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吹「集結號」 地方政府搞「大躍進

2008/03/10

」 2008年03月09日 07:31:44  來源:中國經營報

【字號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關閉】 【Email推薦: 】

創業板相關管理辦法4月後公佈,「五一」後有望推出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副主席范福春以及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對創業板的回應,彷彿給準備已久的擬上市企業和券商吹響了「集結號」。

3月4日,深交所一位高層人士向記者透露,創業板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創業板上市資源在 數量和質量上都沒有問題。」

期待8年的創業板終於有了明朗消息,興奮的不僅僅是各地證監局及券商投行人員。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各地金融辦人士和企業都摩拳擦掌,隨時準備向創業板衝刺。

一時間,創業板彷彿進入了大躍進時期。

  300家企業爭搶第一

「我們準備上市已經有一年多了,等創業板規則出台就上報申請材料。」興奮、期待和緊張這幾個詞,似乎已經不足以形容劉女士現在的心情。

劉女士經營的是河南一家專門生產氣體檢測設備的公司,成立於1998年。在2006年牛市開始時,券商、創投和政府人士都找上了劉女士,那時她才知道,「自己的公司技術含量比較高,是細分行業的龍頭,在資本市場很有賣點。」於是,2007年春節後,她的公司開始籌備上市,並在最近完成了上市輔導。

「上市的目標很單純,有了這筆錢,可以發展更多好項目。上市以後,企業也可以更規範地發展。」在劉女士看來,大家都想搶第一批創業板上市名額,因為第一批企業更可能受到市場追捧,也更能凸顯公司品牌價值。

寧波遠東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安坦言,自己看重的就是創業板概念。他告訴記者,年初就開始接受上市輔導,預計在創業板開閘時上報材料。

更多企業還在準備過程中。浙江君浩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張啟航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去年10月份開始籌備上市,目前正在接受盡職調查,預計6月能完成股份制改造。

根據深交所不久前券商項目摸底結果,目前總計有300多個已經成熟的項目可以隨時登陸創業板。而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首批登陸創業板的企業,「30~50家將是比較合適的選擇之一。」這意味著目前已經符合條件的上市企業中,有十分之一左右能夠成為首批上市的「創業板明星」。

  地方政府力挺

苦等8年一朝開閘,創業板也引得各地政府行動起來。

記者從浙江、河南等地金融辦人士處瞭解到,春節後,各地證監局、金融辦陸續召開了企業和券商聯席會議,商議給當地擬上市企業開闢「綠色通道」。「今年,我們省政府辦、國資委、發改委、工商稅務、土地、環保等成立一個聯席組織,對籌備上市的企業業務進行特批特辦。」河南一金融辦人士稱。

其他各地政府亦不落後。早在去年8月,上海市經委、市科委和上海市證監局就聯合頒發了《關於實施上海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培育工程的意見》,挑選出100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有高成長性特徵、有上市意願的中小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推動企業改制上市進程。

除了「綠色通道」外,各地政府還紛紛出台財政補助措施鼓勵企業申請創業板上市。據瞭解,深圳市政府今年計劃出資1.8億元資助本地中小企業上市,比去年的8500萬元有了大幅增加。按照深圳市相關規定,如果企業在境內上市將可以獲得310萬元資助,在境外上市則資助210萬元。

深圳市貿易工業局局長王學為表示,目前深圳市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企業有1100家左右。而浙江君浩的張啟航告訴記者,在今年2月的「溫州論壇」上,浙江省證監局局長王寶桐也稱,浙江有108家企業符合條件準備上市,預計能在創業板中佔到三分之一份額。王寶桐還強調,希望溫州企業能在5月前完成上市所需各項準備,浙江省證監局計劃上報20至30家浙江企業爭取首批創業板上市。

券商博弈上市策略

此時,券商投行人員更是忙得不可開交。3月4日和5日間,記者聯繫的多家券商投行人員都在武漢、北京等地出差為項目奔波,言語中充滿了對創業板的熱切期待。

「自去年年底,我們就開始給企業做上市輔導,早就把一批項目牢牢抓在手裡,第一批上市企業中肯定有我們的份額,關鍵是能上多少家。」上海一家有40位保薦人的券商投行總經理直言,只要創業板一開,他們馬上就有項目報上去。

