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卡看銀行:《塑膠鴉片》書評

延續《禿鷹的晚餐》以來討論二次金改下的金融亂象,夏傳位先生的新作《塑膠鴉片》,把焦點由被利益犧牲的銀行行員移到了無辜的芸芸百姓身上。透過一張小卡片的來龍去脈,夏先生舉重若輕地展開了深入和多面向的觀察,勾勒出一服全球化下的流民圖。

何以故我會說這些債務人是無辜的呢? 從本書第一章就可知道大部分的雙卡債務人的成因並非過度消費,而是在求貸無門、走投無路後的唯一出路。媒體上的購物狂形象,根本不是大部分雙卡債務人的真面目。相反地,大部分人可算是非自願落入債務泥淖之中,而政府卻藥不對症地推出大溫暖計畫及協商方案反而適得其反,造成更大漏洞。

在一、二章的速寫之後,夏先生分析了雙卡背後的成本結構。在不違反民法20%上限下,業者巧立名目將高額利率轉嫁到各樣諸如違約金、手續費的名目。在消費者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債務便不知不覺的失控。

但是就算是炸藥,也得要導火線才能引爆。業績掛帥、捨棄職業道德的業務員扮演了這條引線。在追求超級業績的壓力前提下,銀行不但內部控管便宜行事,更不惜引進外包公司大開後門。而銀行中某些行員也乘機內神通外鬼,發順風財。這是第四章的主要內容。

第五、六章,可說是一部簡明版的台灣銀行史。夏先生從歷史脈絡和國際環境兩方面讓我們了解雙卡風暴得以滋生的結構性原因—二次金改和M型金融策略。在這裡夏先生從經濟面來看二次金改的荒腔走板,同時也批判政府簡單的民營化思維。但我以為二次金改雖然在經濟上不盡合理,在政治上卻是順理成章,也無怪乎邱正雄還樂此不疲。在國民黨的侍從主義體制下,銀行是交換上層階級效忠的籌碼之一,不論是國家公營時代的超貸案還是民營銀行的合准,都是不脫權力交換的色彩。民進黨上台後,先以一次金改瓦解國民黨的金權體制,接著利用二次金改換取財團效忠建立自己的侍從體制,以求長期執政。這也說明了政府為何不惜釋出優良行庫進行合併的原因。

最後一章,夏先生點出了在全球化下,市井小民朝不保夕的窘境。而富者恆富、貧者恆貧的遊戲規則也造就了成千上萬的新貧。這也造成了全球性的債務運動。夏先生除了詳細介紹《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的立法過程和和台灣雙卡債務人從覺醒到團結抗爭的歷程之外,也介紹了墨西哥的「枷鎖」運動。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雖然國情不同,但背後要求保障債務更生的精神是相通的。

利末記二十五章第三十七節: 「你借錢給他,不可向他取利息;借糧給他,不可要他多還。」同章第十節: 「你們要把第五十年分別為,向全地所有居民宣布自由;這一年是你們的禧年,你們各人要歸回自己的地業,歸回自己的父家。」這兩條律法是舊約時代考慮到長期讓債務人陷入貧窮泥淖後,社會經濟的損失更難以估計所做的設計,因此讓債務人有一個更生的機會。但在台灣卻因債權人本位和政商利益的考量下,對債務人卻少有寬容餘地。試問賠上了整體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只為了保全銀行債權是否划算呢? 見到《清理條例》上路前各銀行極力催收,政府又畏首畏尾的態度,顯然仍是以後者為優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