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殺仔豬無法挽救豬農

2007/11/10

倪世傑

 在物價飛漲時代,豬農無力繼續負擔飆漲的飼料價格,農委會日前決議撲殺六萬隻仔豬,利用減少供應方式,平穩豬隻價格。但撲殺豬隻真的能讓價格平穩?從供需角度看,豬隻減產,在需求不變情況下,豬肉價格必定攀升,消費者面對攀升的豬隻價格,勢將降低對豬肉需求,豬農也肯定無法從中獲益,所以豬農對農委會的撲殺作法不表贊成,認為在全台百萬頭豬隻中進行撲殺效果有限,應找出藉機哄抬飼料價格的業者。

 台灣的豬隻,除了小飼戶仍收集廚餘做為飼料外,其餘多已與國際市場接軌,採用玉米作為主要飼料來源,玉米價格在石油價格暴漲的這幾年,從每公斤四元漲到當前的十一元新台幣,漲勢驚人,這與美國國內將之前用作飼料的黃玉米轉供應生質乙醇(ethanol),做為石化能源的替代能源關係密切。根據統計,在○六年底,美國已有一一○座生質乙醇煉製廠,其它還在建造的計有七十三座,預計○八年底,產量可達一一一億四千萬加侖,超越○五年全世界產量,這同時也意味著美國生產黃玉米產量的半數都將投入生質乙醇的行列。距離○八年還有兩個月不到,但台灣的豬價已直接遭受國際能源、農業價格的強烈波動而震動,「未來」還很長,農委會總不能天天補助撲殺「過剩的生產力」吧?

 說來十分弔詭,在過去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只會有人餓死,但萬萬不會出現大批糧食過剩,要人為地毀滅它。然而,「過剩」的往往不是指絕對數量上的過剩,而是指生產的利潤受到傷害,過去,水果過剩芒果滿箱往田裡倒,或是放棄採收,今天,就連仔豬都要遭遇撲殺的命運。過去台灣所得相對平均,今天不但是貧富差距急遽跨大,隱藏在自殺率世界第二數據的背後,往往是貧窮、負債等「消費不起」問題所致。

 筆者建議,與其撲殺六萬頭仔豬,不如,政府與企業共同攜手,利用「契作」的方式,共同認養這些即將撲殺的仔豬,以供國中小營養午餐專用。就政府職能而論,培育健康的下一代為重要目標,契作,不但得以暫時挽救豬農的損失,政府亦可利用此一時間為緩衝,揪出哄抬飼料價格業者,並籌畫高糧價時代台灣畜產業何去何從的問題,而且可以使得咱下一代獲得充足的蛋白質供應;就企業而言,尤其是曾受人民納稅錢補助的台灣資訊產業以及金融業,可考慮從「企業社會責任」預算中撥出一定比例直接購買豬隻,除用於職工福利外,亦捐助中小學做為營養午餐副食來源,為台灣下一代的發展盡一片心。

 政治人物常把「愛台灣」掛在嘴上,但統治菁英的三餐都有專人打理,市井小民的三餐卻不斷地在高漲的物價中掙扎。建立團結的台灣主體性,需要台灣各階級彼此互助協作,而非建立弱肉強食的市場法則中,放任市場秩序謀殺民眾福祉。(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生)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