙相呼應,鼓吹《和平協議》來讓渡主權,出賣民主。還有,部分台灣媒體竟然公開接受中國統戰,配合中國國家政協主席的政治演出,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背書。最為醒目的旺旺中天集團,收受中國政府補助金,背棄媒體倫理,變成中共喉舌。
面對這般情勢,推動民主防衛機制,為對中政治談判畫下紅線,刻不容緩。今年3月28日行政院院會上,蘇院長公開接受經濟民主連合的提議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將之納入行政院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的草案;條文並且明定,政治議題協議締結計畫與談判後草約審查,比照修憲程序的國會四分之三決議門檻,草約並應交付公民複決,獲全體投票權人總額過半數同意,方能正式簽署。
這個條文草案,由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這周五協商期滿,依法可進行二、三讀程序,但立法院五月底即將休會。
對此,我們將於 5月27日晚上 舉辦集會,要求各黨立委盡速完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的立法,為政治談判畫紅線!
同時,我們訴求立法禁止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收受中國政府及其相關機構之賄賂與不正利益;如屬合法正當業務往來,應申報公開,並於醒目處揭露資金來源。

***

國民
民權
連署

政治獻金
政治操作
憲政民主
政黨協商
政黨協商的過程中,
立法院各政黨
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

【新聞稿】公投法修法,切莫敷衍了事
2019/05/27 資料來源: 台灣人權促進會

5/17世界反恐同日,立法院通過同性婚姻專法,在國際媒體及國際人權組織和台灣公民社會喝采之際,去年引起大量爭議的公投法修正草案,也在同一時間逕付二讀。
這個逕付二讀的版本,大概有幾個重點,
一、增訂提案人應附具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之驗證措施。
二、主管機關審核時間延長為六十日,提案人數不足時,提案人之領銜人於三十日內補提,補提以一次為限。
三、政府機關應表示意見,該意見書提出之期間為四十五日。
四、戶政機關查對期日為六十日,
五、從公告到公民投票日的時間,延長為九十日,
六、增訂電視辯論之辦理時間與應遵行之事項。
七、固定公投日期,規定公民投票每二年舉行一次以錯開選舉年。
民間修法意見
今年二月,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公民憲政推動聯盟等團體,曾召開記者會,提出我們對於「公投法」修正的看法。
我們建議
一、審議時間拉長
二、立法院或行政院及主管機關應表示意見,公聽會並應納入多元多方意見
三、中選會的審查事項除了現行公投法第10條第二項各款事項外,尚應納入違憲疑義之審查。中選會如認為提案有違憲之虞,應向大法官聲請憲法審查。
四、公民討論及審議過程,應有更多促成公民討論審議的機制及空間。
五、正反方的宣傳及募款應該符合公平原則、公開透明,並應比照「公職人員選舉辦法」、「政治獻金法」之規範。
很遺憾的是,我們看到民間提出的意見,除了審議時間拉長、政府機關應表示意見之外,其他意見,皆未納入此次逕付二讀的修法條文之中。
「公民投票」是直接民權的展現,但我們也清楚看到,一個不公平、不嚴謹的遊戲規則,將會導致「公民投票」淪為「政治操作工具」。同時,我們也要再次強調,把「基本人權」拿來比拳頭輸贏,只會導致另一種「多數暴力」,同時也是踐踏人性尊嚴、違反國際人權公約及憲政民主之作為,應有明確的機制來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同時,在公告至投票期間,如何釐清事實及正反方主張之爭點,如何促成真正有效的討論,而非只要有錢買廣告,有人力到處發傳單的一方,就可以幾乎壟斷所有宣傳管道。這些其實都需要更細緻的設計討論機制及對話模式,納入更多方、更多元的聲音,而非淪於正反二方之選邊對立,造成社會撕裂。
連署須給身分證影本,徒增個資濫用疑慮
但此次修法,並沒有完全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修正,令人深感遺憾。甚至,還提出要求加入公投連署者,需要提交身分證正反面。我們認為這將提高公投門檻,同時增加個資被濫用之風險。如果重點是要核對是否為「死人連署」的問題,中選會大可以跟戶政機關討論,要求公投提案人應繳交可供中選會可快速核對身分之連署名冊電子檔案,而非字跡撩亂之紙本。此次修法版本,轉而要求所有幾十萬的連署人之身分證,需要繳交給在路邊請求加入連署的路人,只是徒增所有連署人之個資風險,也增加所有任何一方提案人之門檻。
我們再次呼籲在三讀之前,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應基於去年公投之各種亂象,秉持落實直接民權之精神,確實修正「公投法」的不足之處,而非僅基於明年選舉考量,敷衍了事。

***

民眾
立委
民主
民主程序
民進黨
民主政治
國家
國家的每個人
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
全國之力,
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
台灣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
民主程序
民主原則
民眾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立委
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
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政壇

【記者會】堅持合乎民主程序的初選,搶救民進黨的靈魂!
2019/05/28
資料來源: 台灣北社

民主政治在一個國家是否可以永續施行,最重要的機制是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但是,我們非常痛心的看到這次民進黨的總統初選過程,竟然退化回到威權人治時代!悍然不顧原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我們依然期待民進黨中執會今天會懸崖勒馬,讓這個初選可以在「公平競爭」原則下完成。所以,我們邀請關心初選的夥伴們再度來到民進黨中央黨部,要求民進黨的中執委依照黨內已行之有年的辦法,在沒有明確對手的情況下,採「黨內互比式」,並以中華電信前一年的市話黃頁為民調母體。
再度提醒民進黨中執會諸君,如果你們一意「寧可犧牲民進黨」明目張膽霸凌黨魂,決意要用集體的邪惡力量繼續「連署」破壞初選制度的「決議」,那麼我們也只能被迫發動全國「割綠委」運動,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再強調一次:我們說到、做到,絕不虛言恫嚇。

***

政府
軍公教
政治
為政治犧牲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政府護盤
被政府犧牲
人民
政府的責任
政治利益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記者會】護盤、護盤、護盤!多繳、少領、延退!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2019/05/29 資料來源: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政府又拿軍公教勞的退休金護盤了。問題是,政府護盤之後,軍公教勞有沒有得到好處?還是莫名其妙被政府犧牲?
為了讓你我的老年生活不陷入貧困,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與陳學聖委員、曾銘宗委員、費鴻泰委員、賴士葆委員邀請您一同關心這個議題。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時間:108年5月31日(星期五)上午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3會議室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成員:
新竹縣教師會、台北企業總工會、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雙北教育產業工會、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師會、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

