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7月03日 08:53:13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關閉】 【Email推薦: 】
根據台州椒江區對規模以上企業的監控,該區7家企業接連「異常倒閉」 資料圖
半停產、停產、倒閉,成為長三角許多企業今年面臨的窘境。
寧波爵溪,集聚了一整條的針織業產業鏈,這個不到32平方公里的象山縣小鎮為30個世界頂級品牌提供加工服務,這個彈丸之地曾經聚集了500多家工廠。截至6月底,這裡有100多家企業停產,目前這個數字還在進一步擴大。
「今年是中小企業保命的一年。」浙江一位地方幹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受美國經濟衰退及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影響,長三角地區大批中小企業生存維艱,一些新辦企業「無米下鍋」,部分中小企業更是出現了「異常倒閉」現象。
危局
企業「異常倒閉」現象頻現
「很多老闆逃跑了。」今年2月前後,浙江台州椒江區出現了這樣的傳言。
根據當地政府對規模以上企業的監控,該區確實接連出現7家企業「異常倒閉」、老闆「跑路」的現象。
「這些企業年銷售收入大則1億多元,小的也有幾千萬元。企業主逃跑後,欠下的薪金、貨款不算,光銀行債務就有4000多萬元,社會影響非常惡劣。」台州市一位經濟研究人士介紹說。
寧波爵溪瀛海路的一家針織企業,光鮮的大門可以想像曾經的車水馬龍,現在只剩下一個看門的門衛,「老闆今年初就已經跑路了,工人也全部遣散。」
記者走訪發現,企業由於經營困頓驟然停業倒閉,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都不乏實例。「這批死掉的企業中,一是銀行資金依賴度較高的企業,二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預計下半年的形勢可能更為嚴峻。」台州市相關經濟部門的專業人士這樣說。而無錫益多集團董事長謝菊寶則認為,現在還沒到最難過的時候,由於政策的滯後效應,這輪調控要到明年甚至後年才到谷底。
困境
門外漢「異軍突起」同爭一口飯
「拍腦袋投資」也是倒閉頻現的重要原因。宏觀經濟環境趨緊是長三角企業出現「異常倒閉」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當地一些企業前期的盲目投資也「難辭其咎」。被人稱為「完全靠低價來做市場的冰箱製造行業」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在被譽為全國三大家電製造基地之一的寧波慈溪,2005年開始,很多企業就開始投產冰箱行業,「只顧著投身去賺錢,根本不會想到企業的發展前景,在2007年的時候,有老闆在飯桌上談著談著就拍板,要去進軍冰箱產業。」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這個老闆是養兔子的,「連養兔子的都去上了冰箱生產線」。
去年,投身到冰箱行業的許多企業都是「門外漢」,這些從來沒有涉足家電產業的企業,都投身到當時最賺錢的冰箱製造行業中。
在寧波慈溪市經濟發展局曾經公開的數據中,慈溪冰箱2007年的產量突破500了萬台,到2007年年底為止,慈溪從事冰箱生產的企業約50家,設備投資超過1億元,此外還有10餘家企業有涉入該領域的意向。
「異軍突起」曾被用來形容當時許多企業投資冰箱行業的勇敢與衝動,可是這股衝動在2008年畫上了休止符,現在,連能接到單的冰箱生產企業都不超過10家。
現狀
議價能力差 無奈虧本保市場
奮達工藝有限公司是浙江仙居一家大型木製工藝品外銷企業。去年宏觀經濟形勢趨緊以來,該企業的生存狀況並不樂觀。「取消出口退稅5個點,原材料漲價10個點,工人工資上漲10多個點,人民幣升值就算9至10個點……一年以來,成本增加30%以上。我們的產品提了幾次價,但客商接受的幅度有限,現在還有很多單子是虧本的。虧本也要做,保住市場是第一位的。」 奮達公司總經理方偉義說,「奮達在業內還是屬於較有議價能力的企業,而大批優勢不明顯的中小企業生存狀況更成問題。」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瞭解到,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困境,是一系列負面因素疊加效應的結果:國際方面,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導致外部需求萎縮;國內方面,從緊的貨幣政策、原材料漲價、本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節能減排等環保成本的增加,都壓縮了企業的生存盈利空間。
「即使是屬於國家支持的產業,只要是中小企業或新企業,就會面臨重大問題。在這一輪經濟緊縮中,大批中小企業會破產、退出市場,大企業則藉機擴張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教授沈玉芳說。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陳建軍表示,長三角經濟長期以來被稱作「板塊經濟」,以規模小、發展快而著稱,在原材料上漲,經濟形式不景氣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企業小,並不意味著容易掉頭,小在市場中更多是被貼上競爭力不夠的標籤。小的企業如果想改變現有的狀況,可以考慮進行聯合,多家同行的企業在一起進行整合,這樣就優先增加了競爭力,同時也整合了資源。
不少長三角經濟部門的負責人認為,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落後企業被淘汰是正常現象,但如果中小企業出現持續大面積發展停滯,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將受到挑戰。
出路
期待宏觀調控「減震」
這些曾經生產出「彪馬」、「華倫天奴」、「 耐克」等世界名牌的生產企業,現在都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危機。毫無疑問,目前的中小企業需要資金來渡過難關。但在當前的形勢下,銀行更傾向於支持安全邊際較高的大企業,中小企業貸款難現象較為突出。以浙江省臨海市為例,2006年中小企業貸款餘額月均為1.43億元,這個數據在2007年出現大幅度的下降,貸款餘額月均只有3400萬元。
「可以簡單地歸結為三個困局——資金困局、效益困局、發展空間困局。」台州市經委一位負責同志說,而資金困局是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最迫切問題。
浙江作為全國信貸規模比較大的省份,按照以往的慣例,每年的信貸額度都會超標,然而這兩年的信貸資金壓力很大。一位銀行業人士透露,接下來兩年的貸款融資環境都不樂觀,企業貸款更難。奮達公司總經理方偉義說:「去年是銀行爭相上門要我貸款,現在我找銀行沒有一家肯理我。實在不行,我只能去找民間借貸。」
「如果調控繼續加緊的話,今年下半年可能會有大批中小企業非正常死亡。」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史晉川說。
「目前中國經濟的局面是不做調整不行,但『一網打盡』又會出很大問題。有關方面在出台政策時應考慮到社會承受能力,同時在產業政策、金融政策上加大對優質中小企業的扶持。」復旦大學經濟學者周偉林說。
周偉林等專家認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外出口企業目前還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中小企業更是技術創新、增加就業的經濟增長後勁所在。在當前美國經濟增長減緩的形勢下,國家的相關宏觀調控應保持適當的節奏,並輔之以一定的「減震」措施。(李娟 蔡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