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社會安全才是王道

2008/05/04
清華大學社會所助理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執行委員

中國時報 2008.05.04 

拚社會安全才是王道 陳明祺   賴幸媛內定為陸委會主委,有人解讀是藉由延攬獨派人士,不但可擴大社會共識,同時可增加台灣跟中國談判的戰略縱深,是為高招;反對者則擔心,以賴女士之前的對台灣主權的堅持,恐怕馬先生選前承諾諸多對中國開放的政策,會受到來自台灣行政程序或中國干擾而延宕,對兩岸情勢和平發展的期待因此落空。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兩岸互動中主權的比重和作用,而在賴女士的記者會中,各方關切的焦點就被放在像是「中華民國台灣」、「九二共識」或「一中各表」的主權論述議題上。   其實,兩岸互動的基本格局以及台灣的主權地位,不是那麼容易受到一個人事任命案的影響,這不難從國台辦的反應解讀出來。再從大的結構來看,現今由美中共構,日本扮演次要角色的東亞架構中,台灣的國際地位和實質主權在各方勢力折衝之下,一方面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受到限制,自由行動的空間不大。在這些議論以外,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二十年的兩岸經貿往來的過程中產生的國內分配效果:誰從兩岸經濟整合中受益?而誰又在其中受害?如果新政府決定要讓受益者有更大的揮灑空間,那要如何補償或照顧受害者?   從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兩岸政策一直都是被放在主權政治或經貿投資的天平上來權衡輕重,不是突出主權尊嚴與國家安全,就是強調經濟效率與投資利益。換句話說,在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爭辯中,過去一直僅在尋求「拚政治」與「拚經濟」之間的平衡而已,「社會安全」這第三個面向完全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總的來說,兩邊政府雖然在政治上隔海對峙,但同時在經濟上卻看到台商爭相遷廠西進,擴大經營範圍。在「拚政治」與「拚經濟」的拉鋸下,政客贏得維護台灣主權的面子,資本家逃避規範坐收資本流動的利得,台灣勞工失去工作,中國勞工在血汗工廠裡沒日沒夜地拚命,台灣弱勢者因為國家稅收下降得不到照護,大陸配偶的權利在國家安全的考慮下遭到漠視。   日前主計處發表的工商及服務業普查一定程度也證實了這個圖像:普查結果顯示,台灣勞動報酬比五年前的普查呈現成長趨緩,但是工商業利潤率上升,勞動報酬佔生產要素報酬的比重下降,企業報酬則增加。雖然許多因素共同造成了這個結果,但是從普查結果中利潤率最高的製造業四分之一的營收來自「台灣接單、中國製造」的三角貿易來看,不難得出台商大量西進的確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雖然民進黨政府所推動的兩岸政策,在表面上看來在國家安全的考量下對資本流動處處設限,但是資本家仍然能夠從這個兩岸政策體制裡獲得利益,而勞工及弱勢者則為兩岸來往付出代價。   這並不是說阻擋了資本流動就是保障弱勢者和勞工的最佳策略,相反的,面對全球經濟的興起,重點在於如何在開放之餘,不但保障勞工的權益,還能更進一步讓勞工和弱勢者共享兩岸經貿交流帶來的好處。保障了勞工和弱勢者能夠共利的開放政策,才是一個兼顧國家主權、經濟效率和社會安全的兩岸政策,也才能降低社會疑慮和不安,讓開放互動行穩致遠。缺了社會安全關懷的冒進開放,犧牲了勞工的生計,往往會被社會質疑和抗議所牽絆甚至逆轉。   要讓勞工和弱勢者同蒙其利,兩岸經貿開放的配套措施、以及透過財稅手段和福利政策強化社會安全正是其中關鍵。即將上任陸委會賴主委在記者會最後所提到的三大關懷,正好補充原來兩岸政策強調國家安全和經濟效率的不足,為台灣與中國的往來帶入新的必要面向。在這個關懷下,我們需要強化的不只是國家安全,更是社會安全;台灣要和中國積極協商的,不只是「投資保障協定」,更還要有「企業社會責任基本守則」。在台商圈和藍營立委一片撻伐聲中,被口水淹沒的事實是,這個中間偏左的路線甚至是符合全體台商讓開放政策持續發展的共同利益。但要在一個習於漠視勞工和弱勢權益的國民黨政府裡實現一點點進步的的情懷,令人不得不為賴主委捏一把冷汗。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助理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執行委員)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

回應

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都是極右派政黨,而且國民黨曾經是法西斯政黨(近十幾年來也只是好一點),共產黨一直是法西斯政黨。
你要期待兩個極右派政黨來實施中間偏左的政見,簡直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