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作者:張玉蕾致信張玉蕾編輯發佈日期:2008-08-05 網絡版專稿 記者 張玉蕾 由於質量問題和日益增長的勞動力成本,大約20%的德國製造公司計劃離開中國。
因為大幅增長的勞動力成本和麻煩的產品質量問題,越來越多的德國公司的態度徹底改變,他們正在將自己的製造工廠搬離中國。一些正在積極尋找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而另外一些則選擇將工廠搬回德國。
據《每日鏡報週日版》報道,德國工程技術協會估算,在中國有大約1600家的德國公司,而現在其中的1/5打算退出中國市場。「很多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非常天真,甚至沒有考慮過人力成本日益增長的事實,」 德國工程技術協會發言人Sven Renkel告訴記者。
日益增長的能源成本,嚴格的環境政策,不再有利的稅收政策,技術工人的缺乏和人民幣兌美元的堅挺,都推高了中國的製造成本。而且,中國8%的通貨膨脹率在過去一年中已經將人力成本推高了20%,普華永道的合夥人Harald Kayer認為,對於一些公司和工廠來說,中國已經變得太昂貴了。他們正在尋找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像孟加拉國,印度或者哈薩克斯坦,那裡的生產成本更低廉,或者他們打算將工廠遷回德國。
中國公司也增大了海外採購商品的力度,德意志銀行北京代表處公司銀行部主管Eddy Henning說,「生產T恤衫的廠家更可能去越南和非洲」。對於歐洲的投資者而言,在生產成本上,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也是中國有力的競爭者。
高質量產品的製造廠商也用一種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國。對於這些公司來說,深陷「質量門」會給他們的聲譽帶來損失。「那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我們的消費者選擇德國製造的產品,」 R?hm告訴記者。
4年前,世界著名的生產高品質的泰迪熊的德國公司Steiff把他的部分工廠搬至中國。然而,今年7月初,該公司宣佈將把所有在中國的工廠搬回德國。
「在中國的人力成本是沒法計算的,」 Steiff 公司的CEO Martin Frenchen告訴《斯圖加特新聞》報。他說將花費6個月的時間來培訓員工關於泰迪熊複雜的縫紉程序來迎合公司的質量標準。「但是等到培訓成功的時候,他們也許已經跳槽到隔壁付酬更多的汽車工廠了」。
該公司還對交貨時間表示不滿。有些時候裝載公司商品的船隻需要三個月才能到達德國。而這對於已經賣出了8萬隻的暢銷商品Knut北極熊來說,太久了。
去年的玩具質量風波,讓公眾對於中國產品質量的信心下滑,所以Steiff決定關閉其在亞洲的所有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