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非台灣友人 美議員痛斥FAPA及台北時報

2009/03/29

【劉屏/華盛頓廿八日電】

 美國國會一位資深議員廿七日發函,以極其嚴厲的字句痛斥在美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及台灣的《台北時報》(Taipei Times),稱他們說法不實、未經查證、站在台灣人民的對立面、意圖歪曲《台灣關係法》、想讓美國子弟為台獨送命。信中也順道批了陳水扁政府。

 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法里歐馬維加(民主黨,美屬薩摩亞選出)一向與台灣友好,曾數度訪問台灣。他擔任眾議員已達廿年,個性豪爽,與新聞界相處融洽,這次出現如此大動作,其來有自,因為英文《台北時報》根據FAPA的說法,以社論點名批判他,標題是〈法里歐馬維加不是台灣的友人〉。

 在國會裡,有關台灣的議案,法氏或發動,或聯署,一向不落人後。這樣的一個人,怎麼突然就不是台灣之友了?原來眾議院剛通過的第五十五號決議案(重申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中的各項承諾),在審議過程中,法氏曾主張更動若干字句,因此被某些人視為「親中」,前述社論乃說「他不愛台灣人」。

 法氏的信函題為〈絕不向FAPA屈膝〉。他指出,審議過程中決定更動字眼,是議員大家同意的,「難道他們個個也都不是台灣之友?我不相信」。他說,批他的人沒有向他查證,其實如果好好讀讀《台灣關係法》,就會知道更動後的文句「係直接引述《台灣關係法》」,何錯之有?

 既被點名批判,因此法氏也毫不客氣的點名回批FAPA領導人、《台北時報》駐美記者等。他指出,台灣人民去年三月選擇了「比較誠實的政府」,可是這幾個單位顯然要與台灣人民的意願作對。這是因為他們別有所圖,是想把《台灣關係法》和台獨畫上等號。法氏指出,卅年來,美國的立場十分清楚,就是「一個中國政策」。他引用雷根總統的話:「台灣問題要由台海兩岸的中國人自行解決」。他也引用參議院前外交委員會主席魯嘉的話:「美國歷任政府都主張一個中國,主張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找出和平統一之道」。

 據瞭解,這封信已經發給《台北時報》,其中最後一段說,美國上述政策是為了美國大兵,而FAPA的意圖則是要激起兩岸之間的戰爭,然後指望美軍馳援。他說,「這種想法錯了」,他請FAPA和《台北時報》莫糟蹋美軍子弟。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台獨媒體又把老美惹火了!
2009年4月10日 人間出版社《人間網》評論員胡楊

美國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法里歐馬維加27日發表公開信函,以極其嚴厲的字句痛斥在美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及在台灣的《台北時報》(Taipei Times)說法不實、未經查證,而且立論站在台灣人民的對立面,意圖歪曲《台灣關係法》,想讓美國子弟為台獨送命。事件的導火線是英文《台北時報》在25日根據FAPA的說法,以社論〈法里歐馬維加不是台灣的友人〉,點名批判法里歐馬維加,在眾議院關於“紀念《台灣關係法》30週年決議案”時,動手腳修改文字,是親中且對台灣不友好的舉動。在台灣關係法簽定30週年的特殊氣氛下,獨派團體發動新一波扭曲事實的宣傳,企圖把台灣關係法說成是美國支持台灣獨立的保險單;但這一次,顯然又把老美惹火了!
民主黨籍的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法里歐馬維加一向與台灣友好,曾數度訪問台灣,他擔任眾議員已達廿年,在國會中有關台灣的議案,法氏或發動、或聯署,向來不落人後。但這樣支持台灣的美國國會議員,竟然被台北時報點名批判?由於眾議院剛通過的第55號決議案(紀念《台灣關係法》30週年決議案,重申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中的各項承諾),但在審議過程中,法氏因主張更動若干字句,台灣人公共事務會認為,過去所有的決議案都確認台灣關係法為美台關係的「基石」,這也一直是北京最不能忍受的,這次決議案的用詞被法氏做出修正是一個警訊。因此法里歐被獨派團體視為是「親中」,台北時報社論乃引述FATA的觀點,說「他不愛台灣人」。

美國眾議院「台灣連線」共同主席柏克利在二月二十三日推動這項決議案,獲得123位兩黨眾議院議員連署;在上周獲得眾院外交委員會無異議通過。第五十五號決議文的主要內容為:今年四月十日將是美國國會制訂「台灣關係法(TRA)」三十週年,台灣關係法聲明美國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以維持足夠能力抵抗任何可能危及台灣安全、社會與經濟制度的武力或任何形式的威脅。決議文強調,「台灣關係法」聲明美國政府政策應維繫、促進台海兩岸人民之間的緊密與友好商業文化等關係。而美台關係應強化,包括支持台灣的自由社會與多黨制民主。決議文還推崇台灣去年和平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深化台灣民主。

