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仲裁 讓大家都上了一課

2008/02/17

李弘斌/特稿

 王建民又踏出台灣運動員新的一步,由於輸掉仲裁也有四百萬美元,年薪破億新台幣已成定局,就價碼上勝負並無太大差別。但建仔能用聽取批評的正面態度,以「學習」的角度走這一遭,讓他的「第一次」仲裁別有意義,不論結果如何都是成長。

 就成就來看,王建民是台灣運動員闖蕩美國職業運動的「火車頭」。登上大聯盟三年多來,建仔一次又一次的「第一次」,成為台灣球迷和棒壇了解這個頂級殿堂的媒介和動力。球迷開始欣賞最精采的比賽,「投一休四」或「用球數限制」等觀念也讓台灣棒壇有所成長,這是建仔在大聯盟持續突破的積極意義。

 這次的薪資仲裁亦然,雖然只是一個美國行之有年的制度,中間卻隱含著經紀人制度等眾多課題,以及球團、球員如何透過制度達成勞資和諧的雙贏概念。不管在美國、台灣打拚,或是還在三級棒球築夢的球員們,都會因為建仔的這一步而有所成長,連職棒球團也可以思考這些制度。

 大聯盟運作百年而不衰,關鍵在於背後的制度,這也是台灣職棒還在摸索的地方。仲裁制度尤其特別,日本球員多於該國職棒洗禮後赴美闖蕩,不會經過這關,韓國也只有投手金善宇體驗過仲裁,但他的分量不會引起如此的關注和討論。以台灣現在的發展情況,多數赴美球員都得面臨這關,而建仔已經走過一遭,再次扮演「先驅者」的角色,值得球迷們鼓勵。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