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綠色矽島 讓科技真正回歸人性

2007/01/25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某跨國大資訊品牌商的廣告文案如是說。像這類的廣告策略,多半著重於科技產品對人類生活的便利性,但是,如果真要回歸人性,那就更要考量產品生產及回收過程中、對環境及勞動者的衝擊,而不只是消費者便利性而已,這也就是「生產者延伸責任」的概念。

  進入1990年代以來,資訊電子業逐漸成為台灣產業的主力,政府及業界亦喜歡用「綠色矽島」來指稱台灣、並以此自傲。但資訊電子業產品的生產及回收過程,真如一般宣傳所說,是先進而乾淨的嗎?台灣環境行動網、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及台灣生態學會等本地環保團體,於日前邀請了美國「矽谷毒物聯盟」創辦人Ted Smith及現任執行長Sheila Davis,與「綠色和平」中國分部陳宇輝,共同來台灣參與「綠色矽島的環境挑戰」活動,跟本地朋友們一起分享他們從事資訊電子業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經驗。

  來自海外的來賓首先到達台南的二仁溪畔,了解當年電子產品回收業者留下來的歷史遺跡,並至后里與當地居民討論,因中部科學園區開發運作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在22日晚間的「挑戰晶片公開講座」上,陳宇輝談到歷史總是不斷地重複,當年台南二仁溪畔拆解燃燒電子廢棄物造成的污染狀況,今日在世界許多地方仍然同樣上演,最著名的案例就在中國大陸汕頭附近的貴嶼鄉;Ted展示了從二仁溪河床上隨手拾取的電路板,說明當地廢棄物的清理工作至今仍沒有完成。

  作為共同主編者之一,Ted並介紹了去年於美國出版的《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下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Challenging the Chip: Labor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Global Electronics Industry)一書,書中介紹了發生於全球各地、因為電子業引發的勞動權及環境正義受侵害的案例,其中亦包括台灣作者的作品,說明電子業遠不如宣傳中所說總是進步而乾淨,它造成的環境及勞工危害其實所在多有。

  在23日的「永續高科技工作坊」上,三位國外來賓進一步跟大家介紹了他們過去的工作經驗。「矽谷毒物聯盟」早期從事加州矽谷工業區附近的環境監測工作,近年來延伸至政府環境立法的倡議,並發起了「電腦回收運動」,因為學生及學校是電腦產品的大宗消費者,於是他們與大學校園中的學生社團合作,共同敦促學校選擇「生產者延伸責任」實行成績較好的業者進行採購,以促進業者間的企業社會責任良性競爭。

  「綠色和平」關於電子產品的倡議工作則著重在無毒化生產,針對國際上資訊產品的大品牌商進行倡議工作,並每三個月向媒體公佈一次評比結果,看哪些品牌提出了無毒化生產的具體時程、哪些品牌停滯不前,以促使這些品牌商提出工作時間表與落實進度。中國分部在大陸亦針對校園內的學生,推動電子產品的無毒化生產及回收倡議活動,宣導學生綠色購買的觀念、選擇環保實踐較佳的品牌商品。

  參與工作坊的本地會眾亦談到跨國合作的可能性,如何擷取海外團體的經驗,進行本地的環境監測及議題倡議工作等。主辦單位為了此項活動編印了一本《全球治理在地行動─綠色矽島的環境挑戰》小冊子,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從網路上下載參考:

相關新聞報導:

電子垃圾可不只有垃圾郵件而已 綠色和平電子產品無毒生產倡議活動在台灣 ■苦勞報導2006/06/07

電子毒浪來襲?高科技產業的環境衝擊 ■苦勞報導2006/06/11

高科技電子業發展的再思考 ■苦勞論壇200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