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速2008:軟著陸的挑戰

 2008-01-25 09:43:30

  1月24日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介紹200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並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CFP      本報記者 柯志雄 北京報道      現在官方與民間在這三個因素的預估上,差異最大的是對進出口的判斷,最接近的是對內需增長的期望。      「你給我出了一個難題」,面對香港NOW新聞台女記者的提問,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說:「如果有記者朋友去年這個時候參加過我們的新聞發佈會的話,大概應該能記得,我曾經表示過,國家統計局,至少我個人對於經濟不做預測。因為我做了預測以後,會影響統計結果。」

  但在1月24日國務院就200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召開這次新聞發佈會時,外界最期待的,正是關於2008年的預測。

  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裡,在全球經濟危機四伏的2008年,對於很多人來說,預測的意義顯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或許正是回應這種期待的需要,謝伏瞻接著說:「我認為中國經濟在2008年還將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態勢。增長速度如果出現緩慢或適度回落的話,我想也應該是我們所期望的。」

  事實上,2008年的中國經濟將面臨兩個重大考驗。其一在於美國次按危機所引發的經濟衰退將在多大程度上衝擊中國;其二在於中國的通貨膨脹與宏觀調控之間的博弈將如何演繹。

  儘管這是兩個重大的不確定性,但在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看來,有一點是幾乎已經確定的,那就是謝伏瞻所期望的「緩慢或適度回落」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而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去年是雞犬升天,豬都吹到天上去,今年肯定會有一些豬落到地上來。」      食物鏈

  「全年GDP2466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加快0.3個百分點,連續五年增速達到或超過10%。」謝伏瞻報出的這串數字,沒有迎來太多驚訝。

  在國務院新聞辦就200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召開的這次新聞發佈會之前,對所有在這次會上將要披露的2007年數據,幾乎所有金融機構和大學的研究部門都有預估,且預估都很接近最後的披露數,偏差較大的是眼前的2008年,尤其是對於CPI的預測。

  事實上,對於CPI的預測偏差背後,是對通脹成因的不同判斷。

  謝伏瞻的看法是:「概括起來講,這一輪的物價上漲既有總量原因,也有結構性的原因;既有國內的因素,也有國際性的因素和影響;既有需求拉動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動的影響,還加上市場的預期,還有財富效應等等,是一種綜合影響的結果。」

  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則認為,2007年的高通貨膨脹率80%是貨幣推動的。與此觀點類似,梁紅說:「大家有的說通貨膨脹是豬肉拉動的……但其實總需求上來之後,在中國的產品中,哪些產品沒有很大的過剩產能,就最先反映出來價格的壓力。說糧食、食品是國際價格影響的,這是講不通的。」

  不同的成因判斷,引申出的是對通脹控制手段及其有效性的不同看法。1月15日,國家發改委公佈了《關於對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務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了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的品種範圍、干預形式和具體辦法。此後,幾乎全國所有省區的官員都在表達物價穩定的信心。

  在此前的採訪中,包括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內的一些官員普遍認為,2008年的物價水平肯定會低於豬肉價飛漲的豬年。

  但就在200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這次新聞發佈會召開的同一天,國際評級機構惠譽發表的評論,預測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將超過5%,達12年來最高,且一系列因素可能導致物價壓力在短期內無法緩解。

  而在經濟學家和研究機構的層面,持與惠譽類似的判斷者眾多。「多買點米,多買點油」,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金增利基金經理萬曉西笑著說。

  「如果說一兩個月前公眾最關注的經濟問題還是資產泡沫的話,現在通貨膨脹已經有了取而代之的勢頭。」去年年底的一次採訪中,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稱。

  「大家看看這幾個食物鏈會擠在哪裡,油、煤、工資、鐵礦石這幾條線,最後大家看一下誰不能把成本傳導出去,斷在哪裡」。一邊是上游原材料面臨的漲價壓力,一邊是限價的政策壓力,梁紅認為,用「食物鏈」的觀念來看,就能預估到通脹背景下不同行業將要面臨的景氣狀況。      就看「從緊」有多緊

  「在2008年,我們的物價確實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即使沒有任何新漲價的因素,僅僅是2007年的物價上漲翹尾影響,我們都面臨著比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謝伏瞻坦言,「所以黨中央、國務院把控制物價的上漲作為我們今年宏觀調控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我認為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也一定能夠收到應有的成效。」

