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不能迴避的財經問題

2008/09/04

2008-09-04 中國時報

【劉憶如看天下】 馬政府不能迴避的財經問題

 隨著這兩天泰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南韓股匯雙雙告急,以及日本福田首相忽然請辭等消息,亞洲是否會歷史重演,再發生一次類似一九九七的金融風暴,成為大家極為關注的話題。不過所謂大家,可能並不包括我們的新政府團隊,因為正如同今年上半的通膨議題一般,新政府對於這些與兩岸開放沒直接相關的財經議題,其實著墨甚少。

 自五二○至今的三個多月來,台股跌幅百分之二十九,在亞洲十二個市場中表現倒數第二,僅優於中國大陸的百分之三十六。如果加計匯率貶值幅度計算(也就是俗稱的金融痛苦指數,亦為國際投資人關切的報酬率)則跌幅百分之三十三,排名亦仍為倒數第二,僅略微勝過中國大陸的百分之三十四,表現甚至比這幾天告急的南韓及泰國還要更差。

 股價指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常扮演一個國家經濟情況先行指標的角色,就像一個人是否生病,要先測量是否發燒一樣。因此,當台股從今年初至五二○前的亞洲第一名急轉直下至末段班時,政府實應徹底檢討,究竟市場期待為何落空。筆者曾在股市大幅反轉之時為文提醒「對政府而言,重要的問題其實不在於股價怎麼還不反彈,而應是在於五二○新政府就任後,股價為什麼就跌了下來」。

 另外,即使今年五二○之前外資對台股淨買超為亞洲之冠,但五二○至今持續淨賣超,終於造成今年八個月來外資累計淨賣超金額達七十七億美元,僅小於南韓的情況。

 實際行動之外,各家外資機構在今年六月股價仍在七五○○至八五○○點間之時,提出報告認為台股可能將大幅下修,甚至下看六五○○點。昨日台股收盤六五八四點,不但應驗外資之預測,且盤中一度跌破台股十年線。對於外資自五二○後這些不論是實際的操作行為,或是書面的報告,政府是否曾認真虛心地了解「期待落空」究竟是什麼期待?

 但是,政府對股市的作法,卻完全沒有針對基本面去檢討並對症下藥,卻僅以各種利多消息不斷地去刺激拉抬股市。例如自六月起就要求四大基金進場,罔顧勞退勞保等四大基金其實是勞工朋友而非政府的資金,隨意將四大基金投入股市,套牢的股票損失不但傷害勞工朋友的權益,且在現行條例下,損失還須由國庫彌補,造成全體納稅人更大的負擔。

 四大基金護盤之外,更有許多違背專業市場的喊話造成反效果。例如六月二十八日行政院釋放消息宣布鼓勵八兆保險資金投入股市,但政府似乎也忘記了,保險資金是保戶而非政府的資金,如果投資失利,未來保險公司將如何面對保戶?今年上半年台灣三十家壽險公司合計已虧損六○五億元,虧損金額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壽險業者表示「因為太相信『馬上好』,大幅加碼台股,第二季馬上大賠!」須對保戶負責的是保險公司,政府又有什麼權力任意操控影響這些資金之動向?

 對於台灣經濟基本面,有幾個問題是新政府一直沒有著墨,但卻不應迴避的。

 第一,直航後的台灣,為何及如何將為台灣帶來本質上的改變?直航只是過程而不是目標,推動直航更不僅是為了台商或陸客。有了直航後,台灣究竟在未來如何能在亞洲競爭版圖中重新定位,而能夠有別於過去八年?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不是零零星星提到「陸客來台醫療及觀光,有助台灣經濟」等口號式的回答所能涵蓋的。

 其次,對於過去幾年標準普爾等國際評比一再提及台灣最根本的政府財政問題,亦不見新政府有任何的規畫或想法。四年四兆元的「愛台十二建設」喊得震天響,但是錢從哪裡來?政府舉債即將超過法定上限,這些實際的困難政府將如何解決?是要靠同為國民黨的國會修法提高上限額度嗎?目前除了一句「希望並鼓勵陸資來台參與建設」之外,亦沒有看到政府提出其他的答案。

 第三,「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究竟要靠什麼樣的台灣優勢?早在一九九四年台灣就曾經提出建立台灣為「亞太營運中心」的目標。當時提出目標的亦為國民黨政府,但是當時台灣的條件相對於現在是強得太多了,馬英九團隊打算進行什麼改革或改變,使得從前達不到的目標,現在有可能做得到?若馬政府無法提出有說服性的回答,僅會讓人認為是空中樓閣罷了!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