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舜翔、李文儀/台北報導〕針對教育部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昨天發表的草案,將能力指標用語的標準化,教師與家長團體普遍表示樂見。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蔡丁貴也指出,統稱漢字和華語文,符合世界潮流;但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則批教育部「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
戴寶村:國語是黨國時代稱謂
去年曾整理「教科書不適合用詞」報告書的政大台史所教授戴寶村,對於九年一貫課綱的用詞修改持肯定態度,這是順應時代潮流,也合乎事實及教育原理,用「國」來稱呼語言,其實是過去黨國時代的脈絡所致。
戴寶村去年在教科書中找出五千多個不適合用詞,包括將中國稱為中共、大陸,已廢省卻還稱台灣地區等;他並舉例,國樂、國畫、國醫都是過去的用法,現在學校已沒有國樂系,而是傳統音樂系,國畫也正名為水墨畫,國醫或中醫則應稱為漢醫,這些「國」字輩的名稱都有其階段性,已在自然潮流下改變,國語文改為華語文也是順應時代的作法,為台灣爭取世界語言教育市場。
蔡丁貴表示,「國語」或是「中國文字」都非世界各國指涉台灣現有官方語言的用詞,中國現用的文字才是「中文字」,但那其實是「簡體字」,與台灣現在使用的官方文字並不同,因此原有的命名的確會造成混亂,反而是教育部更改後的統一用語較為進步和精確,也符合事實。
全國教師會、三玉國小國文老師楊益風指出,過去所稱的「國語文」本來就等同於「華語文」,只是多出了一些意識形態,因此他認為將名稱改變只是一種更正,並無任何意識形態問題。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則說,世界各國似乎沒有一個國家會稱自己的語文為「國語」的,因此他對審議委員會將「國語文」標準化為「華語文」沒有意見;但「漢字」則是較為廣大的範疇,並不只限定在現有「中國文字」上,若標準化容易產生歧異。
搶救國文聯盟 直批教育部去中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執行秘書李素真反對教育部統一化標準用語的方針,直批是一種文化上的去中國化切割。她不懂,國語是代表國家的語言,在國內稱我們的官方語言為「國語」有何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