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價上漲,肥了企業瘦了小農

2008/06/10
苦勞網特約記者

DSC_0895

6月5日,綠色陣線協會所主辦的葡萄藤書屋講座,以《全球糧荒與農業全球化─小農觀點》為主題,邀請清華大學電機系彭明輝教授以及農運工作者楊儒門兩人,各自就其觀察角度暢談全球糧食危機起因,以及台灣小農處境。

根據資料顯示,2007、2008年度全球穀物產量比前一年增長5.7%;而過去20年來糧食增長率也高過全球人口增長率。因此此次全球糧價上漲,並非供需失衡問題。「這次危機是糧食價格的危機,並不是糧食供給的危機。」彭明輝說。

然而自從2006年以來,國際稻米的價格已上漲117%、小麥漲36%、玉米漲25%。彭明輝認為原因除了全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影響農作;新興國家湧現的肉食需求;以及生質能源搶糧外,最主要原因仍在於資金炒作糧食期貨。據芝加哥農業資源公司統計,去年11月份以來,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投資已從250億美元暴增至650億美元,全美已有過半的糧食作物被農產品期貨賣家持有。而在全球小麥的貿易裡,最大的五家貿易商控制了全球80%的貿易量。這種國際糧食市場寡頭壟斷的局面,則讓糧價更易受市場波動。

糧價高漲同時,許多原本就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已經無力確保國內糧食供給了。印度西孟加拉省大城加爾各達居民們,平均糧食支出已經佔生活總支出80%。自2007年底開始至今,賽內加爾、喀麥隆、海地等國家已發生大規模居民抗議,越南、埃及也都有暴動傳出。

DSC_0901

糧價高漲究竟肥了誰?除了期貨投機客外,彭明輝直指大型跨國貿易公司與農企業,在這波糧價危機中大發橫財。過去一年中,某些化肥的價格增長了2倍多,使發展中國家的增產計劃受到了重創。從2007年12月到2008年2月的3個月間,全球最大的化肥企業之一,美國美盛公司收入增長了11倍之多。而同一時間,惡名昭彰的基因改造作物公司孟山都,凈收入達到11.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之多。世界發展運動組織的負責人貝內迪克特•索思沃思指責這些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激增是「不道德」的。

DSC_0867

回到台灣的農業,楊儒門表示,台灣的農業多屬小農經濟,和歐美大型的農企業無法相提並論。而台灣的農業不管在生產、通路、行銷等等方面,都是問題多多。首先是沒有人要當農民,偏低的收入以及不受重視的農業政策,讓務農並未成為一般青年們就業的選項之一。另外,農地休耕補助,讓田地不休耕反而能拿到比耕種作物出售更穩定的收入。這項政策,更是直接破壞農民耕作的意願,以及提高了農地轉讓的價格。

在有機農業方面,楊儒門認為,國內的有機認證多半參考美國的大型農企業標準,造成小農認證成本過高,一塊農地每年要花幾萬塊買各種標籤,反而成了變相再剝削農民。且認證標籤購買沒有適當管制,許多人購買標籤後再轉售他人使用,形同變相的「借牌上市」。楊儒門舉花蓮縣的「無毒農業認證」為例,說明如果由政府出面,提供資金幫小農認證,並協助銷售,或許能收到較好效果。同時也不用轉嫁成本至小農身上。

楊儒門表示,有個朋友跟台糖租了13甲地,種出了35噸的有機稻米,不知道該怎麼辦。楊儒門指出,如今許多有機農戶努力開創不同的經營法則與銷售管道,但如果由自己來開創通路,工作份量超支下,無法持久;如果加入大型的有機銷售通路,則價格上又會被殺得難以維生。種植是一回事,如何銷售仍然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從鉅觀的國際貿易談到微觀的台灣小農,無論那個層面,看起來都是問題重重,不知從何做起。彭明輝認為,有些事讓大家知道是錯的以後,大家就會不好意思去做。如果現場聽眾因此可以接受成本較高的食物,就去找一個真的從事有機農業的人,固定跟他買。「世界越黑暗,挫折越多,但能做的事情也越多。」彭明輝說。

事件分類: 

回應

許多與會者經濟學的觀念不甚正確
且所談論的根據與事實也有出入

我寫了一系列,共四篇,從經濟分析的角度與實際數字,說明「糧食危機」並不存在;饑荒也非糧價而起

野人獻曝,請供參考:

http://yuyulaw.info/?p=32

所有生意人都是以先抓自己要賺的利潤去分配其投資金額該怎麼運用的,所以我覺重點應該在雇主利潤是否抓的太多了!但錢是他們的,利潤不多他們為何要投資?如果政府管制監督立法太多又會造成有錢資本家不願在國內投資創業,資金往外流,所以啊!總之一句話就是:人心太貪,要怎麼杜絕太貪?我想沒有一個完美的辦法

不過我倒有一個思考點,既然錢沒有人嫌多,或許應該及早教導人民如何以較不缺德的方式賺較多的財富,把它稱之為理財也好,只要大家懂的財富如何全球平均投資分配,不要只是一味賺某種錢,某地/國的錢,多重收益下,或許會減少因對單一收益短收而不得不採取的"壓榨"手段

人很矛盾,當你今天表面不是扮演雇主角色時,或許可以厲言批判一些惡雇主的壓榨手段,但卻同時無法感受到當下的自己或許正在從事一項高收益的股票/基金投資,高收益的意義大多時候就是高壓榨得來的,只是提出批評的人是幕後投資一份子,而幕前被攻擊的就是善於賺錢的雇主/經理人了,又這二種角色有何不同呢?為何當批評者因幕後投資獲高利而沾沾自得溢滿於自己的聰明時,為何又能一面跟著被壓榨的佣工同仇敵愾呢?經營者採取各種手段為得高獲利好對投資股東交代不就是這些幕後投資者兼批評者給他們的壓力嗎?

或許要鼓勵大眾媒體多多報導巴菲特的投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