「公民
「公民參與」
公投
民主
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
NGO
「民主小鬧鐘」。
公民實踐者
候選
候選人
「民間公投修法聯盟」
「四季民主」
選民
社會
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
選民變公民
政府
國家
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新聞稿】野火燎原,看電影搶救公民會
2019/05/30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長期關心台灣「公民參與」機制與法治建構,近年積極推動公投修法的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將於六月四至至七日舉辦四場命名為「野火燎原—公民影展」,只要捐款三千就贈送四場套票,可以欣賞坎城、威尼斯、奧斯卡等大獎電影。但是由於受制宣傳通路,還有一百套尚待各界認購,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公民參與是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的基礎工作,看似冷門很難引發共鳴,但是影響卻深遠,希望各界共先盛舉支持組織永續發展。
四部電影分別是:六月四日播出「衝突的一天」,內容是描述25位各自不同信仰、種族與政治傾向的人,被關在一台鎮暴車內,被迫體驗穆斯林兄弟會臨時政府被軍方推翻反撲的一天,凸顯茉莉花革命迅速凋零的反諷與弔詭。六月五日播出「你只欠我一個道歉」,描寫貝魯特巷弄內一根水管破裂,竟然蔓延到法庭大戰與街頭抗爭,甚至驚動總統出來平息怒火。探討意識與族群仇恨,如此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六月六日「我想有個家」,只要看過都會哭到斷腸淚流雨下的電影,這是紀錄敘利亞黑戶男孩如何從夾縫中生存,控告父母只生不養只是最後手段,這部播出之後還震驚坎城影展和聯合國的作品,非看不可。最後一場閉幕片,六月七日播出「太陽之女」,今年三月終於被徹底殲滅的伊斯蘭國ISIS政權,近年來荼毒中東各地,看片中英勇的庫德女戰士逃脫性奴的命運,武力集結力退恐怖份子,找回家人贏回希望。
公民會是一個平台型組織,集結各界關心公民參與的NGO工作者,成立雖然只有三年卻催生「台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促成「公園生態分級」。催生「台北市NPO聚落」,提供公民團體優質辦公活動空間。催生銀髮族智囊團「元老院」成立、促成「調解委員會」多元化與催生「民主小鬧鐘」。出版「改變—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同時耗時兩年完成「全國各縣市公民參與調查報告書」,並巡迴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六都,集合關心議員、公民團體、學者與官員,舉辦「公民參與願景座談」精進與優化地方公民參與制度與法規,2018縣市長選舉,呼籲候選人支持公民參與政策。成員並參與澎湖、金門反博弈公投成功。2018公投後,舉辦公民團體看公投大選記者會,緊接抗議中選會修法記者會、赴監察院糾舉中選會。更重要集結關心公投的公民團體成立了「民間公投修法聯盟」,完成民間版公投修法版本。近日更結合有理念市議員催生「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目前每雙週發行「四季民主」電子報。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公民會期待讓每個「選民」成為強大「公民」,一同打造以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實踐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理事長何宗勳主辦單位表示,四部電影在西門町真善美戲院包廳演出,晚上七點整播映。同時每場映後還有簡短座談,邀請:紀政(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本會榮譽理事長)、王幼玲(監察委員)、陳曼麗(立法委員)、馮光遠(作家、時事評論者)、紀惠容(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魏千峯(人權律師)、苗博雅(台北市議員)、唐峰正(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與許善德(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庫德裔助理研究員)擔任與談。同時四部電影搭配精緻餐盒、贈品和美妙山咖啡,讓參與者五感飽足收穫滿載。有興趣朋請洽「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

主權
台灣主權
台灣主權獨立
執政
黨 執政
黨丟掉執政權
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
參選
參選總統
台灣
台灣前途
黨執政
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政治
民主政治
台灣民主政治
執政黨
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
政權
對岸政權
政治勢力
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維繫台灣生存命脈
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
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國家
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李遠哲

中研院

響應李遠哲呼籲 各界連署支持賴清德參選總統
《民報》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19-06-06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憂心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將使台灣前途蒙上陰影。他為此發起連署,誠摯呼籲民主進步黨黨員以及全國同胞奔相走告,堅定支持賴清德,讓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維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進而力抗中共武統和一國兩制的欺壓。

連署行動目前已獲數百位各界人士支持(名單如附件,持續增加中)。

李遠哲連署聲明全文如下:

在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我們對民主進步黨及全國同胞的懇切呼籲
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正進行二0二0年總統大選的黨內初選。我們對台灣民主政治的活躍 ,樂觀其成;但對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的初選,我們有萬分懇切的呼籲。
二0一八年九合一期中選舉,民主進步黨大敗。執政僅兩年半的蔡總統,在民意大規模反彈下 ,竟使民主進步黨丟掉半壁江山。
我們仔細檢視民主進步黨敗選原因,發覺到了二0二0年大選時,這些敗選原因大多原封不動 ,依然存在。再檢視敗選後蔡總統的作為,除不斷下鄉、到處拜廟之外,諸多處置明目張膽,恣意妄為,既不謙卑,也不溝通,已使廣大民眾失去支持熱情。蔡總統在初選中的表現,更已使民主進步黨形象受到重創。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民眾對改善生計和生存環境的期望不得滿足,因此民怨很大;對岸政權又公然提出「一國兩制」的召喚,台灣內部已有不同政治勢力,不畏譏評,無視骨節,公然唱和;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民主進步黨初選辦法和時程於三月公佈後,一改再改。賴清德堂堂正正登記參與,竟被汙蔑為突襲。民調方法與對比對象原皆明載初選辦法,卻遷就一方勢力,中途更改。賴清德提出贏的策略 ,百般退讓,竟被指為羞辱對手;面對諸多橫逆,賴清德不屈不撓,其用心端在維繫台灣生存命脈之一念。
賴清德從政二十三年,歷練完整、政聲卓著、誠信厚重、穩健踏實,最難能可貴的是,對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誠屬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二0二0年總統大選的最佳人選。
基於以上認知,我們誠摯呼籲民主進步黨黨員以及全國同胞奔相走告,有志一同,堅定支持賴清德,讓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維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進而力抗中共武統和一國兩制的欺壓,以維繫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最高價值。

