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倫
3月19日是伊拉克戰爭五周年,許多討論集中在目前增兵(Surge)的成效,何時可以撤軍,伊拉克政府究竟能不能自立無需依賴美國,進入大選年,議題更被放大檢視,最新的辯論是,究竟伊拉克戰爭要耗用多少戰費?
布希政府對此諱疾莫深,當初白宮經濟顧問提出2000億的粗估,被國防部長倫斯斐嗤之以鼻:「胡說八道」,今年二月國會預算處計算,迄今為止,花在伊拉克、阿富汗與其他反恐戰爭上已達7500億之多。
但是現在民主黨方面提出的數字,直讓共和黨人跳腳─「三兆美元」。事實上,《三兆元的戰爭》正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教授史迪格勒與哈佛大學政府學院教授畢爾莫合寫的新書標題。
按照目前官方數字,每個月戰費是120億美元(加上阿富汗則是160億)累加上去,但這都是屬於緊急撥款法案中的額度,但史迪格勒與畢爾莫指出,軍費其實由廿四個法案分攤,如果加上隱藏在國防預算裡的、照顧傷殘與退伍軍人的、軍備折舊等,總額很快就達到1.5兆元。
其他的費用還包括借貸的利息、因為油價高漲所需付出的額外費用等等,史迪格勒在接受英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他沒有誇大數字,事實上,全部費用接近5兆元。
這筆鉅款怎麼籌措?這是史迪格勒最強烈批判的。布希政府不僅沒有像其他戰時政府般遵節開支,反而沾沾自喜,以為憑美國經濟財力足資因應,戰時還大幅減稅,造福富人。
結果布希不僅把柯林頓政府的巨額歲餘全部花掉,而且一年比一年透支,財政缺口就靠借貸來彌補,仰賴外國購買美國財政部公債的比例越來越高,史迪格勒估計到了八年布希任期結束,所增加的2.5兆國家債務中軍費就佔了一兆元。
戰爭還未開打前,國防部副部長伍夫維玆曾幻想盟國可以分攤開銷,即使各國當初反對,看在分享伊拉克的原油的份上,終究要加入,可是伊拉克原油受限於國內政治鬥爭,加上恐怖分子破壞油管等阻礙,遲至去年才恢復生產,可是美國500億的重建經費卻已經花下去了。
美國國會最近覺得不對勁,拜油價高漲之賜,伊拉克政府去年開始有鉅額收入,今年預估更可達560億,可是支出的卻很少,去年到八月為止僅僅動用了重建預算的5%,錢到哪裡去了?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要國會稽核處調查,尤其這五年存在非伊拉克銀行的錢。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戰爭對經濟是有幫助的,所以戰費支出可以補得回來,譬如像二次大戰刺激生產,幫美國走出大蕭條,但史迪格勒認為,刺激經濟成長其實有更好的方法,不需要經過破壞重建的過程,像是全民健康保險、教育等,更可以增加生產力。
然而必須指出的,史迪格勒的估計有些不見得站得住腳,譬如他指出戰爭推漲了油價,自當時的25元一桶到現在一百元一桶,雖然也有印度與中國的「搶油」因素,但至少有5至10元是應該歸因於戰爭,三兆元當中部分費用是支付油價差額,可是許多學者卻提出數據稱,因為戰爭而讓伊拉克原油減產,所造成的影響是微乎其微,不到全球市場的1%。
在這場辯論中,有一些問題其實永遠沒有答案,就像是,如果不花這些錢,圍堵哈珊是不是也有代價?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戴維斯做過模型評估,入侵伊拉克是花錢,但不入侵,花在其他方面對付哈珊的錢,不比入侵少。
而美國經濟衰退與鉅額軍費有沒有關係?一些經濟學家強調,硬扯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把主要原因歸咎於房地產信用擴張太過、次級房貸浮濫,但是史迪格勒則強調,當時聯準會與銀行管理機構,在戰時粉飾太平,營造經濟欣欣向榮的假象,如果這筆錢沒有花掉,可以更好更快的振興經濟。
「如果當時沒有如此如此」,雖然是假設性的問題,但是政治上卻是有意義的。
去年夏天在國會佔多數的民主黨原想設下通過戰爭預算的條件─戰場上沒有成效,就要撤軍,可是「增兵」似乎有效,民主黨內部沒有共識,攻擊焦點渙散。
今年民主黨捲土重來,希望發起新的討論,把「布希─共和黨」與「伊拉克─經濟衰退」,連結起來,而三兆元戰費就是連結的關鍵。
民調顯示,對於伊拉克戰爭,現在美國人最擔心的是戰費,而有68%的人認為撤軍是拯救美國經濟的最優先要務,在大選年,這不是虛構的,而是再真實不過的題材了。(clkuo@mail.china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