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8
兩齣與文建會轄權相關的戲碼,揭露出它作為統治者政治工具的本性。不僅無公共與中立性,還反覆自我矛盾,決策後的利益考量展露無疑。
對照「中正廟」(管它中正紀念館還是民主紀念堂)事件與「衛生署立樂生療養院」受文建會指定為暫訂古蹟的謬劇兩事件,文建會不就是以完全不同態度與程序,來執行有關樂生的業務。
謝長廷由行政院長乙職卸任前,在相關團體與社會人士的呼籲下,文建會察覺了北縣文化局在樂生古蹟議題上的瑕疵,故強行介入,暫訂古蹟並要求地方機關執行權責。但半年凍結期過去後,地方不受動搖。面對這個窘境,文建會只好自行認定北縣府的捷運機廠工程變更即為「針對古蹟有作為」,在「文化主體性」的初衷上徹底退守。
有此前鑑,文建會強行介入北市古蹟程序的消息,不免讓人悲歎「那不是文化建設」了。因為,從樂生到「中正廟」爭議,攤開在眼前的,不僅是官僚結構上複雜的,公共部門間面對政經利益的矛盾問題,還涉統治者「虛構象徵性」的操弄,顯示出官府內在的私慾本性。
文建會的權力收放看似任意,實質上卻是極「不任意」的高度緊貼統治結構之利益。緊繫統治者意志的後果,讓人不禁擔憂,它產製與支持的「文化」能為何物?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