連署名單:(持續增加中)
刁明華 美國大學退休教授
元山妙子 日本元山醫院院長
方宗益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紹英 日本台灣同鄉會會長
王文賢 西雅圖台僑企業家
王伯仁 民報專欄作家
王明哲 本土音樂工作者
王政卿 紐約醫學院教授
王秋森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名譽教授
王美幸 藝術工作者專業畫家
王家明 羅東聖母醫院醫師
王泰和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會長
王泰澤 辛辛那提大學 OLLI 台灣歷史課程主持人
王國華 ABC牙醫顧問醫師
王國照 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王梅鳯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王惠珠 高醫大顧問醫師
王華恭 恩主公醫院內科部感染專科主任
王愛蘭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世委會主委
王義郎 第一名店董事長
王運近 水電工程公司董事長
王興耀 高雄醫學大學前精神科主任
朱孟庠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副執行長
江文基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江明信 北美台灣總商會副會長
江國華 奇美醫胸腔內科
池明仁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余文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余函遇 前加拿大台商會理事
吳和甫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吳松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院長
吳英偉 吳英偉診所負責醫師
吳國揚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吳隆傑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理監事
吳瑞北 台大電機系前主任
吳銘斌 奇美醫學中心科主任
吳澧培 前總統府資政
吳豐山 前自立晚報社長
呂月霞 前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會長
李川信 台灣北社社長
李元武 前宜蘭縣藥師公會理事長
李木通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李世隆 高醫醫學系校友會理事
李弘祺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李旭登 FAPA前中常委/芝加哥前FAPA分會會長
李汝城 紐約台灣會館前理事長
李明信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李建畿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前理事長
李後進 台灣南極學會前秘書長
李界木 前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
李席舟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李清根 退休化學博士
李雪玟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聲樂系教授
李博仁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李毓芹 汐止國泰醫院院長
李筱峰 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學圖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沈信彥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會長
周一鳴 義大醫院學術副院長
周松男 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
周昭亮 民進黨西雅圖主委
周振英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會長
周崇德 908台灣國 總會長
周淑韻 南加州柑縣資深郵局人員
周朝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水泉 前台北市議員、政治受難者
林再興 成功大學教授
林明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金虎 林金虎診所醫師
林俊傑 高醫校友總會 秘書長
林俊堤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林勁甫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林柏均 貿易公司董事長
林美里 美國台灣之友會創會會長
林息霜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董事
林祐平 企業經營管理(路易斯安那州)
林健次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林參天 台東縣議員
林清祥 東海大學退休副教授
林勝利 前國大代表
林富文 陳文成基金會創會會長
林逸民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林翠芳 企業經營管理(路易斯安那州)
林銀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校長
林銘新 俄勒岡州前美國 cmtinc.com CEO
林慧禎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薬劑師
林聰悟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河合惠美 東京日台交流會代表理事
邱一峰 律師
邱一清 退休化學博士
邱垂亮 前國策顧問,昆斯蘭大學教授
邱萬土 前澳洲台灣同鄉會會長
金恆煒 專欄作家
施正鋒 東華大學教授
施並錫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施純如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副會長
施興國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施鴻銘 扁聯會秘書長
柯好美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會員
柯美珠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柯耀宗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前會長
洪玉珠 崇仁醫專退休校長
洪珠美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洪清森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洪清順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前會長
洪博學 專欄作家
胡頌二 加拿大民進黨主委
殷振添 達仁外科診所医師
翁世俊 大社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翁偉哲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
翁壽男 退休化學博士
馬隆祥 大華牙醫診所負責人
高大成 台中開業醫師、法醫
高華山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高寛弘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長老
高輝陽 大阪國際大學名譽教授
商文義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康伶星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前會長
張正修 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
張宗達 向安診所院長
張建國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張復聚 高雄市嘉美診所
張葉森 台灣社社長
張銘峰 台南新樓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任
張澄溫 張澄溫小兒科診所
張璨鍙 前台南市長
張豐藤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
梁信忠 前英國台灣協會會長
莊秋雄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前主席
莊勝津 民進黨美西黨部前執行委員
莊靜娜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許允棟 紐西蘭台僑協會創會會長
許世楷 前駐日大使
許瑞峯 前國大代表
郭正典 扁聯會理事長
郭明隆 新泰綜合醫院院長
郭長豐 衞福部台北醫院副院長
郭俊貞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院長
郭陳優美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理事長
郭進榮 奇美醫學中心教師培育中心主任
郭漢崇 泌尿科教授
陳小翠 VCU電腦碩士
陳天令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前會長
陳天隆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會長
陳文憲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陳世雄 明道大學前校長
陳永興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陳立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顧問醫師
陳至興 台杏基金會董事長
陳沛仁 陳沛仁家醫科診所負責人
陳明恭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前理事
陳明真 前立法委員
陳垣洋 美國普恩科技總裁
陳帝佑 彰化師大教授
陳建銘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會長
陳政宏 惠川醫院院長
陳昭姿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發言人
陳昭惠 東海大學退休教授
陳炯泰 建設公司董事長
陳啓德 信怡牙醫診所負責醫師
陳淑敏 加拿大婦女會理事
陳淮崇 華府台灣同鄉會創會會長
陳烱鳴 育心診所醫師
陳勝凱 高雄醫學大學 骨科顧問醫師
陳博文 旅澳醫師
陳雅惠 奇美醫學中心,牙髓病科主任
陳順勝 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
陳義志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陳達銘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前會長
陳榮基 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
陳福文 台中前市議員
陳肇真 成大醫院外科醫師
陳銘堯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理事
陳蕙詩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理事長
陳錫南 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
陳優芬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理事長
陳寶月 陳文成基金會創設人
黄鴻展 亞特蘭大同鄉會副會長
彭百顯 前南投縣長
彭明敏 前總統府資政.建國會創立人
曾光雄 紐約市牙醫醫療器材公司董事長
曾伯誠 進口商總經理
曾伯聰 前新州中美醫學會長、福爾摩沙醫學會長
曾勁元 珍寶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
曾南茜 退休敎師
曾恆利 俄州首府大學及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終身職退休教授)
曾淑薰 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曾陽川 美國加州開業醫師
曾憲政 逢甲大學退休教授
游文治 游文治精神科診所
游盈隆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
游泰慶 日本守谷眼科皮膚科醫院院長
程正德 李登輝之友會基隆分會會長
賀德芬 台大法律系名譽教授
黃仁安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董事長
黃及時 美國報社董事長
黃文龍 台灣醫界聯盟高雄分會前秘書長
黃立宏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副秘書長
黃育旗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秘書長
黃邦男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黃邦雄 前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會長
黃東昇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總召集人
黃冠群 前沙加緬度FAPA分會秘書長
黃春明 鄉土作家
黃昭展 企業家
黃美琇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黃美惠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黃貞文 台大經濟系 美國華府財經人士
黃海富 企業家
黃祖源 雲林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
黃敏生 彰化曉陽眼科院長
黃勝雄 前花蓮門諾醫院院長
黃越宏 法治時報社長
黃經學 日本豐田齒科醫院
黃嘉道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教授
黃漠見 FAPA沙加緬度分會會長
黃福氣 壓縮機進口公司董事長
黃慶鍾 芝加哥前台灣同鄉會及醫師會會長
楊玉麟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前會長
楊成錦 台大醫學院外科退休的老醫師
楊次雄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楊其文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楊忠和 前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校長
楊欣晉 FAPA前中常委/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院士
