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教 老師批教部老搞錯重點

2008/02/14

陳至中/台北報導  教育部九年一貫新課綱的國語文領域在提供教師及出版商參考的「能力指標說明」中,將「國語」改稱「華語」、「中文」改稱「漢字」。部分第一線國文教師認為不影響教學,仍會以「教材內容」教學;但也有教師批評,台灣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推動閱讀就很重要,教部為何老是把重點搞錯?

 南投縣旭光中學國文教師陳一誠認為,國中小學是基礎教育,主要在養成學童的語文能力。名詞的精確定義是大學的事,比較適合在大學殿堂討論。

 高雄中學國文教師陳銘彬持正面意見,他說,若從全球化觀點來看,「華語」及「漢字」反而較與國際接軌,不論在新加坡、韓國還是日本,都使用同一名稱。而在日本,民眾認知的「中文」或「中國字」指的是簡體字,「漢字」才是傳統繁體字。

 然而,多數老師認為,目前有更重要的教育議題,為何教育部不做,而老是在做這些可能引起爭議的事?花蓮中學國文教師洪龍秋表示,台灣的教育問題很多,政府應集中力量討論更嚴重的事情,不要因此掩蓋其他急需解決的事。陳一誠也表示,提升學童語文能力的重點是推動閱讀。

 搶救國文聯盟執行祕書李素真說,把國語改成華語看似沒什麼影響,但仔細深究會發現「名不正,則言不順」。日據時代不能明目張膽學中文,才說學「漢語」;光復後學習自己的國語,卻還說是「漢語」,實在沒有必要,國家的固有語言就是國語。

 也有北市國中老師嘆氣說,教育部長杜正勝都不知道還會任職多久,竟然還要訂出民國九十九年或一百年的教育決策,只能說「很有膽識」,但能否成真?多數老師都在等著瞧。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