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領導人卡斯楚說:「對不起,我們錯了,我們還有很多要學」;「很抱歉,我沒有來得及認識你」。
這個你,是約翰藍儂,披頭四的成員,流行音樂的偉大巨星,和一個激進的理想主義者。
這個場合是在2000年12月哈瓦那的一個社區公園。古巴政府在這裡鑄造了一個坐在長椅上的藍儂銅像,來紀念他過世二十週年。
出席揭幕儀式包括古巴總統卡斯楚、國會議長和最著名的歌手Silvio Rodriguez ─ 還有什麼比這麼更隆重的場合?
這是藍儂對歷史的辛辣諷刺。
搖滾樂本來就是一種青年反叛的文化。其在西方社會一開始就被視為是離經叛道的次文化,衛道人士始終擔心搖滾樂搖動的不只是青年的身體,還有整個社會道德秩序。資本主義國家如此,共產主義國家更害怕搖滾,因為除了搖滾對青年反體制的煽動力量,其更代表西方的「腐敗」文化。
但藍儂和許多1960年代的歌手所追求的精神,其實和卡斯楚是一致的:革命。尤其是單飛後的藍儂,採取了左翼的、反戰的政治姿態,並和英美的左翼激進份子都往來密切,因而被美國尼克森政府視為敵人,而意圖驅逐他離開美國。
1990年代中期,古巴全國作家和藝術家協會才開始重新評估搖滾樂的影響,並舉辦第一場藍儂致敬演唱會。
在2000年鑄造的藍儂銅像腳下,是他的名言:「你可以說我是一個夢想者,但我肯定不是唯一的。」
的確。和藍儂同樣是激進青年偶像的卡斯楚說,「我和藍儂有共同的夢想;我也是一個夢想者,並且把夢想付諸實踐。」
這倒不盡然。
在降落哈瓦那前的飛機上,友人指了我身上的t- shirt,要我小心。我穿的T-shirt胸前是一個因為藍儂而著名的字:Imagine。但這不是只是件音樂符號的衣服;我的袖子上寫著出品這件t- shirt的單位:國際特赦組織,一個最重要的人權組織。這是他們一系列藉由藍儂的理想主義來號召年輕人關心人權的產品,而國際特赦組織發佈過不少報告抨擊古巴的人權記錄,所以這件衣服似乎構成對這個鎮壓人權的國家的一種挑釁。
這是藍儂在這個美麗而封閉的國家中再一次的衝突。
四十年前,他因為代表西方反動文化而被迫噤聲,後來卡斯楚看上他的左傾、與美國政府的衝突,而宣稱和他有一樣的夢想,但他所認為的夢想顯然和國際人權組織不同 ─ 他們認為藍儂的夢想是一個沒有壓迫、徹底自由的世界。
我想,如果卡斯楚真的謙遜地想要向藍儂學習,那麼他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