楊淑齡 中醫師
楊超陽 加拿大民進黨前主委
楊順惠 補教數學名師
楊黃美幸 陳文成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憲宏 台灣關懷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
楊靜華 前南投縣縣議員
楊懷卿 楊懷卿耳鼻喉科診所
溫美紅 小兒科醫師
葉秀卿 PSA發明者王敏昌的夫人
葉柏祥 《望春風週報》總編輯
葉哲夫 旅日醫師
頌彦(何)守眞 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長
廖弘淼 眼科醫師
廖淑如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代表
劉永斌 行政院客委會前副主委
劉志聰 民報總編輯
劉炯錫 國立台東大學教授
劉重義 台灣民族同盟總召集人
劉真真 西雅圖清風新庄董事長
劉惠麗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劉景寬 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劉敬文 福爾摩鯊會社社長
蔡米山 前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
蔡尚穎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
蔡明法 台灣自治基金會主席
蔡明峰 《台灣海外網》創辦人
蔡明訓 前亞洲航空公司董事長
蔡明憲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蔡炳煌 文中皮膚科診所
蔡琳達 洛杉磯救扁聯盟理事
蔡瑞芳 眼科醫師
蔡榮聰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蔡慧香 《台灣e新聞》主編
蔡篤堅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理事長
蔡龍居 羅東聖母醫院醫師
蔡蘇秋金 市議員
鄭天助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前會長
鄭文龍 台灣陪審團協會創會理事長
鄭邦鎮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院長
鄭岳峰 鄭岳峰婦產科診所(院長)
鄭國彬 前FAPA全美區域委員
鄭欽仁 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
鄭新助 高雄議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鄭瑞雄 羅東聖母醫院病理科主任
鄭義和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
黎國棟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區域總監
盧月鉛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創會會長
盧世祥 媒體主筆專欄作家
盧孝治 台灣國際文化秘書長
盧秀鳳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會長
蕭永達 前高雄市議員
蕭東賢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創會會長
蕭悧悧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理事長
蕭福增 和平醫院牙醫師退休
蕭曉玲 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
蕭錫惠 民進黨美東黨部評議委員
賴玉珍 日本台灣僑務諮詢委員
賴秀穗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名譽教授
賴思成 科技公司研發處經理
賴碧良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賴麗華 國立高科技大學教授
戴正德 中山醫大講座教授
謝世憲 高苑科技大學校務研究中心主任
謝臥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副教授
謝金河 加油站董事長
謝偉群 前歐洲台灣協會理事長
謝淑卿 台灣人教授協會密西根分會前會長
謝榮進 舊金山 灣區台灣商會前會長
韓明榮 北港諸元醫院院長
簡朝樹 美國「台灣公論報」前發行人
藍傳盛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
闕杏芬 台灣教師聯盟前財務長
顏千鶴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長老
顏大翔 顏大翔內科診所 負責醫師
顏正杰 愛林診所
顏真賢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會長
顔淑華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羅仁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總會議長
蘇明掦 高雄醫學院眼科
蘇振明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退休教授
蘇淑玲 前波士頓同鄉會會長
蘇景源 高雄醫學院主治醫師
蘇慶龍 加拿大民進黨前主委
龔明聰 長照機構負責人
楊貴運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創會會長 加州大學退休教授
林光義 陳定南基金會董事長
林柏堂 聯貿發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政府
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
論壇
社會動盪
教會
政治事務
全球政治事務
民主國家
西方民主國家
「政治工具」
政府力量
美國人民
認同政治
超越認同政治
談民主自由
那群人民
公民社會
政治聯盟
民主走向了滅亡
國家能力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
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
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中國
政治穩定
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
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政治工具
,『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
國家的利益
民主
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
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
民主化
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
呆丸哈哈哈 2019/06/12 21:35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論壇
2018-07-30 灼見名家 專欄:灼見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 採訪:黃湘鈺 圖片: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和《旺報》於2018年6月28日假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辦「NGO與顏色革命──香港論壇」。是次論壇中,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文國權、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副總裁兼《中國時報》及《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日本時報》前主編島津洋一、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中天電視主持人陳文茜、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閻小駿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出席並發表演說。
NGO不應製造社會動盪
文國權致詞時,引述了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四海之內:東方和西方的對話》中的一段話:「現今社會唯一缺少的就是善意。善意就是以同情和體諒的負責態度對待普羅大眾。」文國權盼望所有的NGO都可以懷着「善意」,即佛家所講的「慈悲心」來善待他人,還提醒NGO不要一邊行善一邊製造社會動盪。
島津洋一在《NGO與顏色革命》此書中撕開了NGO的天使面孔,揭露了NGO作為西方霸權打手的一面:西方教會對全球政治事務無孔不入之手、「阿拉伯之春」背後有美國國務院之手、巴爾幹民眾感染愛滋病病毒背後的NGO之手……
胡志強:沒人敢開NGO的罰單
前台中市市長胡志強指出:「大部分的NGO都在西方民主國家,被指責的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共產主義國家。它挑的是俄國的麻煩、中國的麻煩,古巴也被挑麻煩。」他坦言,現在很多NGO都是「義正嚴辭」的,卻淪為「政治工具」:本來大部分都是「好人做好事」,至今NGO卻無管制,沒人敢開罰單。
談到美國指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長久以來對以色列存有偏見」而退出理事會,胡志強表示:「在沒有政府力量、沒有人有能力執行規則的狀況下,連聯合國彼此都不能相讓,『你不能罵我喔。你罵我,我就翻臉,我就走喔。』那NGO會亂成怎麼樣?」
「當年講NGO非要有自主性,財務一定要公開透明。現在你看很多NGO是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他還擔憂NGO會泛濫成災,「NGO愈來愈多,它對社會的貢獻是愈來愈亂。」
陳文茜感嘆,世界在千禧年開初就形成了一個分裂局面,「我們以為我們要迎來一個最和平的21世紀,但不是。我們迎來了一個仇恨的世紀,我們迎來了一個不斷分裂的世紀。」
「『我不認同那個,我認同這個,我看不起那個,我只看得起我自己這個。』這個世界需要愛跟包容,而愛、包容跟我們的人性某些部分是衝突的。請先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是偏狹的,每個人都是偏執的;當我們要走向人性另一部分──愛的時候,我們要經過很大的反省。你必須要把自我適可而止地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你愛你的父母,天經地義;你愛你的家人,天經地義;你愛你的故鄉,天經地義;適可而止,不要無限地擴張它,因為它會從愛變成邪惡。」
陳文茜提醒大家「要認知自我,明白每個人都是偏執的」,愛到極端就成了排他的偏執。她斥責特朗普主義,指特朗普揭竿而起的「美國再次偉大」反映了美國人民認為自己在全世界擁有特權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她還表示,正是因為美國人的貪婪,才會干擾了全世界:1929年美國自己製造了華爾街股災,造成經濟大蕭條,助長了德國、日本的軍國主義抬頭,引發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
對於NGO近年被指控變了質,陳文茜回應道,NGO本來的價值是超越認同政治,一旦走在了認同政治的路上,它跟愛與包容是完全相反的,「全世界現在正被認同政治完全瓦解。當歐美在談民主自由,它要求的容忍、尊重這些基本價值跟認同政治是有衝突的。」
她高度讚賞無國界醫生,「無國界醫生不覺得自己偉大,他沒有自我,所以他可以犧牲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把自己稱之偉大的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人,通常都是最不偉大的人,因為他自我膨脹得太大了。」
閻小駿承認21世紀確實是一個動盪的世紀,「阿拉伯之春」給那群人民帶來的是戰亂、屠殺、生命的流逝而不是民主、自由、富強。他以希特勒為例,講述高度發達的公民社會造成極權主義上台的原因,「威瑪共和國遍布全國的公民社會組織,為納粹黨提供了最好的動員機器、選舉機器,幫助希特勒構成一個跨階級的政治聯盟。這讓威瑪共和國的民主走向了滅亡,催生了極權主義。」他還指出,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談到中國為何能在動盪不安的國際環境中保持政治穩定,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張亞中:普世價值淪為政治工具
主持人尹乃菁在與談討論環節中提問:「出資者都是來自英美西方國家,打著『民主自由』的旗幟來改變你國家的體制。這樣的話,『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張亞中直言,西方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他們希望全世界都接受西方的價值,「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在解救大家」;然而,西方國家存在「惡」的一面,他們所傳達的普世價值已淪為了政治工具。「西方絕對有它良善的一面,它想把它好的東西、人文的東西傳出去。但這是個二元論:你的善是不是人家需要的善?還是你的善透過包裝來促進你國家的利益?」「當西方國家在推展顏色革命的時候,其實她是她想像中的那麼善嗎?或許她的講法是非常善的,可她背後的戰略目標到底又是什麼東西呢?我覺得這個對西方國家來講,她是沒法自圓其說的。歐洲對待難民的態度、特朗普最近的表現,其實已經是不打自招了,證明了西方在談民主、自由、人權的時候,其實有很多虛偽的東西在裏面。」
尹乃菁再追問:「NGO想要改造你成為民主自由的模式,難道民主是不對的嗎?」張亞中回應:「民主當然是個好東西。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東方人重視民享(for the people),西方人重視民治(by the people)。顏色革命、民主化浪潮反映了西方人強調民治,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但是我們看看現在的伊拉克,這麼多的難民,這完全符合你的民治啊,可是民享在哪裏?西方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於民主的熱愛,我覺得這太好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媒體製造政治矛盾
《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指出,現今媒體在報道政治事務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醒大家不要被媒體的一面之詞所蒙蔽雙眼。他指責,媒體把伊斯蘭國的國民塑造成了喜歡砍人的負面形象,又把伊拉克的薩達姆‧侯塞因、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達菲塑造成狂人,導致中東、北非國家的人民一味追求西方民主,發動了顏色革命,推翻了政府,卻敗壞了國家。他不禁感嘆:「現在這些國家的生活有比以前的好嗎?」陳文茜也表示:「很多人本來以為社群媒體的出現是給人更多平等的機會,卻給了操縱者作假的機會,因為『付錢者萬歲』,他們都搞垮了好多個國家。」
?!

