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增長機制》懷胎八月 漲薪推高CPI成隱憂

2008/07/06

2008年07月06日07:16 [我來說兩句(33)] [字號:大 中 小]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新磊 楊卓卿   

  河北企業主宋明亮常常自言自語:「把人民幣換成黃金保值。」自2007年下半年CPI連續高企之後,生意人的精明勁兒把宋明亮折磨得直說夢話,日甚一日。

  通貨膨脹的壓力把人們變成了驚弓之鳥。一切與之相關的字眼,都會讓人們變得異常敏感。

  最近,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牽頭,國家發改委、國資委、統計局和全國總工會共同參與制定,目前還在討論階段的《關於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建議》(以下簡稱《工資增長機制》),因為主張通過集體協商漲工資,並將工資增長和物價掛鉤,從而引起了通貨膨脹語境下的爭議。

這一文件從去年10月開始討論。

  支持漲工資者認為,這是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反對者認為,工資普漲,將會進一步推高物價,並使工資和物價螺旋式上升,造成更大的通貨膨脹。

  工資漲還是不漲?這是一個被CPI搞得越來越複雜的問題。

  河北漲薪樣板

  大規模漲工資潛力最大的是河北。

  「目前,已有50%的企業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制度。」7月3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河北省總工會集體合同部副部長劉明偉感覺責任重大。CPI高企之下,「企業發展,不能以降低工人工資來維持企業的增長」。

  2007年9月21日,《河北省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條例》獲得通過,河北省成為全國首個為工資集體協商立法的省份。

  2008年開始,河北金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員工通過工資集體協商方式,實現了工資的增長。河北私營企業保定華月膠帶有限公司的員工也通過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實現了工資的普漲。

  「金源化工每人每月平均增長270元。這其中,130元是基本工資,人人有份;另外的140元為浮動,與員工績效掛鉤。」石家莊市總工會集體合同部副部長王彥偉說,這也成為河北推行工資集體協商的樣本。

  目前,河北省絕大多數行業工資水平低於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推進集體協商漲工資,也成為一件重大的民生問題。河北省政府部門也通過強有力的行政手段推動企業員工工資的增長。

  強調民生問題的河北,似乎並沒有考慮大規模漲工資會帶來什麼影響,所以,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保障「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推進。

  5月初,河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研究起草了進一步提高企業職工工資的具體措施,包括將企業職工工資增長率納入各級政府責任目標考核體系,提高工資指導線等內容。並且明確提出,將工資指導線下線由4.5%提高到8%,中線由14.5%提高到20%,上線適當放開,同時增加工資指導線的剛性約束。

  河北領先,其他省市也不甘落後。天津、北京、山西、江蘇、吉林等省市都在快步跟進。

  據瞭解,山西柳林縣開展工資集體協商,職工工資增長22%,天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覆蓋14.7萬農民工。僅杭州市,就已簽訂10925份「工資集體協商的要約」。

  除此之外,工資指導線普漲已是不爭的事實。

  6月10日,北京市勞動保障局發佈了該市2008年企業工資指導線,首次把往年企業工資指導線的下線從「零增長或負增長」,改為「增長3.5%」,即建議在京企業至少為員工漲工資3.5%。

  與此同時,河北、上海、河南公佈的工資指導線都不同程度地增長,大幅度提高下線就是為了應對物價水平的攀升。

  大規模的漲薪潮蓄勢待發。即將出台的《工資增長機制》會推進物價上漲、加劇通貨膨脹嗎?

  被CPI挾持的工資

  「這個文件並非針對CPI上漲。」

  7月3日,中國勞動關係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解釋說,《工資增長機制》在CPI上漲之前就已經提出,主要是解決「一般職工的工資增長速度,比企業效益的增長速度有些偏低偏慢的問題」,目的就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工資增長機制》也考慮到了物價上漲,但主要考慮理順工資關係等因素來建立這樣一個機制。」蘇海南強調,《工資增長機制》並不包括工資增長與物價「硬性掛鉤」的機制。

  蘇海南認為,「我們的通貨膨脹是由於食品價格上漲、石油燃油價格上漲等原因,屬於外部輸入型,主要影響的是低收入者的生活。我們是要保證和解決的是勞動者的實際收入不下降,而且在這個基礎上,要逐步提高低端崗位勞動者勞動報酬在投資報酬中的比重」。

  但是,自2007年下半年至今,CPI持續高企,並連創新高,此情此景之下,《工資增長機制》的風吹草動,都極有可能形成「蝴蝶效應」,最終使工資和物價追逐走高。

  《華夏時報》記者在石家莊瞭解到,當地菜價隨行就市反應很快,就連雙休日的菜價都能適時地漲上兩三毛。在北京,這種效應就更加明顯,雙休日的菜價甚至可以漲上五毛錢。

  這些現象,並非偶然。蘇海南認為,《工資增長機制》並非針對CPI的文件,卻不能忽視其對CPI的影響。

  民企兩頭受罪

  「資金鏈緊張、競爭激烈、煤電油原材料都在漲,不把成本向產品傳遞,怎麼活啊!」石家莊市某生產型企業主宋明亮搔著頭說,「這年月老闆是給員工打工。」

  恰如宋明亮所說,目前企業生存的環境已經步入「嚴冬」。這並不僅是一個人的情緒,企業都面臨同樣的大環境。

  「由於市場競爭壓力巨大,部門人員調整已經出台,原來有13個人,調整後只剩下5個人。」中興電子子公司某部門經理於斌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企業通過變更工作人員工作崗位,迫使員工主動離職,實現裁員。

  「私營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競爭性領域的企業將是工資增長機制推廣的重點,主要針對解決一般行業職工,一線生產工人的問題。」蘇海南說。

  現實卻不容樂觀。7月2日,銀監會有關人士透露,銀監會近期正組織五六個工作組奔赴江蘇、浙江、山東三地調研小企業的生存狀態。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小企業在信貸緊縮、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的發展情況,以及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和融資難度。

  3月22日,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8年會」發言中就指出,要調整理順務工和務農收入的比價關係,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防止務工收入的過快上漲,導致價格與工資的螺旋式上升加劇勞動力成本所推動的通脹壓力。

  在一片罵聲中,也有理性的觀點看到謝伏瞻的良苦用心:為追求「工資跑贏CPI」而過分增長工資,可能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導致收入與物價螺旋式上升。 (來源:華夏時報)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