但台北時報的社論開頭就指控法里歐在台灣關係法30週年紀念的重要時刻,卻再次傷害了美國支持台灣的努力。社論指控法里歐雖然長期累積了支持台灣民主政治與人權的名聲,甚至經常指責美國在面對中國時態度軟弱,但法里歐現在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指責美國對中國立場軟弱的人,反而做了傷害美國支持台灣的舉動。社論說,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的前述提案中,由於法里歐要求更改了關鍵的用詞,造成提案的詞意被削弱了。社論說,眾議院的這項提案,是上週由十八位眾議員提出,主張要更堅定的支持台灣關係法以及台灣,但法里歐將提案文的文字做了更動,企業弱化了台灣關係法的適用社論是責這已經不是法里歐第一次採取和他過去支持台灣形象相反的舉動,而法里歐竟然還大言不慚的說,修改是對台灣有利的。

社論譴責法里歐把原決議案指台灣關係法是美台關係的“基礎石”,改為“重要的”(the TRA the “cornerstone” of US-Taiwan relations, it now calls the act “vital of US-Taiwan relations.”)這樣的修改勢必討好了中國,因為中國希望美國逐漸轉變依靠台灣關係法來處理台灣事務的立場。法里歐還把美國應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的用詞修改成較溫和的用語,而且也修改了肯定台美貿易的關係是雙方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製造有利條件的用語,而這些都是中國樂於見到的。社論質詢法里歐這些動作,都不是對台灣友好的舉動。

社論指出在去年二月在外交委員會中,以及三月在全院委員會中,法里歐都反對提交把台灣問題與中國問題分離的決議案,因為法里歐認為這種提案反而會破壞美、台關係。社論說,法里歐把原55號決議案中,關於台灣年輕的民主政治正持續遭遇鄰居中國軍事威脅與恐嚇“Taiwan’s young democracy faces constant military threat and intimidation from neighboring China”,因為法里歐告訴國會的同仁,他在台灣選舉期間訪問過台灣,而中國在當時並沒有任何對台灣進行武力威嚇,如果決議案用這種說法,是很荒廢的。但社論譴責這是法里歐對中國長期謊言的盲目與對中國飛彈威脅視若無睹。社論也指責法里歐去年反對台灣公投入聯,並且反對美國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因為這違反了美國「一個中國」原則。台北時報的社論說,法里歐這些論調,更像是北京官員的胡說八道。
 
台北時報的社論顯然惹火了法里歐,法里歐的信函題為〈絕不向FAPA屈膝〉,他指出眾議院在審議過程中決定更動的文字,是議員大家同意的,「難道他們個個也都不是台灣之友?我不相信」。他說批評他的人沒有向他查證,其實如果好好讀讀《台灣關係法》,就會知道更動後的文句「係直接引述《台灣關係法》」,何錯之有?在審議決議案的過程中,他承受的壓力,有來自大陸的,也有來自台灣的,但他一定保持平衡。法氏也毫不客氣的點名回批FAPA領導人以及《台北時報》駐美記者等;他指出台灣人民去年三月選擇了「比較誠實的政府」,可是這幾個單位顯然要與台灣人民的意願作對。這是因為他們別有所圖,是想把《台灣關係法》和台獨畫上等號。法氏指出,卅年來美國的立場十分清楚,就是「一個中國政策」;他引用雷根總統的話:「台灣問題要由台海兩岸的中國人自行解決」;他也引用參議院前外交委員會主席魯嘉的話:「美國歷任政府都主張一個中國,主張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找出和平統一之道」。美國上述政策是為了美國大兵,而FAPA的意圖則是要激起兩岸之間的戰爭,然後指望美軍馳援。法氏說:「這種想法錯了」,他要求FAPA和台北時報不要糟蹋美軍子弟。法里歐接受中天電視訪問時指責:FAPA和台北時報的目的是要淡化美國“一中政策”,挑起兩岸衝突,從而寄望美國出兵;他強調,台灣關係法並非台獨的平臺,美國不會中別人的計。
從整個事件,充分說明了:台獨團體自以為是的偏激心,不但在台灣到處罵人「不愛台」,現在竟然還把這種變態的惡行硬扣在長期支持台灣的美國國會議員身上。只因為法里歐不支持台獨,就把他抹紅,指他和中國親近,是親中派,是賣台。這和民進黨及台獨團體指責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賣台親中,完全是同一套偏激思想在作祟。法里歐的立場十分明確,而且也代表了美國長期以來的中國政策以及對台政策,那就是三個公報(1972年上海公報、1979年建交公報、1982年八一七公報),以及台灣關係法。美國支持在國際間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同時認知到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對一個中國有不同的主張,美國強烈要求台灣問題要由中國與台灣雙方和平解決,不允許單方面改變現狀。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是為確保兩岸的爭端經由對話與和平方法解決,而不是為台獨製造的兩岸衝突背書。但多年來,台獨團體卻一再把台灣關係法曲解成是美國對台獨的保險單,甚至一再希望美國擴大台灣關係法,把美國直接導入台海衝突中,要美軍為台獨向中國開戰。這種設想不但是幼稚而且根本傷害美方人士對台灣的支持,尤其中國國力日益崛起,而美國更多與中國結合成互利關係的時刻,越來越多美國企業的利益和大陸密不可分。台獨團體偏偏逼著美國友人必須得在台灣與大陸兩邊選邊站,這種統、獨、誓不兩立的惡行,從台灣玩到美國,台獨團體這種愚蠢的劣行才是真正的不愛台灣。
再說,如果歐巴馬的政策也是和中國和解、合作,也在追求美、中的互利雙贏,這不等於馬英九總統在推動的兩岸政策嗎?台獨團體看不到大勢所趨,還想以螳臂擋車;民進黨的沈淪,看來是必然的、而且是自找的;不需要替他們感到悲哀!