121.甚麼是國家?!

122.甚麼是國家之組構要素?!

123.
該諸國家之組構要素如何運作使組構成 一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所認為應是的民主國家
?

124.甚麼是 民主?!

125.甚麼是 主權?!

126.甚麼是 憲法?!

此外

如果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聽過看過說過寫過

- 國家主權
- 台灣主權
- 台灣國家主權
- 中華民國主權
- 中華民國國家主權
- 美利堅合眾國主權
- 美利堅合眾國國家主權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權
- 中國
- 中非共和國
- 日本中國
- 中國主權
- 固有之疆域
- 執政黨

這些個字

那麼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也練習

努力

誠實 勇敢

回答

127. 所謂的 國家主權 是 所謂的國家 擁有 主權 嗎?

128.所謂的 國家主權 是 主權 歸屬 所謂的國家 嗎?

129.甚麼是 民主國家?!

130.甚麼是 民主?!

131.甚麼是 主權?!

132.甚麼是 國家?!

133.甚麼是 國家 之組構要素?!

134. 所謂的國家 如何 擁有 主權 ?

135.主權 如何 歸屬 所謂的國家 ?

136.甚麼是所謂的 國家主權 ?

137.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國家主權 ?!

138.所謂的 台灣主權 是 所謂的台灣 擁有 主權 嗎?

139.所謂的 台灣主權 是 主權 歸屬 所謂的台灣 嗎?

140.甚麼是 所謂的台灣 ?

141.所謂的台灣 中的 甚麼?

142.所謂的台灣 中的 誰?

143.所謂的台灣 如何 擁有 主權 ?

144.主權 如何 歸屬 所謂的台灣 ?

145.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主權 ?

146.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主權 ?!

147.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國家主權?

148.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國家主權?!

149.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民國主權?

150.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民國主權?!

151.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民國國家主權?

152.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民國國家主權?!

153.甚麼是所謂的 美利堅合眾國主權?

154.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美利堅合眾國主權?!

155.甚麼是所謂的 美利堅合眾國國家主權?

156.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美利堅合眾國國家主權?!

157.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

158.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

159.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權?

160.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權?!

161.甚麼是所謂的 中國?

162.中非共和國 是 中國 嗎?

163.日本中國 中的 中國 是 國家 嗎?

