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的中國環保團體:期待從政治夾縫中開花結果

2008/06/11
苦勞網特約記者

中國與「社會運動」乍看之下似乎很難被聯想在一起,但是來自中國綠色和平的專案及傳訊總監盧思騁在前日(6月10日)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合辦的講座中,就試圖要報告環保運動在中國的情形。題目看來十分的吸引人:「環保運動在中國:不可能的任務?!」但盧自己也坦承說,這個題目真是太大了。

從社會運動在中國最主要的困境談起,盧思騁說:「環保運動在中國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就連政府也希望這不可能。」準確的來說,中國政府希望不可能的應該是「草根的環保運動」,因為中國中央就有一個單位專門發起政府帶頭的環保運動。

原本的國家環保總局 (SEPA) 已經在今年三月的全國人大升格為「環境保護部」,在總局的時期就不時採取區域環評、區域限批等等手段,以國家的力量介入地方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評估,進而推動立法的手段來推行國家的環保政策,可說是以行政手段管理地方的環境工作。

一心求發展的省級及地方政府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把治理重心放在引進更多投資與GDP的增長,再加上「特殊利益集團」(地方政府與商業集團的聯盟)的居中運作,地方對於環境標準的把關可能就不甚嚴格。此時環保總局的介入往往造成中央和地方的對抗,盧思騁認為這樣的情形在環保部的情形仍會持續。

2007 年6月,兩萬廈門市民以短訊互相通告的方式集結上街遊行,抗議陳由豪在廈門投資興建的PX開發項目,可謂是去年轟動全中國的環境事件。盧思騁說,中國媒體避免報導群眾的抗議活動已經將近19年了,但這次的行動讓中國的環境議題和民眾力量結合起來。約莫在同一時間,太湖爆發了藍藻的污染,這兩則新聞佔據了中國一個月的頭版版面,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些爭議中卻幾乎聽不到中國NGO的聲音。「因為NGO如果去組織動員,可能會被抓起來。」盧半開玩笑的說。

但中國環保團體找不到發聲位置的窘境,卻是真實的存在著。因為中國政府對草根性的組織運動敏感度很高,任何集體性的組織行動都有可能在萌芽時期就被剷除,根本沒有發展壯大的機會。在另一方面,環保總局又越俎代庖的成為環保運動中的主要行動者,客觀上壓縮了環保團體的空間。再加上中國NGO組織的不健全:因為註冊成為正式團體難如登天,在國內沒有正式的募款管道,大多需依靠國外基金會捐贈,讓組織的長期發展不良。

在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環境之下,中國的環保團體不得不與政府保持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盧思騁就表示綠色和平以及其他環保組織不得不「在各種政府的夾縫與差異化中開展」,因為「中國政府」並非一個同質性的整體,組織必定有一些比較友好的單位,來維持做事的空間。除此之外,媒體也是一個曝光的管道,像綠色和平作的行動常常在媒體上曝光,打出知名度之後,中央政府就不會對他們輕舉妄動。

在受限制的環境之下運動,對運動者來說也有個人的風險,常常因為踩到了當局敏感的線,就被起訴甚至判刑。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也難怪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副局長祝光耀會在一次聚會中對環保團體說:「你們這些團體的發展都還處於初級階段,你們的首要任務是:一方面要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和政府作夥伴。」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