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棟/台北報導
這算什麼字?▲書法家在很多小學生前揮毫開筆,但這些字今後要叫「國字」還是「漢字」,可能會難倒小朋友和老師。(本報資料照片/楊秋蘋攝) 預計九十九或一百學年起實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草案,「國語文領域」的能力指標說明已定稿。其中被認為「混淆、不一致」的用語都研訂「統一」用詞。例如:「中國文字」、「中國字」或「國字」,改為「漢字」;「國語」或「中文」改為「華語」或「華文」。
預計九九學年起實施
又如:「中華文化」改為「本國文化」;「古今中外及鄉土(台灣)文學」修訂為「國內外具代表的文學」;「鄉土文學」、「台灣文學」或「中國文學」修訂為「本國文學」。這是否為中小學教材的「正名」運動?引起矚目。
此外,教材文言文比例也將由目前籠統的一五%至卅五%,更明確地修訂為第七學年(國一)一○%至廿%,第八學年廿%至卅%,第九學年廿五%至卅五%。從小三開始,課外閱讀將列入定期學習評量,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為避免學生的考試壓力,課外閱讀「學習評量」指的是撰寫讀書心得而非考試。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強調,雖然課綱中能力指標用詞有上述修訂,但「國語文」課程名稱沒變,國小課程和教材名稱仍是「國語」,國中仍是「國文」。
國語文領域名稱不變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領域研修小組召集人、清大台文所所長陳萬益表示,語文應該與時俱進,這次修訂課綱過程發覺,「能力指標」的用詞出現混淆、不一致困擾,舉辦過多次公聽會,彙整與會者的意見後,做成上述修訂,絕無「去中國化」或任何意識形態。
他說,中國大陸沒有「國語」,他們稱為「普通話」;大陸沒有「國語課」,稱為「語文課」。陳萬益反問,「叫國語就沒有去中國化嗎?」
陳萬益說,研修小組討論時,甚至有人主張將「國語文」領域(課程)的名稱也修訂為「華語文」,但研修小組無此權限,所以領域名稱維持不變。
研修小組認只是微調
潘文忠說,九年一貫課綱從九六年開始修訂,分成十八個領域,研修小組定稿後,還要送課綱審議委員會審查。已獲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的有國語文、英語、原住民族語、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五領域。
他說,這項修訂只是「微調」,課程名稱、結構和上課時數都不會修改。十八個領域預定今年年中定案,公布後,出版社還要編教科書,預定九十九或一百學年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