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能否有重新翻唱的一日?

2007/11/18

滿載不滿情緒的台鐵員工們,是否真如交通部企圖塑造的「貪心」形象,彷彿得了便宜還賣乖:據交通部統計,台鐵員工(含退休死亡者)只繳了22%卻領走34%?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整體而言,台鐵員工除了爭取自身權益之外,還摻雜著因交通部及政治高層長期厚高鐵薄台鐵心態衍生而出的委屈情緒,以及在民營化神話和思維籠罩下,被迫接受日漸下滑的勞動條件。若再加上不時需面對社會輿論將屢生事故的鐵路交通問題,歸責台鐵員工,長期積累的不安和反彈,才是1116三千員工彩洗交部的真正因素。

舉例而言,在這次抗爭中的另一個訴求,即是要求台灣高鐵應繳交原屬台鐵的松山到北門段南側隧道租金,自93年4月到94年12月,總共9億元。然而,交通部的態度卻是這不關台鐵的事,即使要繳租金也是給國庫,跟台鐵一點關係也沒有。

若依法論法,或許交通部高鐵局或台灣高鐵這家民間公司,站得住腳。但台鐵高鐵之間複雜的競合情緒,以及活生生的員工生計和感受,不是死硬的法令和行政解釋可以輕易消解的。

最後,這些從全國各地搭車北上的三千台鐵員工們,只消到現場看一看,就知道絕大部分都是長期在基層服務的藍領兄弟,與交部大樓內穿西裝皮鞋的白領公務員相比,雖然廣義而言都吃公家飯,但其間的地位待遇和思維文化的距離,恐怕不可以道里計。

在本地民營化步伐走到半途的當下,藉由台鐵員工的行動,我們或許應該再看看,不論電信、郵政、媒體或交通事業,頭洗了一半的民營化政策,是不是還要繼續洗下去?鐵路悲歌,能否有重新翻唱詮釋的一日?

註:2001年出品的《鐵路悲歌》,是英國導演肯洛區企圖真實重現1980年代英國鐵路民營化之後工人們處境及延伸而出社會問題的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