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北京報道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北京一些外交學者指出,中國企業在蘇丹等國家的海外投資損害、有時甚至是「劫持」了中國的外交政策。
在採訪中,中國頂級智囊機構與大學的學者們特別提到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在蘇丹的做法。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Peking University's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朱鋒教授指出,中國石油集團等企業雖然是國有企業,但有時也會犧牲國家利益去追求自己的利潤。
--------------------------------------------------------------------------------
--------------------------------------------------------------------------------
他表示,這些國有企業已成為非常強大的利益集團,它們甚至劫持了中國對蘇丹的外交政策。這一點確實非常令人擔心。
中國石油集團在蘇丹的投資已使中國政府成為批評對象,一些維權人士抵制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呼聲日益高漲。中國政府對此進行反擊,稱正在盡全力勸說蘇丹政府停止在達爾富爾地區的人權暴行。
中國外交部沒有對中國石油集團提出批評,但是北京資深學者的言論表明,官方對海外投資深感憂慮。
中國企業是在中央政府的同意、甚至是敦促下才走向海外的。政府希望獲得資源,打造全球性企業。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Chin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學者翟崑指出,大型國企「如今代表經濟利益的考量」。
但他指出,政府現在應該制定更多的規章制度,約束它們在海外的行為。
中國國有與私營企業在贊比亞、秘魯、菲律賓等地的投資,引起了政治上的對抗,中國政府外交官不得不努力消除這種對抗情緒。
對於中國私營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信(ZTE)被控行賄,菲律賓政府的回應是取消了一些中國資助的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張蘊嶺表示,他最近派遣一個國際關係專家小組前往蘇丹,準備撰寫一份關於中國在蘇丹行為的報告。他指出,由於與政治聯繫起來,這些公司都感到壓力很大。它們並不太關心政治,但這在所難免。上述情況在其它很多地方也會出現。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曾銳生(Steve Tsang)指出,這種爭論也有積極的一面,說明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更「正常的」世界大國。他表示,中國政府受海外企業遊說人士的影響越大,就越有可能就在主要投資國家的政策展開內部討論。
不過,他並不認為中國外交政策遭到「劫持」。他指出,中國政府沒有在蘇丹發揮適當作用,是因為政府和高層決策者更傾向於現在的做法。
中國石油集團拒絕正式置評。但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公司高管表示,這些學者有權對蘇丹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就我們而言,我們相信做了許多在經濟和社會上有益於蘇丹的事,幫助蘇丹走在了其它非洲國家的前面。」
譯者/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