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鴉片》書評:台灣卡債風暴的分析

一 、

從各方面來看,近日由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出版,夏傳位先生撰寫的《塑膠鴉片》(副題是︰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乃是一本非常值得推介給關心台灣金融經濟、同情小市民生活疾苦的讀者們深入思索的好書。

總的來說,此書論述綜合表現了對於時事、人物處境細膩描述與深入挖掘的工夫,這是所謂調查採訪的論述。另一方面,作者又擁有高度的理論敏感,能透視許多相關事件實例背後的抽象問題,旁徵博引舉出其他各國例證、學理分析論述等等,來進一步深化實例現象的深層關鍵。

換言之,本書兼具了流暢而平易近人的事件報導與廣闊而深入的理論知識論述,它同時能滿足對時事關心與抽象思考台灣金融問題的不同閱讀取向。

但此書最難能可貴的是,流露在全書頁裡行間的作者追求「金融正義」、社會關懷的用心。本書與其說是卡債風暴事件的深入報導與分析,還不說是它更是一本為卡債族社會權益請命、打拼的社會運動的見證論述。

本書同時包含了上述三重價值,即卡債事件分析、台灣金融基本問題的探索與社會權益的訴求,這不能不說是台灣當前社運界中,極其珍貴與少見的論著。

筆者對作者的論述功力與關懷之情,非常欽佩。

二、

此書以前兩年爆發的信用卡、現金卡全面債務風暴為實例,深入探討了台灣台灣金融業十餘年來複雜而嚴重的社經問題。

作者由兩年多前開始全面爆發的卡債風暴之社會現象開始入手,細膩地透過各個特例之身家背景的敘述,來逐步深入分析卡債族之所以無以自拔於債務深淵的結構性原因。

其次,作者轉移了視角針對另一方的當事者,銀行業,分析他們如何操作雙卡業務,以及為何要推動這種高風險、暴利的業務?

作者的論點是:這主要導因於台灣整體金融市場不斷趨向於集中化、壟斷化的結果。在大者恆大的嚴酷市場競爭下,各中小規模的銀行如不能找到極速暴利的業務來獲取利潤,則幾乎難逃被低估併購的命運。

但這市場兼併的現實,更是政府刻意製造出來的政策結果,即所謂的二次金改的政策。陳水扁政府提出了:在一年內公股銀行數量減半、三家銀行擴大規模以佔市場十分之一以上;兩年內,金控公司數量減半到七家,而且其中有一家是外資或股票國外上市。

換言之,這是由國家強勢主導的全面私有化、壟斷化與外資化的銀行發展政策。作者指出,這政策固然是當前全球金融資本運作的趨勢,但它更反映了在執行面上,這讓政府官員在銀行併購、官股換民股的複雜轉化過程中大肆介入,上下貪腐的空間。

論證至此,本書已引領我們由台灣整體政經環境、金融資本惡質運作的現實來了解這次雙卡風暴的深層因素。

但本書最特殊的一點,在於作者一以貫之的社會關懷,即作者不斷以「金融正義」概念來批判銀行業為了自身利益而推動 「掠奪式的貸款」。

本書最後一章介紹了台灣卡債族如何為了自身的尊嚴與權益而結集起來,推動具有公民意識與社會運動內涵的債務運動,並在最後透過各方公益團體的合作而成功地完成了「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

通過這具有進步意義的法律,當然只是處於弱勢者地位之信貸群眾的第一步。

正如此書所介紹的,這問題只是台灣整體金融資本惡質運作的冰山一角而已。未來,面對台灣金融資本的壓榨,我們還需更多的思考:是否資本主義的良性金融資本運作就能帶來金融正義? 如不其然,我們又當如何呢?

這不僅是該書作者尚未討論到的問題,又何嘗不是我們日後必需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