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不入流的經濟學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如果有人說,全世界只有台灣有反核運動,你大概覺得很奇怪,不過也不怎麼需要驚訝,因為這幾年的「國際新趨勢(台灣版)」就是如此。請注意,請認明台灣版,因為如果你太過認真,自己跑去查「國際新趨勢」的國際版,內容肯定很不一樣!舉例說,台灣的能源專家會告訴你最值得注目的就是「『英國』轉向要建新核電廠」,但你要是去看看英國的相關網頁,會發現的確有英國的擁核人士和擁核政府在發言,但是反對和質疑聲音不斷,所以蓋新核電廠根本不是甚麼台灣版裡創造出來的英國「國家共識」。

還有一個最近的新聞最可以被拿來大做文章,並引述成歐洲國家擁抱核能的證明。上個月在法國總統訪訪問英國時舉辦的英法高峰會前,傳來英國貿易大臣宣布英國應擴建新核能電廠,並和法國一起將核電技術做為全球市場上的工具。但是這個說法已經立即遭到「地球之友」等老牌英國環保團體批評,認為把核能當成對抗氣候變遷的工具的主張是本末倒置。但是你放心,在台灣版裡你會找不到反對這種核能工業擴張的聲音,因為在台灣一提到外國發展,十之八九只把該國政府領導者當成「國家」,而民間團體只是一小群「非關國家」的人。 「國家」從來沒有一個單一的「劇情」

不過我們還是該國際化一點,不要太依賴能源專家的台灣版國際趨勢分析好了。仔細看看英國能源政策中關於核能使用的辯論。從不聽從民意的前首相布萊爾表示英國應該考慮新建核電廠開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角力戰就沒停過。當2006年官方的「能源檢討報告書」(Energy Review 2006)被英國法院判定其公眾參與和因為諮詢的過程,「誤導」、「有嚴重瑕疵」、「不正確又不公平」,判定民間團體勝訴。簡單說,能源決策裡導入的公眾諮詢,被工黨政府執行部門用技術性的資訊引導(反過來說是限制),「刻意製造」社會認同,取得對布萊爾政府向核能工業傾斜的政策背書,卻被民間踢爆。這個NGO組織對抗政府的行動看似提告的民間團體取得重大勝利,也都是英國「國家」底下的發生的事情。但是在台灣為什麼要故意只選擇「布萊爾政府」那邊的故事,硬寫成「英國」的轉向?

英國這個故事還沒結束!「英國」這個稱號下,除了蘇格蘭地區的國會議員和政府表示不歡迎在蘇格蘭境內建新核電廠,政府與民間關於核能的爭論也還在持續角力,突顯出,「國家」不是政府更不是執政黨,民間社會也是國家的一部份。為什麼,因為支持與反對的兩造都在爭奪英國的正確行動該是什麼?一方面,工黨領導人已經吃了秤鉈鐵了心要幫助核能工業拓展全球市場,說是核能可以幫助達到減低碳的排放,同時又認為核能工業可以用來拼經濟。另一方面,英國的環保團體和其他民間聲音只好不斷行動來監視該國政府的動作,以免執政黨的一意孤行讓國民利益受損。

「英國版核電再評估」

一份獨立於英國政府的核能再評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再評估的專家們有鑑於政府所進行的民眾諮詢過程都是有目的性的篩選,所以他們組成一個工作小組,提出自己的專業評估。有趣的是,這群人不是由環保團體組成,而比較是獨立的學者專家。這樣的評估小組除了核能專業人士,還包含了社會學者,政治學者,環境風險評估的學者。如果對照2000年台灣的「核四再評估委員會」和一直以來關於核四續建以及新核能機組的爭論,不難發現,英國社會對能源和核能使用的民眾諮詢,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不只是能源經濟的技術問題,對英國公眾來說,這就是科技如何對民眾負責的民主程序。簡言之,這是當代民主政治裡政府與公眾間關係如何發展的核心問題。而回到現實裡,英國政府則要刻意將核電選項窄化成不得不然的最好科技選項,也因此民眾諮詢過程變成這個公共決策的角力場域。

看完英國的複雜內情,再回頭檢視台灣版國際趨勢報告,我們對那些將一國政策走向簡化成政府領導人意見的不及格資訊提供還要存幾份尊重?可悲的是,我們仍然必須把這種連基本資訊和認知都做不好的論述當成重要的一回報告來回應。現在流行的拼經濟和對抗氣候變遷的庸俗版說法後面,說穿了,不過是利用資訊不足構造出的片面「事實」來為特定說法背書,仗恃的,是人民對深度國際資訊取得的不易和落後官方說法的時程。

擁核專家 國際常識可能不如你我他

問題是:我們的社會有太多感性地學術崇拜,換句話說,我們對理性的質疑資訊生產的包容力太少,所以要大聲質疑這些國際能源發展分析不入流是不被重視的。問題還在,我們能不能有像英國那樣的法院制度能保障公眾不受政府資訊(諮詢)濫權的侵害?再看看最近馬英九總統熱門內閣人選,我們確定國民黨的擁核官僚又要掌權了,按照那種只報一半真相所建構的國際能源經濟分析,充其量只不過是「說書客」的能源經濟說帖,但我們的公眾很容易就臣服在「國際上都是這樣做」的魔術下。怎麼辦?第一步,少看電視新聞頻道(或者只看公視)!免得不入流的經濟分析充斥腦中。進國際聊天室去和各國人士聊聊天,能夠知道的事實內容肯定還比那些錯誤百出又充滿意識型態偏見的電子媒體來的有深度。

然後呢?請算一算新政府上台後,為台塑、鴻海、回流台商等企業拼經濟的行程有多少,真誠討論氣候變遷和環保議題的時間又有多少,相信你很快就可以知道蓋核電廠是為了對抗氣候變遷,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說法,會不會讓你對帥帥的馬總統比中指說「Liar」! 很可惜,英國民眾好幾年前已經先給把這個封號送給剛當選時也曾風靡眾人的布萊爾首相(Tony B Liar)了!!

回應

古時天顏難窺、龍體難近。

今日總統愛作秀,天顏看電視就有;總統愛跑步,龍汗滋潤大地萬物眾生。

惟雖龍口常開、但常不知所云,

朝朝忙作秀、每日慢跑先。

萬般皆允諾、不知何者先。

陸豪訪台熱、誰聞貧病哭。

百官多遺老、longstay又奈何?

連爺訪大陸、直說難交棒。

老共不撤彈、三通照樣飛。

小馬靠白臉、老胡有深算。

藍天雖乍現、五星耀日月。

一群講肖話的人, 沒上台也基基歪歪, 什麼都總統做, 那其他官僚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