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保團體「例行性」地到環保署表達反對蘇花高興建的主張聲中,經建會副主任委員張景森意外的出現在環評委員會,並以「個人意見」聲明希望將蘇花高是否續建的決策權力留給5月20日上台的馬英九新政府來決定!
當然,除了在場的其他環評委員感到錯愕以外,也有不少人以「留下爛攤子」給新政府等陰謀論之主張來解釋張景森此種舉措。但吾人以為:就算是給新政府出一個隨堂的突擊考試,馬英九和他未來的政府幕僚是應該針對蘇花高是否續建的這個考題好好的答題,以證明他的確有能力在類此爭議性的政策議題上做最好的決策。
環保人士重回街頭
還記得陳水扁在2000年當選後非常躁進的宣布了核四停建的政策,這對許多為反核多年努力的人而言,似乎是一種交代,但在種種當時政治氛圍之中,這樣的政策下場最後不僅失敗了,也帶給環保社運團體至今難以回復的挫敗。而民進黨政府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環保與經濟的對立當中,越來越向「經濟」靠攏,本來環保社運團體歡欣鼓舞的迎接「綠色執政」的夢想,終於在陳水扁「經濟優先」的宣示中幻滅了!在陳水扁政府後來許多重大決策過程中(例如:湖山水庫的興建、離島工業區的擴建等),環保主張顯得越來越弱勢,許多環保界的先進們都曾向筆者無奈的表示:「回到街頭」繼續扮演忠誠的反對角色似乎是我們唯一的選擇了…… 筆者認為,如蘇花高是否興建的此種議題,在總統大選過程中,雙方陣營基於選舉策略考量,都避免正面的回應。但馬英九先生在勝選後,已經無法也不得不面對他的「千斤重擔」,即便是舊政府留下的爛攤子他也還是要一肩扛起。剩下的問題是,他眼前的這份考題難道就是「經濟」與「環保」相互衝突下的「選邊站」的零和戰局嗎?
過去環保界的朋友一直把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當作在體制內最後也最重要的戰場,從環評委員的選任,到爭議性環保議題在環評過程中的拉鋸,環評似乎成了環保人士可以抓住的最後一個救生圈!這也就導致環評程序似乎沒有幫助政府在重大決策上的選擇,反而讓不同立場的人永遠找不到有共識可以商量的空間。
其實任何了解國際上環評制度發展趨勢的人一定發現,過去環評的角色只「單純」的針對新開發計劃對「自然環境」所帶來的衝擊(impact)做評估,所以這樣的環評本也不被賦予做「最後政策決策」的角色;但是在「永續發展」的平衡思潮下,環評逐漸的導入包括「經濟影響評估」與「社會影響評估」的元素,甚而已被「永續發展評估」的整合性概念所取代。
筆者以為,若馬政府仍然以如何擺平「經濟與環保孰優先」的思維來面對蘇花高這份考題的話,將要面對永無止境的紛爭,就像民進黨政府過去面對環保團體所說的:「今天你們30個、50個主張環保的人來要求不要開發,明天就會有300個、500個主張開發的人包圍我們。」
以永續發展為考量
因此,筆者以為,馬英九先生,您應該大大方方的應考,並以「永續發展評估」作為考量蘇花高是否興建的準則,其中環保與經濟開發固然是考量的因素,「社會公平」也應被仔細的深思過,尤其是「世代間的正義」是永續發展考量的重點。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說,過去一分為二把不同主張割裂的思考並不恰當,您真的應該好好問一問不同「利害相關人」的想法,特別是青年們對此議題的主張,並從比較長期的角度來下判斷。否則,您「全民總統」的主張只怕是空話一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