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弊案,社會體質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執行秘書

  台灣參加2008年的北京奧運,似乎不如吳伯伯所預期的「主場優勢」。好不容易「八搶三」擠上奧運參賽末班列車的台灣棒球隊,首場贏過荷蘭後,其餘場次都不盡理想,若非撐足前面局數、後段一瀉千里;要不就是大量失分在前,縱然最後極力追趕,卻也因最後一刻的怯場緊張而未竟全功。甚至,台灣隊輸給中國隊,彷彿瞬間從亞洲三強,變成亞洲最「low」之態。

  奧運開賽之際,國內爆發陳水扁疑似洗錢風波,其雖不若「國球」般被全民擁戴,但至少象徵近20年來,台灣政治改革的一個重要階段性代表人物;陳水扁倒下的意義,其實衍生更多的是關於「理念、金錢、公眾參與及政治環境」的問題。但更令人擔憂的是,那些緊咬著他不放的卻多是保守人士,他們從來也只展現著「務實性」,甚且與利益團體走得更近,一切的一切,看似比阿扁優雅,實則比阿扁更加惡劣;然而,這些保守力量並不會被鎂光燈聚焦,更不會在歷史上被記上一帳。

 從棒球到陳水扁,看似無所關連,卻是息息相扣;且隱藏的「基本問題」更是異曲同工。棒球的成績讓人擔憂國球的未來,陳水扁事件則更令人憤慨,「民主」成就,難道僅僅換取一家之私嗎?

  台灣的基層棒球訓練極不紮實乃眾所皆知。相較於日本、米國,他們奠基的工夫則相當「厚工」:透過每一行政區域來鼓勵一定數量的學校組隊,在成棒前先以啟發選手打球的興趣,並不強求名次,然後一級一級晉升,進而爭取到地區代表權,然後再選出國家代表隊。而台灣卻是靠幾個固定的「優良傳統球隊」來揀選人才,在未廣設球隊、廣徵球員的情況下,往往埋沒更多潛力選手;而更常見的是,年紀輕輕的大投手,竟在成年後就匆匆走入歷史。但國際比賽的關鍵在於「心理素質」,先有「恐日症」的類似狀態,就已輸去一半;導致國際賽時,台灣隊的陣容總是良莠不齊,只能期待「每次都要有一個新英雄」!

  輸了就沒人看,贏了就瘋幾個月的職棒,實在不健康。連「國球」都未能擁有良好的培育環境,更遑論其他體育項目?台灣的政治社會發展不也是如此?從小未有廣泛的公共參與教育,討論社會議題不能百無禁忌、歷史真相不能碰觸、理解政治要「客觀中立」?不能有狹隘的意識型態?種種無形的綑綁,難怪成人後成為「公民」,對於讓公共事務的理解與參與,依舊是很單向。遇到問題找民代、有投票就有希望、面臨國內外困局只能靠一個英雄或一個模糊的符號等等的單一思維。

「政治人物」哪個沒問題?今次歡呼XXX,誰知道明日會不會爆出什麼弊案?弊案出包後,難道就從此不再關心政治或公共事物?所以,與其期待一個「救世主」,不如以思考棒球運動觀點來借鏡,比如怎樣整理一下「公共參與」的「場地」?進而將焦點置於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慣常性;或者把理想放在打造一個穩定堅實的陣容:「文官體系」,都比期待明星來得更好。陳水扁洗錢事件,似乎透露2000年的政黨輪替作為政治改革運動的高峰,就像1992年,靠著巨棒、強投拿到前所未有的奧運棒球銀牌,「因福得禍」,我們延緩、逃避去思考、解決「基本問題」。

「基本問題」在於,「代議政治」之外,關於打造一個堅實的社會,我們除了把焦點注目在政治人物,卻未意識到如今的代議,只淪為跑紅白帖及選民服務;而關於法案制定,眾民代們為了選上,甘願被地方勢力或利益團體綁架,然後無能作為。

  「基本問題」在於,一個政府無法為人民的種種所需完全把關。我們常開玩笑說,台灣的政府在做財團的事,而NGO在做政府的事;若非經過各項評估後才做出的抉擇,怎會有什麼東西「非要做不可」、「不做就會後悔」的口號?正如此選前告終的「蘇花高」竟可輕易搖身一變成為「蘇花替」,然後種種紛爭再起。

「基本問題」在於,民主形式已然奠基,亦即不能再明目張膽剝奪人民發表意見的權利,但現今卻仍可用「法律」來干擾人民意志。近日周錫瑋縣長宣示「即使違法也要做」的淡北快速道路,竟發生反對興建民眾只在路上發傳單,竟被開罰單的事件,但聲稱「客觀中立」的鎮公所,卻能在天橋、路邊大方地掛起「支持興建」的布條。

  這些「基本問題」無法被所謂的「政治人物」理性思考並加以聚集解決,於是,各種關心不同議題「社會運動」團體的重要性就出現了;一個可以推動進步的理念、改變社會體質、落實適切法案的社運團體,作為人民組織的集結點,重要性應該更要被確立及肯定。

就別讓眼淚只留在五棵松球場罷!也別花費精力隨著政治人物塑造的議題而忽悲忽喜。「基本問題」無法解決,這些表面成敗都不會是偶然發生的單一事件。找到其背後所蘊藏的,徹底改造社會體質,才不會落入一次的國際比賽的輸贏就定江山,或以為一次選舉就能迎接新時代的空包陷阱。真正的新時代,就待你我更多的投入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