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王 坤沙外傳 第1篇
環境造成 年少就知鴉片可賺錢

2007/10/31

整理:國際新聞組

度成為全球最大海洛英供應商、叱吒金三角40年的“鴉片大王”坤沙,上週在緬甸逝世,終年74歲,為其傳奇一生劃上句號,也結束了金三角鴉片盛衰史的一大篇章。“毒王坤沙外傳”系列敘述坤沙如何成為一代大毒梟到無聲無息中逝世的人生。

自小在馬幫中長大的坤沙,1990年在緬甸根據地附近訓練他的馬匹。(法新社)

在金三角被稱為“鴉片大王”的坤沙,1933年出生出生于緬甸撣邦萊莫山弄掌大寨,父親是國民黨軍官,母親是緬甸少數民族撣族人。坤沙原名張啟福,又名張奇夫,坤沙這個名字則是他在年輕時到泰國闖蕩所取的假名。

坤沙年僅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改稼一個叫坤愛的撣族頭人。然而,在1939年,母親病故,坤沙交由祖父張純武及二叔張秉禹撫養。

在祖父的莊園裡,坤沙學習了中文。由于張純武有一個龐大的馬幫,所以從小坤沙就在騾馬群裡長大,駕馭牲口的能力,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輕駕熟路,游刃有余。

族民種鴉片為生

在緬北撣邦高原這塊亞熱帶的土地上,權利與鴉片是密切關係在一起的。在這方地域裡,只要是土司或官家,沒有一個不是經營煙土而致富的。而這就是英國人在這重播下第一顆罌粟種子種下的惡果。

坤沙家族也沒有脫離這個定式。祖輩的騾馬,長年在崇山峻嶺的商道上奔忙,來去匆匆都是在做著鴉片的生意。

坤沙小的時候,薩爾溫江流域正是罌粟花開最為艷麗的時期。當地漢人,山裡的少數民族,無不以此為生。少年時,坤沙就知道,鴉片是外國人喜愛的玩意,可賺錢的東西。

坤沙15歲時,萊莫山來了國民黨殘軍。由于當陽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緊靠當陽的萊莫山也就自然民了國民黨殘軍的根據地。

建立馬幫團隊

當時在中國被共產黨部隊打敗,遁入緬甸境內的國民黨殘余部隊,惶惶若喪家之犬,為解決生存問題,于是建立起馬幫團隊,向泰國邊境販運鴉片,換取金錢。

起初,坤沙還在國民黨殘軍團部幹一些打雜跑腿的活計,看見那些穿著黃色軍裝,神氣活現的年輕人抄槍使炮,坤沙不禁心動。往往在幹完活兒后,坤沙總要打那幾個四川、湖南老兵討教一番。

自小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坤沙,資質與悟性均在人上。一來二去,包括無后座力炮在內的各式武器,坤沙已經能運用自如。許多國民黨老兵,也十分喜愛這個萊莫土司的“公子”。

當時的國民黨殘軍極少擾民,但對本地土司與官家,卻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施以恩惠拉攏,有的施壓徵收稅賦,或者攤派。張家的馬幫,當時在萊莫山是較為有名的。由于餵養得當,個個油光水滑,驃肥體壯。這群牲口早就在殘軍團長的眼睛之中。

終于,一次進攏中國雲南邊境的機會,張家馬幫被強行徵用了七八十匹。殘軍徵用張家馬匹,此次是當坐騎之用,所以又命張家將所有馬鞍備齊。這樣,張純武又多了一項支出。這一次,張純武被氣得吐血,但仍無計可施。坤沙看在眼中,記在了心裏。

不久,張純武認作乾兒子的波蒙,與張家的鴉片稅收,所佔地盤多少上爭執了起來。

從國民黨部隊 學到戰鬥技巧

波蒙幼年時,其父親下命認張純武為“乾爹”,表示世代修好。坤沙長大,波蒙已經成為了“頭人”,自己有了2、3個寨子,有了自己100、200人的武裝。

波蒙為了增加稅收而經常蠶食張家的地盤,雙方為此多有不愉快。但是,當時張家主要的對手,還是國民黨殘軍。

50年代初,年僅18歲的坤沙也從國民黨部隊學到戰鬥技巧和鴉片知識,擁有第一支專門護送毒品的小小販毒武裝。

年輕氣盛的坤沙,利用這支武裝第一次襲擊國民黨殘軍的一個小據點,居然旗開得勝,一下搞回了30余件武器。欣喜之余的坤沙,還未來得及慶賀一番,祖父張純武已被國民黨軍綁架,迫其交出武器。

為救出祖父,坤沙只得將武器派人送還。而后,隻身一人逃出了萊莫山。

艱辛的流浪生活,使坤沙吃盡了苦頭,但也磨練了他的意志。在緬甸的山林裡,在泰國的貧民窟中,坤沙為生存而出賣著體力,居然挺了過來。在得知祖父即將不久于人世的時候,坤沙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這是在他22歲的時候。

成最年輕繼承者

坤沙在這時期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妻子娘雲吉,撣邦人,先后為坤沙生下了三子一女。

其子女目前均已成人。其中,二子張維剛,三子張維鑫均在撣族的“蒙泰軍”中擔任要職。張維剛曾經是軍隊的“教育總長”,他曾在台灣與澳大利亞留學和深造。

回到萊莫山不久,見到已娶媳婦到手的孫兒愈發長進,萊莫山的老土司(部族首領)便撒手人寰。坤沙20多歲,已經成為萊莫山土司最末一代年輕的繼承者。

他領導的自衛隊很快掃平了萊莫山區,波蒙的勢力此時已經大減,坤沙再也沒有與他計較過去的恩怨糾葛,由他在自己的山寨裏了度余生。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