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成/台北報導
東吳大學德文系所26位師生共同將《生活在德國》的德文書翻譯成中文,昨天正式出版。學生忙了大半年,僅領到2、3000元稿費,但他們覺得收穫大,為就業開啟一條路。
《生活在德國》由不同作者的30篇文章構成,原在德國《時代周刊》連載,是回顧50年來德國人生活方式改變的專輯。
這本書強調當前德國,而非歷史德國,介紹德國人日常生活、價值觀、思考方式、行事風格及風俗習慣等內容,中文版昨天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1年前,東吳大學德文系助理教授廖揆祥爭取到教育部補助東吳「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經費中的4萬元,展開這項計畫。
廖揆祥告訴學生:「將這件事當成是學習,如果計較稿費,會做不下去。」台灣商務印書館提供1個字5毛的稿費,學生依翻譯每個字2到4毛,負責訂正老師得1到3毛。
因為是分工進行,每位學生負責翻譯一篇8、9000字文章,所得可能不到3000元。但書上註明哪篇文章是由哪位學生翻譯,參與者有榮譽感。其實不少大學教授常請學生翻譯外文書,但被當成「學生作業」形式;若出書,都只掛教授的名字,教授頂多「感謝學生幫忙」而已。
讓僅讀過3、4年德文學生來翻譯德文書,做得來嗎?廖揆祥說,相當辛苦,因為要不斷檢討修正,翻譯約花了1年,是一般專業譯者3、4倍時間,成本很高。
翻譯過程最大困難是文法,廖揆祥表示,有學生直接照字面將德文翻成中文,文章很難看懂,須要幾位老師不斷訂正。
參與學生魏婷表示,翻譯過程常遇到將德文翻成中文後是一長串,不知道句點、逗點應放哪裡;有時竟然自己也看不懂,「我不只一次哀嚎,真想當場撕裂文本」。
另一名學生黃怡蓁大三時修過德文翻譯課,這次參與翻譯是要給自己一次挑戰。有時一個句子的每個字都要查字典,滿辛苦的,但最後還是完成了。她認為收穫很多,「為自己開一扇窗」,以後想從事德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