「現在是等創業板細則明朗,才好選擇合適的上市策略。」深圳一家創新型券商資本市場部人士認為,各家券商都跑馬圈地爭取了不少好項目,但由於保薦人數量有限,上市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創業板這麼火熱,就要考慮如何有效提高保薦人利用率的問題。」上述人士解釋。

該人士說,有些企業在中小板排隊時間比較長,相比創業板,中小板融資成本也相對較高,所以雖然達到中小板上市標準,也對創業板很感興趣。「雖然創業板明確提出要推動企業批量上市,但從目前創業板火爆的情況看,很有可能排隊時間更長。」因此,他們準備等創業板具體規則出台後,再確定手中項目的上市策略。

上述上海券商投行總經理說,他們將主要根據企業業務性質制定不同的上市策略。「如果企業有創新模式,過往紀錄能說明成長性和創新性,科技含量比較高的項目自然往創業板上排隊。而對於一些運營比較穩定、複製性比較強的成熟行業中的公司,則更多選擇中小板。」(盧遠香 李輝)

  相關訪問

外資PE搶灘

創業板推出在即,國內各方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同時,而對創業板覬覦已久的外資PE亦不甘落後。

成功地把分眾傳媒推向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麥頓投資公司就是一例。目前麥頓投資已在中國投資了9家企業,其中3家已經在海外資本市場成功上市。

3月6日,本報記者在長江商學院專訪了麥頓投資合夥人邱立平。

《中國經營報》:對於即將推出的創業板,你們做了哪些準備?

邱立平:我們目前手中儲備了部分項目,當然主要還是要推到國外市場上市,但是我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投資對象,準備經過幾年的運作之後把它們推向創業板上市。

《中國經營報》:近幾年,PE在中國可以說是大行其道,PE對中國企業發展意味著什麼?

邱立平:應該說,推動企業和經濟的發展,PE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作用。作為財務投資者,PE一般都是參股而不控股,對企業而言,這可能比戰略投資者要實惠得多。PE給企業提供資金,讓企業的發展更上一層樓,然後幫助他們上市,而自己通過二級市場退出,獲取投資收益。走到這一步,就是PE和企業的雙贏。

《中國經營報》:新修訂的《合夥企業法》增加了有限合夥制度,這對PE行業是個好消息,你怎麼看?

邱立平:這是有利於推動風險投資行業發展的。事實上,國外PE普遍採用有限合夥制度,使得資金和專業投資人結合起來。國內現在放行有限合夥制度,顯示管理層對規範和推動PE行業發展的良苦用心。

《中國經營報》:在外資PE淘金的同時,本土PE公司近兩年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並嶄露頭角,作為一家外資PE的合夥人,你覺得外資PE和本土PE有哪些差別?

邱立平:從風格上講,外資PE的投資規模比較大,本土的多偏小。像我們一般起點在2000萬美元以上,而本土的則多在幾百萬元或者幾千萬元人民幣,從這個意義上講,兩者之間沒有很明顯的競爭關係。但是到2009年之後,估計將會有一批本土PE發展起來,因為他們培育的公司將會紛紛上市,尤其是創業板的推出,更助長了這種態勢。這將使得他們的獲利相當可觀,規模也相應的迅速擴大,同時巨大的財富效應也可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PE行業。

「圍剿」創業板項目 券商跑曲線謀直投 2008年03月09日 07:34:40  來源:中國經營報

【字號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關閉】 【Email推薦: 】

兩會召開以來,關於創業板的信息源源不斷。隨著創業板預期的進一步明朗化,券商們在各地項目間的奔波更為匆忙。一位投行人員笑稱,自己是每天都坐飛機旅遊:「今天在武漢,明天到北京,後天又飛回深圳總部開會。」

深圳某券商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告訴記者,該公司爭搶創業板項目的行動一直沒有中斷,「那些項 目一直牢牢握在手裡」。然而,券商熱切的跑馬圈地謀求的並非是創業板的承銷費用,而是可能在創業板後隨之開閘的券商直投業務。