2019年8月11日,台北市議員「呱吉」邱威傑表示,東奧正名運動是他「看清台派嘴臉」的時刻,「他們就是一群不想成事、只想逞口舌之快的蠢蛋」,「他們每天罵的結果,只是造成社會的對立,每個人都在同溫層自high」。

2019年6月,政經傳媒成立網路媒體《呷新聞》,取代已在同年4月被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永久關閉的《讀報》。「呷新聞」諧音「假新聞」,諷刺民主進步黨及其支持者把所有對該黨不利的新聞一律視為假新聞。

誰說綠營媒體弱勢
2012-04-13 蘋果日報 陳茂雄/國立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前建國黨決策委員

民進黨即將選舉黨主席,派系鬥爭是意料中事。民進黨的派系雖然早已宣布解散,事實上只是派系重組而已,派系從來就沒有消失過。民進黨的派系糾葛是2000年以後才擴大,以前的鬥爭只出現在政治人物,一般民眾沒有介入;可是2000年以後,一般民眾逐漸加入鬥爭,形成全國性的派系對立。所以會如此,是拜綠營媒體之賜。
綠營檢討失敗的選舉時,都會將媒體列為最重要的因素。綠營的人認為,國民黨擁有強勢的媒體,灌輸給民眾錯誤的觀念,才造成綠營的選戰不如藍營;因而認定,綠營輸在媒體。只是綠營的人沒有思考到:在2000年以前,綠營真的在媒體居弱勢,政治版圖卻快速成長;後來有了不弱的媒體,政治版圖反而萎縮。
綠營的媒體並非弱勢。在平面媒體方面,台灣的兩大報,一個(蘋果日報)只追新聞、不分藍綠,另一個(自由時報)卻是深綠的報紙;應該是藍營埋怨平面媒體不如綠營才對,怎麼變成綠營在媒體屬弱勢?在電視媒體方面,長期以來,談話性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是綠營電視台居冠;不過在總統大選前,另一個新的談話性節目後來居上,只是該節目藍綠的聲音幾乎對等出現,不能算是藍營的節目,所以在電視方面綠營也不是弱勢。
在廣播電台方面,多數電台只從事商業行為,不牽涉政治;涉入政治較深的反而是綠營電台比較多,這一點讓國民黨相當不滿。顯然的,綜合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廣播電台等,綠營絕不是弱勢;可是在行銷政治理念時,綠營卻被打趴了。
綠營的媒體不算弱勢,可是每次選舉,在媒體戰方面,藍營都佔了上風。藍綠雙方打泥巴戰時,幾乎都是綠營吃了敗仗。藍綠雙方的基本盤不容易受到媒體的影響,所以媒體能左右的只是那些沒有固定支持特定政黨的中性選民。在媒體戰,綠不如藍,是因為中性選民比較相信藍營媒體,這是綠營媒體要檢討的地方。
馬英九的政績不佳,不只綠營媒體討伐,連藍營媒體也加入圍剿。大家回憶一下:若是陳水扁施政錯誤,綠營媒體會不會加入圍剿?有一個深藍的平面媒體竟然容許一位極端反馬的政論家寫專欄,綠營媒體能否做到這一點?媒體有政治立場是無可厚非,但至少要假裝一下公正。綠營媒體的習性是二分法,其言論只要讓深綠人士興奮而已,連「假仙」一下都懶得做;只是當深綠人士在興奮時,中性選民做何感想、會不會相信那些媒體?
由於二分法的習性,綠營媒體不容易取得中性選民信任,所以在介入藍綠對決時不容易發揮影響力,因為絕大部分中性選民將綠營媒體當作政黨宣傳機構。綠營媒體在外鬥方面算是外行,在內鬥方面卻是相當內行:由於二分法的習性,介入內鬥時,會將支持對象的對手打得體無完膚。在外鬥時沒有影響力,在內鬥方面卻發揮得淋漓盡致。
早期民進黨的內鬥只侷限在政治人物,絕大部分支持民眾並不介入。可是在綠營媒體茁壯之後,由於媒體介入內鬥,也將支持民眾帶入鬥爭,因而形成全國性的派系對決:不只政治人物鬥爭,連支持民眾也打得難分難解。綠營媒體可算是民進黨派系鬥爭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