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軀已被削掉大半皮肉去做漁餌的廉價小魚,在烈日曝曬的堤岸上,掙扎跳動個不停。這個令人不安的強烈意象,揭開了「北堤漫遊人」的序幕。不過,接下來如果觀眾神經緊繃,進入備戰狀態,那可不必:影片節奏進行的很舒緩,甚至幾乎沒有故事。幾個釣客在片裡從頭到尾釣著魚,卻也釣不到什麼。因此,一邊吃著黑輪,一邊追著被剪斷四肢拿來當餌的螃蟹;追著在鴿賽中敗陣下來,歇在堤上的口渴賽鴿。叫罵著,彷彿是在羞辱這些動物,又彷彿是在自嘲 ….
一樁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逐步堆積著這些人閑得發慌的一天生活。遠方的港口,偶有一艘艘載著貨櫃的大貨輪駛出。這群人忍不住說起,船隻的數量,已經越來越稀落。從「經濟奇蹟」時期的加工出口區開始,高雄人對身為全球化經濟網絡裡的一員,並不陌生。大部分的人,可能曾經曾擔任過加工廠作業員、碼頭運輸工人、遠洋貨輪船員、化工廠裡工程師…….然而鏡頭裡,壯麗的貨輪,對比著釣客們渺小的身影,顯得出奇遙遠。當提供更多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大陸、東南亞、中南美洲,輕易取代了當本地的代工廠之後,這些被「全球勞動力市場大篩子」拋出來的人們,被迫開始了遊魂一般的退休生活。
不只高雄,台灣各個鄉鎮裡,都有大量年過四十五歲,沒有背景或特殊專長,被迫從勞動力市場上撤退下來的人們。他/她們或在街頭擺個小攤子,或想辦法兼著擔任短期派遣工,或者什麼也不做,整天在老人公園裡下著棋,在堤岸邊釣著魚。他/她們也許就是你我的長輩與親友。
這部影片停留在一種無所是事的漫遊氛圍中,讓片中的主角在被遺棄的海角,自顧自當個釣魚頑童。僅以字幕列出高雄港在世界港口吞吐量排名的節節倒退,對於這些人的社會處境與整體環境脈絡,並沒有深入交代。然而大量的留白,卻也給了觀眾的腦袋逕自漫遊的空間。
我想到我高雄朋友的媽媽,在當貨運司機的先生胃出血被迫退休之後,靠著在蓮池潭擺地攤,養大了三個小孩。以前我朋友很少回高雄過年,因為過年是他媽媽的攤子最忙的時候。他總是攬下過年期間公司所有的值班工作,等過完年,一家人各自賺到了一筆辛苦錢,才會歇口氣好好團聚。但這幾年,夜市已經沒有這麼多人潮,消費力也不如從前了,拜此之賜,他終於能準時回家過年了。這也讓我想到,在鐵馬影展裡,這部「北堤漫遊人」也許應該跟另外一部「我們」放在一起閱讀。
堤岸上的漫遊人,臥虎藏龍,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傳奇故事,但其中的家庭章節,也許相當雷同:比較激烈的,可能從家庭中逃逸了出來,或被家庭放棄了;比較幸運的,漫遊一天之後,儘管沒有帶魚回家,還有一頓熱騰騰的晚餐可以吃。而這個家庭裡的經濟來源,很可能就是靠像「我們」這部片子裡所描寫的女性,從事清潔工或其他短期派遣工,勉強支撐了下來。
相對於「北堤」導演刻意將自己停留在一個美學距離之外,「我們」則充分展現年輕人的入世熱情,甚至是文以載道了。這部學生以自己學校為背景所拍攝的片子,一開始就刺眼的提醒觀眾(其他學生),在這個風光明媚、適合潛心學習、精進藝術、以及談戀愛的環境裡,學生們每天如何漫不經心的製造了大量垃圾。再帶進大家經常視而不見的,一群女性校園清潔派遣工的工作與生活。
由於公部門的招標機制限制,一般勞工並沒有機會去承接校園的勞務清潔工作。只有少數熟悉公家作業程序的派遣公司,先取得了整年度的外包清潔合約,再層層轉包,最後由片中具有專業經驗的工頭,招攬左右鄰居或親戚,組成一支媽媽大軍,共同進行實務的清潔工作。不難想像,透過競標「最低價標」所取得的清潔工作,再被派遣公司賺去幾成後,真正被媽媽們拿到的酬勞,實在不多,而在學校、派遣公司各自的本位主義之下,不清楚遊戲規則的媽媽們,也只能任勞任怨接受惡劣的勞動條件了。
片子裡,這群熱情的拍攝者展開行動,為媽媽們爭取到最基本的友善休息環境。但並非所有派遣工都是幸運的。基本權益跟保障的匱乏,使暴露在各種職業災害之下的派遣工跟他們的家庭,隨時面對著不可測的深淵…..
在鐵馬裡,以這兩部片去談失業勞工或短期派遣工的問題,似乎是不堪負荷的沉重。但這兩部片子,的確帶我們看見,不論國家喊得震天價響的「社區總體營造」,或者根本不願意去提的社會福利政策藍圖,都沒有勾勒出來的人民生活圖像。並且提醒我們,這些人的樣子,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未來的樣子。
--------------------------------------------------------------------------
《北堤漫遊人》影片資訊 http://ironhorse.coolloud.org.tw/node/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