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巴斯拉激戰的背後因素

2008/03/28

本報訊

 伊拉克總理馬里奇親率國防部長與內政部長在南部第一大城巴斯拉與薩德旗下的「馬迪軍」激戰,兩造同是什葉派,這似乎是同室操戈,而其中有什麼非表面化的理由嗎?

 去年薩德曾表示要解散馬迪軍,也約束手下避免與美軍衝突,這一年來他的姿態確實較低,但最近他的態度突然又有了變化,原因可能包括有下述:

 一是美國國內反對伊戰及呼籲撤軍的人占絕大多數,民主黨且以此作為競選綱領。大選之後,美國勢將撤軍,即使不全部撤走,也將大幅削減,這將為伊拉克的安全與權力留下很大空間,而這空間由誰填充?誰的力量大誰便有資格,薩德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二是馬里奇的政府對伊拉克的經濟及安全事務都沒有建樹,伊拉克人民不滿意這個政府,馬里奇即使不垮台,待今年底國會選舉近時,其聲望必更低,薩德便可以在選舉中大展身手,目前他在什葉聯盟控制的國會中只分到30席,而他要爭取更多的席位,擴大在什葉派中的影響力。2005年薩德派只參加了中央級的選舉,未參加地方選舉,現在他也要該派進軍省議會。

 英軍去年底從巴斯拉撤離後,安全防務移交給馬里奇政府的部隊,但安全狀況很不好,巴斯拉是伊拉克第二大城也是石油重鎮,薩德派與其他派閥極想染指,於是混亂便產生。

 巴斯拉之戰的導火線如前述兩原因。而馬里奇也在防止薩德擴大影響力,曾數度與馬迪軍交戰的美軍更不樂見馬迪軍勢力壯大,於是便配合馬里奇政府展開攻擊。美國一直認為伊朗在支持伊拉克什葉派,而薩德是最受支持的派別,馬迪軍的武裝都來自伊朗。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