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08年台灣金融業積極合併 開疆闢土對抗外銀

2008/02/04

鉅亨網記者陳慧琳‧台北 2008 / 02 / 04 星期一 15:31

2008年對金融業來說,將是重要關鍵的一年!隨著預期兩岸金融政策開放、外銀紛紛積極搶攻市場、加上整體市場景氣放緩,市場普遍認為,2008年,金融業將以合併或策略聯盟方式「開疆闢土」,以對抗外銀與 Overbanking(銀行過度競爭)所帶來的激烈競爭。

金融業走出慘澹的卡債風暴,開始享有利率維持走高、整體逾放維持下降趨勢的成效。同時,隨著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潮流日盛,國民持有國外資產的情況持續增加。就金融機構收入面而言,金融研訓院認為,今年金融業整體營收仍將成長,但幅度較2007年低,主要是因為消費金融與OBU業務成長力道趨緩。

不過,財富管理、企業金融仍是為未來經營的重點,加以政府未來若能放寬對大陸投資,在對岸平均每年高達 40%以上的儲蓄率且人口龐大的商機下,不僅消費 金融,其他業務之獲利,可能有所期待。

此外,2008年金融業強弱的分野將取決於是否發展大型銀行,合併或策略聯盟將為主要管道。不過,對應政府推動之「金融套案」,也有銀行業者認為,「銀行市場結構重整」與「建立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產業賦稅環境」將為優先目標。

進一步分析,在二次金改及各項金融法案推動後, 台灣金融環境已有改善,但金融市場結構仍存在諸多問題,以致金融業界整併意願雖高,卻對配套措施仍不完善有些擔憂,進而影響其發行金融商品意願等等。

對於政府金融套案之推行,金融研訓院表示,在「銀行市場結構重整」方面,應先處理「缺乏大而好且具國際競爭力之銀行」、「公股金融機構之市占率偏高」及「銀行家數過多」等當前問題。

在「建立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產業賦稅環境」方面,稅捐機關之賦稅政策,不僅要考量公平正義、財政收支及課稅能量,也須兼顧市場發展與經濟成長,更須考慮國際慣例及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如此金融機構才有健全的成長空間,且有利於新金融商品的推出。

截至2007年10月底止,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已核准 (或申報生效)發行金額達新台幣3572.9億元,市場預期,2008年證券化規模總和平均值將較去年為高,但成長趨緩。調查顯示,金融資產證券化的最主要困難為次級市場未能活絡,致影響投資人購買及業者發行意願。

同時,有鑑於去年美國次貸風暴,業者對於日後投資資產證券化商品,將格外重視其「產品組合內容」,且採取謹慎之投資策略。金融創新為金融機構提昇競爭力之道,台灣由於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利差縮減,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逐漸趨緩,甚或下降,對此,金融業務 仍需多元化發展,減少對利息收入的倚重,並積極培養開發新金融商品的人才。

再者開放兩岸金融的議題也持續發燒,金融機構赴 大陸發展意願居高不下,大陸經貿快速發展,世界主要各國對其進出口依賴度與日俱增,「客戶需求」成為推動國內業者赴大陸發展之主因。

截至2006年12月底,已有來自全球22個國家之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設立 200家分行、79家支行。在世界各國愈來愈多金融體系進駐中國卡位之際,台灣政府也應該檢討如何放寬金融機構赴大陸設點或參股的限制。

對此,金管會主委胡勝正表示, 3月中以前,可望對外宣布開放國銀參股陸銀。由於金管會只和香港監理機構簽訂兩岸監理合作協定,因此一旦政府開放國銀登陸,國銀必須透過香港子行,才能參股陸銀,持股上限為 20%。

「金融機構合併法」、「金控法」相繼通過,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已成為趨勢,挾著業務交叉銷售、營運成本降低之優勢,將為金融業另創一番新局面。

但從調查結果顯示,對於2008年之預測,金控整體獲利率依舊成長,然而受到去年以來的油價飆升、輸入型通膨壓力節節升高,且部分受前年卡債影響,推動營運成本上揚,致使成本下降率不如預期,恐會抵銷獲利成長。如何使金控旗下業務緊密結合、並利用現有客戶基礎銷售不同商品與開發多元化之商品,實為獲利關鍵之一。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