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工沈春其
「前仆後繼」前往城市打工的農民,受困於經濟弱勢和戶籍問題,長期淪為社會底層。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導演周浩自喻用鏡頭「寫野史」,為缺乏「話語權」的農民工紀錄他們的處境,周浩表示「這是拍給民工的子女看,他們會影響中國未來前途的人,應該讓他們記得自己的父母是如何辛苦走過來。」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推出「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繼艾曉明、李揚之後,邀請獨立紀錄片導演周浩主講「一個工人,活著」,由社運人士鄭村棋主持,探討農民工在社會邊緣展現的生命力。現場吸引近三百位觀眾參與,其中包含公共電視國際部經理林樂群、聯合晚報發行人黃年、城邦媒體控股集團營運長楊仁烽、台商、台灣國際移工志工及多位留學中國或研究中國的學生等。
中國改革開放後,城市快速工業化,農民紛從內地偏遠農村到沿海城市打工,以賺錢為第一目標,百分之八十望賺夠錢後回家修房、做小生意,為求多賺些錢,甚至主動要求加班。
周浩說,雖然農民工的生活及工作條件不佳,但是農村人民還是不斷的湧入謀職,或者延後歸鄉,他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分析,農民工從工作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例如因工種差異,部分女性收入高於男性,提升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夫妻進入工廠打工,相依為命的感覺,改變了家庭關係;「超市」成為一種城市符號,對比農民工在鄉下生活的簡略…。
曾任十多年記者的周浩,放映《厚街》給過去同為記者的朋友們看,他們給他的回應是「原來農民工是這樣生活的。」他說「記者已經是對農民工問題有比較清楚認識的一群人,但是即使是他們,對農民工的真正了解也有很大距離,何況是更多廣大的中國人民。」他強調,中國人民對很多中國現象也都是非常陌生。
與會民眾問到,被拍攝的農民工和導演存在什麼關係?主持人鄭村棋認為,周浩拍攝紀錄片和當事者達成關係融洽的默契,使鏡頭下的生活真實而細膩。周浩則補充,紀錄片的拍攝一定會面對觀者不同意見的挑戰,但他認為只要對自己負責,憑著直覺去做,自然就會排除被攝者與拍攝者之間的「掠奪」矛盾,也就不會有對或錯的問題。
周浩表示,自己從事紀錄片工作,希望透過鏡頭以「寫野史」的方式,為現在的時空事件留下註腳,還原社會的真實樣貌,他自認不是個運動者,但是他強調「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進程,但是不能沒有作為」,並希望以紀錄者的身分,幫助社會累積「善」的力量。
主持人鄭村棋表示「用什麼角度,決定我們了解多少」,他鼓勵與會者了解並關心中國「龐大」的農民工現象,也可以作為台灣農工問題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