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布國內物價報告,攸關長期物價走勢的核心物價漲幅升逾三%,創下近九年最高,顯示這一波起因於能源的通膨壓力已逐漸擴散,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後續效應不容低估。
值此通膨壓力驟升之際,近日各界對於實施四個多月的油價凍漲措施多有議論,行政院堅持繼續凍漲,俾小民百姓得以在百物飛漲下略有喘息餘地,而即將執政的馬蕭團隊則以「尊重市場」宣示在五二○以後將讓汽柴油價格一次漲足,以消弭各界的預期心理。惟馬蕭團隊可曾細察,汽柴油這些油品的經濟特性,在凍漲四個月後猛然大漲所可能造成的產業關聯效應?
汽、柴油等油品的經濟特性極為特殊,它既是最終消費品供民眾使用,也是多數產業營運過程裡不可或缺的中間投入,從最新一版的四十九部門產業關聯表可以發現,除了運輸倉儲、電力、燃氣、人纖、化工原料仰賴油品甚深外,漁產、紡織、成衣飾品、鋼鐵、電子零組件、公共工程對汽、柴油的依賴也極高,合計油品的「向前關聯係數」達六.九,產業關聯度名列第四高,這意味著油品價格猛然上升,除了會使民生陷於巨大的痛苦外,也將使半數產業生產成本劇升,對生產體系的衝擊尤甚於消費體系。
油品不同於一般消費品,農產、成衣、飲料、家電等產品絕大多數是提供市場做為最終消費,而非做為生產的中間投入,縱使調漲,也不至有推波助瀾之效,但油品由於高產業關聯的特性,其上漲的壓力必然會透過生產體系轉嫁、席捲各部門,推波助瀾不容低估,而一旦民眾的預期心理潰堤,更將在消費市場形成相互追漲的局面,台灣一九七○年代結束價格管制後是如此,美國一九七四年春天第三次價格管制結束後所形成的混亂局面,更足堪為鑑。
這段美國價格管制的歷史詳載於尼克森回憶錄裡,尼克森在就任美國總統不久後,旋即面臨來勢洶洶的通膨壓力,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總計實行了三次工資與價格管制政策,管制初期的民意調查顯示高達五三%民眾認為政策是有效的,認為無效者僅二三%,惟管制畢竟是過渡性措施,尼克森政府終究難以支應龐大的管制成本,當七四年四月底解除管制之日,美國通膨率迅速由六%升至一一%,美國企業倒閉家數驟升、失業人數倍增,失業率在一年之間由五%升逾八%,全美陷入二戰後最大的衰退,衰退持續有兩年之久。
台灣目前物價逐月升高,已帶給民眾極大的壓力,一旦五月油品價格驟然升高,以油品高產業關聯的特性,不論是對生產、投資或消費都將產生明顯且立即的壓力,而這絕不是簡單一句「尊重市場」就可以解決的。尼克森在對抗七○年代通膨問題時,經常邀集最頂尖的經濟顧問至大衛營日夜研商因應策略,但我們看馬蕭團隊面對油價問題迄今,始終老話一句:「尊重市場」,這若非馬蕭團隊輕忽通膨的壓力,便是高估市場的運作能力,歷史法則告訴我們,在解除凍漲機制後,如果沒有萬全的配套措施,非但通膨率將以超乎預期的速度升高,如尼克森政府在七四年解除凍漲機制後一樣,屆時究竟會讓台灣多少企業倒閉,讓多少勞工丟飯碗,馬蕭團隊必須好好評估。
去年底倉促上路的油價凍漲政策,決策粗糙,終致今天行政院騎虎難下的局面,惟如今馬蕭新執政團隊上任,如果也沒有一套萬全的評估,便驟然令其一次漲足,其決策粗糙與民進黨政府何異?以今天情勢觀察,馬蕭團隊大可不必只在「凍」與「不凍」的死胡同裡糾纏,應精確評估國際經濟情勢、台灣產業關聯、家庭所得分配及國家財政所能承擔的極限,重新訂定一套短、中、長期的策略,所訂出來的策略除了必須大量削減不當的管制成本外,尤應關照產業困境及民生痛苦,並且應從經濟角度決策,而不能再受政治顧慮的干擾。
尼克森在憶及七○年代這次管制時嘆道:「不幸的是,今天有太多政治人物是從政治角度思考經濟問題,而輕忽從經濟角度思考經濟問題,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一個有智慧的決策者絕不該被政治現實所動搖。」尼克森這段感嘆,值得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多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