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南韓 外銀磨合期至少兩年

2008/04/18

【經濟日報╱記者 林巧雁、李淑慧】

2008.04.18 03:22 am

曾在南韓併購的花旗、渣打與匯豐銀行,恰巧在台灣也分別併購僑銀、竹商銀與中華銀,外銀在南韓的併購及經營經驗能否適用在台灣?又有什麼值得借鏡?

若以數據來檢視,「南韓前七大銀行中,被外資買走的這三家銀行表現,並沒有特別突出。」惠譽信評金融機構評等部副總李信佳說,第三大銀行Shin Han新漢銀行,是南韓的民營銀行,表現也不比外銀遜色。

不論是花旗或渣打在南韓整合,尚未看到顯著的綜效,也許與韓國民族愛用國貨,工會又強勢有關,整合上需要更多時間磨合。

以花旗為例,Citibank Korea員工從2005年10月開始,勞資糾紛長達半年,且員工罷工18天,創下南韓歷史上銀行罷工天數最久的紀錄。

被花旗併購的南韓銀行員工不配合業務、不承作新貸款、不賣特定產品,財富管理業務大受影響。

渣打在南韓買下的銀行,也還保留原來韓國第一銀行(Korea First Bank)的名稱,變成Standard Chartered First Bank,台灣的竹商銀被渣打銀併購後,則未保留名字。

檢視2006年的淨值報酬率(ROE)與資產報酬率(ROA),渣打買下的韓國第一銀行雖然比不上花旗,卻較2005年成長約兩倍;爆發勞資衝突的Citibank Korea的ROE與ROA,較前一年下滑30%左右。花旗在南韓因勞資不和諧,看來難免影響營運績效。

李信佳說,外資不會變魔法,不可能一下子就把爛銀行變模範銀行,如何「在地化」很重要,外銀也需要時間整合,本國銀至少還有二至三年時間,將自己提升至國際水準。

就像南韓最大的國民銀行Koomin Bank,雖然不是外資掌控,同樣可以引進國際知名專業團隊整頓內部,也創下傲人績效。

有些人害怕外銀掌握台灣金融業,不過,李信佳認為,以南韓經驗來看,其實不必太擔心,因為外銀仍受主管機關監理,當地政府有百分之百權力取消外銀的分行執照。

南韓的銀行在金融風暴後勵精圖治,積極展開海外併購。最大的Koomin Bank將觸角延伸至中亞、越南,也併購蘇聯當地第四大銀行。

南韓銀行從27家整併至13家,前五大銀行市占80%,有四家排名全球前100大。李信佳說,外資入主南韓,刺激當地銀行加速國際化、銀行資本適足率提高、更講究風險,對南韓金融是正面影響。

本土銀未必會輸給外銀,端看是否痛下決心改革。李信佳認為,若引進國際專業團隊,專業領導人未必是老外,整合速度也許較快,也有機會與外銀一較長短。

【2008/04/1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