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減量,台灣呢?

2007/05/15

倪世傑(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五月十四日到十七日,世界城市氣候變遷論壇(C40 Large Cities Climate Summit)在紐約舉行,全世界四十個主要城市的市長與大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交換意見並提出具體方案。由倫敦左派市長李文史東(Ken Livingstone)發起,計有二十個城市參與二○○五年在倫敦市舉辦第一屆會議,第二屆已經增加到四十個城市,可見溫室氣體減量排放的議題,此時正如火如荼地席捲世界。

在交通問題方面,李文史東市長先前已提出二○二五年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六成(相對於一九九○年水平)的政策綱領,倫敦採行「低廢氣排放區」以減少卡車和巴士等大型車的二氧化碳廢氣排放量,只要是中大型車輛符合歐盟訂定的Euro 3排放標準,進入倫敦將不用付費,自○八年開始所有進入低廢氣排放區的上述車輛,若未達到Euro 3的標準,皆須支付相當於四百美元的通行費。為了減少市中心的塞車,國際間已經有些大城市早就開始收塞車稅,倫敦周一至周五白天進入市中心,每輛汽車就要繳新台幣五三○元的塞車稅,自從倫敦在○三年正式徵收汽車稅,市中心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十九%。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則要繳約新台幣二九四元,挪威奧斯陸則是大約新台幣六十六元。哥本哈根更進一步推廣自行車交通,並提出一年六十六萬噸二氧化碳的減量目標。

不光是交通,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工程同時也在建築、排污、照明等各方面展開。以柏林為例,柏林市政府與「能源系統公司」簽協議,為公家與私人建築物進行更新,以提升二十六%能源使用效率為目標。這筆支出由市府與提出申請的建築物所有人協商八到十年的償付期限,由於節省下能源支出頗為可觀,建築物所有人幾乎不會負擔額外的支出,是公私部門攜手創造可持續發展環境的範例。

不只是公部門,一些跨國企業也自動提出二氧化碳減量方案。媒體大亨梅鐸提出二○一○年前用多種樹的方式來中和企業營運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佳能公司先從減少相機包裝做起,減少包裝降能讓一套卡車能夠載運更多的相機,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之後,鑑於鐵路運輸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相同運量公路運輸的九分之一,佳能在中長程運輸時便改採鐵路運送,一年可以減排二八○○噸的二氧化碳。IBM也將斥資十億美元加強用電效率,加強電腦效能,用一部電腦處理好幾部電腦做的事,並使啟用水冷系統,儲存離峰時段的電力,供高峰時段用,IBM還將協助顧客省電,一併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如何有效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從上述國際大城市經驗來看,首先,政府本身要有減量的主觀意願;第二、企業自己也必須意識到溫室氣體減量是企業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第三、政府應著手建立環保區域治理的架構,實現公私部門合作與協商的平台。

遺憾的,台灣上從中央下到地方,對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國土規劃與都市計畫可說是毫不用心。「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中規定○五年為排放標準的基準年,這與國際普遍以一九九○年為基準年的「慣例」差距頗大,中央政府屈從於產業界壓力十分明顯,甚至交通部還在繼續推動製造大量溫室氣體的蘇花高建設;在地方政府方面,則還停留在溫室氣體減量策略研討會、徵文、兒童夏令營等漫無目的與具體目標的活動,對於如何達溫室氣體減量,還拿不出一套可以執行的方案。政府不重視,缺乏罰則,甚至還支持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建設方案,企業界對這此缺乏利潤動機的減量方案意興闌珊,也不令人意外了。

阻止全球暖化是當前國際上繼反恐後最為重要的議題,可以想見,城市氣候變遷論壇將有更多的城市加入討論。反觀台北市、高雄市與台灣各級政府,似乎並未認知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一個世界公民必須擔負的責任,這必然加深台灣與國際社會的鴻溝,對於亟欲重返國際社會的台灣,也絕對是不可輕忽的阻礙。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