164.甚麼是所謂的 中國?!

165.甚麼是所謂的 中國主權?

166.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國主權?!

167.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國主權?!

168.甚麼是 故事 中的 故?

169.甚麼是 故事?

170.甚麼是 故有?

171.甚麼是 堅固 中的 固?

172.甚麼是 堅固?

173.甚麼是 固有?

172.甚麼是 故有之疆域?

173.甚麼是 固有之疆域?

174.
所謂的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 故有 之疆域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 固有 之疆域
?

175.甚麼是 固有之疆域?!

176.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177.
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

178.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

179.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賴清德的主權論錯了
2019/05/16 旺報 邵宗海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賴清德日前到中央大學,演講「為自己寫人生的故事」,不過會上很多學生提出些敏感的政治問題。有人問,若賴有機會當總統,將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只不過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若他當選總統,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
賴的論述荒謬絕倫
但是要提醒的是:學生問的是「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回答的卻只有「論述中華民國主權」、沒有觸及「國土及兩岸關係」,而且他的「中華民國主權論」根本就是錯誤百出。雖然這個社會已經有多次指陳他的錯誤,但為了避免社會再次的觀念混淆,作者仍願把「法律層面」與「現實層面」的誤差作出澄清。
比較正確來看「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應該是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它是根據中華民國1947年公布的憲法、也是1991年之後6度修訂的《憲法增修條文》而來,但是換成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還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真的叫「荒謬絕倫」。我們從簡單邏輯的思考就可得知,「英格蘭」絕對不會被稱為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為它只是「聯合王國」或簡稱「英國」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尚有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
英國人更不會荒謬的說,稱呼「英格蘭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保守黨的決議文或英國普遍社會的認定」。國家名稱與主權認定,怎麼能夠是根據一個政黨的決議文來論述?更何況,即使有「普遍社會的認定」,在位階上也不能去比較「憲法修改」的程序。
而且學生問的內容尚有「國土及兩岸關係」,這應是在整段文句的意義上要連及前面的「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賴清德沒有回應,應是非常清楚的有關憲法本文第四條的領土條款,在《憲法增修條文》多次修訂之中,其主要內涵確是沒有被修改過。即使民進黨團在憲法增修之時,也多次提出修正憲法第四條的案子,但也在審查修憲案子時被否決。所以憲法第四條上有關「國土」的條文雖規範得模糊:「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若再論及「國土及兩岸關係」,政治複雜性更高,這也可能不是賴清德的智慧所能理解。首先,兩岸對「國土」的認定,就算有點差異,但也重複性很高,至少彼此對「國土」認定是涵蓋了兩岸,涵蓋了台灣與中國大陸。「九二共識」能在1993年讓兩岸兩會得以在新加坡這個第3國的土地上相互會晤及展開協商,就是靠著雙方都認為是在「一個中國」的「國土認定」基礎上,才得以進行。
國土認定與一個中國
如果賴清德的「國土認定」,不是兩岸認知的「一個中國」,而是台灣,那麼接下來對於「國土及兩岸關係」的問題,就只可能在「對抗」或「戰爭」中選擇了,這當然不是他那晚去中央大學演講的原來構想,所以他才選擇了跳針式的回應,正面回答了「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但刻意迴避了「國土及兩岸關係」。
但是,賴清德閃避了這次,還是沒有辦法可以完全躲開再下次的辯正。與蔡英文在民進黨總統提名人初選政見會上,或仍會觸及;但他若贏得初選,必然面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詰問,他能躲得掉嗎?
?!

180.甚麼是所謂的 執政黨 中的 執政?

181.甚麼是 執政?

182.誰 執政?

183.誰 不執政?

184.
民主中的民-人民
執政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執政
?

185.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執政

不執政
?

186.
甚麼是所謂的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黨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

187.
甚麼是所謂的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執政 黨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

188.
甚麼是所謂的

執政 黨
?

189.
甚麼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0.
誰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1.
誰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2.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3.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4.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黨 政黨

不得是
黨 政黨
?!

195.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黨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

196.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執政 黨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

197.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執政黨
?!

接著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努力

誠實 勇敢

簡單 扼要 明確

複習一次

198.甚麼是 國家?!

199.甚麼是 國家 之組構要素?!

200.
該諸 國家 之組構要素 如何運作 使組構成 一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所認為應是的 民主國家
?!

201.甚麼是 民主?!

202.甚麼是 主權?!

203.甚麼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204.誰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205.甚麼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206.誰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207.甚麼是 人民?!

208.誰是 人民?!

209.誰不是 人民?!

210.甚麼是 民主?!

( 所有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的回答

將引領
呆丸哈哈哈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自身

開始或許可能有能力誠實

開始或許可能有能力思考 )

