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共識、定議程、提倡議
教師、家長、教改團體共推十二年國教

2008/08/01
苦勞網特約記者

馬英九未將「十二年國教」列為其教育政策,新任教育部長鄭瑞城對此態度也並不明確,甚至表示「不贊成消滅明星高中」、「十二年國教沒有時間表」;顯然,國民黨政府在這個政策上的態度,跟民進黨執政時比起來,要消極許多。今(1)日,包括教育改革協會、全國教師會、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等團體在立法院,召開「延長國教行動論壇」第一次會議,就未來民間團體推動十二年國教行動劃定議程。

教改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表示,未來這個論壇將固定於每週五在立法院內召開,其目的不僅是討論如何推動十二年國教的問題,它也是一場運動,希望透過民間團體的串聯,發揮影響力。丁志仁說,以未來台灣人口推估,到2023年,相當於目前高中年齡的人口,將從2008年的96萬7千多人下降到 60萬人,「少子化」的趨勢,將使得未來在資源的分配上產生適當推動「十二年國教」時機;但未來,不能只是期待由缺乏彈性行動與應變能力的科層官僚體制來推動,需要由民間的力量,積極主動的投入。

由於全教會、全家盟、人本等團體都共同參與投入了這一個論壇,教師、家長與教改團體,對於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有相當大的歧異性,丁志仁為論壇定性為「中間偏左」的改革,他說,目前流行的公共政策氛圍,是向資本家、富人、過度開發與菁英階級傾斜,以目前公、私立高中職的資源分配而言,大量國家的資源集中在公立高中職,而高比例的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私立高中職,不但要負擔較高的學費、接受較差的教育品質,而且在畢業後的就學、就業的條件也較差,這形成了國家資源「逆分配」的現象,較多的資源集中在收入高的人的身上,收入相對低的人,反而得到更少的國家資源照顧。

然而,如何推動「十二年國教」、以及對於「十二年國教」想像的圖像,對於即使是贊成推動的民間團體來說,彼此之間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在今天的論壇中,各團體分別就學區的區劃與高中是否「社區化」、對公私立「明星高中」的態度、國家補助私立學校的管控、如何挑戰菁英式教育的意識型態、資源的分配與操作方法、體制外學校的定位…等初步提出議題,及簡單的意見交換,未來論壇將持續就更細部的問題,進行討論。

不可否認的,現階段高中教育、國民教育的重要問題,是從大學教育的菁英意識型態與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構層層傳遞而來,有菁英化的教育意識型態,就會形成菁英化的教育體制與考試制度,回顧過去20餘年的教改運動,不管教育體制、課程如何改變,始終無法擺脫這個陰影,甚至造成越改越糟糕、根本問題無法解決,只是徒增教育現場學生、教師、家長無所適從的現象;過高的教改理想,無法面對現實的壓力,最後只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口號領導教學」。國內重要的教師、家長、教改團體,帶著背後龐大的組織實力,開始聯合,這具有相當的意義,但真正力量的來源,可能還在從各團體內部的共識,到團體間最大公約數的找尋,最後所形成的群眾力量。

延長國教行動論壇(資訊將陸續更新): http://www.12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