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部再正名 中文、國語改華語

2008/02/14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九年一貫課綱的能力指標用語也要「正名」。「中國文字」將改為「漢字」,「國語文」改稱「華語文」。記者于志旭/攝影 教育部再推「正名」運動。教育部主導的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最近通過了「國語文」等五領域的研修草案,將國語文能力指標中的「中國文字」改為「漢字」,「國語文」、「中文」改為「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新的課綱預計99或100年實施。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指出,九年一貫已推動六年了,在名稱、結構、時數不變的大原則下,從去年初開始「微調」工程,並在上個月廿一日召開的審議委員會中,通過了國語文、英語、原住民語、綜合、健體等五領域的修訂草案,預計今年中可完成共十八領域的修訂並公告。

國語文研修小組召集人、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萬益表示,國語文能力指標的用語過去很不一致,為避免混淆,才在此次修訂為一致,與「去中國化」沒有關係,「中國大陸也是叫普通話啊,沒有稱作國語。」

陳萬益說,用語的修訂只限於國語文領域的課綱,而課綱是給編訂教科書的人看的,雖然未來書商編出來的中小學課本可能也會與課綱採一致用法,但並不能規範到歷史、地理等其他科的教科書。

課綱審查委員之一的台北市實踐國中國文老師林麗純表示,中文指的應該是中國地區使用的文字,但現在就連對岸都改用簡體字了,因此,改用「漢字」一詞很有道理;而改用「華語」是因新加坡、大陸等華人地區都使用同樣語言,「這不是狹隘化,而是踏出去、沒有國界更好。」

至於「鄉土」為何改稱「本土」?潘文忠說明,這是因為許多基層老師過去不斷建議,認為「鄉土」二字似乎有鄙視的意思。

林麗純則表示,鄉土教材好像一定得是「不知田水冷」這類「鄉下」的教材,但改用「本土」,指的就是「這塊土地」,也可以是台北市、捷運這類題材。

陳萬益說,修訂小組也有人想把「國語文」領域,比照中國大陸的做法,改為「語文」領域,但此次只是微調,小組沒有權限更改;教育部也強調,小學的「國語」課未來還叫國語課,不會改成「華語」課。

陳萬益說,現在很多用語都很混淆,如台灣話按習慣說,指的是河洛話,但客家話、原民語難道不是台灣話?台灣話應該也包括了國語,但國語又是北京話,是不是很亂?未來有待教育部的國語推行委員會,及立法中的「語言平等法」來釐清。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