馬克思主義和民主鬥爭
2017-07-10 中國勞工論壇 編輯部

2017年7月1日是香港主權移交的二十周年,在這一天習近平嚴厲地警告香港人民,不要「越過紅線」與北京當局對抗。中國對「特區」的控制,一個月比一個月更具侵略性、壓迫性,而且更明目張膽。中國大陸對異見人士的鎮壓,也達到二十多年來的高峰。
這本小冊子囊括了一些我們過去幾年的文章,這些文章分析了在中國和香港對抗獨裁、對抗政府壓迫、追求民主權利的抗爭。在爭取民主權利的鬥爭中,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及其扮演的角色,對於建立一個足以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體制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在香港,近幾年已有上百萬人參加了支持民主的抗議。而在中國,每天都發生著各種「群體事件」──罷工、農村抗爭、反對污染的抗議。但是中國政府也變得更壓迫和獨裁。如何解釋這一明顯的矛盾,並且在政治上做出成功的反擊?
透過以更加專制的手段來回應日益增強的動盪局勢,中國的獨裁政府正為下一次爆發更強烈的抗爭做好鋪陳──香港的「雨傘革命」是一個明顯的警示。北京當局強硬地拒絕在民主權利方面做出讓步,造成「本土派」冒起以及香港青年滋生支持獨立的情緒。在新疆和西藏,北京當局加劇的壓迫行動也導致了類似的結果。在去年的香港,我們看到政府以警力對本土派發動全面攻擊,這是當局打擊反對派的計畫的一部分。政府的行動,雖然使右翼的本土派領袖和活動份子迷失方向並喪失鬥志,但最終只會助長民族主義。獨裁政權錯誤地認為,只要消滅「罪魁禍首」(也就是被群眾的憤怒浪潮推上潮頭而非主動領導群眾的人),就可以「遏止」社會趨勢。雖然這不是這本小冊子的主要焦點,但是對於將來的中國革命來說,民族問題正在變得愈發尖銳。
我們希望,這些資料將能呈現我們的分析、口號和政治取向的發展。在它涵蓋的時期裡,我們組織介入了多場群眾鬥爭,包括香港2014年的「雨傘革命」和2012年「反洗腦」鬥爭(共有多達兩百萬人參與)和台灣太陽花運動(五十萬人)。
工人國際委員會作為一股活躍的力量介入這些運動,同時也確保我們以鮮明的社會主義者形象站在人前,讓群眾看到我們是準備將爭取民主權力的鬥爭推展到底的鬥士。我們傳達出工人、青年和激進的中產階級對專制政體的憎惡。但是我們也提醒群眾,要警惕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退縮和陰謀詭計。
馬克思主義者也為局部改良奮鬥,但是我們不將自己侷限於此,也不模糊我們與自由派改良主義者的政治分歧。香港的泛民主派政客(以及他們在中國的同類)發表各種民主言論,但實際上他們卻是拼命想要和專制當局達成協議而不是去對抗它。這不僅反映出他們固有的怯弱,也說明已經投靠專制政權的資本主義向他們施加的壓力。
我們親眼目睹過其他「左翼」的糟糕立場──他們有一些完全不理會這些群眾運動,其他的雖然參與其中但是只會跟在自由派後面。受到毛澤東主義和民族主義影響的中國「泛左翼」,一般來說,對民主鬥爭都抱持敵意。這群人大部分已經接受了獨裁當局關於「西方企圖分裂中國」的宣傳。這類似於俄國革命前的反動保皇派的立場,將民主思想斥為為削弱俄國的陰謀。
我們馬克思主義者相信,未來的民主鬥爭浪潮將震撼整個中國,這也將在新毛主義左派之中造成分裂。其中一部分將會放棄他們現在的立場並加入鬥爭,其他的人則會站在沙文主義專制反動勢力那一邊。
香港2014年的雨傘運動是一個轉捩點,它儘管失敗了(我們傾向成它為「僵局」),但仍然深刻改變了群眾意識並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獨裁當局的敵意。香港新的政治局面與越來越嚴峻的打壓,非常需要一個馬克思主義組織提出正確的觀點、口號和方向。
當其他人做出悲觀的結論時,我們比較了各方力量,點出中國當局要想對香港施加更大的控制將會遇到阻力。這是因為香港的不穩定,它的政府無力、政治體制聲名狼藉、群眾不滿空前高漲。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國獨裁政府本身地位不穩──它背負著世界上最大的債務炸彈令經濟增長不可持續,而且愈發嚴峻的全球緊張局勢也削弱了它通過出口應對危機的能力。
我們在介入群眾運動時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任務,就是去消除兩個重要的而且非常普遍的錯誤想法:資本主義和民主是內在相連的;最有可能成功的是改良而非革命。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來自冷戰時期的遺緒。過去幾十年裡,西方帝國主義一直鼓吹說,資本主義與「華盛頓共識」(去管制和私有化)可以將獨裁和半獨裁政體加以民主化,打破裙帶權力關係,並使過去的獨裁菁英臣服於「國際標準」。緬甸和烏克蘭等國家都落入了這場騙局。而在其他許多國家,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帝國主義者根本不想為實現民主權利做出任何努力。
我們的任務是將國際經驗帶到深受民主主義影響的社會。在香港任何有關民主的討論中最常聽到的詞是…香港!主要是由於資產階級泛民主派有意的去政治化,民主鬥爭的參加者很少意識到這場鬥爭實際上是全球進程和運動的一部分,也不知道從巴西到印尼等國家可以找到許多至關重要的經驗和教訓。因此,香港的資產階級泛民主派領袖頑固地抓著已經破產的策略,也就是期望說服噬血的獨裁當局理解選舉的意義,但這個策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成功過。
我們如果放眼全球,就可以更加明顯地看到這個問題。民主權利在世界各地受到攻擊,包括在主要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在歐洲和美國,我們看到,鎮壓性的國家安全和反恐法律相繼出台,並伴隨著警察的軍事化、以及抗議被定性為刑事犯罪。這是全球趨勢。與此同時,這些反民主的措施遇到工人組織和左派的抵抗。這種情況在美國表現最為清晰,「川普主義」的專制傾向在總統就任後數月內就被前所未有的群眾抗議遏制住了。
馬克思主義者解釋說,在整個歷史上,民主權利無不是通過群眾革命鬥爭獲得的。特別是二十世紀初以來,工人階級及其組織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是從南非到南韓以及其他國家提供給我們的經驗。
與此相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則鼓吹說,「民主的」帝國主義(美國和歐盟)以及所謂的國際社會是民主變革的主要動力。目前美國和歐洲支持的一長串獨裁者證明這並不是事實。中國也許就是過去三十年來得到全球資本主義鼎力支持的獨裁政權最明顯的例證。
18和19世紀資本主義革命興起期間,激進的資產階級動員平民群眾支持自己反對專制和封建主義,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在這樣的革命鬥爭中,資產階級為了自己奪權,而打出擴大民主權利和議會制政府的旗幟。但等到資產階級鞏固了自己的力量之後,實際的民主化成果其實是很有限的。被譽為「議會制之母」的英國,直到美國內戰後的1866年,仍只有八分之一的成年人口可以在選舉中投票。而南北戰爭是美國資產階級對南方奴隸主「追加」的革命戰爭:儘管早在近一個世紀前就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但以最殘酷的剝削為基礎的奴隸主權力仍在擴張。
從歷史上我們看到,任何民主和民主權利都是革命鬥爭的結果。隨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發展,少數富裕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了世界經濟,再加上強大的工人階級運動的出現,資本主義在革命民主運動中的作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欠發達世界的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利益和外國資本的聯系太過緊密,因此無法挑戰現有秩序。如托洛茨基在《不斷革命論》中所解釋的,這一任務將落在工人階級和馬克思主義者肩上,這也是理解今天香港和中國的「民主問題」的關鍵。
理解民主鬥爭、民主綱領與社會主義鬥爭之間的關係,是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政治武器。即使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議會民主制也正再次面臨愈發深重的危機,一部分統治階級越來越熱衷於不民主和「專家治國」的解決辦法。資本主義危機和為了挽救資本主義而掀起的無休止的緊縮浪潮,加劇了這種壓力。正如歐洲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在談到今天的資本主義緊縮計劃時所說:「我們都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只是不知道等完成之後還能不能留在現在的位子上。」
如果沒有正確認識民主訴求及其對社會主義鬥爭的重要性,迄今最偉大的社會主義運動——俄國革命——就不會成功。
為了駁斥史達林主義者在中國革命時期採用的災難性的宗派主義政策,托洛茨基解釋說:
「第六次代表大會[共產國際,1928年]在宣布民主專政口號的同時,卻又不許提出民主口號(立憲會議,普選權,言論和出版自由等等),這樣就使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寡頭專政的面前完全解除了武裝。許多年來,俄國的布爾什維克就是圍繞著民主口號動員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口號在1917年起了巨大的作用。只是在蘇維埃政權實際上已經存在並且同立憲會議發生了不可調和的政治衝突,同時全體人民都已看得清清楚楚以後,我們黨才取消了形式民主即資產階級民主的機構和口號,而贊成實行真正的蘇維埃民主——即無產階級民主。」[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俄文初版序言,1929年]。
在香港,工人階級組織在處在歷史低谷。在中國,甚至都不存在這樣的組織。這給馬克思主義者帶來了特別的問題,在其他亞洲國家中也有一些相似之處。自由資產階級,和他們的政黨以及非政府組織,控制了爭取政治改革、反對貪腐的民主運動。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會像1920年代的史達林主義者那樣採取宗派主義的態度,站在運動以外、忽視群眾現在的意識水平,而是一定會帶著自己的綱領介入運動,提出倡議,從而提高群眾的政治意識,讓群眾看到資本主義無法滿足社會的民主願望。這樣,我們可以為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思想參加今後的鬥爭創造更堅實的基礎。
本書通過現實事例,說明了我們如何在本地區民主鬥爭的不同階段運用這種方法。我們歡迎讀者提出意見和反饋。