「我們現在已經儲備了不少項目,就等直投牌照下來。實在不行的話,只能先間接投資了。」上海某券商投行負責人的話,代表了券業對創業板以及直投業務放開的期待。

  「雞肋」的附加值

「創業板規模小、利潤低、風險大,融資額一兩億元,保薦費用最多也就幾百萬元,跟中小板項目利潤一千萬元有不小的差距,更比不上主板項目幾千萬甚至幾億元的利潤。」深圳某創新型券商投行高層人士說,如果單做保薦,創業板項目對券商而言形同雞肋。

對於券商的抱怨,深交所人士認為,保薦發行制度將隨著創業板而改革:「保薦人簽主板項目的同時,還可以簽一項創業板項目,提高了保薦人的利用率,等於變相提高了券商的利潤。」

「但這對我們的吸引似乎並不大。」海通證券(600837.SH)一位保薦人說,雖然監管層放行保薦人簽多單,但保薦人肩上的擔子很重,不敢掉以輕心。「最多同時簽兩個項目。做不好被查出來,一切都完了。」

事實上,創業板企業規模偏小、實力有限,券商所得承銷費用較少,但承擔的風險卻較高。在券商投行人員看來,「這是明顯的風險和收益的不均衡。雖然這種現象在中小板中也存在,但沒有那麼嚴重。」廣州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預計,承銷創業板企業,券商提取保薦費用的比例可能會高一些,但其絕對數比較低。

既然如此,為何券商還會熱衷於創業板項目的儲備呢?「創業板能吸引券商蜂擁而上,為以後的項目做培育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為以後的直投做準備。」萬聯證券投資銀行資本市場部黃海潮一語點破其中奧妙。

深圳一家大型創新券商投行高層直言:「放開直投業務將可以實現券商利益的均衡。」他的解釋是,直投業務放開,券商就可以擁有創業企業的股權,從而讓券商在承擔風險時取得更大的獲利空間。「投資一個好項目,可以在企業10~15倍市盈率時進入,預期發行價一般可以達到30倍市盈率左右,這至少能獲得2倍回報。此外,不少新股上市後,一般都有100%~200%的漲幅。綜合算下來,券商通過直投能獲得4~8倍的收益。」

  曲線投資暗流洶湧

自去年以來,不少創新型券商都向證監會遞交了直投業務放行的申請,但除了中信證券(600030.SH)和中金公司(CICC)之外,目前還沒有其他券商獲批。

「我們早在去年12月就向證監會提交了直投業務資格申請,但監管層的意思是審批下來沒有那麼快。」前述深圳大型券商投資銀行資本市場部總經理表示,券商都希望直投業務越快放開越好。「我們投資的資金和項目都已經準備好了,只等業務牌照審批下來,就可以設立一個獨立的直投公司來做這些業務。」

「沒有牌照直接投資項目是不允許的,只能通過別的機構或關聯公司代持,但具體的變通方式則是『各有各的招』。」這位總經理表示。

平安證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早在2006年下半年,平安證券就成立了單獨的直投部門,有十幾個員工,目的在於大力發展直投業務。平安證券2006年底也上報了直投業務的申請,但一直沒有獲批。「只能以間接投資方式做未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該人士解釋,「當平安證券發現好的項目時,就會以平安信託的名義去投資。有信託這個平台,可以充分發揮資源整合的優勢。」

但並非所有的券商都有信託平台。沒有這一平台的券商,會選擇以創投基金的名義來進行間接投資。今年年初,深圳某大型券商和深國投合作發了一款規模約6億元左右的創投基金,主要投資未上市公司的股權。「這其實就是直投業務的一種形式,是在獲取直投牌照前的權宜之舉。」業內人士分析。

海通證券更是間接投資中的先鋒,其在2004年就參股了中比基金。去年8月,隨著中比基金投資的辰州礦業(002155.SZ)成功上市,海通證券間接獲得了券商股權投資首單項目的成功。海通證券一位投行負責人透露,他們在去年就搭好了直投架構,做好了人員配置和項目儲備等大量工作。「直投的業務申請也在去年底上報了,但證監會說要緩一下,暫時沒有給一個明確的時間預期。」

隨著創業板的信息越來越明朗,券商普遍認為創業板市場的推出,為券商在直投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直投業務也很快會陸續放開。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創業板業務屬於證監會發行部負責,而直投業務則是在機構部,這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協調,「預計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放開」。(盧遠香)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