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南非推翻種族隔離政策 (Apartheid)的光榮歷史,便會直接聯想到最大的功臣是納爾遜‧曼德拉。然而,在業已形成的既定印象之外,紀錄片《Amandla! A Revolution in Four-Part Harmony》卻別闢蹊徑,從音樂出發,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帶領觀眾一同走過這場長達五十年以上的血淚抗爭。
一九九二年,一名來自長島的年輕猶太男孩買了一張機票,直抵南非。他就是導演Lee Hirsch。剛開始他的想法非常簡單,只是想拍一部關於音樂究竟可以發揮多大力量的電影。沒想到,他深受南非的韻律所吸引,一待就是十年。在這段以普通電影角度來講堪稱漫長的拍攝時間裡,他一方面拍MV維生,並四處籌措資金,另一方面,他逐漸跟一群在反對運動中具有關鍵性地位的音樂家和行動者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這一點從影片裡受訪者即使面對鏡頭也毫無扭捏生澀的表情,可以略知一二。於是,導演的首部作品因而成形。
透過人物訪談、音樂表演和歷史記錄片段的交叉呈現,觀眾既能瞭解在艱難歲月中抗議歌曲的發展史,同時也看見了南非爭取獨立自由的坎坷往事。這並非是專屬於曼德拉個人的過去,如同影片始於傑出作詞家Vuyisile Mini的葬禮,在遭到迫害死去的多年後,其冤情獲得平反,曾經隨便掩埋的骸骨得以重見天日,記憶不再喑啞無聲,反而化成觀禮眾人口中一首首動人的歌曲,從內心深處掏挖出來。不僅如此,還有無數不知名的人,無數的家族忍受了極大的悲傷與憤怒,但哀到極點,淚水是流不完的,所以,就大聲唱歌吧!
像影片中所講的,獨裁政府什麼都能鎮壓禁絕,可是怎麼阻止人們唱歌呢?難不成要進行一天二十四小時貼身跟蹤,一有不對就馬上摀住人們的嘴巴嗎?音樂在此,不只是紓解沉重壓力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象徵了微小的自由,以及微小的反抗。一點一滴,音樂慢慢地凝聚起人心,最終匯集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洪流,要求政府釋放已經監禁二十七年的曼德拉,迫使當權改變現政,其力量之強大,令片中受訪的白人警察事後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所以,該說是曼德拉解放了南非,還是說南非人民自己推動了一切的改變呢?
相較於南非群眾的堅持與自覺,現今台灣就顯得過於容易妥協退縮了。儘管解嚴二十年,在「自由民主」的閃亮招牌下,不公不義的事情仍然遍及各個角落──諸如樂生被迫拆遷、外籍新娘勞工屢傳受虐等等,然而,除了為使貪腐總統下台而大批走上街頭之外,何處還可見到反對的力量呢?我們的歌聲在那兒呢?
-------------------------------------------------------------------------
《南非革命協奏曲》影片資料 http://ironhorse.coolloud.org.tw/node/20161
回應
Re: 沒有自由,那就唱歌吧!--「南非革命協奏曲」影評
我們的歌聲在哪裡?
何處還能看到反對的力量?
這個影評人活在外太空嗎?
還是只活在
被紀錄下來的(documented)的文件和紀錄片裡?
張開你的雙眼啦
Re: 沒有自由,那就唱歌吧!--「南非革命協奏曲」影評
ALLCOME:網路上有些宅男一定要「看A片才能打手槍」……。
ALLCOME:但有些人,「看記錄片就能獲得高潮…」。
ALLCOME:沒辦法,只能說個人體質不同……哼哼哼哼…
Re: 沒有自由,那就唱歌吧!--「南非革命協奏曲」影評
allcome 你很沒營養 請你不要再用這種方式洗版了
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