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 2008/04/22
相較資本額動輒六七百億元的金控股,累計第一季平均漲幅已達三成以上,資本額平均僅百來億元、且具長年深耕地方資源的企銀股,更具有飆股潛質;加上股價淨值比相對較低,又有重要的招親題材,企銀股的股價可期。
【文/先探投資週刊】
國泰金在一月十六日的立委選後,爆出三三.三萬張的天量,帶領股價攻克八二.四元,中信金也在同一天爆出三○.七萬張成交量,元大金更是創下上市以來單日成交三○.九萬張的歷史大量;除了以上成交量過三○萬張的三家金控外,其餘十一家金控當日成交量也大得令人咋舌,雖然當時創下的股價紀錄,陸續在三月廿四日「馬英九缺口」被攻破,但是其留下的量能震撼,喚起了台股投資人對金融股曾經輝煌的深刻記憶,紛紛轉移注意力至金融類股身上。
而這金融股挾著政治在大選過後日趨穩定,兩岸開啟對談與交流管道,證券金融制度轉趨開放互惠趨勢下,許多以前卡在政府制度的問題,頓時有了想像空間,讓投資人看金融股,倒也像「丈母娘看女婿」一般,越看越有趣了。
相較資本額動輒六七百億元的金控股,累計第一季平均漲幅已達三成以上,資本額平均僅百來億元、且具長年深耕地方資源的企銀股,更具有飆股潛質;加上股價淨值比相對較低,又有重要的招親題材,企銀股的股價可期。
企銀招親有前例
在二○○一年政府推動金融合併為金控之前,金融市場除三商銀這類官股銀行外,各地中小企銀林立,為當時以中小企業的台灣,提供了良好的存放款金融流通管道。近幾年來,政府持續推動金融改革與整併風潮下,先有英商渣打銀行宣布以股價淨值比的二.二六倍,亦即每股二四.五元的高價,百分百收購竹商銀股權,為市場投下震撼彈;後有荷商荷蘭銀行以金融重建基金(RTC)賠付約六九億元的代價,標得台東企銀三一家分行及資產,若以東企資金缺口約一二○億元計算,荷蘭銀行等於以一家分行約一.六四億元的價格,重寫分行通路新高價,而且是RTC標售史上首家由外商銀行得標國內銀行的紀錄。而花蓮企銀三一家分行,以RTC賠付四四.九億元,相當於一家分行約一.二億元的價格,由本國大型民營金控中信金得標。
雖然竹商銀以高價賣給渣打銀,當時市場「買貴了」的耳語不斷,但事實證明,竹商銀在半年整併陣痛期過後,交出了○七年下半年獲利四二○○萬美元,較上半年大幅成長六倍的亮眼成績。台灣中小企銀長年深耕地方的實力展現,讓有意進駐台灣資金的外資驚艷不已,加快入資腳步,其中不外乎是希望能複製台灣成功經驗,開拓至同文同種的大陸市場去。
由於花企和東企的資產品質並不佳,不但出售時的獲利仍然呈現虧損,扣除帳上的不良資產後,淨值甚至轉為負數,即使不看這些帳上的不良資產,掛在帳上的問題放款也不在少數。相較起來,國內的幾家體質較佳的地區性中小型銀行:台企銀(2834)、台中銀(2812)、京城銀(2809),姿色(資產品質、獲利能力)與選婿力(股價淨值比、本益比)相對較佳,對吸引內外資銀行購併,有較大想像空間可期。
台企銀主要經營中小企業的存放款業務,市佔率約八%,擁有海內外分行共一二八家。二次金改期間,因資產品質不佳,為政府積極釋出的官股銀行之一。...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4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