  對於研究人士來說,不管限價的政策是否有效,緊盯CPI的當前背景,有一個好處是,可以根據其當期的CPI數據,預估此後可能使用的政策工具。

  宋國青認為,2007年居高不下的物價水平,根本上是因為貨幣供給增長仍然很快——截至2007年9月末,M2餘額為39.31萬億元,同比增長18.45%,人民幣貸款餘額25.90萬億元,同比增長17.13%;而進入四季度後,10月的M2和貸款增速分別加快了0.02個和0.53個百分點。

  宋國青相信,今年的CPI是否能控制得住,就看貨幣政策「從緊」的程度。

  而從2007年第四季度開始的「從緊」政策已經在微觀層面影響頗大。

  「現在就已經受不了,如果更緊,我們就等著喝西北風了」,雲南一家金屬加工企業的李姓總經理告訴記者,貨幣政策縮緊之後,他周圍的一些企業家大多停止了在實業上的投資,「我們自己原來是要規模大幅擴大的,原來銀行都答應要支持,現在黃掉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開的數字,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其中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就已達25280億元,佔了全部投資的近18.5%,且後者30.2%的增速也更快。但過去這條幫助提速的「腿」,如今也有可能成為被拖的「後腿」。

  「武漢最近幾次拍賣的地塊,沒什麼地產企業『大家』參與」,武漢銀行置業的董事長總經理曾文濤說。「上海的房價還是挺好的」,但即使如此,一家地產中介機構的負責人還是關注到:「現在所有的房地產企業家,腦門上都寫著兩個字——『謹慎投資』。」

  但匯添富基金研究總監韓賢旺很懷疑,貨幣政策的利率調整空間有多大。在匯添富基金於1月17日召開的2008年投資策略報告會上,韓賢旺認為,貸款利率已經不低,而存款利率上調也受實際情況的制約。      軟著陸的機會?

  「觀察宏觀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主要看消費、投資與進出口」,國研中心的一位經濟學家認為,「現在官方與民間在這三個因素的預估上,差異最大的是對進出口的判斷,最接近的是對內需增長的期望。官方認為出口能夠保持較快的增速,而民間認為出口會滑落得比較厲害。」

  謝伏瞻在24日上午的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中國非常關注美國經濟的走勢,及其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次級債的影響,從目前來看遠未結束。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目前披露的可能只是風波最核心、損失最早表現的美國機構。以後,受影響的歐洲機構也會慢慢顯現出來。

  王慶認為,美國經濟衰退將影響到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而這些綜合起來,最終都會影響到中國的出口。

  他預計,2008年中國出口增長率將下滑近10個百分點,降至16%左右。而法國興業銀行經濟研究主管Brian Hilliard的預估更為驚人——20%-25%的出口增速下滑。

  但王慶同時也指出,全球性的經濟增長放緩局面看似危機,但這卻是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的一個大好契機。

  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鄭超愚則提出了反向軟著陸的觀點。但與多數押寶內需、支持減速的學者不同,鄭超愚認為,眼下主流觀點過於保守,「2003年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沒有預測到,後來的5年GDP增速能持續超過10%。」

  多數經濟學家根據實際總供給與潛在總供給的對應關係,來判斷是否過熱,但鄭超愚在最近一篇題為《滯後效應、多重均衡與反向軟著陸:中國需求管理經驗》的報告中,根據1983年至2006年的數據提出,實際總供給能影響潛在總供給,完全有希望「通過微撞操作實現實際國民收入與潛在國民收入的反向軟著陸」。

  美聯儲前理事勞倫斯·梅耶在2004年讚揚格林斯潘時期的美國貨幣政策時,將其比喻為:成功實現「跑道」(潛在總供給)升起而接應「飛機」(實際總供給),而不是「飛機」(實際總供給)降落而尋找「跑道」(潛在總供給)的需求管理過程。

  鄭超愚認為,在彌合實際總供給大於潛在總供給的通貨膨脹缺口時,並不是只有一條道路,「不僅存在硬著陸與軟著陸的需求管理政策選擇,而且存在正向軟著陸與反向軟著陸的需求管理政策選擇。」鄭認為,梅耶所說的「跑道」迎接「飛機」,比較形象地描述了自己所心儀的反向軟著陸,「在這種思路下,我們可以通過『擴張——沒問題——再擴張』的方式發展。較快的經濟速度不應該視為『危險』,而是放在風險管理的思路裡。」

  但在梁紅看來,在承載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層面——企業,盈利環境的變化使得「飛機」也不得不落下。梁紅說:「佔去年的盈利增長也是不可持續的,落什麼的問題,以什麼方式落的問題,這是2008年最大的挑戰。」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