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其事》坤沙的毒品國 暴力謀殺樣樣來

2007/10/31

【聯合報╱編譯陳宜君/報導】

2007.10.31 02:42 am

緬甸「毒王」坤沙曾被美國政府列為全球最大的海洛因生產者,他在緬甸與泰、寮兩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建立毒品王國,不但將蠻荒的叢林地區闢建為村落,還架設衛星電視、設立學校,並擁有地對空飛彈。美國曾提供兩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六千五百萬元)賞金緝捕坤沙。

坤沙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年出生於緬甸撣邦萊莫山區,父親是華人,母親是撣族人。坤沙有三個名字,中文名是張奇夫(一說是張啟福,奇夫為別號),緬甸名為關約,坤沙則是泰文名。

坤沙未受過正式教育,一九五○年代從流竄於滇緬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殘部學到戰鬥技能和鴉片製作方法,後來自行成立一支武裝運毒部隊。坤沙不但直接種植、生產和販售毒品,還收編各地的販毒勢力,加上國民黨殘部的主動投靠,坤沙逐漸成為金三角地區的最大毒梟。

據中國大陸媒體報導,坤沙曾和台灣國民黨當局往來。台灣當局在一九六九年邀坤沙出任華僑協會委員,藉此拉攏坤沙協助反攻大陸。坤沙刻意和台灣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以抬高身價。不過他一九六七年在寮國和國民黨殘部爆發衝突,寮國軍隊介入,坤沙落敗退回緬甸,國民黨殘部則退到泰國,大批鴉片落入寮國。

坤沙在全盛時期勢力龐大,領導的「撣邦聯合軍」(即後來的「撣邦軍」)成員多達兩萬五千人。一九九三年擔任美國緝毒總署曼谷辦事處處長的費拉隆曾說,坤沙的武力和海洛因產能每隔十年就成長一倍,毒品王國的擴展能力前所未見,專靠暴力、謀殺、暗殺和賄賂維持販毒網絡的運作。

坤沙認為他的販毒事業替貧窮的撣邦帶來繁榮,聲稱撣邦無法得到外援,只能將種植鴉片當作唯一的經濟來源。他在一九八七年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國民黨滇緬孤軍殘部靠販賣鴉片大發橫財,但他卻成為國民黨殘部的替罪羔羊,把「鴉片軍閥」的帽子扣在他頭上。

【2007/10/31 聯合報】@ http://udn.com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