中國民運人士曾節明的神評論:
--------------------------------------------

德州惩罚“打飞机”的议案,再次警示民主制度下专制的危险
2017-03-26 博讯 曾节明文集

迄今,包括许多异议人士在内的华人,根本搞不清“专制”和“独裁”的区别、“民主”和“自由”的区别。他们信信然地以为:专制就是独裁,独裁就是专制;民主就是自由,自由就是民主。这徒令人叹:此种浆糊脑袋搞民运异议,除了一锅粥以外,还会有什么结果?
其实“专制”不等于“独裁”,“独裁”也不等于“专制”。“专制”就是剥夺自由,“独裁”就是统治者个人说了算。
独裁不一定意味着专制。比如张作霖独裁统治下的中国东北,就并非专制社会,而拥有广泛的社会自由;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三世)独裁统治的后半段,也非专制统治,期间法国拥有新闻出版等广泛的自由。
独裁之下,没有民主。但没有民主,未必就是专制,如:前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并无民主,却享有高度的自由;而同期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虽有普选,却是专制的经典。
民主也并不意味着自由。“民主”就是多数人说了算。多数人说了算,同样可以产生专制:如经多数人同意,推出侵犯少数人人权的政策和法律,便是专制的政策和恶法。象“文革”公审那种只要多数人同意,便可以把“一小撮”杀了、烧了、烹了的“大民主”,就是多数人的暴政。
马克思所主张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典型的多数人暴政。
有民主而无自由的经典是古希腊的雅典。雅典有着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度,却缺乏言论自由。雅典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遭以严治罪处死。
列宁时期的苏俄也有着高度的党内民主,苏俄社会却是血腥的极权社会。
众人都注意到独裁产生专制,却鲜有人注意到民主同样能产生专制;甚至在民主高度发达的当代美国,民主制度产生专制也早非头一遭:
如1917年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通过之后厉行的“禁酒令”,就属于侵犯私权的专制政策;
更典型的是“优生法”,1933年白左罗斯福上台后,美国多州相继出台基于“优生学”(类似于现今“计生科学”)的“优生法”,对残疾人、问题少年、智商测验低分者、甚至贫困群体实施强制绝育手术,这就是十足的专制暴政——民主制度所产生的专制暴政!
讽刺的是,赤裸裸违宪且残酷侵犯人权的“优生法”,直到1977年才被大面积废除。据不完全统计,全美受害者高达六万人,众多无辜者被剥夺生儿育女的权利,老来举目无亲,在孤苦伶仃中死去。
然而,民主制度下的专制萌动,并未随着“禁酒令”、“优生法”的废除而停止。最近德克萨斯女州议员、律师出身的民主党人(又是民主党!)杰西卡法拉提交一项冠冕堂皇的议案,要求禁止已婚男人自慰(即“打飞机”);该议案要求:“对不在女性阴道或指定医疗设施内的射精行为处以100美元罚款。”
该议案倘若通过,无疑又是一项民主制度产生的专制恶法,因为它是公权力对私权的粗暴侵犯!
如果美国不能制止类“禁酒令”、“优生法”的民主制度下的专制萌动,那么美国的前途,不是异化专制大国,就是在伊斯兰势力的侵袭下分崩离析。
那么,如何防止民主制度的此种专制异化呢?简要地说:
一是设立宪法中的不能修正内容。宪法是立国之本。而现今的美国,只要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的议员动议,便可以提出修宪,虽则要通过还需三分之二州议会的批准,这仍然包含着动摇国本的危险。譬如,倘若白左势力或泛伊斯兰势力在美国空前膨胀,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加强违宪审查机制。“优生法”这种赤裸裸地反人类的违宪恶法,竟然在美国产生,并在多州横行四十多年,这绝对是美国的奇耻大辱,这反映出美国的违宪审查机制有重大缺陷;
三是在国家政权的设计中,限制议会的立法权。否则,一旦泛伊斯兰势力、左派或者迎合选民劣根性的政治骗子在议会中占了上风,便会动摇国本;
四是注重传统。一面发了疯地反民族、反传统,一面惶惶然要封堵泛伊斯兰和左派害国,这是政治脑残的缘木求鱼。英国为什么从没有犯出台“禁酒令”、“优生法”的大错?就是因为英国远比美国更注重传统和“习惯法”。
泛伊斯兰势力为何在与西方文明的对决中,已占得上风?就是因为抓住了西方民主制度中的专制恶变机制——以立法的方式多数票通吃,凭借着自己制造选民的高生育优势,一步步“绿化”着西方社会。这,在西欧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以上美国和西方社会的沉痛教训,中国在去除共产党之后建国时,亟需汲取。

1949年到2049年,美國人給了中國人100年的機會,如果表現良好,台灣就雙手奉送;如果表現不佳,我美國就親自出馬改造中國之後,再把台灣送進去。
這就是美國人在20世紀後半設計出來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