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光,文化創意產業不是文化建設的全部
關注文化政策,文藝青年站出來九問馬政府

2008/05/18
苦勞網特約記者

520新政府交接前夕,一群關注新政府文化政策的藝文工作者組織成立了「興文化青年行動聯盟」,5月15日上午在自由廣場前以「鬧慶文化關光光」的剪綵行動劇首度在媒體發聲。

興青聯5月15日首次登台場,行動劇以活力昂揚的鑼鼓聲開場,隨著兩位裝扮隆重粉妖豔的表演者,陣陣婆娑搖擺後。西裝筆挺的馬頭人在六名黑西裝光頭人護行出場,一行人揭開寫著「文化關光」的匾額後,光頭人架出一名面容死板的文化人。在匾額前,馬頭人將文化人頭髮剃光,隨後主持人帶領現場高喊「文化資產耗光光,歷史建物拆光光,藝術人才流光光,文化沒風光」等口號。

表演者肢體靈動維妙,現場節奏流暢,行動劇聲色俱佳,是街頭運動少見的華麗看頭。

「興青聯主要都是搞小劇場的朋友?」記者忍不住好奇詢問。

「嗯...可以這麼說,目前發起行動的朋友多數平常都各個在劇場幫忙」發言人周力德回應,有些遲疑。

"幫忙",是個可以理解的有些小辛酸字眼,所謂搞戲劇的理想文藝青年們多遊走在各劇場中,擔任表演、技術、行政兼打雜等忙,沒幾個劇場養得起專職,哪裡有演出,有活,就哪裡去。

「我們不想凸顯我們的劇場工作身份,文化也不只是表演藝術」

周力德強調,興青聯剛在成立萌芽階段,儘管發起成員多有表演藝術相關經驗,但興青聯不只是為了表演藝術請命,關注的是國家整體的文化政策。

興青聯成員多投身藝術文化工作,從小劇場運動,到90年代各項文化資產保護運動,如蔡瑞月舞蹈社、華山保存運動以及保留樂生院等戰役,藝文化工作其實不曾沈默。這回興青聯正式結盟則緣起知名藝術家湯皇珍等人發起的「種植藝術」行動,多位興青聯成員都是該行動中的園丁。四月裡一場種植藝術發起文化政策論壇會議後,園丁們決定以"興青年文化"聯盟,展開文化政治行動。

名號裡有「青年」,顯然有個年齡與世代的線索。發起人之一張墼米說,興青年號召對象主要在三十上下。

頂光頭蓄小鬍,儼然文藝型男的張墼米今年三十三。「雖然到了這個年紀,但我們許多人過去真的沒碰過政治...不瞭解政治跟我們熱愛的文化藝術有什麼關係」張墼米坦承,透過種植藝術營造的交流平台,許多年齡相近而志同道合的伙伴,開始體認到,文化不外於社會與政治,政治制度與生態環境等結構因素,往往箝制了文化發展。

張墼米說,不瞭解政治,不知道政府制訂的政策會帶領文化走向何處,「以前大家常覺得很悶」現在,興青聯不但會自我學習瞭解政治,進一步要求政府開放公民參與制訂文化政策,聯盟也將參與國會監督,興青聯提出,藝文工作者必須自己先組織動員,倡導議題,要求政府與社會大眾正式文化政策相關議題。

啼聲初試,興青聯發表「2008興文化建言」對馬政府提出九大訴求。包含:文化政策應超越政黨意識型態,具備起碼政治抵抗力。維護文化施政自主性、獨立性和專業性,要求下情上達的決策模式。

針對馬政府承諾一年內成立「觀光文化部」,並完成「文化創意產業立法」。興青聯質疑,「文化觀光部」並沒有經過充分的公開會議討論,文化創意產業法缺法整體配套,恐怕成為圖利財團的惡法。興青聯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選項,非全部,除了提升「觀光產值」的政策思維,文化建設應該具有更深廣的內涵,除了興土木蓋硬體,「軟體建設」更為基礎。

此外,還有拓展台灣文化的市場版圖,通盤檢討現行的文化法令政策以及活絡民間資源挹注文化等訴求。

「說實話,訴求很模糊ㄟ,就算有官員出面接見回應,大概只會得到『你們的聲音與訴求我們聽到了』之類的官腔喔」。

「這只是我們的第一步」,周力德解釋,目前成員多是表演藝術工作者,但「文化不是只有表演藝術」,為了避免被冠上「那只是一小群搞表演藝術的訴求」,聯盟沒有針表演藝術提出訴求,第一波行動建言包容廣泛,也是希望邀請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文化政策相關討論。

即將接掌文建會的是文化學者黃碧端,聯盟對台灣文化首長由閣揆欽點官派的慣例,也有所批評,但相對大砲級的前衛藝術家王墨林正在網路發起一人反黃碧端行動,周力德人表示「有待觀察」,聯盟目前的態度不傾向針對個人作為多所批判,影響決策的政治制度與結構性問題,是聯盟目前的工作重心。

周力德說,學者往往有理想,但上任施政的能否落實理念,是否言行一致,還有待時間監督,比方,很有影響力的龍應台,報上文章一大落,書寫文化政策真的很動人,但對照文化局長任內的作為,「就不是那一回事啊」。周力德說,文化學者一旦上台,聯盟也準備好讀讀他們的書,「好好檢驗監督一番囉」。

延伸閱讀: 興文化青年行動聯盟官方網站

【2008 興文化建言】網路連署行動!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