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的無間道

2008/02/14

林毅夫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者,可以說是世銀在過年前送給中國的一個大禮。讓中國各界飄飄然到,不僅認為近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受到國際肯定,還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北京共識」已然取代了歐美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將成為未來發展中國家的佳臬。

前時代雜誌主編拉莫於2004年提出的北京共識一說,仔細深究,內容乏善可陳,但近幾年卻被中國學者一提再提,恐怕是炒作中國議題藉此出名居多,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2000年前後以《白銀資本》一書紅透中國的依賴理論學者弗蘭克,只是弗蘭克是中國為古代大東亞白銀貨幣交換核心來以古喻今,觸動到了中國的民族狂熱神經。這次林毅夫出任世銀首席經濟學者,更使得類似的催眠如同中國雪災般難以停息。

這背後仍然是中國崛起與否的焦慮作祟,如果說林毅夫對於中國的發展有其策劃的功勞,不論他以「務實主義」自況,或者用更政治的語言:「摸著石頭過河」來描述,何來「共識」之說?況且中國在1990年代的發展策略,在私有化、開放市場上面,也是順著「華盛頓共識」的路徑在走,推動最力的,林毅夫等海歸派更是其中之一。而在近幾年,新自由主義猶如強弩之末,WTO談判的杜哈回合接近胎死腹中,加上中國持續高度發展,而且也必須持續發展,對內對外建構一套合理的發展戰略,成為要務。

因為這裡面不僅僅只有「意識流」的層次,也牽涉到重要的資源分配及勢力擴張,中國經驗是不是真的在各個發展中國家順利實踐尚待檢證,但現今的重點卻是得與當地政府建立起「互利」的各種交換機制,近幾年被世界各國關注的,莫過於在非洲拉美等國的礦藏原料及基礎建設合作,這當然與支應中國高速發展所需的原物料有密切關係,所以中國經驗或者「北京共識」的散佈,在實際操作上是否「利中不利它」般地名實不符,甚至與歐美帝國主義的作為類似,這種層次的「務實」,其實才是必須注意的焦點。

林毅夫固然本身就是個既重要又複雜的人物,但仍不能過渡強調其個人在歷史作用下的角色,尤其更值得觀察的,是世銀行長佐立克本身以拉攏取代妖魔化中國的方式力邀林毅夫,加上中國欣然接受,其中的國際戰略價值判斷,牽涉到中國改革開放30年,拿著社會主義的牌子走資本主義的「無間道」式發展,現在中國是要洗底還是另起爐灶?這恐怕比林毅夫本人反反覆覆的傳奇竄起故事還重要吧。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